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3 19:18: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运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运算》教学反思

《运算》教学反思1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是: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中运算律的使用。由于有了大量的知识基础,教材安排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类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程老师深入钻研教材,贴近学生用真实、扎实、丰实、厚实的教学感染学生,使这样的计算课堂告别枯燥,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的开始程老师出示一组口算题,让学生在复习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接着反思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关系,为接下来的迁移类推打下伏笔。旧知的基础上巧妙过渡到新知探索环节,促使学生愿闻其详,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程老师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知学生。所以这部分的教学,程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育。程老师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运算》教学反思2

  按我原来的理解,混合运算的教学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确运算顺序,学生照着既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但陆主任的一席话使我对教材的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为例,談一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情境的.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课堂上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二、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先用乘法算出付出的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减法算出找回的钱,最后再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

  三、灵活用好练习题。

  “想想做做”第2题改错可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既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又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

《运算》教学反思3

  优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问题情境改为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特色团队作为学习 素材,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 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教 材中的.情景图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 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 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关注学生的学情

  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 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 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注重对学生的课堂 生成的及时捕捉和对比反馈,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注意格式 的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重视数学的体验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 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 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 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4、能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尝试、交流中学会分数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及其方法,体会一次性约分可使计算相对简便。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

  不足:

  教师放手不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充分表达的时间,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算》教学反思4

  《分数混合运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分数乘法、除法计算的知识经验。在本节课上主要 是引导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会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充分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线段 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式。并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复习导入,巧迁移。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旨在勾起孩子们

  对 整数混合运算的回忆,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我又让孩子们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孩子们动手画线段图的能力 比较差,想通过这个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根据线段图描述题意并能列式计算。在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之前,我先让学生要看清图读懂图意,会用数学语言进行 描述,列式计算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埋下了伏 笔。

  二、自主探究,重过程。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题意。在探究过程中,呈现出了多种解答方法。学生能够根据线段图,基本说清楚每一种解答方法的算理。这里面也有一个小插曲,本来在备课中曾经想到学生可能 会想到12×(1/3×3/4)这种方法,但经过试讲和再三考虑,我决定回避这种方法。因为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刚刚接触分数混合运算,在本节课中他们不仅 要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还要分析理解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下子要同时面对两大难点,特别是中差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所以针对以上学情,我 决定本节课暂时忽略这种方法,等下节课再进行拓展练习。可是,在课堂上还是有学生提出了这种方法,在说算理的时候表述不够清楚,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线段图 上理解,让学生利用线段图层层理解1/3×3/4=,就是求航模小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已知气象小组是12人,那么求航模小组的人数就是用12×(1 /3×3/4)。

  三、分层练习,促提高。

  在练习习题的设计上,我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本环节中, 注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从基础习题看图列算式开始, 进一步考查孩子们的识图能力。接着再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明确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 法。然后出示孩子们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判断改错,旨在让学生通过这组练习,能够提醒自己在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备选题,便于在时 间充裕的时候,让孩子们能够继续思考探究。很可惜的是,在课堂上,由于前一环节花费的时间过多,造成了本环节中的后两题没有完成。细想下来,觉得主要存在 以下两个问题:教师语言还欠精炼,学生的识图、画图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当然,这都要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磨练自己,牢记自己的缺点,关注孩子们的 学习困难,让孩子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我一共进行了三次试教。第一次试教,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我让 学生首先尝试画线段图理解分析题意,但发现孩子们的作图能力比较差,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画图。第二次试教,我汲取了上节课的教训,考虑到孩子们作图能力差 的现状,在指导学生进行例题学习时,就显得有些小心翼翼了。引导学生逐句理解题意,画线段图,虽然最后整个教学比较流畅,但总觉得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不够。第三次试教,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将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复习题的设计到探究活动的引导再到巩固练习的习题编 排,我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以线段图为主线,复习题设计中,安排了看线段图列式计算的习题,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知探究 活动中,更是鼓励学生能够画线段图理解分析题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巩固练习中,更是和前两个环节相呼应,让学生学会看稍复杂的线段图列式计算,进一 步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对比几次试教,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学情,立足数学课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习惯等等。在备课环节,要处处以生为本,设计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2、锤炼教学语言,提升教学能力。几次试教,发现自己对学生的引导过于“啰嗦”,教学语言不够简洁。这也是自己不放心学生,害怕学生学习出错的表现。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参与、积极探究、畅所欲言,这样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运算》教学反思5

