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1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到爷爷家玩耍。一进门,我就看见了一个个挂在桌角的粽子。看着爷爷细心的包粽子,我不由自主的问爷爷:“爷爷,我能包粽子吗?”爷爷笑哈哈的说:“当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动地跑到爷爷身旁,模仿着爷爷的样子,拿起两张用水泡过的粽叶,围着手指转了几圈,粽叶就变成了一个像三角形圆筒的形状,爷爷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爷爷的方法做。可是我怎么也装不满糯米,我急忙问爷爷:“爷爷,你怎么轻轻松松的就装满了呢?我为什么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爷爷。爷爷告诉我:“傻孙女,你的粽叶下有一个洞,你一装米,它往外漏,当然装不满。”我往下一看,让我大吃一惊,真的有一个洞!爷爷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粽叶包紧一点,再装一勺米进去,然后把多余粽叶盖过来,这样粽子两边就有两个三角形的'尖角,把两个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后用线把盖过来的尖角和粽叶系好。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粽子。我按爷爷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几个粽子,虽然包的粽子奇形怪状,但我却如获至宝,心里高兴极了,因为我学会了包美味的粽子。
包完粽子,爷爷把粽子放入锅里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粽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我包的那几个粽子,发现已经煮爆开了,但是我依然开心地把它们捞出来。粽香扑鼻而来,让人口水直流。这天我吃了好多个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家乡众多风俗中的一种,我的家乡还有好多好多别的风俗,比如中秋节吃糍粑,大年初一吃汤圆,清明节上坟祭拜老祖宗等等。我热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2
新年,是大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新年可以让大伙团圆,可以吃年饭,还可以放鞭炮、讨红包。
大家除夕回到了湖北,因为湖北有一个风俗,就是嫁出去的女儿除夕晚上不能回娘家住。所以当天,我和母亲去宾馆住了一天。虽然我觉得这种风俗不好,刚回来又不能回娘家住,还不能和亲朋好友团聚。但是入乡随俗,大家还是在母亲同学开的五星级酒店里住了一晚,也是很好的。
年初中一年级,大家坐舅舅的车来到了乡下。我特别高兴,由于我可以见到姥爷姥姥了。到了姥爷家,只见姥爷姥姥正在厨房里忙着,忙得不可开交。我挤过去一看,呀!是珍珠丸子、红薯丸子,还有可乐姜,都是我的最爱。珍珠丸子是用猪肉剁成碎,做成一个个小丸子,外面裹上一层晶莹剔透的糯米,好似孩子子穿上了一件白棉衣,之后放入蒸笼里蒸熟。红薯丸子是把熟红薯弄成红薯泥,加入糯米粉揉均匀,然后搓成丸子的模样放入油锅里炸。这个时候一股香味飘了过来,把我肚子里的馋虫叫醒了,我忍不住拿起一个刚炸好的红薯丸,不考虑脏手、不考虑烫嘴,直接向嘴里塞。母亲笑着说:“真是个小馋猫。”
年初中三年级,我跟着母亲来到了姑奶奶家拜年,表哥表姐携带我到处玩,我还讨到了几个红包,我打开一看“全是整百的'。”我高兴地大叫。我还想:这过新年会让我发财的。
新年那几天,大家几个孩子叫爸爸妈妈帮买鞭炮回来放。弟弟买了一大盒摔炮,哥哥买了两排大鱼雷,我买了五盒蜘蛛炮。弟弟把所有些摔炮都拆开,一包一包地扔。弟弟和哥哥开战了,弟弟扔了一包在哥哥身边,“砰”的一声把哥哥吓一跳,哥哥火了,点燃一个大鱼雷到弟弟身旁,一声巨大的“砰”把弟弟吓得团团转。我点燃两个蜘蛛炮,扔到他们各自的脚边。“砰”地一声,把他们吓进了房屋里,最后的赢家是我。
