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

时间:2024-07-28 10:04:48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习录》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1

  终于又得空看书,前些日子只是出差,间歇时因为状态在事务上,索性就一口气只翻累眼睛的杂志。

  昨天早上把《传习录》放进包里,重新亲近一下,养养神。用而不养,内耗自伤。读至中卷《答周道通书》时忽然看出庄子的味道,呵呵。宋明儒书,不避讳援佛解儒,但道家的东西似未见及。孔孟原典里自不见老庄,但后世之引佛以入,佛一方面通儒,另一面通道,故宋代虽政治军事上羸弱偏安,而中国文化始有大成,佛是一刺激,亦是一桥梁。

  觉出王阳明的庄周味道,是在其批评世间乱象,“三代之衰,孔孟既没”,知识分子们“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云云,其批评姿态,颇有庄周做逍遥游前的.冷眼阅世、嬉笑怒骂,想来明朝的人,熟读老庄,在此不经意间用上了。当然,最终的立论是不同的。忽然想到,前些日少年宁拿来的那篇认为“李零是以道家立场加点后现代解构孔子”的观点,还是很有锋芒见地的。

  另一个体会是,因为今人接触的孔孟原典有限,可以说,读的多一点的人,也不过是看过四书而已,尤其是易经,更是封建迷信,课本里一点都不曾收录,倒是金庸普及了易,降龙18掌的招式,都是从易经里找的名字。王阳明那会儿自是不同,所以书中许多引用《易》《春秋》《礼记》等处,互相阐发。再看马一浮,说天下学问尽归于儒藏,关键一点也在孔子曾笔削易经,从易门出,则道家、阴阳家及西学之自然科学,尽被纳入其类。所以才知道门槛高得很,孔门有六艺呢,随便翻翻都远着,弥高弥深啊。

  没想到的是,看明朝的传习录不用字典,看民国马一浮的两本会语,没有古汉语常用字典倒经常读不下去,因为他引的古典更多过阳明,真是个学问家。商务印书馆的缩印本《古汉语常用字典》只好常备着,边角很体贴的削圆了,放在手中很舒服,用起来也足够了。

  阳明引佛,多做批驳,虽然朱陆王年轻时其实都曾淫浸其中,出佛入儒,所以才要格外点出可批处吧。马一浮老,倒是自由出入得很,随手借用,如羚羊挂角,怪不得梁漱溟在学问上那么佩服他。

  且抄一句阳明与陆原静信中之语——“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气象何等从容!

  养神啊。

《传习录》读后感2

  《传习录》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老师学术讲话和论学书信的集子。本文是阅读《传习录》(上卷)所做的要点摘录和读书笔记。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笔记:徒知静守时,想法或许很好,遇到事情时,往往手足无措。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内心笃定、踏实立足。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笔记:认知与实践,不可分割。真正的学习只有通过认知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纯粹思考或空想则会产生疑惑,并造成伤害。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笔记:学问见识的长进,必须从根基和本原上用功,逐渐进步,揠苗助长,心浮气躁,难以长进。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

  笔记:邪恶的鬼怎么能迷惑正直的人呢?“敢与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人的内心产生邪念,所以才容易被迷惑。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笔记:犹如照镜子,只在照上下功夫,不知道镜子本身昏暗不清,怎么能照得清楚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惠能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笔记:实事求是,在事情上实践、磨炼、省察,凝炼出智慧,方能产生真正的源头活水。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笔记:语言缺乏逻辑,颠三倒四,可以看出其本心缺乏存养,内心昏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至善(至善,恢复天性的本来面目)是人的天性,天性于本心之中,不应慌乱于向外寻求,就能够做到心志安定不受困扰,内心笃定而不妄动。

  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件事,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的境界当然是最好的.,致良知,止于至善,他以这些观念教人去追求精神生活,伟大的人格,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这种追求和培养是很重要的。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须俯身实践,而且要始终持之以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阳明所倡导的“诚”、“知行合一”,具有永恒的心学价值。无论在世事上经历何种艰难和考验,实事求是,省察自新,在事情上去磨练自己、成就自我,追求无我,实现人生价值。

《传习录》读后感3

  心学不容易学!

  我看很多给它评论员的文章:这一切的发生会不会是这种—理解不了你,我也不知道碰到同样的事也不知道要怎么处理,所以反过来试图用你给出的答案来解释它,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控制。就像我打不过你,反过来找理由找借口来说服自己,得出结论你很强。这不是学习心学。

  你打算创业,很多人会说,整不成!只有你自己会说我是对的。你相信谁?一些二货肯定会说我肯定要选择我自己认为对的。那还要学心学作甚。你的内心肯定是:我认为是对的,还没有证明过,他们说的却有很大的概率发生,决策的时候,赌会占很多的。这个时候心学才会上场:想明白我做的初心,原始动力,别人会不会也需要这份动力,要用什么样的手段,让别人认识到这份动力,接受这份动力。这个过程涉及多少的精力,多少的'人,你愿不愿花这些精力时间去处理这些,到第二天早上你采取的做法,才会搞懂你到底是致那一块良知。不做好好上班,做那就开始。这就是知行合一。很难对吧?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政策,就是上面想让你这么干,但是和你实际不结合。想哪样干肯定死,不那么干,你会死,这分钟你用用致良知的理论来,就是不干,你来试试,不一定完完全全致良知,不一定都不听从自己的内心。那个对我有益,我可能就会采取它。这个过程看到内心是这么觉得,现实你又必须那样,学问功夫就在这里,致良知不容易。

