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说课稿

时间:2022-07-17 13:20: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的遗传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1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的课题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既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这一节内容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本节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到: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DNA的片段;从功能上看,基因具有遗传效应。运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序,理解抽象的内容,认同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②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②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了解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形成热爱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和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学生虽对DNA分子有一定认识,但对基因的本质和特点仍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将上述两个知识点设为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这个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难度很大,需结合相应的探究活动来获得感性认知。因此将这个内容设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导入——创设乐学情境,启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过程——精心设疑,启发思考,以趣激学。

  2.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3.讲练结合式教学:将讲解与练习进行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确立事实、推理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得出结论。

  3.构建数学模型法

  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将数学模型迁移到碱基排列序列多样性的问题中。

  4.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PPT,介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鉴定专家——李昌钰,观察DNA指纹检测图,学生交流问题:DNA指纹图上的片段代表什么?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基因)?继续引出核心问题:基因是什么?基因是否等于DNA呢?基因和DNA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用杰出华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引入新课题的学习。

  (二)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为解决导入环节提出来的问题,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两次小组合作探究,对教材P55-56的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①

  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P55-P56的资料1和3,从数量关系上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并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如下表)。通过对比DNA的碱基对总数和基因的碱基对总数,得知基因并不等于DNA,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

  DNA分子数 DNA的总碱基对数

  基因数 基因的总碱基对数

  大肠杆菌

  人类基因组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基因是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②

  阅读资料2和4(从基因的作用进行分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海蜇这一荧光的性状能在小鼠身上表现?(教师点拨:小鼠能够

  发光,说明海蜇的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特定性状

  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效应呢?)

  为何要设置3号小鼠?(教师点拨:我们设计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

  2. 吃得多就一定能长胖吗?资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一个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综合以上4个资料分析,师生共同给基因下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推理、分析和归纳,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得出结论,逐步确立基因与DNA的关系。这种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与传统“自顾自”的学习截然不同,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学会共享与分享,这是团队精神的良好表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探究,深入问题

  前面的学习解决了基因本质的问题,接下来还要继续深入探究DNA分子特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先复习DNA分子的结构,DNA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合而成,那么,仅仅4种脱氧核苷酸,它们的排列序列能够满足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物种需求吗?PPT及时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共鸣。

  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第三次小组合作探究,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模拟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小组合作探究③

  小组长发放数量充足的碱基卡片①,各小组根据以下特定情境进行探究:

  情境1:若1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1)

  情境2:若2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2)

  ……

  情境3:若N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N)

  深入探究:

  假如决定脸型的一个基因有17个碱基对,那可能有多少种排列形式?两人脸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有多大?(417)=172亿种,1/172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的排卡片活动,感受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进而上升到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理性认识;同时,通过计算脸型相同的可能性,得知其概率微乎其微,又获得DNA分子具有特异性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案例中,探究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往往是“纸上谈兵”,只讲讲理论知识,或画简图解释,甚少提供实物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如果能够提供诸如卡片之类的器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排列,纵使没有正确,也至少可以在错误的经验中收获更为深刻的认知,这无疑比“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更加有效。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结合教材P58的“科学技术社会”,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简要介绍DNA指纹技术(如右图),让学生尝试扮演刑侦专家进行破案,以此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并提供介绍DNA指纹技术的网站,方便学生课后拓展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学生未来更加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体现STS教育。

  (五)知识总结,堂上练习

  1.知识总结

  组织学生讨论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自己画一个概念图,总结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四者之间的关系。PPT展示供参考的概念图(如右图),对于学生的构思,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堂上练习

  【1】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准确地复制

  B.能够储存遗传信息

  C.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D.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选D。考查基因与DNA的关系,D不正确的原因是DNA上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D。考查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包含关系。

  【3】不同的基因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的原因是( )

  A.不同基因的碱基的种类不同

  B.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基因的不同

  C.磷酸和核糖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D.碱基种类的不同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解析:选B。间接考查DNA多样性的原因。

  3.布置作业:复习第三章内容,完成教材P60“自我检测”。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板书为左中右分布,设计如下:

  标题正中: §3.4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一、资料分析:说明基因与DNA的关系

  ▲探究1:基因是DNA的片段

  ▲探究2:基因有遗传效应

  小结 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关系,作用)

  二、DNA的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探究3:构建模型,探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小结 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

