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时间:2022-07-28 13:19: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北师大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五个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它是一个具有独特数学基础的数学分支。高中数学把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函数概念的必备工具。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从教学中以知识技能培养为主线,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在教学中。新课标指出教学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从学生出发,制定如下目标第一部分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的提炼和小结的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做”数学的精神,享受“做”数学带来的成功喜悦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以及集合与元素之间的概念;

  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发现法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例题一:班级同学为例,让学生自己区分出班上带眼镜的同学和不带眼镜的同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行下面阶段的学习

  (二)讲解新课

  让学生判断是否可以对以下进行分类:身高在160以上的同学身高很高的同学

  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从而引出集合的定义。

  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出集合和元素的定义(是指定某些集合的全体)。由学生举出能组成集合的例子和不能组成集合的例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并指出集合可以由大写字母指出,元素由小写字母写出。

  再以引入时举得例子,由教师对集合元素进行编号,让学生判断该元素来自于哪个集合,从而引出集合和元素的关系。

  通过学生分类总结,提炼出概念,使概念更严密;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以提问形式让学生判断{学生a,b,c}和{c,b.a}是否是一个集合?{a,b,b}能称为一个集合?创设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集合的三个性质。

  以引入的例一,提问如何用集合语言来表示这两个集合,让学校亲身体验数学语言的'魅力。由教师指出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方法。

  1、教师提问1用两种方法表示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用描述法表示大于3小于11的实数

  3、用描述法表示第一象限点的坐标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

  (1)试比较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2)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提出常用数集的记号

  引导学生对集合进行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并让学生举出有限集和无限集的例子

  这里,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对空集和{0}的区别

  (三)加强训练,及时巩固

  引导学生一起学习课本4页的习题1,2.3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反思小结,培养能力

  由学生归纳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让学生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

  第6页A组1,2,3题为必做题,让学生温故知新,同时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及时弥补和调整B组1,2题作为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

  布置作业让学生温故知新,同时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及时弥补和调整

  板书设计

  力求简明扼要的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课题

  一、集合的定义

  二、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三、常用数集

  四、集合的性质

  五、集合的表示法

  六、集合的分类

  例题练习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入集合,进而又通过若干集合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

  集合的表示法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们以实例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再由特殊到一般,由师生一起讨论出如何更适当的表示出集合。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概念和数学性质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品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两个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实现上述设计意图的根本保证。于是,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探索发现法为主,教师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热烈、务实、高效的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是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在高中教学中,集合的初步认识与其他内容(尤其是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有理数集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学习集合语言,锻炼抽象概括能力。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数学和概括数学的能力,能够根据熟悉的实例总结出特点,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集合,只是没有从集合的角度来理解。所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的方法和认知准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用数集及其符号表示,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提高自身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运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过程中,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提高自身实事求是的严谨学习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则是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启发法、练习法、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让新生向全班同学介绍家庭、原来读书的学校、现在班级等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问:在介绍过程中,涉及了“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通过学生之间自我介绍,增强学生之间的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是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集合,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说出一些简单的集合,而集合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样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启发法、练习法等。

  1.探索集合的含义

  为了解集合的含义做铺垫,培养概括能力。结合导入中问题的共同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发现这些集合的共同特点,通过分析具体实例简单概括了集合的概念:都是一些对象组成的全体。

  在学生分析认识的基础上,我会顺势给出元素和集合定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简称元。

  学生了解集合含义时,要考虑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所以我会让学生举出集合的例子,生生之间进行判断是否能够称为集合;学生自己概括出集合中元素的特点: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我会采用讲授法进行。直接给出集合与元素关系和符号表示: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然后,让学生自己互相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集合与其元素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通过提问:你知道常用数集的记号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的扩充过程,阅读教材中的表格内容,认识常用数集的记号,N+,N,R,Z,Q。

  2.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然后进行追问:除了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集合,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集合?在学生思考之后引导,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例题中的集合?

