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习报告

时间:2024-07-26 13:40:34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生态学实习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实习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1

  实习时间:20xx-5-25——5-26

  实习地点:教学楼C310、胶南小珠山

  实习目的

  1、观看科教片,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2、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掌握实习地生态环境结构的成因及其发展。

  3、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

  4、培养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培养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实习内容

  一、观看《沧海浮生记》、《热带雨林无限生机》两部科教纪录片

  通过观看这两部科教片,我了解到了关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更丰富的知识。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的破环,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它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同样,我们必须加强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造福子孙后代。

  二、小珠山实地考察

  1、小珠山简介

  小珠山,位于灵山卫镇西北部,西越隐珠东北,北跨黄岛区辛安西南,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大顶海拔724米,是青岛胶南市境内最高点。

  小珠山属崂山山系,为燕山期形成的花岗岩山地,整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3公里,宽约8公里,总面积约为104平方公里,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辖区40平方公里,境内有名称且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余座,主峰大顶海拔724.90米。

  小珠山多生长温带阔叶落叶林,为次生林。落叶阔叶林的结构简单,可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它是温带和暖温带的顶极群落。它在没有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凡排水良好地段的.植物群落经各种演替系列,其最后阶段都是落叶阔叶林。

  小珠山上草木葱郁,树木品种繁多,稀有树种随处可见,山地森林覆盖率达70%。境内分布有樱桃、撒刺槐、黑松等落叶乔木树种,形成比较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2、实习笔记及感想

  5月26日,天气格外晴朗,按照实习课的安排,我专业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胶南小珠山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环境生态学实习课。

  当我们乘坐的大巴车驶进通往山中的泥土路上时,我刻意留意着窗外的景象。也许是山下较为平坦的地方有几个小村落的缘故吧,但凡能够利用的土地,村民们都种上了小麦、花生、大豆、土豆以及各种蔬菜作物等,很显然这是开荒以后的结果。当我在考虑这样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或引发其他生态问题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几乎在每一块耕作地,哪怕是很小的一块土地,周围总会有十几棵或者几棵乔树木以及一些杂草。我想,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土流失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吧。

  然而,再往前行驶了一段距离,车窗外还是出现了一些我不愿看到的景象。那仿佛是一个采石场,大片的裸露的岩石和破碎的石块堆砌,几乎成了不毛之地。下方有一水塘,有明显人工修建的痕迹,仔细看来,湖水实在谈不上清澈,反倒有些浑浊,局部甚至出现了富营养化的迹象,湖面漂浮着不少绿藻,像这样就是明显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情形了。出现如此的状况,或许是利益的驱使,或许是政府规划的问题,这不得而知,不过我还是希望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合理的措施,尽量改变这一现状,努力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颠簸了一段泥土小路,我们的大巴终于驶入了实习的最终目的地——小珠山古月山庄风景区。老师事先联系好的景区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

  站在山脚下,大家都忍不住先总览一下眼前小珠山的风采。山不是很高,但比较陡峭,山体郁郁葱葱,但也能看到几处裸露的岩石。此时大家都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往山上爬了。

  随后在柴老师的讲解下,我了解到了小珠山的成因、走向、气候、植被丰富度等基本情况,并了解到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不可避免地就会对小珠山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人们还是在积极的对其进行保护的。

  在柴老师几次叮咛了大家的人身安全问题,要求同学们在登山过程中注意观察植被的分布变化情况后,我们沿着狭窄的山路开始攀登了。

  作为班长,我有责任监督保护同学们的安全,正因如此,老师也要求我跟在大部队的最后面防止同学掉队。刚开始在山麓地段,经过老师的指点,我观察到此处的植被极为丰富。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还有各种各样的草本植物,都生长的非常茂盛,由于该地气候比较干旱的原因,我没有看到像原始森林底层的苔藓植物,不过这已经很丰富了。

  一边攀爬,一边观察,同学们也都不断的讨论着。山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大约到了半山腰的位置,我们停下来休息,从那个角度望下去视野是那么的开阔,大片大片的葱绿,还点缀着几个村落的红瓦房,感觉美极了。可是我没有一直陶醉于这美好的景色之中,此时我注意到在这里高大的乔木少了很多,而较为低矮的灌木占据了绝大的空间。另外,在这些灌木丛中,爬满了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藤蔓植物,这便属于生态学上所说的层间植物了,是林内的藤本,附生、寄生和半寄生植物,它们不能形成单独的植物层,而是分散依附于其他层次之中。这时,植被分布的垂直结构就体现出来了。

  沿途,柴老师时不时发现一些生态学方面的问题并细心地为我们讲解,联系课本知识使我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可能在课本上理解不了的东西,通过实地考察及老师的讲解大家就更加明白了,也使同学们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同学们的实地考察能力。可见,想要认真掌握一门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还必须要通过实践和考察来巩固和完善所学的知识啊。

  我们在险要的山路上吃了自备的午餐,补充了足够的能量后,我们一鼓作气终于登上了我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处。此时大家都停下来,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爬山的过程很苦很累,可是当到达了山的顶峰时就会顿时产生一种已经把整座山征服了的感觉,瞭望着周围的一切,仿佛自己成了世界的主宰者。感慨过后,我仍旧观察了一下身边的植被,几乎在山的顶端了,这里已很难觅到很高大的树木了,都是些丛生的杂草和灌木丛。当然,由于小珠山本身海拔不高的原因,这里与山腰处的分层现象并不太明显。

  大家停留一段时间以后,便沿着另一条山路下山了。下山的速度远比上山时快得多,大家说笑着,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山下。登山前大家未来得及玩的吊桥等配套游乐设施,此时把所有人都吸引过去了。在这里,大家都忘记了疲惫,尽情的玩耍着。

  到了跟小珠山说再见的时候了,我们集体合影留念以后,便登上了返回学校的大巴车。

  这次小珠山之行,我看到了小珠山秀美的景色,体味到了小珠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想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它,合理利用它,特别是作为学习环境科学专业的我们,更应该而且有责任去引导大家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努力寻找解决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方法,使我们的地球永葆青春。

  一天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感悟到很多,不仅学到了更多更生动的专业方面的知识,提高了野外考察能力,体会到了同学们之间那种团结一致互帮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奥妙,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我要说,这次实习,我满载而归!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2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霍山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通过对霍山的实习研究,对霍山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霍山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物种的来源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能力。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习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

  6月5日到6月10日

  实习地点:霍山

  1.动员准备阶段

  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

  (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

  (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

  (3)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1)植物的鉴别;(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1)每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2)每天要作实习小结;(3)每天预习与第二天实习有关的内容。

  3、编写实习报告阶段

  编写实习报告主要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实际调查资料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时间为为3-4天。

  要求:

  (1)教师讲明资料整理的目的和要求,图件的格式、报告的提纲;

  (2)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编;

  (3)教师认真辅导,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

  (4)学生用三分之一时间修改,清抄。

  4、实习研究方法

  (1)、霍山植被研究方法

  本次实习主要是运用样方法测量植物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然后,记录植被分布状况,制作物种分布曲线。

  (2)、野外实地调查测量

  第二天是实习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主要是在霍山脚下做植被调查,选了两块不同类型的样地来进行实地调查,一是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了解了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二是采用了相邻样方法对样地进行了物种调查并绘制出来物种——面积曲线,以此来确定最小样方面积。

  六、实习作业

  1、霍山有哪些植被及植被的作用?