  三、DNA指纹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四、总结归纳: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的课题“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一句话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这一表述虽然言简意赅,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基因等于DNA吗?然后阅读材料1、3,从数量上认识到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后再从材料2、4上理解什么是遗传效应。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推理出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节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分析资料。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能得出准确、深刻的见解,这是出乎老师们的意料的,听课的老师们一致认为本课的合作探究真正达到了效果。在介绍DNA指纹技术时,不仅提供图片和材料,还介绍了相关的网站,学生也十分好奇和兴趣,课后纷纷讨论,并来向老师摘抄网址。所以,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认为这堂课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课堂中并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有的同学很想发言,但却没机会,这也是本课的遗憾之处。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3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册内容共有6个单元,第二单元《遗传和变异》是在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基本形态之后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情况,了解生物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说的《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教学内容是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了解遗传现象,进而发现动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最终让学生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长相总是惟妙惟肖地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很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经过三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却又会产生一些困惑。因此,让他们了解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和100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我们的教学又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遗传现象,并能对动物和植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由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外貌、性格、头发、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几个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或实物的特征, 知道人和动物的很多特征是会遗传的,对遗传的现象能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同时会查阅和搜集有关动植物的遗传资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愿意为遗传和变异这个科学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对遗传的现象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遗传和变异现象虽然很普遍,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却有一定难度。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推测这些自然现象,并通过课前调查对遗传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根据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探究发现法: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的遗传现象入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解遗传在不同生物中体现出的现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教学观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将上述方法综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说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适当采取了以下学法:

  (1)小组讨论法:

  根据小学科学探究序列安排,此时六年级学生应该以自主性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采取小组讨论法作为主要学法是完全适合的。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遗传的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想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2)观察法:

  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结合相关活动,例如:在寻找生物间的相似处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的目标达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谈谈本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一:

  为了让学生认识人的遗传现象,教师准备了一个分组活动:让同学从家里带来爸爸妈妈的`照片,看能不能在同学中找到是谁的父母。最后,由照片主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在仔细观察对照照片后,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一家到底哪里最相像?…… 除了外貌,你和父母还有那些相似之处?

  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接着出示遗传定义: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活动二:

  本课第二个重要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我准备了动物家庭的挂图、多媒体课件。

  我先让每组学生分别观察几组动物家庭的照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师生共同交流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并能总结出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食物及生活习性等。

  在这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活动三:

  在了解了动物的遗传现象之后,提出探究问题: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教师出示荷花和仙人球图片,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在出示两幅豌豆地的图片,提问: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植物的遗传现象?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说出来。

  再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研究豌豆植株的发现,主要是从植株的花、茎叶、种子等形状特征研究(板书),同时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先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这里一定要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活动四:

  最后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妈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课堂总结:

  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性。因为有遗传,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嫁接,才能得到更优良的品种,现在人类为了不断丰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数不清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出现。子代与亲代之间有没有差异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5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

  一 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 DNA还是蛋白质呢 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

  ①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 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 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 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设计意图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 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 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 一亲代噬蔺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5S蛋白质外壳 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 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 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 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六 教后体会 笔者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 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 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6

  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章是在前两章解决了“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后,紧接着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即基因的表达问题,该内容是本章及后继学习的基础。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教具模拟这一过程,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不仅内容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所以教学难度大。

  大纲要求本内容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解遗传信息的转录,第二课时遗传信息的翻译.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遗传信息的翻译。

  (2)能力目标:

  ①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②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翻译过程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③培养学生识图、辩图和析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②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③通过介绍科学史实,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教育。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遗传信息翻译的过程

  教学难点:遗传信息翻译的过程

  在学习翻译的概念、遗传密码、密码子表的使用这部分内容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与教师引导式学习;针对翻译过程原理的复杂性,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角色扮演式学习;整个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本节课各种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二、学情分析

  我教的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从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基因有关知识,但本节内容不仅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因此学生往往会由于概念的繁多和原理的复杂而产生困惑。从能力方面来分析,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这两年来我们学校在进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每个班都成立了比较固定的学习小组。由于该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相当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要达到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和掌握,需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图解、自制各种对比表格教具及flash动画演示、打比方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直观教学。

  三、教法分析

  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细节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把抽象、复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充分教材中的图表,加强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并小组合作用模型和角色扮演的来再现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第一步

  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下面我们接着学习具体的翻译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的翻译。让学生根据下面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mRNA上的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设计新情景,引入新内容的学习。

  第二步:分析推测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那么,如何使用这个密码子表呢?