  拿到课题是讲评课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恐惧的,因为对于讲评课,我们没有一套非常好的有效的流程,标准有,但是极其不好操作,资料也不好找,我找了一个下午,也没有找到多少与此有关的课题,而且孙老师明确规定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希沃软件,我的内心就不是恐惧了,而且想逃避,希沃我是一点也不熟悉,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带着迷茫和不自信我去找孙老师,孙老师给我支了两招,第一招,去年的青年教师大赛,周红参加了,模式可以参考,希沃软件,我可以去羊亭学校找姜校长学习,有了这两个法宝,我着手开始准备,但是准备的时候,我又遇到困难了,我进行了初期的准备后,去找军波校长,军波校长及时的给了我指导,如果分层,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如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两位校长和孙老师的帮助下,我的课背出来了,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中,数学组的同仁们给了我最大的帮助,杨主任和孙老师积极的给出了指导意见,我渐渐的恢复了自信,我想,我可以。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意分析归类,注重总结提升讲评课不能只按照题号顺序讲评,而是要

  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类,这个过程,我让学生回家进行,并让学生做成了知识树和思维导图,从最后的效果看,非常好,因为一归类,同一问题学生会就会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事实上,课后,我自己感觉可以按三种方式进行归类:1、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是我们主要用的归类方法。2、可以按解题方法归类;把同一试卷中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这种情况只能局部应用,不能整体使用。3、按答卷中的错误归类,如基本概念类错点、方法不清、运算不过关等,这种归类方法也是局部进行,不能整体使用,当然最好的是这三种方法交叉使用,那效果会更好。

  二、重视区分通法与特法,在开拓解题思路以及总结解题规律时,我们通常

  会出现通法与特法,通法往往可以解决一类问题,而特法仅在本题中是有效的,但是因为其简单直接,很受同学和老师的欢迎,但是我们在讲评试卷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我们首先要是搞清楚通法,然后才是特法的使用,一长一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必须有选择地进行讲评。不是没有错误的题目或错误少的题目,就不必讲评,有时候,试卷中的一些题目学生做的效果很好,正确率很高,这时我们可能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了,没有再进行讲评的必要,便直接将这些题目跳了过去。殊不知,有些题目可以于平淡中见神奇,以这些题目为基础,稍加变换,便可以衍生出一类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错误多的题目,就一定要花大力气讲评,因为考试中某一道或一类题目错得比较多,我们就认为,需要在这个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花大力气的讲解和练习。可是,我们可曾认真地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是方法完全没有掌握,还是题目意思模棱两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或是题目本身偏僻,或是题目已经超出学生所学范围等。

  四、不是只对对答案、改正错误即可,有一种做法是,在讲评试卷时,将题目的`答案进行订正即可,其最大的弊端是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的培养。因此,应该说只讲答案的讲评是最差的讲评。考试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考试、练习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到底结果如何,我们可借助试卷的答题效果来进行检验,但如果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做 题与改错的层面,那么所为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与智慧的提升便成为一句空话。

  最后孙老师也提到了建试卷立错题集,做好每次考试小结。这个确实是非常必要的,在我们的常态课中的作用也是非常之大,不容忽视。

《运算》教学反思6

  本周学习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的5个例题,整体感觉很好。前四个例题都是透过应用题教学过渡到怎样计算。因为我这个班的应用题比较薄弱,所以我每节课用以半的时光在教学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先是训练审题,让学生看见应用题要先去读而不是去写,不要着急动笔做,开始学生还不习惯,但是我就引导,说:这道题谁读懂了,你读了几遍,然后读明白题的站起来叙述题意,多找几个学生说。大家在一齐列式子,开始先分步并且要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们本学期要训练学生的综合列式子的潜力,所以在要求学生进行综合算式。有了一些起色,但是因为学资料还的比较少,所以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训练。

  接下来就是运算顺序的学习,以前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习过混合运算,而本学期是要学生透过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从心里明白为什么先算那一步后算这一步,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表达,对具体怎样书写没有强调。在学习例五的时候是三步计算学生看到题后会说运算顺序,在学生上黑板板演的时候书写就出现错误,当我让大家看黑板发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没有人看出来,我立刻意识到出问题了,及时补救,在黑板一步一步演示,学生说这回明白怎样写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就落地了。

