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物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随着学生年龄的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在单元中的位置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五课,《种子发芽实验》、 《蚯蚓的选择》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生态系统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3.教材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谁吃谁;第二部分是水田的食物网。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一至四课的学习后,学生在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变得顺理成章。虽然学生的科学意识在不断的提升,科学素养也在不断的提升,但让我担心的是学生对平时的生活观察较少,科普知识不足,导致在寻找食物链的时候有诸多困扰。
三、说目标和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认同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描述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寻找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重难点突破措施:
通过猜谜、动画及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首先给学生感性认识,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由浅入深的理解食物链;再由学生动手寻找食物链,构成食物网,认识食物网概念。拓展延伸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出课题
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个谜语,请大家注意听:
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
学生猜出草莓和杨梅,并解释。教师及时板书:
草 羊 狼
播放动画《螳螂捕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信息:
蝉 螳螂 黄雀
食物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生物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关系,也就是食物链。
(二)小组合作,探究整理
师提示学生观察,箭头朝向谁(箭头代表着食物的流向)
你能找到一些食物链条吗?教师出示一个环境(花丛中)。
生发现了许多生物。
组内完成,共同寻找食物链。
(三)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师出示图片。
学生代表板演食物链,让全体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一个生态群落中间有许多的食物链条,并且学会正确的寻找和标识食物链的方法。
通过分析这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四)自主检测,学以致用
师出示测试图,请学生将其中的食物链画出。
通过自主检测,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同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许多的食物链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食物网,分析得出食物链由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播放科技视频,总结新知,同时引发思考: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再出示一些历史上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生态不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我国的除“四害”活动、美国的护鹿杀狼启示……)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谈一谈,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课后回顾
回顾本节内容,完成练习。
搜集一些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的例子,谈谈自己的想法。
初中生物说课稿2
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看看初中生物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设计依据与构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10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主要内容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以及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生物富集及影响。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搭建“平台”,通过相关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加深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观点。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3)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
学生准备:调查校园生态环境,收集资料。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海洋生态系统”,理解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所看视频“海洋生态系统”,讨论回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多媒体演示图片——“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演示多媒体图片——“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播放视频“草——兔——鸟”及图片——“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分组讨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小组代表用投影仪把结果投影出来,全班交流讨论。
4、生物富集及影响:演示多媒体图片——“DDT使鱼鹰的卵壳在孵化中破碎”、“日本的水俣病”、“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生物富集及对生物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体会。
四、练习反馈:多媒体演示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课堂板书】
一、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
(1)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
3、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
二、生物富集
1、概念: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2、生物富集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和环境。
初中生物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输血与血型》是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输血原则、成分输血等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对于血液的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学习。血型与输血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输血原则,则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了解。所以本节课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输血的原则,以及成分输血的意义。
2、通过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运用不同血型之间凝集的规律鉴别迷信和伪科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输血原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输血原则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国人丹尼斯把羊血输给病人最终病人死亡的资料,提问:这则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不难得出不能随意输血,输血与血型有关的答案。我会进一步追问:如何输血才能真正救人性命?安全输血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从而引入新课。通过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兴趣,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新课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输血原则。
在顺利引入本节课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A型血和B型血混合以及A型血与A型血混合的视频,提问: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怎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结合这两个视频,你认为输血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学生通过视频并结合同桌讨论得出答案:不同血型混合会发生凝集现象;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而输入同型血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此输血应该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
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不同血型混合一定都会发生凝集吗?引出本节课的难点——探究实验部分。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材料进行介绍:红色的墨水代表A型血,黄色的墨水代表B型血,橙色的墨水代表AB型血,清水代表O型血。接着我会说明:当墨水的颜色种类发生改变的时候代表血液凝集。学生根据我的引导进行操作并记录结果:
(1)将代表O型血的清水分别少量加入其他血型的墨水瓶中,你会发现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猜测?