  结合上面两个:做还是不做,干还是不干。做有做的理,不做有不做的,干有干的理,不干有不干的理,这些理它都不在心外,是你决定要做还是要干。你心想干你脑子就会找出要干的理,你心想做就会找出要做的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那,什么对呢?我是做对还是不干对?这里所说的对是达到心理的预期,你去做了,也达到心理的预期,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你去做了,没有达到预期,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错也是一个反馈),却不符合天理。您看,又撤出天理来啰,心学不好学!

  生有涯,知无涯。

  用毕生的精力去追逐王阳明的心学,也追逐不到,是因为这个学问是他的。但我追逐我的内心,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能指导我,救我,那我就听从它吧。这才是学心学。

  最后:你说古人厉害还是我们厉害。我说是我们厉害,生活就是比以前好啊,这不是说明我们更厉害些吗?你若学完传习录,你去找心理咨询师,你会发觉,心理咨询比传习录有效,快,更能达到目的……事物已经发展,你还想用500年前的东西来pk?就像我用枪,你用木棍,你怠啊

《传习录》读后感4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传习录》

  我曾经想过,修行到最高的层次就是圣人吗?那圣人之上还有没有?看王阳明的答案肯定是有的。我也曾经向往过,修行到像王阳明那样的阶段,就已经很幸福了,再往上没敢想。

  世界太大,高手太多,谁知道哪个是头呢?就像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到达尽头,尽头之外又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尽头就应该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我们只要摸清楚这个规律,就好比是王阳明将圣人比作金子一样,我们就已经到达了另外的一个很高的层次了。

  我现在也只是在瞎猜,王阳明并没有肯定,只是告诉他的弟子,用的功夫越久,越会感觉到不同。

  就像我经常问师父开悟是什么感觉,师父说只要你开悟了你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我们总是幻想更高的层次是什么样,却忘了自己现在处在的层级。

  修行这件事情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修到哪算哪。但还是要给自己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传习录》读后感5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传习录》

  看完之后发现原来古人也和我们现在的人犯同样的错误。我理解的上达功夫,就是知识里说的本体论。现在的人对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觉神秘的东西,就越是感兴趣。

  以前我也这样,总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识,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说出去让别人听不懂,自己感觉到很有面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这里面王阳明讲的很清楚,上达和下学是一个功夫,不追求下学的上达全是空中楼阁。下学就是上达,《中庸》里讲“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不从基础的理论开始,想直接到达哲学的顶峰,那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儒家,我们是入世的'学说。追求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所以儒家的一切知识都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学的东西要在现实当中可以应用的上。只谈理论,不落实到实践上,就达不到知行合一。王阳明举的树生长的例子特别的实际。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设定出树长什么样子,你只有不断的去浇水、培育、养护,它才会向上生长。至于树能长什么样我们控制不了。就像儒家说的我们不可能改变任何人那样。想要追求上达要从自己内在做起,向内求。心擦亮了,明德显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上达也就实现了。

《传习录》读后感6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传习录》

  三种志向,三种人生态度。王阳明解读的不是谁对谁错,是前三个弟子在立志向的时候,有“意必固我”跟着,只有曾点在立志向的时候是没有“意必固我”的。我以前在给自己立志向的时候都是想当然,认为自己肯定能达到。自己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像孔子那三个弟子一样,虽然说还在跟孔子学习,但本身实际上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

  孔子认为他们可以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孔子没有批评他们。曾点的境界就更高一点,没有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而是从自身的心境出发。自己现在也没有达到曾点的境界,还是想很多世俗的东西,都是跟物质利益有关。进入师门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会问到他们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谈愿景的时候,不知不觉也会犯“意必固我”的毛病。比方会有人说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也会有人说我必须要成为一个慈善家,而且越说越觉得自己的事是真的,这样就跑偏了。

  而且后来说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人生没有变化是因为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学”。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缺哪补哪。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我一直都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做好自己,别有遗憾。

  王明阳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儒,《传习录》是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语录修订而成的,是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是我们研究宋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传习录》几乎包含了王阳明的所有哲学思想,我分别从上、中、下三卷来分析这本经典。