那几天我特别高兴,我多么期望天天都是新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3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是如此之幅员辽阔,民俗自然也种类繁多。东三省的面积虽不是很大,却占据了“鸡首”。在东北,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要吃饺子。
要吃饺子怎么办?上街买?不!在东北黑土地上生活的人家,都自己包饺子,韭菜馅儿的、芹菜馅儿的、萝卜馅儿的.、白菜馅儿的、猪肉馅儿的‥.....一应俱全。
一天早晨起床后,我走出房间,一出门就看见姥姥、姥爷正在厨房准备包饺子用的食材。我仔细想了想,却算不出这天究竟是什么日子,耳朵里只有菜刀剁肉馅儿时碰撞砧板时发出的咚咚声。我走过去细细一瞧,只见姥爷正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卖力地剁着馅儿。手中的刀就似一条银龙,在屋外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转过身去,却见姥姥正揉搓着一个面团。面团已经变得白白胖胖,摸一摸,凉凉的,软软的,很舒服。
又过了一会儿,姥姥和姥爷都站到了餐桌前,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个揪面球、擀饺子皮;另一个放馅儿,把饺子包好。姥爷手持擀面杖,把刚揪下来的小面球放到身前的面板上,左擀擀,右擀擀,看似无章,实则暗藏玄机,只一眨眼地工夫就“变”出了一张薄厚均匀的饺子皮。姥姥接过饺子皮,拿起一把小勺,舀了点馅儿进去,紧接着便用手指把饺子皮“缝”了起来。不知为何,姥姥总能舀出适量的馅儿,还能把饺子皮包得似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不禁赞叹起了姥姥、姥爷的手艺。
又是一转眼的工夫,午饭已经上桌,饺子的香气侵袭着我,我下意识地拿起了筷子,夹了一个饺子,蘸了点蒜泥,一口下去,齿颊留香。我不知道自己吃了多少个,只记得午饭过后,我挺着圆滚滚的肚子,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了。
饺子是东北的一种美食,包饺子、吃饺子也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一个元 宝形的饺子中,蕴含了东北人民别具一格的民俗和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4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风俗吧。
除夕,是我们家一年来最忙碌的一天。爷爷早上六点半就起床杀鸡、杀鸭、煮粥、做饭。八点的时候爷爷带领我们去祭祖,一路上可以清晰地听到各家各户传来的鞭炮声。到了目的地,爷爷还教我们用金色和银色的锡箔纸折出“金元宝”和“银币”献祭给祖宗。接着将饭菜放到指定的桌子上,爸爸把鞭炮放到架子上准备开始点炮。因为下了毛毛雨,所以点了好几次才点着,放完鞭炮我们就回家准备年夜饭。
一回到家,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啊,是我最喜欢的“盖”,太棒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大伯跟我们说,“盖”也叫“水”,“盖”是我们客家人的称法,其他地方叫“水”。“”是一个造字,由“米”和“乞”字组成,指米麦的碎屑。“盖”字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盖住东西的.物品,即用竹篾和篾骨编织成的竹器。将米麦的碎屑放到竹器里,再往里面加入木耳,虾虫,猪肉,蒜米等食材,最后上锅蒸。“盖”也是我们家乡团圆饭中重要的一道美食。
晚上弟弟问爷爷:“过年为什么要吃团圆饭呢?”爷爷说:“团圆饭又称年夜饭,源于古代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一家人团圆聚餐。过去日子艰苦,人们平时都是省吃俭用,只有到过年,才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享用。年夜饭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餐,一家人相聚在一起才能团团圆圆啊。”
