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虫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8 13:23: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星瓢虫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到达的阅读结果以及能够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能够把自我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能够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当用略读的方法,构成对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本事。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到达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经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从阅读方法研究,经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十分必要的。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我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很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具体表现如下:

  1、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天山。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4、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习体验。

  这节课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改进措施:

  1、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尚欠到位,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3、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较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可更好地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4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提议一般只上一课时,可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总期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我欣慰:

  片断一: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我喜欢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能够是一句话,能够是一段话,也能够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之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我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本事,令我叹为观止。

  生1:(活力满怀地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教师: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生1: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教师:你真会欣赏!教师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终一句。

  片断二: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构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课堂,应当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应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教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敏感的教师,一个机智的教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异常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忙他们纠错。

  生1: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生2:教师,我有补充。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所以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能够说静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一片小树林去学校,因为静得可怕。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境去天山的。”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能够说幽静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补充。

  再看看提出疑问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之后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能够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终总结,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学习课文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我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

  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

  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

  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6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进取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构成进取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本事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用词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在这种情景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经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经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经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之后让学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构成读的见解,并经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之后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进取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期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7

  《七星瓢虫的衣裳美》是小学美术课中一节以造型·表现为学习领域的课程,主题是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瓢虫,通过欣赏瓢虫的图片、小朋友的画及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初步尝试运用美术的装饰手法设计瓢虫,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需要的各种工具和材料,以激发美化生活、感悟生活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

  整个教学活动的构思,以学生为本。各环节教学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形式比较直观生动,学生很感兴趣,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每个环节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地展开,并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对瓢虫花纹的探索和大胆的设计,富有趣味性,学生学习热情高,学生作品虽稚拙,却呈现出天真的童趣。

  课中,让学生在回顾刚看到的花衣裳的过程中,初步产生美追求美的'想法。接着让学生拓展想象,为瓢虫姐姐设计一件漂亮的花衣裳。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互相议一议。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把追求美的想法具体化。然后,通过欣赏教师范作,引导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后,让学生自我展示创作的作品,进行自我评述、互相评述,在评述中产生启示与想法,可使学生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能力同时得到加强,相得益彰。在这一学习领域中,学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看、分析、评议的活动,既包含了学生愉悦的观看活动,也包含了学生理性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在教学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让语言、语气上应更加富有趣味性可以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更好的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能不断进步。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8

  教例删繁就简,经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一样,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本事,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本事,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本事。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终教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一样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资料,目的是为帮忙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资料;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9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10

  一、目标

  区别同种色中颜色的深与浅,继续尝试对比配色。

  二、材料与步骤

  黑色蜡笔,深红、浅红,深绿,浅绿水粉色。

  用黑色蜡笔画七星瓢虫的外形与黑点,用深浅不同的红色水粉色涂瓢虫,用深浅不同的绿色水粉色涂叶子。

  三、欣赏作品

  大瓢虫

  四、活动过程

  1、欣赏与讨论

  (1)这是什么虫?(七星瓢虫)数一数这个瓢虫身上有几个小圆点?几个大?几个小?长在哪里?(有七个圆点,左右翅膀上各有三个圆点,中间一个大圆点,左右翅膀个一半。)

  (2)七星瓢虫身上有几种颜色?什么地方是黑色?什么地方是红色?(头部、触角、圆点和六条腿是黑色,翅膀是红色。)

  2、教师介绍

  瓢虫一家有许多的种类,要从那些圆点上去分辨,有一个圆点的是一星瓢虫,有七个圆点的是七星瓢虫,没有圆点的是大红瓢虫,他们都是益虫,今天,我们来画益虫,不要画害虫,要把圆点画准确。

  3、分辨深浅色

  (1)瓢虫生活在叶子上,瓢虫是小小的、红色的',叶子是大大的、绿色的,很美丽,在图画上只有大红和翠绿,颜色太少,怎样使这两种颜色多起来呢?

  (2)出示:大红、朱红、橘红、粉红,这些都是红色,都能给瓢虫涂色,找找这些红色,那些比较深?哪些比较浅呢?请从深到浅排列。

  (3)绿色也有深绿、翠绿、草绿、粉绿,也请从深到浅排列。

  4、创作要求

  请这些不同的红色和绿色来帮助我们,把七星瓢虫画得更美丽。

  5、幼儿作画

  (1)注意瓢虫造型,认真判别位置,腿的方向要向后(否则腿就断了),身体两边各三条腿,头部和尾部没有腿,提醒幼儿注意黑点的数量和对称。

  (2)引导幼儿按画面已有的瓢虫的大小、位置确定画面安排,考虑是否要增加,如要增加,画在哪个部分使画面平衡?