(加入少量清水时颜色无明显变化,从而得出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
(2)将少量代表A型血和B型血的墨水加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将大量代表A型血的墨水倒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等待学生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并完成黑板上呈现的表格。
这一部分我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输血原则,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成分输血。
这一部分,我会带领大家回忆血液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追问:若某位病人只缺乏血小板,还需要输入全血吗?在学生回答出可只输入血小板后发放成分输血的资料卡片,提问:什么是成分输血?有什么好处?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成分输血的内容:成分输血就是病人血液中缺少什么成分就输入什么成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倡导无偿献血。
这一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我会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明确哪些人可以进行献血。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4、布置作业
在作业布置上我打算请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人类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是否还有其他血型?同时设计一份无偿献血的标语。
七、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河北少儿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主要讲述了肾单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途径、尿液排出的意义等内容,着重描述尿液在人体内的形成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呼吸以及血液循环,为本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健康成长”做了铺垫。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从知识基础上来说,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血液循环系统。各系统均会产生废物,本节内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从经验角度上分析,排尿是每个人的生理活动,学生对于该生理现象的发生原理和过程却不清楚,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描述人体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通过观察尿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3、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学生:在课间总喜欢往一个地方跑,这个地儿是哪里?追问学生:尿来源于什么?是在哪里形成的?进而引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内容的学习。
采用生活情境进行导入,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肾脏的组成单位
首先,我将展示尿液中各成分表,提问学生每天排出一定量的尿液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得出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会出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指出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叫做肾单位。并引导学生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肾单位由几部分组成?
(2)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的成分有什么异同?
(3)原尿的成分与尿液的成分又什么异同?
经过组内讨论可以得出问题1的答案为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问题2的答案为原尿同血浆相比,相同点是含水、葡萄糖、尿素、尿酸和无机盐的量基本相同;不同点是原尿中含有微量的蛋白质。
问题3答案为相同点是都含有水、尿素、尿酸和无机盐,不同点是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尿素、尿酸的含量明显提高。
我最后总结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2。了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健康人肾动脉的血液、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的成分表,并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如下问题:
(1)尿的形成主要包括哪两个过程?
(2)为什么肾小囊中的液体与肾动脉的血液成分会发生变化?
(3)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成分变化说明了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囊中的液体缺少红细胞和大部分蛋白质,是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尿素和无机盐浓度增加,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了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
我归纳总结:肾小囊中的液体叫做原尿,人类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每天排出尿液1。5L,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到血液当中。
其次,我将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图,提问学生泌尿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说出答案后,我再播放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视频,提问学生尿液的排出过程是怎样的?肾脏中形成的尿液→输尿管→膀胱→尿道。并告诉学生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尿是间断性的。最后提出思考性问题:排尿对人体有何意义?
在自学环节和小组讨论环节,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提出更多创新性的观点,符合新课改的授课要求。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病人尿液化验单,并提问学生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是肾的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如果尿液中出现血细胞、葡萄糖呢?将今天的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归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想一想人体还有哪些排泄途径,查阅资料,分析不同排泄途径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这样的设计可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并且锻炼学生的查阅资料和总结分析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初中生物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是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8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依次讲述了“受精作用”、“人的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人体的主要系统”三部分的内容。而本节主要在学生已了解生殖系统的基础上,帮助其科学地认识青春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变化,以便建立正确性别意识,掌握青春期的自我卫生保健以及正确疏导青春期心理波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最终能够健康度过这人生的关键时期。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且求知欲强烈。但缺乏对于生物的系统的认识,更多的是片面的认识。因此其对青春期与性的理解有许多误区。此外,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许多学生会出现“不好意思”或“欲问又怕”等现象,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掌握好组织教学,健康地引导学生学习,树立学生的科学观。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识别人的.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能描述青春期的主要特征;能知道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
2、通过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提高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保证健康成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的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青春期的主要特征;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
难点:青春期的主要特征;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小组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将在上课伊始,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人的生命是从哪个时刻开始的呢?
(2)“发育”指的又是什么呢?顺势导入本节课的标题。通过复习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够快速的吸引学生的关注,还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2、新课教学
在此部分,我将从三个知识点展开说明。
(1)人的生长发育
我通过展示图8—8人生长发育的几个阶段,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们此刻处于哪个时期?