  种类:霍山有野核桃、毛榛子、白桦树、美蔷薇、辽东栎、鹅耳枥、槲栎、华北落叶松、油松、连翘等。

  作用:(1)保护生态环境(2)水土保持(3)吸收水分。制造氧气。吸收粉尘和二氧化碳。有温室效应(4)防止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5)经济价值(6)观光价值

  2、霍山常见的物种

  常绿阔叶树种有:落叶松、白桦、桑寄生、辽东栎、黄花柳,紫椴等树种。

  常见的灌木有美蔷薇、黄刺玫、土庄绣线菊、小叶鼠李,山梅花,铁线莲等。

  常见的草本物种有老鹳草、山梅花、羊胡子草、白茅、地榆、柴胡、桔梗、野生豌豆、玉竹、甘菊、等。

  七、实习心得

  在本学期六月五日到六月十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态学综合实习,地点主要位于霍山兴唐寺。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基本掌握了野外实习考察、实验数据的采集、室内分析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技能和知识。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霍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霍山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分布特征,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植被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各种植被的辨认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活了如何测量植被各种数据。通过这次霍山的实习,更加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各种实践中的技能,锻炼了动手与动脑能力。实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霍山景区实习,了解认识霍山地区的植被,并了解其药用和经济价值,对霍山景区的实习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有学习了植被的研究方法,培养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第二个任务就是测量霍山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各种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学的一些基本调查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这次实习重要的不是几个干枯的数据,而是学会测量的方法,学会的是实践的技能。实习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认识霍山地区的代表植物并了解了这些植物的药用以及经济价值,不仅让我们更形象的了解了植物的形态,而且还切身体会了植被的分布如何去分析。

  在实习当中我个人的感悟很深,因为我们整天坐在教室里,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也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狗尾巴草,我们在课本上听得耳朵都疼了,但是还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有些是认识但是不知道名字,等到老师说出名字才恍然大悟,有的是认识却不能和名字联系起来。让我明确的知道了如何动手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短短五天的实习很快过去了,心中有点舍不得。在实习当中和同学相互帮助,遇到险要的地势我们相互搀扶着上山,在实习中增进了同学的友谊。因为实习需要所有同学的共同合作在测量当中各位同学各自分工,各自负责不同的测量工作,缺少了任何同学都会影响到测量工作的进行,让我们学会了相互团结。总之实习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了理论教学所不能给我的,提高了实践实习能力。

  此次生态学综合实习的野外实习地点位于霍山兴唐寺附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2017年六月五日,我们在严明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霍山实习地点,并于当天下午对周围环境做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的一两天首先由老师指导我们认识了霍山地区的代表性植物,并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等植物资源利用价值。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多个典型的山坡上,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做了调查记录和数据采集,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种-面积分析、分布格局分析。在野外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一些生态学的专有名词,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将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到最好。

  每日野外实习回来,大家开始记录和查阅不认识的代表植物,并将当天统计的数据,分类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每日心得,记录新认识的植物。

  回到学校后,我们进行统计实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态统计方法,学会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部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野外调查实习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开拓,使我们更容易将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实习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漏,必须重拾书本,虚心请教老师,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会了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种-面积关系分析和植物群落格局分析,对于霍山植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具有代表性植物;在对各种典型样地生物的分析过程中,掌握了生物丰度、生物量、生产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克服了许多困难,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增进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生活方面,就个体而言,这是一次艰辛的实习,是一次生活的考验。这几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实习的辛苦。老师也是很不容易的,专业老师是实习队伍的领头人,他们不仅要控制速度、方向保证同学们的安全,而且要给我们不断地讲解。在学校里与老师接触得少,实习时才发现原来老师也是最可爱的人。

  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希望学校以后会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3

  实习概况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整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200x-11-3,晴。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xx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实习内容

  1.xx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xx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列周围,小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小xx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2.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森林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健全的物种基因库。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不错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2)森林生态系统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态系统有调整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调整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有重要作用。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气含量大,并且蒸腾还可以吸收热量,使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多地区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态系统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并且森林对眼成和粉尘有明显的过滤、组织和吸附作用,净化了空气;通过对大气中某些有害气体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态系统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其涵养水源、调整气候等功能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防护林和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灾、旱涝灾还可以得到防止或减轻。

  6)除此之外,森林还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类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含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含森林植物的叶、花、果、茎、树皮、树脂、树胶、树液等和经济林、以及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

  3.森林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规律

  森林是自然界多种环境中的一种类型,而森林不是单独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同样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两者会构成相互平衡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有:

  1)林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净化和维持环境质量的作用,例如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等的作用。

  2)森林通过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影响局部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周围境的气候状况,使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更有利于自身植被的生长。

  3)森林有时还影响环境的水文状况,降雨量等。

  4)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反过来,环境对森林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环境的气候状况会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决定植被覆盖率,植被的状况决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5)环境中的生物可能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对森林中原有的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6)人类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恶化,进而限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4.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调查方法有:

  1)收集目前资料。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含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关于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关于规定等资料。

  3)现场调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环境评价区进行现场调查,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条查可采用现场勘察和网络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

  5.xx国家森林公园实习成果

  通过实习老师的指导,在我们进行完野外调查后,对小xx所了解的概况如下:平均日照率57%。

  1)地质:小xx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第二隆起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组火山类层十分发育,在小xx地区出岩极为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为主。

  2)土壤:花岗岩和片麻岩风化物为主的成土母质上发育或形成的棕壤占的比重量大,所处的地形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较为贫瘠。

  3)植物:由于此次实习时间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很多山上多数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已干旱枯死不能分辨其类型。小xx山脚至半山有少量土覆盖,植物多分布在有土覆盖的地方。主要植物为:美国黑皮松(系飞机播种所形成的,占小xx植物面积的绝大部分主要分布在小xx山脚至半山)、刺槐、榆树、芦苇、茅草、野梨树、野山楂树等零星分布其中。山顶岩石上生长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藓、卷柏。由于小xx海拔仅724.9米,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不超过6摄氏度因此植被随海拔的增高变化不明显。小xx森林植物中多为人工种植。其树木均处在幼年期,森林结构简单而清晰,分为乔木层(美国黑皮松和落叶乔木)、灌木层(藤本植物、铁线蕨)、草本植物。

  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但巩固了自身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小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xx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垂直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生态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升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泽山,南部的小xx、大xx、铁橛山, ,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毛白杨等等。因此如何充分

  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xx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xx国家森林公园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4

  实习地点: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

  实习目的:参观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

  了解无公害蔬菜的种植管理和栽培技术;

  了解农业生产知识以及蔬菜大棚管理技术。

  实习时间:20××年10月27日

  我们在柳老师的带领下,乘坐校车来到了实习地——夏庄街道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进行实习,期间实习地的郝经理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下面结合农业生态学的课本知识和老师的讲解将此次实习总结报告如下:

  一、从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看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一方面取得投入少产出多,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防止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取得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而这两个方面又是同步进行的,这样就需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管理。

  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的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共有蔬菜种植基地210亩,其中节能型日光温室60栋,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基地生产的番茄、樱桃番茄和芹菜三个蔬菜产品已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并申请注册了“好家牌”蔬菜商标。该示范园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实习中我们了解到该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结合生态农业的需要,进行了有效的农业环境管理,其农业生态模式在硬件上的体现有以下几点:

  1、该基地的每座温室均配有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并配套了沼气灯,合理利用自备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沼气为蔬菜增加温度和提供二氧化碳,沼液和沼渣作为蔬菜的有机肥料;

  2、为提高灌溉效率和减少温室内空气湿度,每个温室都配套了先进的滴灌设备,既节水又高效;

  3、为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各温室都安装了自动卷帘装置;

  4、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虫害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悬挂黄板等物理方式进行诱杀,病害则采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来防治,大大提高了蔬菜的质量与产量,同时又将农药对环境的危害降到了最小;5、为全面提高基地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基地建设了无公害蔬菜检测室、技术培训室、生产资料服务中心和占地面积 1100平方米的智能工厂化育苗温室。

  二、无公害蔬菜的栽培技术及大棚管理技术

  我们在基地郝经理的指引和带领下参观了各种蔬菜大棚。由于该地位置优越,下有崂山地下水,上有适宜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加上周围政府、企业聚集,不用出门,品质良好的蔬菜就已经被订购一空,给生态园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1、黄瓜的嫁接管理技术

  在金黄一号黄瓜大棚,郝经理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黄瓜与南瓜的嫁接技术。在黄瓜和南瓜生长出3-4片叶子时,用刀片分别在黄瓜和南瓜靠近根部的茎上切一个小口,使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再用夹子夹住,通过嫁接,把黄瓜嫁接到南瓜的根上。大约3-5天伤口愈合,这时剪掉黄瓜的根,由南瓜根供给养料。黄瓜根系不发达,供给养料有限,而南瓜的根系很发达,养料供给充足,这样就弥补了黄瓜根系不发达的缺陷,养料供给得到保障,产量也就大幅提高。

  在管理过程中,8叶以下的瓜要打掉,同时黄瓜须也要打掉,防止他们争营养,保证产量。此种嫁接的好处还有,南瓜不怕重茬,可以连续种植,保证产量。黄瓜的口味在于肥料,此处施用有机肥,既保证了营养,又保证了口味。另外,由于大棚薄膜以及草栅的应用,能够产生较大的温差,利于糖分的积累,黄瓜的口感好,水分多,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2、番茄的栽培管理技术

  在番茄棚中我们主要参观学习了樱桃番茄的栽培管理方面的知识。

  一般情况下,樱桃番茄可无限生长,但其在地里生长2年,次年由于温差小,而是口感下降,我们多只栽培年前的一茬。定植种苗后,要插架绑蔓,其作用是调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促进秧、果并旺。搭架多采用人字架、尼龙绳吊挂。一般第一层花序见果时需绑蔓,要松紧适度,为茎生长留有余地。番茄的最适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当温度低于10℃时便停止生长,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调控棚内温度。

  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对植株进行整枝打杈,方法是露地生长整枝留主茎,在第一花序下打杈只留1-2侧枝。注意避免在下雨前、下雨时或露水未干时整枝;同时在雨雪天后马上打药、杀菌,以防染玻生长后期需摘除下部老叶、病叶、病果以利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危害。在植株进入坐果期后,应结合灌水进行薄肥勤施,以满足植株和果实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果实成熟期的肥水管理,干湿要均匀,以防止裂果。叶腋间极易发生侧枝,必须经常、及时地整枝。一般情况下单株产量单株产量一般为3-5公斤,管理良好时,单株产量可达10公斤以上。

  3、豆苗的栽培管理技术

  用作芽苗菜生产的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能保持催芽室具有20℃-25℃ , 栽培室具有16℃-25℃的温度调控能力;必须有忌避强光的一定光照条件,绿化型产品光照强度一般在三万到四万米烛光以下;必须具有通风设施, 能进行室内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 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具有自来水、贮水罐或备用水箱等水源装置,以满足芽苗菜对水分的需求。此外, 特别是棚室内生产, 还必须设置排水系统。

  豆苗的生产流程是:分选出品质好籽粒饱满的种子,用水浸泡10小时左右;将其播种在事先正好的畦中,同时在其上覆盖1厘米左右的沙土,目的是用于压住豆苗使成苗粗壮,沙土要在不到两天的时间人工撤除;生长期一般为5-6天,这期间要每天用20米下井水进行喷灌处理,不用施加任何肥料,当豆苗长成即可采收;采收过后要对底土进行挖出处理,将其中的根系筛除后在移入畦中进行新一茬的生产。

  三、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实习,了解了部分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技术,学到了很多农业生产和大棚管理知识,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实践经验;通过对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参观学习,真正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对我国的农业生态建设充满了信心,极大的增加了对农业生态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5

  实习地点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

  实习目的:参观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

  了解无公害蔬菜的种植管理和栽培技术;

  了解农业生产知识以及蔬菜大棚管理技术。

  实习时间:xx年10月27日

  我们在柳老师的带领下,乘坐校车来到了实习地夏庄街道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进行实习,期间实习地的郝经理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下面结合农业生态学的课本知识和老师的讲解将此次实习总结报告如下:

  从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看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一方面取得投入少产出多,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防止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取得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而这两个方面又是同步进行的,这样就需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管理。

  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的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共有蔬菜种植基地210亩,其中节能型日光温室60栋,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基地生产的番茄、樱桃番茄和芹菜三个蔬菜产品已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并申请注册了好家牌蔬菜商标。该示范园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实习中我们了解到该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结合生态农业的需要,进行了有效的农业环境管理,其农业生态模式在硬件上的体现有以下几点:

  该基地的每座温室均配有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并配套了沼气灯,合理利用自备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沼气为蔬菜增加温度和提供二氧化碳,沼液和沼渣作为蔬菜的`有机肥料;

  为提高灌溉效率和减少温室内空气湿度,每个温室都配套了先进的滴灌设备,既节水又高效;

  为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各温室都安装了自动卷帘装置;

  无公害蔬菜的栽培技术及大棚管理技术

  我们在基地郝经理的指引和带领下参观了各种蔬菜大棚。由于该地位置优越,下有崂山地下水,上有适宜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加上周围政府、企业聚集,不用出门,品质良好的蔬菜就已经被订购一空,给生态园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黄瓜的嫁接管理技术

  在金黄一号黄瓜大棚,郝经理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黄瓜与南瓜的嫁接技术。在黄瓜和南瓜生长出3-4片叶子时,用刀片分别在黄瓜和南瓜靠近根部的茎上切一个小口,使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再用夹子夹住,通过嫁接,把黄瓜嫁接到南瓜的根上。大约3-5天伤口愈合,这时剪掉黄瓜的根,由南瓜根供给养料。黄瓜根系不发达,供给养料有限,而南瓜的根系很发达,养料供给充足,这样就弥补了黄瓜根系不发达的缺陷,养料供给得到保障,产量也就大幅提高。

  在管理过程中,8叶以下的瓜要打掉,同时黄瓜须也要打掉,防止他们争营养,保证产量。此种嫁接的好处还有,南瓜不怕重茬,可以连续种植,保证产量。黄瓜的口味在于肥料,此处施用有机肥,既保证了营养,又保证了口味。另外,由于大棚薄膜以及草栅的应用,能够产生较大的温差,利于糖分的积累,黄瓜的口感好,水分多,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番茄的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6

  实习目的1:

  (1)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使学生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

  (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

  (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习目的2:

  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习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四。实习内容以及体会:

  我们于20xx年6月16日开始了生态学综合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景区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崂山地区的植物,并了解其经济药用价值;对崂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领略北九水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我以前去过北九水,所以这次实习也就没太注意已经看过的美丽风景。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所有人聚在一起,爬山的过程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疲惫。最喜欢的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三五一群坐在石头上,吃着自己从学校带来的东西,看着崂山美丽的风光确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崂山的路还算比较平坦,但是由于路途比较曲折蜿蜒,爬上山顶还会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过,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终于相伴爬到山顶。在山顶休息的时候,大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种或大或小的成就感。

  野外实习的第二天上午是在教我们生态学的柳新伟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进行的。我们主要是在崂山脚下做植被调查,选了两块不同类型的样地来进行实地调查,一是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了解了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二是采用了相邻样方法对样地进行了物种调查并绘制出来物种——面积曲线,以此来确定最小样方面积。在这次野外实习中不仅学习到了生态学的一些基本调查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我们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正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胜任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认识崂山地区的代表植物并了解了这些植物的药用经济价值。同时也学会了使用植物检索表和植物志来查询不认识的植物,不仅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的植物分类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也握了在植物生态方面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技巧。

  我个人觉得认植物是很好的一个实践活动。身在校园里面的我们,对很多常见的植物的基本信息感觉很陌生。很多植物我们天天见,却不知道它们的名字。通过这次认植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树木和草本植物的名称。比如,在崂山最常见的黑松树,以及以前从没有见过的山茶黄杨还有樱桃树。但是我知道,这样的认识只是表面性的。如果想要做进一步的了解,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心人。多多动手多多动脑,遇见不认识的植物要多多翻阅资料或者上网查询。

  在这短短的三天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生态学试验中划定样方和数植物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的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升华。这三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自思考、团结合作、不停探索。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专业知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7

  一、实习目的

  1)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使学生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

  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

  4)了解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加强实习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升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升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习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升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四.实习内容以及体会:

  我们于20xx年XX月16日开始了生态学综合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但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景区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崂山地区的植物,并了解其经济药用价值;对崂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领略北九水的美丽风光,但由于我以前去过北九水,因此这次实习也就没太注意已经看过的美丽风景。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所有人聚在一起,爬山的过程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疲惫。最喜欢的'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三五一群坐在石头上,吃着自身从学校带来的东西,看着崂山美丽的风光确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崂山的路还算比较平坦,但由于路途比较曲折蜿蜒,爬上山顶还会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过,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终于相伴爬到山顶。在山顶休息的时候,大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种或大或小的成就感。

  野外实习的第二天上午是在教我们生态学的柳新伟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进行的。我们主要是在崂山脚下做植被调查,选了两块不同类型的样地来进行实地调查,首先是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了解了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第二是采用了相邻样方法对样地进行了物种调查并绘制出来物种——面积曲线,以此来确定最小样方面积。在这次野外实习中不但学习到了生态学的一些基本调查方法同时也加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我们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正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胜任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认识崂山地区的代表植物并了解了这些植物的药用经济价值。同时也学会了使用植物检索表和植物志来查询不认识的植物,不但能把课堂上所学的植物分类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也握了在植物生态方面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技巧。

  我个人觉得认植物是很好的一个实践活动。身在校园里面的我们,对很多常见的植物的基本信息感觉很陌生。很多植物我们天天见,却不知道它们的名字。通过这次认植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树木和草本植物的名称。例如,在崂山最常见的黑松树,以及以前从没有见过的山茶黄杨还有樱桃树。但我知道,这样的认识只是表面性的。如果想要做进一步的了解,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心人。多多动手多多动脑,遇见不认识的植物要多多翻阅资料或者上网查询。

  在这短短的三天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生态学试验中划定样方和数植物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的提升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升华。这三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自思考、团结合作、不停探索。也提升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专业知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8

  实习时间:20xx年6月3日--20xx年6月7日

  实习地点:临汾霍山兴唐寺

  指导教师:闫明

  实习学生:生科院0801班、0802班全体学生

  大三第二学期期末这次的生态学综合实习,使我们基本掌握了野外实习考察、实验数据的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等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我们不畏辛劳、勇于研究的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此次生态学综合实习的野外实习地点位于霍山兴唐寺,太岳山森林公园兴唐寺实验景区的范围主要包括洪洞县兴唐寺镇安子坪村周围的山峰和峡谷,位于霍山主峰西南。东与古县相邻,北与霍州毗邻。山高谷深,林密峡险,气候凉爽,景色幽奇。峡谷浓荫蔽日,峰巅山花烂漫,四时燕鸣雀喧,常年有野兽出没。景区海拔1340~2346米,相对高差1000余米。地貌为大起伏侵蚀高中山,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土壤多为棕壤。植被属于针阔混交林,木本和草本共700余种,覆盖率高达92%。乔木主要有侧柏、白皮松、油松、华北落叶松、辽东栎、五角枫、山杨、白桦等,灌木以黄刺玫、胡枝子、绣线菊、荆条、鼠李、连翘、沙棘等为多。

  4日下午1点,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驱车前往霍山兴唐寺。经过几小时的车程,5点多我们到达目的地,由于天色已晚,所以我们对周围环境做了大致的了解,于次日开始真正的实习。

  5日一早我们就出发,翻山越岭,沿途认识植物,我们一方面听曹老师讲解一些植物的辨认技巧以及资源利用价值,一方面通过观察、采取一些标本识记。在重新识记植物名称、分类的过程中,老师耐心讲解,同学们认真听取,都为下一步的实地测量做着积极的准备。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也认识了很多植物,收获不小。接下来的一天半闫老师带领我们在多个典型的山坡上,对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学习如何做样地。样地面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种样地,因为各种植物大小不一,所以选择的样地棉结也有所不同。其中乔木要测量高度、胸径和冠幅;灌木的包括株树、高度及盖度;草本则需测量株高、盖度。学习到如何选择及测量样方后,我们便按照小组开始选择样地,开始了第一个样方的测量。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看似简单的样方在实践操作中并不是很简单,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还是有很多植物不认识,测量不够熟悉导致速度很慢等等,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不知不觉已接近傍晚,我们便反折回去,晚上重新回顾白天所采集的标本。

  7日我们上午出去学习了如何测量最小样地面积,学习完后学习做了一个最小样地面积。另外还学习了如何使用测量海拔高度,坡度及坡向的`仪器。为期三天的生态学实习也伴随着当天上午而结束。

  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部圆满地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野外调查实习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开拓;实习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漏,必须重拾书本,虚心请教老师,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会了样方法、最小样地面积和种-面积关系分析,对于霍山植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具有代表性植物。同时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本次实习也为我增加了不少生活阅历,增加了不少知识经验,比起在教室的书本学习,实习中亲眼见到的植物更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提高了我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家的鼓励、帮助都给了我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在此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此次机会,也感谢在山上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很期待下一次受益匪浅的实习活动。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9

  1实习目的

  1、1熟悉各种生态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的物理结构;

  1、2熟悉不一样生态系统群落的生物结构(包括组成、关键种、优势种等方面的信息);

  1、3实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1、4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了解次生演替在外貌、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特征;

  1、5实地了解旅游、居住生活等人为因素对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扰,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模式。