晚饭过后,我仰望夜空,明月依旧,我不禁想,不知此时此刻,天下的游子是否也能够和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新的一年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5
中秋节,这个节日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就是这个熟悉的节日,总让我欣喜万分。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全村人都会很忙碌,忙着制作美味的月饼,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大早我就随妈妈一起去购买做月饼的材料。“妈妈,这边,这边!”我激动地大喊了两声,对于我这个小吃货来说,一眼望去就找到了做月饼的材料,绿豆、红豆、芝麻等。买完食材,我拎着袋子急忙向家里奔去,迫不及待让爸爸做月饼。
爸爸在家中已经准备好了工具,都是些不认识的,或是些认识却不会用的,因此我只能在一旁看看。只见爸爸把面团压平,再把馅料放在上面,然后包裹起来再放进模具里,用力一压,月饼便完美的`呈现在眼前,之后再放入烤箱中烤一会儿,月饼便做好啦。
望着香喷喷的月饼,口水快要流了出来了。吃过晚饭,爸爸将月饼端上天台,我已经等不及想要吃一个,嗅着月饼的香味,我大步流星冲向月饼,伸出手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了一个月饼,张开嘴巴,轻轻一口,香糯可口,简直美味至极。
月亮慢慢爬上的天空,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一起赏月。望着圆圆的月亮,爸爸给我讲起了故事:“传说啊,很久以前,后裔在捕猎时偶然遇到了嫦娥,两人情投意合结为了夫妻,后来后裔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知道后便想要偷取仙药,可被嫦娥发现,他没有偷盗成功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了不死药飞上了天,在广寒宫中由玉兔陪伴着孤独寂寞的她……”我听着听着,被困意袭卷,靠在爸爸肩上睡着了。
就这样,又度过了一个欣喜的中秋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6
每到农历八月,天气渐渐转凉,校园里、小区花园里、道路两旁,总会飘来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那是一朵一朵米粒般嫩黄色的桂花悄悄地开了,它们仿佛很努力地,狠着劲地想要钻进我的鼻子,让我知道秋天来了,中秋节近了。
大街上不时地看见有好多人排起长队,经过时,可以闻见店里飘出来的阵阵又暖又香的馋人气味,那是苏州人在买现烤的肉月饼。轻轻地咬一口酥香的饼皮,淌出咸鲜的肉汁,夹着些许的芝麻味,满口生香。你可想而知,苏州的肉月饼有多么的好吃呢!
各地的风俗各有不同,在我的家乡苏州,中秋节还是有着一些特别的风俗。我的记忆中,中秋节就是飘着甜甜的香气,有着许多温暖的味道。
按照苏州的老规矩,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可热闹劲一直要延续到八月十八。十五的月亮是一年当中最圆的,在很久以前,苏州人在八月十五那一天的活动叫“走月亮”。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从月亮升起到月亮睡觉,彻夜狂欢。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和赏月,苏州人还保留着八月十八游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串月”是指月亮偏西时洒下的光辉透过行春桥的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皎洁的月光下,石湖边人头攒动,三五成群,一路赏月谈笑。我在石湖边找到了漂亮的'玉兔灯,手工艺匠人正在制作面人,好多精美的面人数也数不过来。对我这个小吃货来说,找到石湖特有的鲜嫩的水红菱,配上糖炒栗子和圆圆的月饼,那才是中秋快乐哟!