  (3)用黑色蜡笔画好轮廓、涂好黑色后再去涂水粉色。

  (4)先用红色水粉色涂瓢虫的翅膀,鼓励幼儿选用各种红色,并注意画面上的深浅配合。

  (5)最后用绿色水粉涂画叶子。

  这节泥工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了解七星瓢虫外形特征的基础上,大胆用油泥进行团圆,压扁和做花纹。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们都很喜欢、对泥工活动都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我上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但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没有意想到的情况和不足。下面就从这节课的教具实施、教学过程讲解以及孩子们的制作效果作一个反思:

  一、首先是教具的实施。我觉得前面的图片展示比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和激起他们的兴趣。但泥工范样七星飘虫虽然做得精致,但却因为橡皮泥的量不够多,所以做得不够大,没有让全班幼儿看清楚。

  二、教学中的步骤比较清晰、有层次。活动开始幼儿很快就猜出了七星瓢虫并通过观察图片描述了七星瓢虫的外形特征。同时了解了七星瓢虫是益虫并非害虫。在幼儿自己看书探索制作方法时,幼儿基本都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出制作步骤。但在对重难点的讲解上不够突出。比如在强调重点对油泥进行团圆、压扁和做花纹上,我考虑到幼儿以前都学过这些技巧,就没能再强调,结果有部分幼儿没经过搓、团。所以就散开来了。在老师示范制作时,我有重点地讲解了背上的七颗星制作和添画两步。

  三、幼儿的制作效果。在幼儿自已制作中,普遍幼儿还是掌握了步骤,整个外形还是蛮漂亮。只是添画时有的幼儿腿和头画的不成比例。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11

  今天的区域活动是科学区《七星瓢虫》,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兴趣,我准备了精美的课件。

  看到课件上七星瓢虫图片,麦迪喊起来:“七星瓢虫。”辰雨说:“七星瓢虫是红颜色的。”晨旭说:“它的身上有七个黑色的圆点。”国良说:“它的身体像圆形。”泥可欣说:“它有一对翅膀,它会飞。”妞妞说:“它还有一对触角,六条腿。”穆思涵说:“在外面经常见到七星瓢虫,它在植物上爬来爬去。”明博说:“它喜欢吃蚜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说:“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其实,瓢虫有很多种,除了七星瓢虫,还有许多其它的瓢虫,我们一起再来认识一下。”我继续播放课件:红色的、黄色的、橘色的,二星瓢虫、六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大红瓢虫等等。孩子们叫起来:“这么多的瓢虫啊。”我说:“是啊,瓢虫的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身上有黑色的圆点,根据它们身上圆点数量有不同的名字,比如七个圆点的是七星瓢虫、两个圆点的是二星瓢虫,还有六星、十二、十三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等等。”赵建喆说:“瓢虫就是新媳妇。”孩子们都笑起来。我说:“赵建喆说的没错,瓢虫的俗名就是我们说的新媳妇,有时也叫它花大姐。”龙飞说:“十一星瓢虫、二十八星拍瓢虫是害虫。”张永恒说:“不对,瓢虫是益虫。”伟彤说:“有的瓢虫是益虫,有的瓢虫是害虫。”我说:“伟彤和龙飞说的对。二星瓢虫、六星瓢虫、七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赤星瓢虫、大红瓢虫是益虫,它们最喜欢捉蚜虫保护庄稼;。十一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是害虫,吃植物的叶子。”妞妞说:“老师,瓢虫是昆虫吧?”我说:“是。”杨浩成说:“蝉也是昆虫。”妞妞说:“蝉是害虫。”书赫说:“螳螂、蜻蜓是益虫。”王玉彤说:“苍蝇、蚊子也是昆虫,它们是害虫,见到它们要消灭掉。”张永恒说:“蚂蚱、蟋蟀是害虫。”广超说:“蜜蜂是益虫。”国良说:“蜘蛛也是昆虫。”“不是,蜘蛛不是昆虫,它有八条腿,昆虫是六条腿”。童子轩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的热火朝天。

  孩子们拿出画笔,开始绘画,在夏天的'某个地方,蓝天、白云、郁郁葱葱的的绿树,一望无垠的田野里,许多的鲜艳无比的瓢虫在忙忙碌碌的捉害虫,保护庄稼。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12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受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并能根据大小进行排序。

  2、能按照要求独立完成操作任务,体验思维、操作带来的快乐。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瓢虫若干(4、5、6、7星),数字卡片7。大树四棵,上瓢虫若干。

  2、学具:小篮子人手一份(内有瓢虫若干),操作板一块(上面有一片草地,左起一朵小花。)3、白板设计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6以内的数量1、出示很多瓢虫。(看白板)师:看,这是谁呀?

  小结:瓢虫的身上有几颗星,我们就叫几星瓢虫。

  2、按照某一特征找瓢虫。

  师:这些瓢虫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考吧.幼师,网出,处!(颜色、大小、星数)请幼儿按照瓢虫的一个特征说说有几只。

  (二)找一找七星瓢虫(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数量7。)1、请幼儿找一找七星瓢虫。

  七颗星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出示数字7)2、请幼儿将七星瓢虫找出来,贴在操作板上。

  3、幼儿第一次分组操作(找七星瓢虫),老师指导。

  4、请幼儿到白板上操作讲评:数数看,是不是七颗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找得对不对?

  看看你找出来的七星瓢虫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三)给七星瓢虫排排队(能根据大小进行排序)1、提出要求:请幼儿按照大小给瓢虫排队。

  2、幼儿第二次操作:按大小排序,老师指导。

  3、讲评:你是怎么排的?(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有没有谁和他排得不一样的?

  活动反思:

  幼儿对图片以及瓢虫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讲述过程中几乎没有人下座位或到处讲话,也能比较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提示来做出猜想,大部分幼儿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表达欠缺完整性,但还是很值得鼓励和高兴的。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13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当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经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提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一样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当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本事;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星瓢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让》教学反思12-12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5-18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杠杆教学反思06-22

地理教学反思07-30

教学总结与反思07-15

《江南》教学反思07-16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6-30

实数教学反思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