②哪个阶段的时间最长?
③成年期的形态与功能如何?
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说出是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且成年期的时间最长,形态与功能上发生了许多变化。顺势我会引出老年后又将如何,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基于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人的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
(2)青春期发育
首先,我将先发放有关于男生与女生身体情况的调查问卷。进而多媒体展示男女生身高和体重生长速度曲线图,组织学生讨论:
①大家的身高体重增长和图中一样吗?
②由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上,学生不难归纳出体重与身高都快速增长,之后我将进行补充说明:神经系统、心脏和肺等的功能也明显加强。
其次,我将展示男女部分生殖器官发育趋势图。再次组织学生观察与是思考:说出男女性器官的发育时间。
最后,我展示表8—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说出哪些器官的发育属于性器官的发育,哪些器官的发育属于第二性征的发育?
②什么原因导致的?
③青春期性发育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预设学生能够归纳出大致内容,但还不够完善,因此,将由我对以上问题的解答进行规范性的总结:
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主要是男性女性的生殖器官由幼稚型变成成人型;男女第二性征分别是在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刺激下表现出来的。男性第二性征包括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等;女性第二性征包括乳房增大、声音变细、声调较高等。
由于本部分的内容较为抽象,同学们较难从生活实例中观察感受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组图片等直观的方式,学生多次观察讨论的方法,以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3)青春期卫生
青春期的卫生是青少年心理与生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该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首先,我将介绍遗精与月经等生理现象之后,引导学生克服“害羞”心理。组织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青春期我们在饮食卫生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②青春期在个人卫生上又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将追问同学们:在青春期时,除了身体发生变化,大家的内心世界有没有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呢?从而引导学生们正确的看待并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总结青春期卫生保健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是新授课程的全部过程。
3、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全部知识点。
4、布置作业
希望学生们在课后勇敢的和身边的人说出青春期的烦恼,并一起思考解决措施。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以提纲式的形式进行板书,清晰的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鸟类》是选自河北少儿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章第8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脊椎动物,为之后学习哺乳动物奠定基础,是按照生物进化方向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析概括的能力。可以说本节课对学好生物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对鸟类并不陌生,这就为本节的学习降低了复杂度,但是,学生对鸟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于其结构的特点缺少深入的分析,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各种标本和实物等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提析归纳能力。
3、确立鸟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鸟的主要特征;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展示各种鸟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提问学生鸟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是可以飞翔,紧接着继续提问什么原因可以让它飞翔呢?仅仅有翅膀就能够飞翔了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2、新课展开
在讲解鸟类的形态结构特征时,首先出示家鸽实物、骨骼标本和肌肉挂图。提问从形态结构上看,家鸽有哪些与飞翔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从而得出鸟类形态结构上的特点。接下来结合气囊图示等资料,讲解双重呼吸与体温恒定,提问这些特征与其适于飞翔有何关系。学生交流回答。
通过探究家鸽与家兔骨骼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浮沉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鸟类骨骼的特点。
最后提问学生鸟类与人类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以上是新授课程的全部过程。在此过程中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降低理解的复杂度,同时结合各种图示和标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做一期关于保护鸟类的手抄报。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散思维,同时注重情感的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以便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动物的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以及运动的产生机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主要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对动物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动物运动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动物的行为以及其他生理活动做好铺垫。
以上是我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建立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动作的机制;理解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总结及对运动机制的建立,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引导学生对运动与健康的关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动作的机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学情。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主要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对动物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生物的运动只停留在宏观的经验认知层面,并不理解动物运动产生的真正机制。由于这一内容需要在全面理解运动系统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运动机制,对于抽象思维尚在发展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扩大学生的感性认知,注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三、说教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本节课教法主要采用引导启发法和分组讨论法,利用动图引导学生感知运动的产生过程,再经过分组讨论建立运动产生的机制,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学习内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进行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五个环节。
(一)导入
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动物世界》,同时思考问题“这些动物都是如何产生各种行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生自由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动物是如何实现运动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新授
我将以设疑的方式为主,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整个新授主要分为两个环节:
环节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相关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同桌两人为一组,共同讨论总结出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由学生自主回答,我将给予相应的评价,随后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得出: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同时对骨骼与运动的联系、肌肉在骨上的连接方式及关节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进行适当讲解。
环节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多媒体播放人体曲肘和伸肘的动态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骨、关节和肌肉在此过程中的关联性,接着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动图信息和教材内容开展讨论:动物的运动是如何实现的?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展示结论,我予以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共同总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引着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同时就至少两组骨骼肌相互配合活动进行适当讲解。随后,参照生活实例引导生理解:运动需要其他系统的调节和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实现。