  2、实习资料

  2、1黄土高原生态实习

  2、1、1黄土高原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2、1、2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一样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必须差异,适合不一样植被群落的生长。东部、南部的黄龙山、子午岭、吕梁山、霍山、渭北塬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如油松、白皮松、华北落叶松、桦树、青杆等)

  中部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为半干旱草原带。其中绥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区植物有灌木绣线菊、酸枣、荆条、刺李、铁杆蒿,再向北,则以沙棘、锦鸡儿等耐旱灌木为主。

  西北部部分地区地貌逐渐向沙漠演变,以荒漠草原为主。

  2、1、3黄土高原自然植被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史前时期,黄土高原在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发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黄土高原梁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为主。根据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的面积估算,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超过50%。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必须按照植被的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自然植被为森林的区域,恢复森林植被,在草原区域恢复草原植被

  2、1、4黄土高原植被保护

  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构成的群落最为稳定。吴旗县的封禁实践和中科院水土坚持研究所的定位观测证明,完全能够依靠自然修复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时间也无须很长,3至5年就能够构成较好的植被覆盖。鉴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重点的高位黄土坡地,目前尚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稳定人工林草建设的实例及相关营造技术,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现阶段应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2、2秦岭生态实习

  2、2、1秦岭地理特征

  秦岭山坡南缓北陡。南坡长100—130公里,群山毗连,峰峦重叠,河流源远流长。北坡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峭,构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总坡长不到40公里,所以河流短促,多急流温和,窄狭的谷道两旁稻寂茁壮,田园似绵,山上绿树成荫。秦岭山势雄伟,由东向西逐渐升高,陕西境内岭脊海拔约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华山主峰海拔为2,400米,太白山主峰为3,767米,高出汉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岭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可是田河流多为横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峡谷。秦岭山脉入陇南境内后,其走向为西北-东南,主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丛山之间构成一些小的盆地。

  2、2、2秦岭自然特征

  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

  2、2、3秦岭的植被动物

  太白山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在秦岭的高山密林里,还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小麂、刺猬、竹鼠、鼯鼠、松鼠等数不清的哺乳动物,以及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族群。

  2、2、4秦岭植被地带性

  秦岭植被景观概况植被分布能综合反映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平地上表现为水平地带性,山地上表现为垂直地带性。秦岭由于地势高,造成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北植被景观也不相同,北坡多暖温带类型,南坡则多北亚热带常绿阔叶的成分,是我国华北、华中、唐古特及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交汇区,

  具有多种区系成分并存的丰富多样性,因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2、5秦岭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秦岭的北面是黄土高原,属于钙质土(次生砂质黄土)植被——山麓:温带落叶阔叶林——林草混交带以上是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质。;秦岭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丘陵地区,海拔在起伏500米左右,植被: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为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土壤类型垂直分布的垂直变化不大。

  2、3群落演替观察

  2、3、1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2、3、2次生演替

  即原先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

  2、3、3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先存在植被,但之后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发生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4打样方方法

  2、4、1用尺子量取1x1m的`样地,即样方一,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

  2、4、1、1植物样本的采集与标本制作

  乔木灌木植物用高直剪和剪子剪取带有茎叶的植物样本,草本植物需要采集带有根茎叶的样本,系上标签(与该物种的登记序号是相对应的)后,尽量将所有的叶子都展开夹在标本纸中,用标本夹盖好。

  2、4、1、2录物种数、各物种出现的株数以及各物种的详细情景

  乔木植物需记录植物的名称高度、胸径、冠径、等;灌木植物需记录名称、高度、冠径、胸径、枝数等;草本植物需记录名称、丛数、高度、胸径等。

  1、边量取另一个1x1m的样地,即样方二,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重复1中步骤。

  2、取1x2m、2x2m、2x4m等样方。重复以上步骤。样方大小及打样方顺序针对不一样的群落类型,巢式样方法起始面积和面积扩大的级数有所不一样。

  3、实习总结

  此次野外实习,进行了对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综合实习。在不一样的地理位置上观察植被随不一样海拔高度、不一样气候条件、不一样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呈现的水平及垂直变化。黄土高原海拔大约在1000~20xx米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米左右。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历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所以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所以植被分布也就以从森林植被逐渐向草原植被演变。而秦岭山脉气候温和、降雨集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在秦岭植被分布主要以常绿阔叶林带、温带阔叶林带和高山草甸为主。

  经过实习也能够明显的看出,由于黄土高原在各种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土质疏松,植被稀疏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侵蚀黄土高原的同时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现象作斗争,不仅仅成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智力黄河的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仅有短短三天,可是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必须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10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霍山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利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通过对霍山的实习研究,对霍山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霍山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物种的来源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较大的帮助,提升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能力。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习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四.实习安排

  XX月5日到XX月10日

  实习地点:霍山

  1.动员准备阶段

  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含:

  (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

  (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

  (3)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2.教学阶段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

  (1)植物的鉴别;

  (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

  (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

  (4)室内标本制作;

  (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

  (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

  (1)每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

  (2)每天要作实习小结;

  (3)每天预习与第二天实习关于的内容。

  3.编写实习报告阶段

  编写实习报告主要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实际调查资料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时间为为3-4天。

  要求:

  (1)教师讲明资料整理的目的和要求,图件的格式、报告的提纲;

  (2)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编;

  (3)教师认真辅导,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

  (4)学生用三分之一时间修改,清抄。

  4.实习研究方法

  1)、霍山植被研究方法

  本次实习主要是利用样方法测量植物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然后,记录植被分布状况,制作物种分布曲线。

  2)、野外实地调查测量

  第二天是实习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主要是在霍山脚下做植被调查,选了两块不同类型的样地来进行实地调查,首先是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了解了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第二是采用了相邻样方法对样地进行了物种调查并绘制出来物种——面积曲线,以此来确定最小样方面积。

  五.实习作业

  1.霍山有哪些植被及植被的作用?

  种类:霍山有野核桃、毛榛子、白桦树、美蔷薇、辽东栎、鹅耳枥、槲栎、华北落叶松、油松、连翘等。

  作用:

  1)保护生态环境

  2)水土保持

  3)吸收水分。制造氧气。吸收粉尘和二氧化碳。有温室效应

  4)防止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5)经济价值

  6)观光价值

  2.霍山常见的物种

  常绿阔叶树种有:落叶松、白桦、桑寄生、辽东栎、黄花柳,紫椴等树种。

  常见的灌木有美蔷薇、黄刺玫、土庄绣线菊、小叶鼠李,山梅花,铁线莲等。

  常见的草本物种有老鹳草、山梅花、羊胡子草、白茅、地榆、柴胡、桔梗、野生豌豆、玉竹、甘菊、等。

  六.实习心得

  在本学期六月五日到六月十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态学综合实习,地点主要位于霍山兴唐寺。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基本掌握了野外实习考察、实验数据的采集、室内分析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技能和知识。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但巩固了自身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霍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霍山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分布特征,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植被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升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各种植被的辨认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活了如何测量植被各种数据。通过这次霍山的实习,更加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各种实践中的技能,锻炼了动手与动脑能力。实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霍山景区实习,了解认识霍山地区的植被,并了解其药用和经济价值,对霍山景区的实习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有学习了植被的研究方法,培养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第二个任务就是测量霍山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各种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学的一些基本调查方法同时也加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这次实习重要的不是几个干枯的数据,而是学会测量的方法,学会的是实践的技能。实习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认识霍山地区的代表植物并了解了这些植物的药用以及经济价值,不但让我们更形象的了解了植物的形态,而且还切身体会了植被的分布如何去分析。