  先让学生尝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在引导学生归纳列举法的特点:对于有限集合,且元素不太多适用列举法,一一列举,直观明了。

  (2)描述法。

  提出问题: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体会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归纳描述法的特点:对于无限集合,整体描述,简洁方便。

  通过提问: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学生讨论对比两种表示法的特点,适用对象,加深对集合的表示的理解和应用。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整节课,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层次性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主归纳、总结出概念和特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讲授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但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深化理解

  在深化理解环节,我会继续出示例题:不等式2x-3>5的解集。

  让学生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这时有的学生利用列举法表示,发现不能一一列举出来,顺势引出无限集和有限集的概念。并结合例子讲解空集及其符号表示。

  (四)巩固提高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②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③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奇数的集合

  (2)正偶数的集合

  通过课堂练习,反馈学生掌握集合概念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什么是集合?集合有什么特征?如何表示一个集合?

  作业:课后习题1、4。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凸显先复杂再简单的基本单元的化归思想,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地研究问题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和理解集合、映射、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概念,认识和理解它们的有关性质和运算.具有一定的把函数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背景的给出,通过经历、体验和实践探索过程的展现,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体会过程的重要,并在过程中学习知识,同时领会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通过对本模块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在初中函数的学习基础上,对数学有更深刻的感受,提高说理、批判和质疑精神,形成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本模块共三章: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第二章基本初;本模块为了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先在第;概括地说,是本模块的核心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5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问题1.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学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训.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

  活动2【活动】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自己举的例子,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活动3【活动】提出问题

  ①请我们班的全体女生起立!接下来问:“咱班的所有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②下面请班上身高在1.75以上的男生起立!他们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构成集合,比如新华字典里所有的汉字可以构成一个集合等等.那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请你给出集合的含义。

  ④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看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⑥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⑦问题⑥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⑧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⑨问题⑧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⑩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由此类比实数相等,你发现集合有什么结论?

  讨论结果:

  ①能。

  ②能。

  ③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那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④a是集合A的元素,b不是集合A的元素.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⑤能,是珠穆朗玛峰。

  ⑥不能。

  ⑦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即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在这个集合中,要么不在这个集合中,这就是集合的确定性。

  ⑧3个。

  ⑨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这就是集合的互异性。

  ⑩集合M和N相同.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可以发现: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活动4【讲授】提出问题

  阅读课本P3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快速写出常见数集的记号.

  活动: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指定学生展示结果.学生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后,教师强调:通常情况下,大写的英文字母N、Z、Q、R不能再表示其他的集合,这是专用集合表示符号,类似于110、119等专用电话号码一样.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到这些常见的数集,要求熟练掌握。

讨论结果:

  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N或N+: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N内排除0的.集合);

  Z: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Q: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R: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活动5【练习】教师举例帮助引导:

  例如,24的所有正约数构成的集合,把24的所有正约数写在大括号“{}”内,即写出为{1,2,3,4,6,8,12,24}的形式,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是列举法.注意:大括号不能缺失;有些集合所含元素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1,2,3,…,100},自然数集N:{0,1,2,3,4,…,n,…};区分a与{a}:{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a表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次序;相同的元素不能出现两次。

  又例如,不等式x-3>2的解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有无数个,不适合用列举法表示.可以表示为{x∈R|x-3>2}或{x|x-3>2},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是描述法。

  ③让学生思考总结已经学习了的集合表示法。

  讨论结果:

  ①方法一(字母表示法):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集合,例如常见的数集N、Q,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记为A等等;

  方法二(自然语言):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出的集合,例如“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等等。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全部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描述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注: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写成列举法的形式,只是去掉竖线和元素代表符号,例如: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

  ③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四种方法: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

  应用示例

  思路1

  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

  A.大于6的所有整数 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

  C.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 D.函数y=1

  x图象上所有的点

  活动:学生先思考、讨论集合元素的性质,教师指导学生此类选择题要逐项判断.判断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关键是看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在选项A、C、D中的元素符合集合的确定性;而选项B中,难题没有标准,不符合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不能构成集合。

  活动6【作业】马上练

  1.下列条件能形成集合的是( )

  A.充分小的负数全体 B.爱好足球的人

  C.中国的富翁 D.某公司的全体员工

  2.20xx浙江宁波高三第一次“十校联考”,理1

  在数集{2x, x,2-x}中,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4

  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此处我举得五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xx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xx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来源:Z,xx,k.com]

  如果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属于集合A,记作.

  如果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不属于集合A,记作.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来源:Zxxk.com]

  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种表示方式。

  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五.板书分析

  PPT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定义例1

  集合×××××××

  ××××××××××××××

  元素×××××××

  ×××××××例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作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