中秋节的晚上,我妈妈又煮了好几只大闸蟹,闻着厨房里飘出的蟹香味,恨不得马上开吃。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看到煮得通红通红的阳澄湖大闸蟹出炉了。说起大闸蟹,中秋品蟹也算是苏州的一个新风俗吧!酒足饭饱之后,我看了看外面的月亮,就跟我圆圆的肚子一样,我不禁笑了出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7
我的家乡吉林省汪清县,是个美丽富饶的小县城,这里居住着热情豪放的东北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
东北最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就要数房屋了,别的地区都睡软绵绵的大床,而东北则睡在那长6至7米,宽3至4米的大硬炕上,据说有利于腰背。炕下有一条空洞连接着灶台,烧火时,煮饭和热炕两不误,坐在热腾腾的坑上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别提多享受了。东北几乎每家每户的都有口地窖,规模也不大,就是用来存放些土豆、白菜类食品。我还经常下去探险呢!东北的房屋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厨房、卧室,中间只是一墙之隔而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房屋其实没有客厅,客人来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绝对会让你倍感亲切。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最爱吃的就是小鸡炖蘑菇,还有猪肉炖粉条,相信也是每个东北人的最爱。大概是因为东北气候偏冷,所以才爱吃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吧。,特别是酸菜,绝对口味独特,独一无二,每当有客人来时主人都要做酸菜炖排骨再加上味道独特的小菜来招待客人,保证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不仅东北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东北的“二人转”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独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构成了小到十几岁儿童,大到七八十岁老人的群众舞台。每个东北人都“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对东北人的影响尤为深刻。“二人转”不用舞台,不用服饰,随时随地都能来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欢。最让我骄傲的是连小品演员赵本山也来自东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的这片土地养育了豪爽、不拘小节的东北人。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我们美好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体验独特的风俗习惯。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8
正月初五拜财神,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巧云……我觉得,年前祖宗是最重要的年前请祖宗也可以叫作“做羹饭”,是人们对祭祖的称谓。一般都是晚饭。这天,人们总要买来香烛冥纸,摆上酒席,虔诚地祭祀一番,也是为了感恩祖先并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
今年,妈妈照常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并且我不需要上课的日子来做羹饭。大清早,妈妈就去菜场买了最主要的食材,回来立马准备了起来。下午,我们一家去墓地化纸锭回来后,马上忙活了起来。
第一桌:请六神;妈妈端上整只鸡(旁边还要放一把刀),整条鱼,整刀猪肉,素菜和豆腐,点了红的团子,还有水果和糖。随后,爸爸将六个小杯子整齐地放在桌子的东西两排,再倒上酒,摆上筷子。妈妈又拿出了香炉放在桌子北边,然后打开大门,用方言说了句:“来吃年夜饭咯!”以往,这个时候还会放鞭炮,但现在禁止燃放,我便灵机一动,找来了天猫精灵来放“无烟”鞭炮,楼下的住户听到这声音也开门纳闷。我和姐姐还有妈妈在门口铁桶里化纸锭,妈妈一边化,一边喃喃自语。烧完纸后再回到香炉前轮流磕头。磕完后,爸爸又在他们的酒杯中添了点酒。之后我们开始盛饭了。
吃了一会结束后第二桌就要开始了:请祖宗;这次要准备十二个酒杯和十二个碗,把整个的鸡、鱼、猪肉切块加热端上桌。同时,香炉也要换位置,从北边移到南边,大家就团团圆圆一大桌了,聚聚了。
老祖宗吃的'差不多了,要走了,爸爸便把椅子挪了一下就结束了。仪式结束后,爸爸妈妈把酒和饭都倒了,我看着白米饭和酒就这样被倒入了垃圾桶,实在觉得太浪费了,毕竟粒粒皆辛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羹饭的方式也有了些改变,虽然这些行为看似迷信,愚昧,但实质包含了朴实的人们心中深深的情意。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9
每到冬至,我们家里都会包饺子,吃饺子,这是家里常有的习俗。因此,冬至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
包饺子当然先要把食材准备好,有猪肉、芹菜、白菜、香菇……把它们一个个的放进榨汁机里炸碎,放上盐、味精等一些调味的东西,将他们在大碗里搅和一下,包饺子用的馅儿就做好了。
现在我们开始包饺子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片面皮摊在手上,在面皮的周围沾上水,再放入肉馅。奶奶说:“看!像奶奶这样包的饺子准好看!”
我慢吞吞地将手中的饺子拿起来说:“奶奶……我这饺子……吃的好像……有点多。”
奶奶哈哈大笑:“你这的确是吃得有点多啊!连它的小肚皮都给撑破了呢!少放一点馅儿,这样就不会破啦。”我点了点头,继续拿起一片饺子皮,专心致志地跟着奶奶学。
先是按之前沾水、包馅,这次包的馅不多不少,没有撑破。我小心翼翼地将皮边黏合,我很有成就感地说:“看看我!竟然包出了一个完美无瑕的'饺子!”