  在实习当中我个人的感悟很深,因为我们整天坐在教室里,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也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例如狗尾巴草,我们在课本上听得耳朵都疼了,但还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有些是认识但不知道名字,等到老师说出名字才恍然大悟,有的是认识却不能和名字联系起来。让我明确的知道了如何动手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自身的能力。

  短短五天的实习很快过去了,心中有点舍不得。在实习当中和同学相互帮助,遇到险要的地势我们相互搀扶着上山,在实习中增进了同学的友谊。因为实习需要所有同学的共同合作在测量当中各位同学各自分工,各自负责不同的测量工作,缺少了任何同学都会影响到测量工作的进行,让我们学会了相互团结。总之实习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了理论教学所不能给我的,提升了实践实习能力。

  此次生态学综合实习的野外实习地点位于霍山兴唐寺附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20xx年六月五日,我们在严明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霍山实习地点,并于当天下午对周围环境做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的一两天首先由老师指导我们认识了霍山地区的代表性植物,并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等植物资源利用价值。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多个典型的山坡上,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做了调查记录和数据采集,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种-面积分析、分布格局分析。在野外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一些生态学的专有名词,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将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到最好。

  每日野外实习回来,大家开始记录和查阅不认识的代表植物,并将当天统计的数据,分类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每日心得,记录新认识的植物。

  回到学校后,我们进行统计实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态统计方法,学会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经过大家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部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也有了较大的收获,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野外调查实习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开拓,使我们更容易将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实习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漏,必须重拾书本,虚心请教老师,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会了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种-面积关系分析和植物群落格局分析,对于霍山植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有代表性植物;在对各种典型样地生物的分析过程中,掌握了生物丰度、生物量、生产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克服了很多困难,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增进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生活方面,就个体而言,这是一次艰辛的实习,是一次生活的考验。这几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实习的辛苦。老师也是很不容易的,专业老师是实习队伍的领头人,他们不但要控制速度、方向保证同学们的安全,而且要给我们不断地讲解。在学校里与老师接触得少,实习时才发现原来老师也是最可爱的人。

  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身动手的机会。希望学校以后会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11

  实习概况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20xx—11—3,晴。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xxxx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实习内容

  1、xxxx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xxxx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列周围,小xx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小xxxx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2、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2)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调节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有重要作用。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气含量大,并且蒸腾还可以吸收热量,使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并且森林对眼成和粉尘有明显的过滤、组织和吸附作用,净化了空气;

  通过对大气中某些有害气体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防护林和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灾、旱涝灾还可以得到防止或减轻。

  (6)除此之外,森林还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类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

  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花、果、茎、树皮、树脂、树胶、树液等和经济林、以及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

  3、森林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规律

  森林是自然界多种环境中的一种类型,而森林不是单独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同样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两者会构成相互平衡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有:

  (1)林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净化和维持环境质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等的作用。

  (2)森林通过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影响局部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周围境的气候状况,使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更有利于自身植被的生长。

  (3)森林有时还影响环境的水文状况,降雨量等。

  (4)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反过来,环境对森林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环境的气候状况会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决定植被覆盖率,植被的状况决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5)环境中的生物可能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对森林中原有的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6)人类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恶化,进而限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4、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调查方法有:

  (1)收集现有资料。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

  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3)现场调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环境评价区进行现场调查,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条查可采用现场勘察和网络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

  5、xxxx国家森林公园实习成果

  通过实习老师的指导,在我们进行完野外调查后,对小xxxx所了解的概况如下:

  平均日照率57%。

  (2)地质:小xxxx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第二隆起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组火山类层十分发育,在小xxxx地区出岩极为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为主。

  (3)土壤:花岗岩和片麻岩风化物为主的成土母质上发育或形成的棕壤占的比重量大,所处的地形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较为贫瘠。

  (4)植物:由于此次实习时间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许多山上多数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已干旱枯死不能分辨其类型。小xxxx山脚至半山有少量土覆盖,植物多分布在有土覆盖的地方。主要植物为:美国黑皮松(系飞机播种所形成的,占小xxxx植物面积的绝大部分主要分布在小xxxx山脚至半山)、刺槐、榆树、芦苇、茅草、野梨树、野山楂树等零星分布其中。山顶岩石上生长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藓、卷柏。由于小xxxx海拔仅724。9米,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不超过6摄氏度因此植被随海拔的增高变化不明显。小xxxx森林植物中多为人工种植。其树木均处在幼年期,森林结构简单而清晰,分为乔木层(美国黑皮松和落叶乔木)、灌木层(藤本植物、铁线蕨)、草本植物。

  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小xx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xxxx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垂直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生态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泽山,南部的小xxxx、大xxxx、铁橛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毛白杨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xxxx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xxxx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xxxx国家森林公园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12

  1实习目的

  1.1熟悉各种生态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的物理结构;

  1.2熟悉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生物结构(包括组成、关键种、优势种等方面的信息);

  1.3实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1.4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了解次生演替在外貌、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特征;

  1.5实地了解旅游、居住生活等人为因素对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扰,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模式。

  2、实习内容

  2.1黄土高原生态实习

  2.1.1黄土高原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2.1.2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东部、南部的黄龙山、子午岭、吕梁山、霍山、渭北塬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如油松、白皮松、华北落叶松、桦树、青杆等)

  中部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为半干旱草原带。其中绥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区植物有灌木绣线菊、酸枣、荆条、刺李、铁杆蒿,再向北,则以沙棘、锦鸡儿等耐旱灌木为主。

  西北部部分地区地貌逐渐向沙漠演变,以荒漠草原为主。

  2.1.3黄土高原自然植被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史前时期,黄土高原在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发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黄土高原梁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为主。根据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的面积估算,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超过50%。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必须按照植被的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自然植被为森林的区域,恢复森林植被,在草原区域恢复草原植被

  2.1.4黄土高原植被保护

  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吴旗县的封禁实践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观测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复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时间也无须很长,3至5年就可以形成较好的植被覆盖。鉴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重点的高位黄土坡地,目前尚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稳定人工林草建设的实例及相关营造技术,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现阶段应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2.2秦岭生态实习

  2.2.1秦岭地理特征

  秦岭山坡南缓北陡。南坡长100—130公里,群山毗连,峰峦重叠,河流源远流长。北坡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峭,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总坡长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温和,窄狭的谷道两旁稻寂茁壮,田园似绵,山上绿树成荫。秦岭山势雄伟,由东向西逐渐升高,陕西境内岭脊海拔约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华山主峰海拔为2,400米,太白山主峰为3,767米,高出汉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岭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但是田河流多为横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峡谷。秦岭山脉入陇南境内后,其走向为西北-东南,主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丛山之间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2.2.2秦岭自然特征

  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

  2.2.3秦岭的植被动物

  太白山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在秦岭的高山密林里,还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小麂、刺猬、竹鼠、鼯鼠、松鼠等数不清的哺乳动物,以及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族群。