(三)巩固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会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道判断题:
①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和肌肉组成。 ( )
②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 ( )
以抢答的形式请学生回答,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讲解。
(四)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共同回答课前的问题“动物的运动是如何实现的?”,我将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加以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作业
课后,请学生们结合各种运动现象共同讨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下节课师生共同分享。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初中生物说课稿8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教学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B咽C喉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B肌肉较松弛C气管比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鼻B咽C喉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8.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鼻咽
初中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5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是人体内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通过前面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人体的奥秘;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所以本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并且本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掌握,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的动画,培养总结归纳、语言表达的能力。
3.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树立健康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中成分含量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请学生分享尿毒症患者的病因。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排泄的概念,并提问:尿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排出的?以此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辨认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并思考哪个是主要器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会让学生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的颜色,推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及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为学习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尿的形成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肾单位的组成和肾小球的结构特点及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肾小囊与肾小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尿液形成的动画,并提问:血液在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以及肾小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后能够总结出:尿液的形成可以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过程。
最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健康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不同成分对比表格,并提问: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析后可知: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而进入肾小囊中。然后我会补充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我会继续提问:相比于原尿,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可以得出肾小管有怎样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请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补充,最终得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
通过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尿的排出
我会给学生分发尿的排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了解尿的排出及作用。
(三)巩固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或葡萄糖,分别可能是肾单位的哪一个结构发生了病变?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工肾脏的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前沿。
七、说板书设计
关于板书,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便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
初中生物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 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初中生物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理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细菌》一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本节课主要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以及繁殖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为学生之后学习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进化、传染病以及预防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度教学目标:
首先,我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过生活实例,尝试推测细菌的来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收获,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1.通过了解显微镜在细菌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观点;
2.(并能够)探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结合课标,我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定为“细菌的主要特征”,考虑到学生之后学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设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鉴于细胞个体微小,难以观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细菌来源的探索历程”。
二、学情分析
要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对细菌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同时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这类生物既熟悉又陌生,这使学生有足够的热情来学习本节课
但由于细菌个体微小,难以观察,这就为学生学习本节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教法学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我将以情景驱动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维的起点;以引导、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旋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对比,抓住本质特征,以达到对细菌结构和营养性的准确认识;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形象,最终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
首先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以“显微镜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起点,向学生讲述显微镜的故事:“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对于事物的了解还停留在用肉眼观察到的层面,直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发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科学家观察到了人体以及植物组织的内部结构,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生物”。并提出问题:“17世纪后叶以后,人们利用显微镜发现了哪些生物呢?”学生能够很容易说出“细菌、草履虫、病毒等微生物,“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显微镜下的一隅,来探索细菌世界的奥秘吧!”,从而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细菌的发现】