  好,上面,我们已经得到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翻译的过程。

  小组讨论并交流结果

  【学生查表】思考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这个题目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通过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导学,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

  第三步:

  教具演示

  现在我们来看翻译的过程(课本图4—6),flash演示翻译过程

  使用自制的教具模型动手演示翻译过程

  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

  第四步:用生活经验的打比方翻译过程

  第五步

  角色扮演

  引导学生看教材最后一图。让学生明白:一个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学生表演

  学生思考

  教师导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学生都想当演员,因此,选演员时,学生热情高涨,回答问题积极。很好地加强了对知识点的巩固和理解

  让观众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这样学生会发现去掉一个碱基后表达的蛋白质会发生变化而且位置不同结果也不一样。若一个碱基被替换只有替换的位置变化。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学生讨论回答

  通过这样的延伸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

  第六步

  板书设计

  第七步

  教学反思

  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学生讨论】回答

  建构知识网络,让知识系统化。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7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说出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然后教师引导: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

  分析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安排学生课后要完成教材P46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实验材料的探究: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3、噬菌体的侵染实验: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5、小结: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8

  一. 说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学习经典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 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确立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突破方法:利用图片的新颖性和动画的直观性,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顺利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将问题步步分解。

  三 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三) 教法和学法

  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了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于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

  (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播放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习有关受精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传授新知

  (格里菲思)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1、 该实验中各组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 从最后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复活了吗?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能够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教师

  指出:格里菲思并没有弄清谁是遗传物质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降低问题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 多媒体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1、 各组对比能发现什么,能说明什么?

  2、 加入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

  3、 这个实验与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得现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指出:其实是S型菌的DNA进入了部分R型菌内,使这些R型菌表达出了S型菌的性状,从而使这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但仍有多数还未转化

  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简洁、合理、巧妙的设计思路

  赫尔希和蔡斯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

  1、 如何使噬菌体标记上放射性

  2、 S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而P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为何S标记的组在沉淀中有放射性和P标记的组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标记?

  4、 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体中可经测到放射性P标记的DNA,却不能测到放射性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明确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其各自作用的关键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

  教师提示:利用前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本次实验的设计

  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出问题:烟草花叶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质,如何确定其遗传物质

  作出假设: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是RNA

  设计实验:思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

  单独地去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而判断谁才是遗传物质

  预测结果:现象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构建系统与联系,并使学生从学习知识本身上升到学会如何学的高度。

  五、 巩固练习

  1、 课堂例题:

  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使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其中S型菌有毒,有荚膜,菌体光滑

  B 、艾弗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提取的DNA为纯净的DNA

  C、 R型菌之所以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成功表达

  D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课后作业:

  (2)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第一步 ;

  第二步 在 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2 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总结:

  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9

  一、教学目标

  第一节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第三节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3、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第五节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这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同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性状和相对性状概念的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怎样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让学生理解孟德尔遗传学理论,并能用遗传图解解释遗传现象。

  4、认识性染色体与人的性别的关系。

  5、让学生理解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三、教学策略

  第一节1、由两句俗语引出遗传变异现象及概念。

  2、学生谈谈自已和父母在外貌、行为方式和生理特征方面的相似之处并结合书P25图片,归纳总结性状的概念。

  3、请同学举例: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总结相对性状的概念

  4、强化对相对性状的理解,“两同”“一不同”。

  5、思考:有没有绝对不会遗传怕变异呢?请同学举例并归纳总结:如果受环境影响而没有改变的性状是不会遗传下去的。

  6、性状是生物的特征,这些特征由什么决定的?引出基因控制性状。

  7、学生看书P26转基因超级鼠,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显微注射器、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输卵管等知识点。

  8、完成P27讨论1、2、3,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9、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强调要注意其安全性。

  第二节1、由孩子像父母引出思考:父母依靠什么途径把这些性状传递给孩子的?

  2、学生看P29图找规律:教师提示从数量、染色体组合情况、着色后颜色的位置等方面着手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况说明什么问题

  4、思考: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23对,那么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是否是23对呢?

  5、学生自学“比耐登”的发现,老师引导总结规律。

  6、学生完成P31填空

  7、思考:为什么一对夫妇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不同?为什么通过DNA检测能做亲子鉴定?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理解。

  8、练习并小结。

  第三节 1、如果一个父亲是双眼皮,控制的基因是AA,母亲是单眼皮aa,那么孩子的基因应该是Aa,他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呢?

  1、学生看书了解孟德尔的实验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孟德尔,当看到第一代全是高茎时你会怎么思考?矮茎到哪儿去了呢?是吸收了,还是暂时没表现出来?你会不会继续种下去呢?

  3、孟德尔是不是只研究了一种性状?为什么研究多种性状?