  2.2.4秦岭植被地带性

  秦岭植被景观概况植被分布能综合反映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平地上表现为水平地带性,山地上表现为垂直地带性。秦岭由于地势高,造成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北植被景观也不相同,北坡多暖温带类型,南坡则多北亚热带常绿阔叶的成分,是我国华北、华中、唐古特及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交汇区,具有多种区系成分并存的丰富多样性,因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2.5秦岭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秦岭的北面是黄土高原,属于钙质土(次生砂质黄土)植被--山麓:温带落叶阔叶林--林草混交带以上是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质.;秦岭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丘陵地区,海拔在起伏500米左右,植被: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为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土壤类型垂直分布的垂直变化不大。

  2.3群落演替观察

  2.3.1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2.3.2次生演替

  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

  2.3.3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发生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4打样方方法

  2.4.1用尺子量取1x1m的样地,即样方一,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

  2.4.1.1植物样本的采集与标本制作

  乔木灌木植物用高直剪和剪子剪取带有茎叶的植物样本,草本植物需要采集带有根茎叶的样本,系上标签(与该物种的登记序号是相对应的)后,尽量将所有的叶子都展开夹在标本纸中,用标本夹盖好。

  2.4.1.2录物种数、各物种出现的'株数以及各物种的详细情况

  乔木植物需记录植物的名称高度、胸径、冠径、等;灌木植物需记录名称、高度、冠径、胸径、枝数等;草本植物需记录名称、丛数、高度、胸径等。

  1、边量取另一个1x1m的样地,即样方二,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重复1中步骤。

  2、取1x2m、2x2m、2x4m等样方。重复以上步骤。样方大小及打样方顺序

  针对不同的群落类型,巢式样方法起始面积和面积扩大的级数有所不同

  实习总结

  此次野外实习,进行了对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综合实习。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观察植被随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呈现的水平及垂直变化。黄土高原海拔大约在1000~20xx米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米左右。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历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所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所以植被分布也就以从森林植被逐渐向草原植被演变。而秦岭山脉气候温和、降雨集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在秦岭植被分布主要以常绿阔叶林带、温带阔叶林带和高山草甸为主。

  通过实习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由于黄土高原在各种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土质疏松,植被稀疏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侵蚀黄土高原的同时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现象作斗争,不仅成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智力黄河的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13

  1实习目的

  1。1熟悉各种生态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的物理结构;

  1。2熟悉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生物结构(包括组成、关键种、优势种等方面的信息);

  1。3实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1。4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了解次生演替在外貌、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特征;

  1。5实地了解旅游、居住生活等人为因素对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扰,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模式。

  2、实习内容

  2。1黄土高原生态实习

  2。1。1黄土高原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2。1。2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东部、南部的黄龙山、子午岭、吕梁山、霍山、渭北塬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如油松、白皮松、华北落叶松、桦树、青杆等)

  中部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为半干旱草原带。其中绥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区植物有灌木绣线菊、酸枣、荆条、刺李、铁杆蒿,再向北,则以沙棘、锦鸡儿等耐旱灌木为主。

  西北部部分地区地貌逐渐向沙漠演变,以荒漠草原为主。

  2。1。3黄土高原自然植被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史前时期,黄土高原在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发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黄土高原梁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为主。根据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的面积估算,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超过50%。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必须按照植被的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自然植被为森林的区域,恢复森林植被,在草原区域恢复草原植被

  2。1。4黄土高原植被保护

  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吴旗县的封禁实践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观测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复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时间也无须很长,3至5年就可以形成较好的植被覆盖。鉴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重点的高位黄土坡地,目前尚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稳定人工林草建设的实例及相关营造技术,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现阶段应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2。2秦岭生态实习

  2。2。1秦岭地理特征

  秦岭山坡南缓北陡。南坡长100—130公里,群山毗连,峰峦重叠,河流源远流长。北坡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峭,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总坡长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温和,窄狭的谷道两旁稻寂茁壮,田园似绵,山上绿树成荫。秦岭山势雄伟,由东向西逐渐升高,陕西境内岭脊海拔约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华山主峰海拔为2,400米,太白山主峰为3,767米,高出汉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岭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但是田河流多为横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峡谷。秦岭山脉入陇南境内后,其走向为西北-东南,主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丛山之间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2。2。2秦岭自然特征

  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

  2。2。3秦岭的植被动物

  太白山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在秦岭的高山密林里,还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小麂、刺猬、竹鼠、鼯鼠、松鼠等数不清的哺乳动物,以及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族群。

  2。2。4秦岭植被地带性

  秦岭植被景观概况植被分布能综合反映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平地上表现为水平地带性,山地上表现为垂直地带性。秦岭由于地势高,造成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北植被景观也不相同,北坡多暖温带类型,南坡则多北亚热带常绿阔叶的成分,是我国华北、华中、唐古特及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交汇区,

  具有多种区系成分并存的丰富多样性,因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2。5秦岭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秦岭的北面是黄土高原,属于钙质土(次生砂质黄土)植被——山麓:温带落叶阔叶林——林草混交带以上是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质。;秦岭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丘陵地区,海拔在起伏500米左右,植被: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为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土壤类型垂直分布的垂直变化不大。

  2。3群落演替观察

  2。3。1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2。3。2次生演替

  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

  2。3。3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发生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4打样方方法

  2。4。1用尺子量取1x1m的样地,即样方一,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

  2。4。1。1植物样本的采集与标本制作

  乔木灌木植物用高直剪和剪子剪取带有茎叶的植物样本,草本植物需要采集带有根茎叶的样本,系上标签(与该物种的登记序号是相对应的)后,尽量将所有的叶子都展开夹在标本纸中,用标本夹盖好。

  2。4。1。2录物种数、各物种出现的株数以及各物种的详细情况

  乔木植物需记录植物的名称高度、胸径、冠径、等;灌木植物需记录名称、

  高度、冠径、胸径、枝数等;草本植物需记录名称、丛数、高度、胸径等。

  1、边量取另一个1x1m的样地,即样方二,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重复1中步骤。

  2、取1x2m、2x2m、2x4m等样方。重复以上步骤。样方大小及打样方顺序

  针对不同的群落类型,巢式样方法起始面积和面积扩大的级数有所不同

  实习总结

  此次野外实习,进行了对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综合实习。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观察植被随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呈现的水平及垂直变化。黄土高原海拔大约在1000~20xx米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米左右。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历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所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所以植被分布也就以从森林植被逐渐向草原植被演变。而秦岭山脉气候温和、降雨集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在秦岭植被分布主要以常绿阔叶林带、温带阔叶林带和高山草甸为主。

  通过实习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由于黄土高原在各种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土质疏松,植被稀疏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侵蚀黄土高原的同时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现象作斗争,不仅成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智力黄河的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14

  一、实习目的: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校园里的老师,学生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并营造一个适宜广大城院学子与职工学习与生活的环境。

  二、实习时间:

  6月3日到6月8日

  三、实习地点: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

  五、实习内容:

  (一)调查项目

  1、校园概况:占地面积、绿地面积、绿化面积、湖面面积、建筑面积。

  2、自然要素:校园绿化质量、植被质量、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噪声环境质量情况照明质量等。

  3、工作分配:蔡晃耀(组长),主要负责分配各组员的工作和配合各个部分工作。

  陈俊安、廖劲修:主要负责城市学院自然要素的实况调查。

  李晓雯、陈健新:主要负责城市学院自然质量调查,包括实况调查、问卷调查;