  我想我对教材的前后结构了解的还不详细,对以前教材这方面的资料到达什么要求还不掌握,幸亏及时发现了,要不会影响学生下一步的继续学习,也给学生计算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到达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状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带给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好处。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取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飘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好处,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必须的情境,使资料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能够选取自我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一样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一样的学生学不一样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光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理解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用心性,引导学生自我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我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光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潜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应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2.帮忙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一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此刻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运算》教学反思7

  [建议]: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学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整个“引导——学练——堂堂清”教学模式的形式的一切一切,照搬过来,可以说,您的收获一定大不了,甚至会出现退步,可能要出现成语中“鸡飞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遵循的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强化,但千万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动作过大,否则学生、老师都吃不消,循序渐进,使这些方法和制度逐渐加强。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这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扔掉原来的不好的方法和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但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已不讲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就错了。如果学生总结的深度不够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需要我们在“引导”的内容上下功夫。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可能比老师想得全面。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课前预习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一下,即使在上课时的设计和实际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认真设计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课上的巡回指导和提问会使感到劳累。课下的辅导和作业更需要的细心和奉献。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自己预习过课本、从没有自己总结过知识点、从没有自己讲过课、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那在开始时就要有个思想准备: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败,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落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的学风训练,执行好学习常规。

  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是教师只学模式的形式,不研究教学实质,第二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定要走下去,不管在学习、教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阻力和挫折,只有执着地追求、探索,就一定会成功。如果能正确地分析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并把已经成功的目标教学、创新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成绩肯定比现在还要好,课堂教学水平肯定有质的飞跃。

  [反思]: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我们主要采取利用讲学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简便计算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它更是一种优化思想,这种优化思想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的事,它不能灌输,更不能速成,它需要一个长期感悟的过程。

  2、简便计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

  3、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4、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同时,加强变式、逆向的练习,提高学生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的能力。

  5、简便计算的意识还要渗透于解决问题中,在没有“简便计算”这样的显性要求下,学生也能考虑简便计算。

  6、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简算的兴趣,逐渐掌握简算的依据,逐渐领会简算的技巧,真正具备简算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三个层次:

  ①、进行简算应该由一定的运算定律、性质作为依据;

  ②、必须正确、适当地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③、应该根据数据特征灵活选用运算定律、性质。

《运算》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开端,我采用了吴版的教学设计,没有出示书本例题,就是感觉单纯的算式太枯燥,而是结合书本第36页第五题,让学生依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然后在算式“18+18×2+6”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添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些情况::(18+18)×2+6、18+18×(2+6)等,然后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经验进行计算,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计算,我把学生中一些错误的情况列举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找错误,效果比较好,从而明确了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在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组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方面的,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我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要求高了些,但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例题时,以学生熟悉的题材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在此期间,我仔细国了下面部分学生的情况,有这样几种错误:一、对于“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居然还有一些学生采用了加法和减法,可见,这几个同学的基础有多差;二、就如书本青椒卡通所列的算式,没有加中括号。据此,我让学生根据算式,分析没一步算式的意义,由此产生中括号,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且补充了第三十页的“你知道吗?”,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知识面。从课堂作业的情况来看,计算错误明显降低,但是,部分学生对列综合算是解决实际问题有困难,在后面的联系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运算》教学反思9

  1、重视了口算。这几年来,教师的课堂中很难看到口算练习的影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计算占很大的比重,但我班学生原有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结合本课特点,我主要进行了末尾有0的乘除法口算和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有效地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复习。

  2、恰当地把握了教材。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上。本单元的3个例题,前两个主要定位在运算顺序上(原来的混合运算基本上是乘除法在前、加减法在后,而本学期包括了乘除法在后的情况,学生容易混淆)。而本课的例题由于有小括号这一非常明显的特征,因此我认为运算顺序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我组织学生先列出分步算式,再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基本上列出的是不含小括号的错误算式),在比较中发现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步骤产生矛盾,从而介绍小括号。并在对两种列式的比较中,发现小括号的作用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在练习中我还安排了这样一组题:30×2+40、(30×2)+40,使学生发现后者虽然也有括号,但没有改变运算顺序,因此结果相同,这样的小括号可以不加,提高了学生对小括号的认识以及准确使用小括号的能力。

  3、注重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在学生的`练习中,我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及其他学生完成的情况,总结出计算的注意点:不要抄错数字与符号、注意运算顺序、细心口算、做完后要认真检查等

  作为教师,我也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如写好字、写好等于号,细心计算等。

  不足之处:

  1、新课教学中学生没能充分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虽然是这样预设的,在矛盾中引出了小括号,但由于将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揭示过早,导致了学生的理解不透彻,参与不积极,反映了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2、课堂氛围调动不够。计算课本身就比较枯燥,加上我的教学艺术功底欠缺火候,因此整节课比较沉闷。这也是我以后亟待加强的。

  3、在口算时,对于典型错误,没有提供学生剖析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改正。

  4、深入不够,在30×2+40、(30×2)+40的比较之后,还可以安排连乘、连除、连加、连减有括号与无括号的对比习题,进一步体验小括号在不同类型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也为运算律打下了基础。

《运算》教学反思10

  在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计算》中,透过6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初步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这与以前的教材编排有很大的不一样,就应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以前碰到过,但不是很多,因此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主题图中的实例,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贴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求学生明确:先“看”(“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再“定”(“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就应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它,说出自我是怎样想的,再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最后“算”。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把解决问题中的先算什么和四则运算中的先算什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得出运算顺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计算教学中的枯燥乏味的心理。

  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资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计算题的审题教学,个性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潜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只要在教学中持之以恒,严格训练,我相信必须能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题潜力。

《运算》教学反思11

  一、教育教学中的得:

  (一)能制定正确教学目标: 平时教学中,不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注重八年级(3)班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把平时的教学目标要求定在中等偏上水平,重点内容适当提高,使较尖的学生能取得优秀成绩,对于基础太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复习目标只要求达到教学大纲的最基本的要求,强调熟记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掌握基础题的基本解法。通过努力,使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

  (二)寓复习于平时教学过程中: 为了完成八年级的教学任务,又要减轻学生在集中复习时间的负担,我把复习内容有计划地分散在平时学习中。从八年级开始教学就有目的地回顾总结。复习了与八年级知识相关联的小学的重要数学知识,结合教材,平时在课堂复习、提问、小测验中有目的的检查复学过知识点。这样做能使第乘方,乘法等已学过的重要知识反复在学生头脑中出现,可以减少遗忘率。

  (三)平时在备课中我注意重点备好学生的练习及复习训练题。布置作业做到了有布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自编习题要求中等偏下,多数题目是基本训练,重点题型反复训练,逐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由于八年级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及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特别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学习达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进一步追问,对学生做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答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及时矫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达到复习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工作的失: (一)错误的估计了八年级(3)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乐观的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作业过程是正常化的,结果导致走了一段弯路。(二)在八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赶教学进度,因此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讲的多、练的少的现象,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的巩固率仅为50%。(三)没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与八年级数学教学的关系。平时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时对存在问题讲道理多了,具体辅导工作少了. (四)测验及模拟考试注重了对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对学生知识缺漏情况少了统计及分析,少了针对性的评讲,更少了针对性的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容量总是很小,教学效果不大。

  三、今后的教学思路:

  1、进一步发扬教学工作中的优点,改正过去工作的不足,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融洽师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诚心实意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4、进一步巩固固定题型,让学生会做的能做对,不会做的能蒙一部分。

《运算》教学反思12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用了两节课学完了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学生掌握地越来越好了。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起重视。

  一、第一课时学习同级运算,运算顺序很简单,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唯一费时、难懂的是脱式计算的数学格式。这节课是实习生上的,我在课前给他们好好分析了教案,告诉了他们改怎样引导学生,但是因为他们的经验太少,驾驭课堂的能力差,讲了一半学生对于脱式计算的格式就糊涂了,我当时马上自己上讲台接着讲,几句话学生就明白了。学生明白了格式后心情很轻松,马上问题就来了,有的学生问:老师,这些题我们明明口算就行,问什么要学习脱式计算呢?太麻烦了!有的学生问:老师,两个数计算的还用脱式计算吗?我马上表扬了这些爱思考的学生,然后给他们讲解学习脱式计算的重要性。学生的态度才有所转变,才开始愉快的.做练习。

  二、第二课时学习两级运算,对于7+4×3这种题的脱式计算的格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实习老师没有说清,学生就不会,所以做练习时遇到20-8÷2这道题不会写。

  三、实习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太少,他们表扬、激励学生的话太少,很多学生无精打采,积极性不高。