  4、介绍孟德尔总结的遗传学规律,回到课前引入时的单、双眼皮的问题,学生分析

  5、老师讲解遗传学图解的画法

  6、用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分析生活中的遗传问题

  第四节 1、学生观察比较男、女染色体排序图,找出不同之处

  2、老师介绍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3、思考:两幅图,哪个是男性的染色体图,哪个是女性的染色体图?图中哪个是X染色体哪个是Y染色体?

  4、思考: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5、学生根据遗传学图解:分析并体会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6、进一步介绍:性染色体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基因,也是一小段NDA决定性别。

  7、结合练习进一点了解有关性别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第五节 1、展示图片,同种生物的千差万别,引出变异的现象

  2、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画出折线图:大家折线图中能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总结: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举例让学生分析

  5、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6、分析书上三种育种实例的原理

  7、练习;阅读资料: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10

  一、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三、教学难点

  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孕妇图片,这是一个怀孕的妇女,她生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由什么决定呢?这与遗传有关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的性别遗传》。

  二、讲授新课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出示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这是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请同学们思考: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2、同学们猜对了,请阅读教材麦克郎和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的研究,你能找到那些有用的信息?(①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男性染色体。②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同时思考38页书中的讨论题:

  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②、两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③、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④、想一想,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分别是什么?

  4、请描述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

  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

  5、请描述出男女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常染色体+X或者22条染色体+Y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

  6、同学们想一下,当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相遇时,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是什么样的呢?发育成男性还是女性?那含Y染色体的精子呢?(XX,女性;XY,男性)

  7、社会上把生女孩的责任都算在女性头上,对吗?为什么?(不对,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仅含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或Y染色体,当卵细胞X与精子Y结合的受精卵为XY时,受精卵发育为男孩;当卵细胞X与精子X结合为受精卵XX时,该受精卵发育为女孩。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这种说法不科学)

  设疑:不同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如何呢?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11

伴性遗传生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敬请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课时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十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4个教学知识点.本节是以初中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三、设计理念

  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情感性目标:(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及课前预习案

  (2)搜集查阅有关人类红绿色盲的资料。七、教法学法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我市大班额、课时紧的情况下,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具体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分组讨论法2、说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倾听故事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2、盲图体验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14

  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1、资料对比突出关键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介绍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有X没有。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

  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2、资料分析确认位置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其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结构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形成结论:参考答案:(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X染色体。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3、继续探索挖掘根源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三]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15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交叉遗传(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7)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归纳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遗传(3)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四]深化理解拓展运用1、问题探索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2、回归实践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读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五]小结知识回馈聚焦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1)伴性遗传概念(2)伴性遗传特点(3)实践中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当堂反馈(略)[七]作业布置学习继续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12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 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有关遗传的知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对遗传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

  “生物的遗传”这部分内容抽象,相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回忆和再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节复习课,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尝试区分相对性状。

  (2)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4)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

  (5)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做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爱。

  (3)科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3、教学重点:

  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4、教学难点:

  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二、说教法:

  1、启发引导法:通过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加之教师的适时的引导,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再现、总结与归纳,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多媒体教学法: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强化所学的知识,

  三、说学法:“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所学的内容,“说”学习方法、“说”思维过程。并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性状和相对性状

  展示问题:1、什么是遗传?请举例说明。2、什么是性状?请举例说明。3、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

  (三)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让学生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示问题,让学生解决。

  2、出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存在的?染色体上的基因又是怎样存在的呢?那么,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存在的?上面的基因呢?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生殖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

  3、展示几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

  (四)基因与性状:

  1、出示问题,使学生明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体细胞及生殖细胞中的存在方式,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展示基因成对存在的图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图解。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五)人的性别决定:

  1、展示整理的男女染色体排序图,提出问题:这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依据哪副图是男性的?你根据哪对染色体判断的?

  2、出示问题,让学生明确: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男性性染色体组成是?女性性染色体组成是?在男、女体细胞中,除了这对性染色体外,还有22对常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就性染色体而言,父亲产生的精子有几种类型?分别是含____染色体的精子和含____染色体的精子?母亲产生的卵细胞有_____种类型,是含_____染色体的。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3、展示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的图示,强化学生的认识。

  (六)遗传病:

  通过填一填的方式,复习遗传病的病因、常见的遗传病、危害以及预防的措施,还有色盲病的基本知识。

  (七)典例解析:

  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学生间主动思考,相互交流,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习题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堂演练:

  通过相关的练习,进一步强化所复习的遗传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以便在课后进行及时的补救。此外,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相关文章:

“伴性遗传”说课稿12-1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11-15

生物说课稿优秀05-08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06-09

初中生物说课稿01-17

高二生物说课稿02-2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04-10

生物教学心得04-29

生物教学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