  蔡晃耀、蔡晓文:主要负责资料的整理,同时配合各个部分的工作。

  (二)调查表格、数据统计

  表1城市学院校园自然要素调查表

  校区组成学生宿舍区教学区办公区教工宿舍区

  占地面积120亩40亩75亩30亩

  绿地面积450 90 30 90

  绿化树种2种4种2种3种

  湖面面积0亩8亩0亩0亩

  建筑面积10.2万18.2万5.1万3.8万

  表2城市学院校园自然要素质量问卷表

  要素调查对象质量满意程度原因

  很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绿化质量学生10 57 34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效果不明显。

  教师6 7 1生态区没有完全建成,植被没有成熟。

  空气质量学生1 28 72由于周边的工厂排放废气或者下雨天下水道发出的异味

  教师1 10 3校园出现灰蒙蒙的现象,雾气经久不散。

  水体质量学生0 45 56宿舍用水有时会强烈的消毒水味道

  教师2 8 4自来水偶尔出现混浊现象

  噪声环境质量学生6 73 22隔音效果不好,课室或宿舍外有人喧闹就很吵

  教师2 10 2搞活动时,外面比较热闹

  墙体质量学生1 64 36隔音不好,墙体渗水严重,还出现墙灰脱落现象

  教师2 10 2隔音不好

  照明质量学生20 63 18湖边晚上灯光光线不好

  教师10 3 1部分路灯坏了,没有人及时修理

  (三)关于调查对象

  男:

  48人女:

  67人学生:101人教师:14人总计:115人

  (四)结果分析

  4.1学校简况

  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新校区位于寮步镇西侧,松山湖大道以南的小坑村范围。新校区选址占地面积81.88公顷(1228亩),其中建设用地总面积53.33公顷(800亩),是东莞市重点项目之一。

  规划提出,新校区计划招生总规模为2万人,建筑面积约66.3万平方米,容积率0.81,整个校园分为两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首期)建设规模为33.33公顷(500亩),学生规模扩大至1万人,建筑面积约41.3万平方米,容积率1.24,二期建设用地面积为20公顷(300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25,建筑限高40米。

  4.2绿化质量

  现状:绿化面积428亩,主要树种有36种,主要分布在中心湖、生态园。

  主要树种有荔枝树、剑麻、合欢树、木芙蓉、棕榈、广玉兰、紫叶李、悬铃木、紫薇、桂花、月季、水杉、墨竹、侧柏、构树、南天竺、木槿花、红枫、马褂树、刺柏、凤尾兰、泡桐、洒金柏、红叶石楠、珊瑚树、白玉兰、重阳木、淡竹等36种。

  调查情况:如右侧的饼状图,从调研结果了解到,有70%人对校园绿化质量表示满意,其中很满意的占14%,有30%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维护和植物种类少,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效果不明显。

  我的建议:从调查结果看有70%的人对校园绿化质量表示满意,说明我校的绿化质量还是不错的,要是如果再加强维护,使植物茁壮成长就更好了。

  4.3空气质量

  校园空气质量很一般,经调查2的人群对空气质量很满意;

  33为一般满意;65%表示不满意。总的来说,我校的空气质量能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对于城市学院的空气质量,领导们必须得重视,采取措施,改善我们的空气质量,提高我们的满意度才是良策。而对于不满意的人群,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空气尘土多、有气味,由于周边的工厂排放废气或者下雨天下水道发出的异味;部分老师认为校园出现灰蒙蒙的现象,雾气经久不散。

  我的建议: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城院附近工厂的监督,同时这些工厂也应

  该严格遵法,守法;最后,校园应该加大绿化,保护生态环境; 4.4水体质量

  城市学院位于东莞市松山湖大道文阁旁,环境优美,植被繁茂,“山、水、树、人”融为一体。真可谓依山傍水。

  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如右侧饼状图发现,2%对校区的水体质量表示很满意,46%表示一般满意,52%的人不满意。

  经分析,主要原因是(1)宿舍用水有时会强烈的消毒水味道和有臭味。

  (2)自来水偶尔出现混浊现象。

  我的建议:校园内应设置储水池,让自来水有很好的静置、沉淀。

  同时,加入多重过滤网,更好的隔离杂质等等。

  4.5噪声环境质量

  校园噪音环境质量良好,经调查,7的人群对空气质量很满意;72为一般满意;21%表示不满意。总的来说,我校的噪音环境质量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不满意的人群,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区太吵,晚上很晚了还有人在吵闹;隔音效果不好,课室或宿舍外有人喧闹就很吵;搞活动时,外面比较热闹,会很吵。

  我的建议:

  (1)对于校园里的噪声,源头只要还是宿舍旁边的高速公路上,汽车发出的噪声和同学们的喧闹声。那么我们应该从源头处预防,传播过程消减。即,对于在学生的喧闹,应及时进行处理,劝告他们尽量安静点,以免影响他人休息。

  (2)对于高速公路的车辆,在规划的时候应该加厚墙体,门窗都要进行严格地使用隔音材料,从而达到更好隔音效果。从我在宿舍居住2年发现,学校在这个方面做得的确不错。特别是门墙方面,隔音效果不错! 4.6墙体质量

  校园墙体质量良好,经调查,4的人群对墙体质量很满意;87为一般满意;9%表示不满意。总的来说,作为“东莞速度”建设出来的学校,我校的墙体环境质量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而对于不满意的人群,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隔音不好,墙体渗水严重,还出现墙灰脱落现象。

  我的建议:学校应该定期对墙体进行检查和维护,同学们也应该积极、及时地向宿管反应墙体脱落、漏水等问题。

  4.7照明质量

  对于学校的照明质量,经调查,20的人群对墙体质量很满意;62为一般满意;18%表示不满意。总的来说,我校的照明环境质量方面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满意度很满意的,是上述调查中最高的,真的不错。而对于不满意的人群,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湖边晚上灯光光线不好,容易发生意外;部分路灯坏了,没有工作人员及时修理。

  我的建议:

  1、室内,室外选择高光效、高显色性的光源,或者根据室内照明氛围,选择合适的光源营造;

  2、合理安排灯具布置方式,保证照明的均匀度,当然也需要个别重点照明,形成阴影,造成层次感。

  3、选择合适的灯具安装方式,及安装位置,避免眩光。

  4、定期对学校的灯进行检查维修,维护。

  六、实习总结:

  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组的同学全部圆完成了各自的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也有了很大的收获,组员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校园调查实习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开拓,使我们更容易将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实习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漏,必须重拾书本,虚心请教老师,弥补自身的不足。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会了校园自然要素调查的方法,校园自然元素质量数据的分析和满意度分析,对于城市学院的校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具有代表性植物;在对城市学院植被的分析过程中,掌握了生物丰度、生物量、统计方法。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克服了许多困难,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生活方面,就个体而言,这是一次艰辛的实习,是一次生活的考验。这几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实习的辛苦。老师也是很不容易的,专业老师是实习队伍的领头人,他们不仅要控制速度、方向保证同学们的安全,而且要给我们不断地讲解。在学校里与老师接触得少,实习时才发现原来老师也是最可爱的人。

  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希望学校以后会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生态学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实习的报告02-01

实习报告06-21

工厂实习报告范文 工厂实习报告06-23

实习生的实习报告01-27

实习生实习报告12-03

大连实习报告09-21

家具实习报告12-19

客服实习报告12-18

优秀实习报告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