《运算》教学反思13

  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主要是梳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在整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通过学习,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较好。掌握了分析应用题的.策略与方法,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而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计算错误较多;部分学生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由于粗心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针对以上错误,我认为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在以后的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启发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运算》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理解正指数幂的运算公式扩充到负指数的依据,以及含有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本节课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备课不充分,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确:先让孩子们阅读负指数幂和相应正指数幂的关系,然后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孩子阅读能力不够,所以这几分钟可能没有任何作用,另一方面贝贝提出一个关于为何规定负指数幂等于正指数幂的倒数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这节课的基础的核心的问题,可见贝贝真的很用心很聪明。但我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疏通中间的逻辑关系,我对自己的讲解不太满意。其实,这个规定是一个桥梁作用,它可以把正指数幂过渡到负指数幂。应当分别写出指数幂的除法运算分别按照分式除法和同底数幂的除法计算的结果,解释这个规定的合理性。这个环节最好老师直接来讲解。

  2.本节课重点把握不够:重点应当在公式的应用,让孩子们很快接受负指数幂也按照公式来计算。而我让孩子们在规定的基础上去逐一举例去验证每一个公式,有部分孩子没有听懂要求,答非所问。这里我觉得我应当举一个例子作为示范,然后让孩子们选择一个公式来验证就足够了。在例题教学中,我能直接让孩子上台讲解,倒是应当让孩子们用文字语言来叙述,先相互复述交流,然后让四个孩子上台来讲评,最后老师进行点评。

  3.课堂效果反馈:从最后的练习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虽然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但可以看到学习效果不错,相反八班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当堂检测的效果却不如七班,这也就是求知欲和表现欲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有时候,课堂的效果未必要从活跃程度这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衡量,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对一节课重点的理解程度是主要目的,在有了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来回答问题才能构成真正的实质性的交流。

《运算》教学反思15

  昨天也备好了这节课的内容,今天上课前我又把教案看一下,结果问题发现了:教学任务一:先使用计算器算得最终结果,再按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如:这样一次性利用计算器算得最终结果。

  教学任务二:如能化简算式,则先化简,再用计算器计算,这样能使计算方便。对于(2)

  学生当然也想利用计算器一次性得出,这样都好,不用计算,结果也成功。这样学生觉得挺方便的,你说先化简简单方便,谁信?这里我觉得教案设计不恰当,不了解学情,没能做到备学生。所以做了更改,补充一题:(3)

  我想现在你总没办法一次性按出结果吧!

  这时就可以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完成任务二。

  到课堂里,果真学生就一次性得出(2)题结果,我就继续拿出第三题,这下你该没招了吧,有学生在叫:中括号没有怎么办?我就借机引导:那能否把它处理一下,化简变得简单点,再利用计算器。可是还有些同学不可罢休,继续在思考尝试,终于得出结果来,用小括号代替中括号,不影响运算顺序。这下我咋办?还是硬拉着学生先化简—–,可是还些同学在嘀咕,这样太麻烦了,还不如直接用计算器简单;有些同学干脆不听你的。我气得只拍桌子,那效果就不用说了——。

  下课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边走边埋怨学生,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碰到上同一级段的数学老师,正好她也上这节课,也很气很糟糕,这样我就来到她的办公室进行讨论交流起来,

  她也同感,上了后很气,学生只管自己的,根本不吃老师的一套,教材安排的用意何在呢?若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以及掌握运算顺序等,那通过哪些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来达到目的呢?显然教材没有(因为使用计算器,学生根本体验不到计算的顺序,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效果大打折扣)。教材应该安排一些乘方、开方(开得尽方)和加减、乘除之类的混合运算,让学生在计算中体验和掌握实数运算的顺序以及有关法则与运算律。这是其一。其二,如能化简算式,则先化简,再用计算器计算,这样能使计算方便。请问:什么叫方便?对学生来说,把式子一次性输入计算器马上得出答案,应该是方便,干嘛还要化简呢?再说,这化简对学生来说难度可大了,特别是分配律,符号可令学生头痛啊!自然学生极力排斥,没法落实教学目的,这又是教材编制失败之处。而化简计算能力正是需要培养训练的,为下面整式的化简作好准备。如设计恰当可一箭双雕,既可巩固运算的`顺序,也可让学生产生冲突,能化简的非化简不可,进而培养学生养成先化简后计算的习惯。那咋设计更好呢?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器功能越来越多,而教材上例2式子的计算计算器就方便的完成,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必需另行设计。

  从以上的反思可看出,不管是笔者还是编教材者,只是单方面思考,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更欠缺的是只想不做,让学生做的,教师先要做,是否可行,作为例题编者事先

  要尝试去做(用计算器,当时市场的),不能纯粹从理论去想,按自己惯有的、定向思维去理解。坚持以学生为本。

【《运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23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8-29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4-22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14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04-20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5篇04-19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04-06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12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