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18 19:32: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例7。

  二、教材分析:

  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说设计思路:

  1、从学生实际经验入手, 唤醒学生的思维,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轻松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和购物活动,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带动。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利用教材,同时通过完成填空回忆整理本课所学知识。

  说课前准备: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

  二、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按质地可以分为哪两类?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小凡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样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

  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

  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同座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

  (二)设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

  谈话过渡:学会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

  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

  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

  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

  谈话过渡: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马上辅导。

  三、知识整理。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复习本课学习内容。今天同学们学得真好!一节课可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

  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总结全课的目的。

  四、课后练习。

  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此教学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8——89页,例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

  说教法: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于是在设计时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重视实现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挖掘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采取了“大班教学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采取了独立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演一演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我实施了六步走教学法,

  一、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上课开时,我为数学课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老师请来了极为神秘嘉宾和我们共同学习,你想认识他吗?通过让学生观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发现规律,接着老师表扬(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这一环节,我出示欢度“六一”的主题图让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独立观察这些彩旗、彩花、灯笼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选择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最后小结他们都是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为学生揭示了找规律的方法,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三、动手操作,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第一步:涂一涂。涂联欢会入场券。这种学习将枯燥的简单机械的练习变得趣味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当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摆一摆。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不适合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数学学习,于是我设计了请你跟我做一做的环节,旨在通过接动作,摆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规律,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四、小组合作,创造规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起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规律,体现了“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感悟到规律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五、转换形式,表演规律

  根据规律演一演(用声音或动作)。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规律让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演一演,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规律美,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藏在身边的规律,将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亮点:

  1、体现数学—生活—数学的大课程观。

  2、“做中学”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3、“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学小班化”模式逐步展开、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规律,获得数学源于生活的体验,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这节课。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认知感以及思维的逻辑美感,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自我表露技能,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参与性。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知识点目标:1.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其提供实际情境引出计算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出多种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几减7。2.引导学生从依靠操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十几减7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十几减七的计算方法。

  教学思路:1.通过动手操作和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提出数学问题;2.紧密结合数学概念和实际应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3.在认知形成的过程中组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提升合作意识。

  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诱发情感,导入新课

  这一部分由课前谈话与复习旧知组成。针对一年级小朋友喜欢动物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参与到小动物的计算比赛当中去。首先出现的是之前学习过的口算题,即复习旧知。然后与学生谈话:狮子王又给动物们出了一道题,可是动物们却遇到了困难,他们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想让你们帮助他们,你们愿意吗?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激起了他们“想参与”及积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提高情感,自主探究

  1.问题引思:出现动物们感觉困难的题目,即例1。让学生先用小棒摆摆看,

  先拿出1捆又2根,想一想,要从中拿走7根,有哪些拿法?

  2.自学探究,讨论质疑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了以下想法:

  (1)从12根里一根一根拿,拿走7根,就是从12根里减1,减1……一共减了七个1,还剩5根,所以12-7=5。算式:12-1-1-1-1-1-1-1=5

  (2)先从1捆中拿走7根,剩3根,再把另两根加上得5,所以12-7=5。算式:10-72=5

  (3)想:7加几等于12,7加5等于12所以12-7=5。算式:7(5)=12,12-7=5,这是通过想加算减得出的。

  (4)从1捆又2根中先拿走2根,再从1捆中拿走5根,还剩5根。所以12-7=5。算式:12-2-5=5

  (5)从12根中拿走1捆,剩2根,多拿走了3根,用剩下的2根再加上3根是5根,所以12-7=5。算式:12-103=5

  学生每说出一种想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另外还有一种想法很独特,很有创新意识。他的想法是用减数7减2得5,10减5得5。所以12-7=5。这种想法在平时教学中比较少见。这时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和全班一起讨论,得出这种想法是正确的。12-7=102-7=10-72=10-(7-2)=10-5=5

  3.揭示课题,引导归纳

  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计算。

  提问: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些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被减数都是十几,减数都是7。教师揭示课题:十几减7。

  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有哪些十几减7的算式,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出示例三。

  教师通过让学生摆小棒,自己主动探索,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12-7,打破了以往的“想加法算减法”的唯一思路,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与大胆尝试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三、增添情感,实践反思

  1.跳一跳,摘苹果

  将教科书第12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放在苹果树的苹果上,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谁回答对了苹果上的题目,这个苹果就奖给谁。

  练习中采用了“奖励法”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劲头浓厚,同时又巩固了新知识,并对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一个新的要求。

  2.数学小游戏

  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变教师的“讲”为“引”,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验本第24-25页:数龙—百的数列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让孩子们通过用100以内的数和基本图形来描述、探索实际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片断,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并解决之,逐步形成“数学化” 的能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20的数列,学生对数列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找20以内相邻数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找一个数的相邻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在掌握找相邻数的基础上,会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从而进行推算练习,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打好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1,-1得到邻数,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

  难点: 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百的数列。

  2、能找出相邻数,并知道邻数的由来。(+1,-1)

  3、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推算的练习。

  4、培养学生推算、归纳的能力。

  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媒本演示,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并做到“有所争议、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构建活动化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同时亲身体验成功和愉悦。

  二、说学法指导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数龙上的各个数,找一个数的的相邻数,从而得出一个数的相邻数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从小袋鼠怎么样跳回到40与怎么样进到50,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普遍,总结出一个数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一个整数规律.,从而进行推算练习.

  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找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然后再通过小袋鼠与小青蛙演示,来验证自己的结果,最后总结出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下一个整十数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又因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

  计的重点。

  3.教材处理:基于学情的分析,我将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以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层次的练习,而将学生动手创造规律、展示规律、表达规律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教学的难度提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探索、领悟、创造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乐趣。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找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6.教学难点: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学会用“重复的一组”来表达规律,并会创造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本节课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

  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然后能准确清楚的表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我创设多元情景,如读规律、演规律,听规律,画规律,欣赏规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圈一圈、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圈、摆、画,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对比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学会归纳总结,同时锤炼学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3.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4.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07-04

《数学广角》说课稿04-06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汇总8篇08-31

【热门】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09-16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08-25

【精品】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09-09

小学数学说课稿12-19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06-11

【精华】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09-20

实用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