奶奶一看:“你那是饺子吗?一点形状都没有。”
“哦,能包拢就不错了。”我嘴上不服气,心里想着一定要包好。我偷偷观察奶奶是怎么包的,也学着一步一步包,包着包着就会了。我不仅包出了元宝饺子,还有三角形饺、鱼形饺、月牙饺……包的馅儿也不一样,有蘑菇馅儿、香菜馅、萝卜馅儿……
饺子煮好后,我们家人吃的那是一个开心。你说说,一边看着有趣的电视,一边吃着自己包的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那怎能不高兴?怎能不快乐?
每到冬至,都有饺子吃。饺子皮薄馅大,舌尖上的美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因为饺子,我喜欢冬至。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10
我家在过年时可有许多习俗呢!想知道吗?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手忙脚乱地把腊肉腊鱼等做成美味佳肴,在窗前、墙壁上、门上都贴着火红火红的对联和倒着的“福”字。
紧接着,只见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有的买年货,有的打扫卫生,奶奶则是在街上逛街,比如买鸡或是买鸭买几只还是买其他的。
过了一会儿,奶奶终于回到家了,我看着那充满生机的五花肉,立即“口水直流三千尺”,可奶奶怒气冲冲:“不准偷吃,这是给客人吃的!”“哼!我才不稀罕呢!”我小声嘀咕着。但是我的脸上还是没有减少过年的那种喜悦。
振奋人心的时候到了,桌上摆着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我的眼睛却圆鼓鼓地盯着妈妈刚刚拿走的零食,伤心欲绝,香喷喷的米饭也勾不起我的食欲感。奶奶又请了很多的人,我家可谓是门庭如市,鞭炮声也连绵不绝,客人们笑容满面,而我们这些小孩,就像是多余的,不需要的,碍眼的,为什么呢?因为桌子被围得水泄不通,夹个菜都难,连坐的地方也没有,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啊。
晚饭过后,奶奶连忙端出了一盘饺子,原来爸爸妈妈早就知道晚饭过后会有饺子,故意不吃饱,而我的肚子已经圆鼓鼓的了,只能看着他们一口一口吞噬着。但值得欣慰的是我收到了许多红包。
今年情况特殊,受疫情影响初一初二街上虽有人拜年,但也并不多。很快就元宵节了,到了这一天我们全家人都会买元宵来吃,煮的、炸的都有,到了这天,我们晚上还会看晚会,看着乏了,也就去睡了。
怎么样?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过年时热闹非凡,元宵节那美味的汤圆也等着你来尝,你们那里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11
家乡的春节,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日子,在这一天,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互相拜访,小朋友们凑在一起玩,其乐融融。
中午,奶奶要拿出她的拿手绝技:面。她亲自揉面,搓成条状,再放汤里一煮,香味都可以飘出去好远。奶奶边揉面,边跟我讲起了故事:“你知道为什么生日和过节要吃面吗?”我摇摇头“不知道啊。”她笑了笑:“因为这个代表着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哦,原来我只听妈妈说过,也不太知道呢。”我若有所思。
晚上,大家坐在餐桌旁,一起吃年夜饭。外公说:“来,云儿,我敬你一杯。”说着,拿出了酒杯。我端起了饮料:“祝您长命百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外公笑了一下:“祝你学习进步,逢考必过。”
吃完了饭,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奶奶端来了一个盘子,上面放着5个红包。“哇!”弟弟妹妹们欢呼着拿起了最厚的。只剩一个了。我把它拿起来。“啊,全是零钱!”他们看着红包,愣住了。我打开红包:“哇啊,全是一百噶!”我激动的跳了起来。奶奶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无论多少,都不能贪财,不能贪心,否则会引来大麻烦。”“唉!”弟弟坐地上“压岁钱又没拿到最多。”我们都笑了。
过年,长辈们反而会更忙,所以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应该又多了一份思考。这正是过年的意义。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12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大型传统节日,在节日里人们除旧岁,迎新春。其中还有一项流传千年的活动一一包饺子。
