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18 09:22:2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1

  冬天来了。这是个惰性的季节,古人说过“秋收冬藏”,这个季节,所有的生物都想把自己藏起来,我也一样,宿舍的被子仿佛修习了大成的“吸星大法”,我脑中的意志在奋力和赖床搏杀,不料四肢却困在原地,每每难逃这诱人的吸引力。

  我可不想久睡,支教的日子快乐的奢侈。每一次登台讲课都会给我更加深刻的感触,我不觉得和这群孩子之间的互动是在浪费时间,上课的过程补全了我,升华了我。一堂好课讲下来往往是从内而外发生出一股热气,蒸腾着我的心肺,天气再冷也要微微出汗,亢奋的我讲着亢奋的课,那一刻我才觉得我终于从寒冬腊月中醒来,那种激情是千百把电子游戏也带不给我的。

  雪会慢慢停的,“日出而云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我愿意做个庐陵欧阳修,坐在这里和学生“大呼小叫”,但是不是“颓然”,没有“颓然”。

  秋末的梨汤让我终于摆脱了咳嗽,沸腾着的热汤里躺着几片薄厚均匀、晶莹雪白的大鸭梨,百合、枸杞在汤中浮沉,一把冰糖洒入锅中,热气滚滚,护嗓润肺的精华就这样一点点被剥离出来,融进原本无味的水中,梨子的清香灵秀,百合的平淡甘苦,枸杞的中草异香,冰糖最后的甜蜜拥抱,让各有特色的料头化为一碗汤。微烫的梨汤入喉,梨片、百合、枸杞经大火煲熟已若无骨,入口即化。伴着热汤冲刷着饱受炎症灼伤的咽喉。清凉的滋味主攻肺火,已成燎原之势的病痛便被这般食补的“天降甘露”扑灭,咳嗽也就此好转。

  当老师其实就是去做学生的那碗“梨汤”,滋润着他们的`同时也滋润着我。

  现在,我在初中教室的自习课上写着这篇文章,初三的学生们在背《醉翁亭记》,当然是那种七嘴八舌,各管各的“哇哇大背”,我搬一个板凳坐在他们中间,他们只管放肆地背,我只管放肆地写。

  一男孩的声音特大,极具穿透力:“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环滁皆山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他的声音之大灌了我满耳。我咧嘴一笑,我不就是那个,“颓然乎其间”坐在他们之间,同他们阅读、学习,同他们欢笑、快乐,却又与他们完全不同“欧阳修”嘛。“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我听到这儿乐得直拍大腿,原来欧阳太守早在千年以前就预见到了今时今日初中孩子们在下课铃一响后的反应,那真好个“人影散乱”一窝蜂地跟在班主任后面从教室鱼贯而出。

  我的五脏六腑、七筋八络都浸泡着即将步入社会的压力,虽然并不沉重,但是真实存在,时时刻刻刺痛着我,提醒我,警示我,我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大人”了,幸好还有支教生活这碗梨汤在滋润着我,使我不必焦躁上火,让我永远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2

  教无定法?教有定法,法在教者的心中,是教者在课堂上不断锤炼形成的教学策略,它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无迹可寻。

  在刚开始备课上课的时候,真的感觉很吃力,一篇精读课文,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至少得用三个小时才能完成,效率实在是很低。寻思着是因为自己没有经验,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可是随着一个个单元的结束,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确实存在问题——没有模式,也就是教学策略,这就导致在备课时,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在我面前似乎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可遵循的规律,每篇课文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研究怎样开展教学,结果,脑子就像浆糊一样。

  后来,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王秀梅老师的《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可谓是豁然开朗,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这里,我找到了教学上的几条捷径,例如“课题统领式”、“主线贯穿式”、“读写范例式”,这些模式在实际教学上的应用效果确实很明显,避免了琐碎的教学环节,既利于教师的教授,也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鸟的天堂》第一课时,就可以采用主线贯穿式,这种模式以一个主要问题贯穿全部教学内容,教师抓住文章思想内容和语言的结合点,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一般以文眼或者点明中心、主题的句子作为切入点,适宜经典美文或思想内容内涵较深的课文。根据课文教学目标:读懂大榕树的美丽和生命力强盛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抓住文中作者的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设置问题:这棵树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一特点的?这一个问题就把接下来的课文整体感知、咬文嚼字,品读表现榕树这一特点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这两个环节串联起来,教师在学生的品读、体会其特点和作者用词精妙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提升,这样,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目标自然也就达到了。教无定法的实质是教有定法,法在教者的心中,是教者在长期的课堂锤炼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的某种模式。只不过这些样式会依据不同的课堂作出相应的调整。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模式,更关键的是不断把它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接下来的支教中,我会不断学习、总结,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针对不同风格、不同结构的课文,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当然,一篇课文,除了有一定的教学思路,还要许多细节需要注意。课堂上,重点句段怎么放,怎么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这都需要在实践中虚心学习,慢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