在导入的基础上,我将结合图片,声情并茂的将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娓娓道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细菌的发现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发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处于细菌被发现的激情中时,我再抛出新的问题:“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并举例‘新鲜的肉汤就会因为细菌而变质’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该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我再播放巴斯德实验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细菌来源的认识,驳斥“自然发生说”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向学生简介‘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事迹以及成就。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认识。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鉴于学生已经知道细菌个体微小的事实,因此我将通过数据对比“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来强化学生认识。然后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可能不同,那么它们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探索细菌结构。
关于细菌的结构方面,我将设置三个对比环节。
首先图片展示几种不同种类的细菌,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我进行巡回指导,及时恰到好处的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通过观察交流,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基本结构。有的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来引导学生发现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主要区别。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着重强调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和遗传物质,在此基础上,我将核膜去掉,通过动画使学生直观了解细菌没有核膜,最终得出结论:细菌只有遗传物质,但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最后,图片展示细菌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图,通过提示:“植物有叶绿体,因此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并补充特例“硝化细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大多数细菌为异养型。
【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细菌是如何孕育后代的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生殖,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待学生思考之后我再播放视频“细菌的生殖”,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感,这时候,学生将很容易得出结论:细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当学生对细菌的分裂特定有了了解后,我再提出问题:“细菌快速繁殖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那么当条件比较恶劣时,细菌会不会因此而死亡呢?”然后播放“芽孢—细菌的休眠体”视频,带领学生总结:细菌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环境中,细菌会形成芽孢,暂时休眠。因此它们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在讲授完本节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引导学生梳理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突破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我将给学生提供素材实例,组织“给细菌的一封信”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提纲式板书,按顺序归纳要点,提纲挈领: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须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新人来说,我将以此为达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12
一、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②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③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分类等级的意义。
在教学中融入保护动物的思想,形成保护动物遵循自然的思想。
中公教
二、教学重难点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概述生物分类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接收信件的经历,那么邮递员是怎样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并把信件递在你手上的呢?(联系实际,说出邮递员是依据信件上的地址找到收件人的)问题1:信件上的地址又包含着哪些信息呢?(学生积极思考,写出地址的单位:省、市、区(县)、街道、住宅、姓名等等)提出问题2:我们如何将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呢?
(使学生能初步地理解生物的发展,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食物的观点。)提出问题3:我们如何将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呢?(板书)
(二)新课展开
同学们思考并结合课本自主学习,找到相应答案。(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哪个分类里面表示他们的亲缘关系是最亲密的?最小的分类单位是什么?(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亲密的。)生物学家是怎样把不同生物进行分类的呢?同学们一起观看一个小资料《饿狼寻亲记》,看一看狼是怎样被分类的,他与狗、狐狸有什么关系?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吗?观看资料,同学们以生物小组进行讨论6分钟,时间到之后有各组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
(每一只狼是一个动物个体,但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物种。郊狼的体型比狼小得多,但是这两种动物都具有体型较长,眶间部为显著隆起等特征,因此它们被划分到同一个属犬属。狐狸的眶间部平平缓,但他与狼、郊狼都具有颜面部较长,吻端突出,爪钝而不能伸缩等共同特征,因此被划分到同一科犬科。虎的爪锐利且能伸缩,不属于犬科,但他和狼、郊狼、狐一样,都具有尖锐的犬齿,因此它们都属于食肉目。马、兔、蝙蝠等动物与狼、郊狼、狐之间的差别很大,但它们都具有胎生哺乳等特征,都属于哺乳纲。而这些所有的动物都具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椎,他们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狼与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的'情缘关系亲疏排序?归纳狼在分类中的位置?(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狼这个物种在分类关系上隶属于犬属、犬科、食肉目、哺乳动物纲、脊椎动物亚门。)总结得出生物学家对生物分类的依据: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
(三)巩固提高
1、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演示狼、狗、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等生物,进行《饿狼寻亲记》的表演,通过演示找出之间的区别,懂得生物分类的意义即弄清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老师引导植物的每种物种也可以用同样方法归属于相应的属、科、目、纲、门、界当中。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得到桃,在分类上隶属于什么呢?(桃在分类上隶属于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亚门、植物界。)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看一看植物园当中植物的标牌,看看不同的植物在分类上的不同。
初中生物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是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知识点。在学习该知识点前,已经学习了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该知识点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组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对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呼吸作用以及后面的其他循环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通过自身体验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香水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说教学目标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图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实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出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呼吸系统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先明确“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知识,组织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气和呼气胸腔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再通过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模型1中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说明骨和骨骼的运动会引起胸腔容积发生怎样的变化?(2)模型2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讨论结束后师生总结得出:(1)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积增大。(2)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纵径加长,使胸廓容积增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肺通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结合呼吸运动联系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由于这一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我将辅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首先,多媒体展示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视频,提出问题:①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②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将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此过程,我会巡视走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当学生讨论结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交换的;氧气的运输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呢?,组织学生运用本节内容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