传说在古代,正值严冬时节,天气异常寒冷。良医张仲景在街上看见行人耳生冻疮。张仲景思索良久,将面皮包以猪肉、祛寒中药以及青菜,下锅煮熟后分与众人食用,治疗冻耳效果甚好。这便是饺子的起源。
今日便是除夕,一家人当然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我们的分工早已明确:妈妈和面,爸爸拌馅,我包饺子。
妈妈在瓷盆中加入许多面,边加水边搅拌,不一会儿就成了许多面疙瘩,而这些面疙瘩随着水的一点点继续加入,就像被施了魔法似的渐渐变成了一个大面团。
接下来该爸爸登场了,他拿出一块五花肉放在案板上,双手握双刀,快速地在案板上剁来剁去,“咚咚咚”的声音像跳跃的音符,不到-刻钟的时间,整块的五花肉就成了细碎的肉沫。接下来加入跺碎的'粉条、韭菜与调味酱料,混合后朝一个方向搅拌,饺子馅的那个香味就飘满了整个厨房。我闻到之后,口水都流了三尺长了!
下面就该我大展身手了。我娴熟地拿起一张擀好的饺子皮,挖起一匙饺子馅填在饺子皮中间,对折、捏褶、压实,一个漂亮的饺子就诞生了。
饺子下锅了,一个个饺子在锅里浮动、翻滚,一会儿就煮熟了。它们一个个鼓着圆圆的肚皮,像是在向我们炫耀:“看我圆鼓鼓的不但漂亮还好吃呢!”我们一家人围坐在-起,话着家常,品着饺子,别提多香了。
春节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热闹的事情,不管是哪一种都值得我们去回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篇13
岳飞大将军曾有一句诗说:“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将军一生奔波在边疆守卫国家,难得有机会能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他的首选便是去往九华山下的“翠微”,探访它独特的美。而这“翠微”便是指代了我的家乡——池州。
在我们池州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名为“粑”,虽然长相平平无奇,吃起来却会让你的味蕾“心花怒放”。池州有句民谚叫“三月三,鬼下山。”那里的人们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吃粑,以求把魂“粑”住,和已逝的亲人“团聚”。
每年寒假回老家时,外婆总会做一盘香喷喷的粑为我们“接风洗尘”。而且在早饭时,粑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外婆做粑。外婆的手法刚劲有力,揉出来的面团都弹性十足,为口感增添了许多分数。每次外婆做粑时都喜欢用萝卜和肉丁做馅料,而这样做出来的粑口味也是我最喜欢的。当一块块的粑下锅时,那“滋啦滋啦”的声音总让我感到非常享受,当我看到那一块块煎好的金黄的粑时,我总是在垂涎欲滴时也为外婆感到自豪——外婆的粑在我心中永远都是最好吃的。
每年春节,你总能在我们的.饭桌上看见一盘一盘的粑。这粑总是饭桌上最炙手可热的小食。不仅小孩抢,大人也跟着抢。吃粑时,你每每都能听见人们对这粑止不住的赞美。不仅大人说,小孩也随着说。总有那么几个小孩“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吃完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这时,外婆就会开始第二轮的工作,为所有人再做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粑,满足所有人流着口水的嘴巴。吃粑,就是我们饭桌上最其乐融融的场景了。
现在在上海,我不能常常吃到外婆做的粑,就只能在吃早饭时对着那一盘盘的包子做“思想斗争”。每次回想起那美味的池州小粑,我也会打心底里怀念我最爱的家乡。小粑凝聚了外婆的汗水和对我们的爱意,承载了我在家乡点点滴滴的回忆,这家乡的风俗,我永生难以忘记。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2-05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09
六年级家乡风俗作文12-22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02-17
[必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6-10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优秀02-06
家乡的风俗小学作文09-27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02-23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常用[15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