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时间:2022-11-12 10:15: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乌合之众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乌合之众读后感

  20xx年在全国多地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日 游行,当时我住在离广州花园酒店不远的地方,日本驻广州大使馆恰好就在花园酒店,让我得以在9月的一个周末亲眼目睹了那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场面壮观令人震惊,进而就是新闻中传来的消息:各地陆续有人借着游行的名义打砸日系汽车,冲击商铺,甚至对日系车主大打出手造成重伤……这不禁让人想起曾在中国发生的“十年 浩劫”,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民二战时在纳粹集权统治下的集体狂热。

  视线拉回我们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自己身边就有无数的群体:明星的粉丝,球迷……曾经在网络轰动一时的百度贴吧10万李毅吧网友爆吧事件,当时还留下一句话“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等等无法一一列举,震撼之余我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于是一口气读完了《乌合之众》《狂热分子》《群氓之族》反集权三部曲。

  勒庞的观点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

  他的个性便湮没了,

  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

  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

  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人作为社会性生物,注定是没有办法脱离社会独立生存的,个人的力量渺小需要依靠群体力量,对于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这样一来难免身处各种大大小小和性质不同群体。

  难道就无可避免的成为乌合之众吗?怎么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乌合之众》系统的分析了群体的特征,但是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这本书里,需要读者自己深入思考并从其他地方寻找答案。

  但我相信看完这本书后人们的想法和生活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仍旧会是各种群体中的一员,尤其是在网络世界中,看到不同意见时还是会立刻站队维护自己所在群体,在这一点上我是持悲观态度的。普遍认为艺术家是最具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但是纵观艺术史,看到的也是各种群体:古典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表现主义……同一个群体中的人接受即成的思想这方面与《乌合之众》所描述的并无二致。对此,木心说“艺术,一入主义便不足观”,杜尚给予抵抗的方式是:沉默,缓慢,独处。而他二人得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思想上的独立。

  另一方面,由于时代久远,现在再看这本书描述的部分内容,更像是一本记录当时社会和思想状况的历史调查报告,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相去甚远。例如勒庞在第三卷讨论异质性群体的时候谈到了种族,但是这里他混淆了种族和民族(此处民族不是指一个国家内的民族,而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主义)的概念,此书写于1895年,彼时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兴起,还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义和概念,我们现在谈到的种族主要指不同人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形成的全球一体化,现在即使是不同国家的民族其在群体行为上也越发趋于相同,不再表现出勒庞所说的那种异质性特点。

  对于这个网络时代群体的特点,看理想公众号最近的一篇文章《我们的悲欢不相通,我们的趣味也不再相通》很能说明问题,当中有一段描述: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即便是社恐,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与自己爱好相似、观念一致的人。社交媒体,又为群体互动提供了形态各异的载体。

  可是,当我们舒适地使用社交媒体,浏览资讯软件时,却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回声室」:在「我的互联网」上,我看到的观点,皆是自己观点的回声,并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这样。

  这无疑将导致:一方面,信息来源愈发闭塞;另一方面,则是鄙视链的出现。

  精准的兴趣匹配之下,人们更习惯于抱团取暖。各类社交媒体,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性和气质。人们会普遍认为:虎扑=直男,豆瓣=废青,抖音爱好者又自然看不上快手……

  假如有一天,我们想跳出自己的圈子,了解其他群体也没那么容易:我们必须强迫自己理解并认同他们的说话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而这又很容易造成不适感,致使我们退却并转而回到原来的圈层内。”

  最后怎么利用本书的知识,是把它当做王权之术控制他人,还是说要避免在群体中失智,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这就见仁见智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相关文章:

《乌合之众》经典语录12-03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03-14

家的读后感10-03

《论语》读后感09-30

童年的读后感09-30

繁星读后感01-18

青鸟读后感01-19

《养花》读后感01-11

《孔乙己》读后感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