4、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针对初中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种到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从种到界》是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采取大量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在课前运用互联网准备各种图片和相关问题,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3、你觉得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分类的不同等级的单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这些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
(利用两个提问一个事例来导入新课,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结合教材图片)
1、区别种与物种
展示不同颜色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斑马和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它们虽然长的'很像,却属于不同的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图片驴和犀牛,提出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同学讨论2分钟,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分别总结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共同特征。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区分鱼和一些低等动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动物概念,区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
虽然蚯蚓无脊椎,鱼有脊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动物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界。问题: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提问题:
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引导学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最多:2.界中的动物种类最多,种中的最少。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不定期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我安排了三个练习
1.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2.植物的分类等级
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松柏纲、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柳科、杨属、毛白杨。
3.林奈和双名法
演示植物标牌,展示生物的学名。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4.布置课外作业给校园植物挂牌。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从种到界》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生殖器官的生长》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通过对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活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的生长,也为本节课学习生殖器官的生长奠定了知识基础,提供了学习方法。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学习。花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花的内部结构及传粉受精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了解。所以本节课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植物的生殖器官包括哪些;描述花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解释两性花、单性花及无性花;描述传粉后到受精卵的过程;说明种子和果实各部分的来源。
2.通过观察多媒体动态课件和自制拼图,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繁殖的重要意义,培养爱花、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花的基本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认同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展示植物从萌发到开花结果的整个生命历程的动画。提出问题:植物营养生长发育为成熟植物体,是以什么为标志?导出成熟发育的标志就是要走上生活史的最后一段——开花和生殖功能的出现。然后提出开花与生殖功能是怎样关联起来的?我们先从认识花的结构入手,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兴趣,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新课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在顺利引入本节课之后,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学生课前收集的花的图片。设疑:以上几种花的颜色、大小、形态相同吗?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否一样呢?花都有哪些结构呢?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虽然花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接着我会出示桃花的形态结构模式的挂图。
请学生初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为了使学生对花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要进行桃花的解剖实验。我会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的方式,依据教材呈现的步骤进行解剖,对应花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认识花的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教师播放雄蕊和雌蕊的解剖视频方便学生了解花的内部结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由于花各部分功能的知识比较简单,我打算以小资料的形式呈现在PPT上,请学生自主阅读,并且设疑:你认为花的哪部分最重要?为什么?通过了解花各部分的功能,学生能够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之后,我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月季花、黄瓜、向日葵等花的.模型,请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月季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而黄瓜花只有雄蕊或者雌蕊,从而引出两性花和单性花的概念。接着我会向学生介绍向日葵花盘边缘的舌形花既没有雌蕊也没有雄蕊是无性花。
第二部分:传粉和受精是种子形成的前提
教师播放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片段,问: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做什么?什么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哪些?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
之后设疑: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播放受精的过程动画,让学生观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受精的过程。
播放动画视频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受精后胚珠发育为种子,子房发育为果实
这部分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它的难不仅体现在教师教的难,学生理解的难,还体现在从时间分配上看,这段内容正是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首先提出问题: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观看幻灯片中花瓣、雄蕊、柱头的凋谢和子房的发育过程,启发学生探究子房的发育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挂图连线归纳总结,同时指出花开花落是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凋落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种美丽。接着让学生总结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学生获得知识保持连贯、系统。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
4.布置作业
在作业布置上我打算请学生回家做鲜花标本,回应新课标要求生物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这一观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说课稿01-17
《观潮》说课稿01-18
《画风》说课稿02-22
舞蹈说课稿03-01
优秀的说课稿01-17
《投掷》说课稿11-24
功率的说课稿11-26
燕子说课稿01-14
说课稿范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