  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传习录》的上卷,另外,上卷中还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他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知识来传教;如果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考,则无法领会这些知识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阳明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还讲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他全面畅谈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了一些有关人心本体的疑问,以及不同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主要是讲述“致良知”的思想,这也是宋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心学是由王阳明首度提出的概念。王阳明在这一部分结合自己的'个人修养,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缚,对后世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阳明的“四句教”,它们不仅使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更加最重要的一点是,干不好会让自己的名声变臭,到时候想挽救可就难了。儒家讲明哲保身,如果自己有能力,但是环境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说环境不适合去干这个职位,那你就要选择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也就关系到我们怎么对待生活,曾点对待生活的方式,孔子是认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修身的程度。脱离于生活的修行不是儒家修身方式,不管你是官场得意,还是职场失意,生活每天都在继续。要保有像曾点那样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我觉得曾点就应该是达到了喜乐平和的状态。拿得起需要本事,放得下需要心胸。

《传习录》读后感7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

  王阳明对“持志”的比喻简单、直接、有意思。简单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持志说的多高大上,没因为它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把它说的与现实脱离。直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最常见的胃疼,牙疼。疼起来的时候哪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有意思是因为他举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胁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时候才能威胁到生命。牙疼的时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过去了。心痛的时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过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让我们专注,但疼痛背后能带来的后果更让我们谨慎。

  我就在想,我对于自己的志向有没有像对待心痛那样时刻警惕。答案是没有。我依旧有闲暇时间去忙一些跟志向没有关系的事情,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说明我对自己志向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绝对强烈的意愿。

  说闲话,管闲事,后面就是置闲气。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没做到,说明我专注不够。还是没把自己想明白,从认识自己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8

  《传习录》,钱穆口中“中国人必读的书之一”,蕴藏了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的思想精粹,读它,是对心灵的拷问与洗涤,澄澈与升华。

  先生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初读,就令我汗颜,因为我就是那个“知而不行者”。我自诩懂得的道理不少,可是,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多少?我知道“人生大病,唯一’傲’字”,我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读过”君子温润如玉“,但是,当我盛气凌人时,当我半途而废时,当我得理不饶人时,我敢说,我懂了么?

  再品,更汗颜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我知道的是什么?概念。我不知道的是什么?本质。概念,只是对本质的描述,我看似知道许多道理,其实都是镜花水月,空中阁楼。实践方能出真知,而我,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成。知而不行,就是悬空思索;行而不知,就是冥行妄作。我向来悬空思索,耽于理论,疏于实践,今日起改之。

  可是,你们呢?你们是否同我一样,已经知悔?如若知悔,又是否已改之,亦或是依旧在苦苦挣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的社会上还有太多太多的知行不一者了。有像我一样的知而不行者,例如“键盘侠“、”喷子“,”愤青”……他们,或者说,我们,带来的言语暴力、社会伤害,难道还不够多么?前段时间四川那位自杀的.医生,难道不是明证吗?也有另一些人,他们无所畏惧,视法律如无物,弃公德于不顾,冥行妄作而自以为特立独行,损人利己还理直气壮,他们,有杭州的那位纵火保姆,有飞机上的那位抖脚先生,有破坏六千万丹霞地貌的少年,有重庆那位殴打司机致使一车人坠江而死的女士,还有……我长叹一口气,此刻,我不仅仅是汗颜,简直是羞愧难当!为你,为我,为我们。

  是的,为我们。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民族,为中华;我们的祖先,叫炎黄;我们的文明,是华夏!它在蛮荒中萌芽,在蒙昧中成长,在时间中成熟,散发出动人的芬芳。可是,这个拥有三千年诗韵、五千年灿烂而辉煌文明的民族,他的传人,竟然如此不堪!

  我们的民族与文明,承受着撕裂的痛苦,在黑暗中经过无数的摸索,攀过高山,穿过幽谷,渡过黑河,终于,在近代,以决绝的姿态浴火重生,然后踉踉跄跄地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就是这样迎接他们、传承他们、发扬他们吗?不,当然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做法,王阳明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知行合一。如果我们人人知行合一,每个人都为传承、发扬光大我们的文明而做出实质行动,由文明的被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创造者,那么,我相信我们的文明不仅不会被我们玷污,反而会被我们发扬光大甚至超越先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的文明由此而来,也必将由此而茁壮成长。

《传习录》读后感9

  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识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索不断减少,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珍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但为人谦虚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却很少。王守仁的许多言语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朴实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为这些近乎完美的素质成就了他的功劳,而他也无私的将这些想法观念传播给他人,而现今社会的“鸡汤”和他比较实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体现,其:“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对得起“为善去恶”这四个字。他的人性的观点难道不可以被我们借鉴吗?王守仁,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圣人之名,当之无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们现代人的传承与坚守,对这个几百年前的人物,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传习录》读后感10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传习录》

  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儒家提倡“民胞物与”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意思,那和墨子的兼爱又有何区别?我以前把一体和无差别等同了,但一体不一定是无差别。一个整体当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区别的。树最重要的部分是树根,然后是树干,然后是树枝,最后是树叶。爱是所有的`爱的统称,它包括对父母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事物的爱。儒家为什么凡事都喜欢拿“孝”做比喻?因为我们选择不了我们的父母,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这个关系就要靠着天理来维持。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人人都有,我们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使是爱也是要有一个出发点的,这个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只有做到对父母的爱才可以向外扩展。墨子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人人都一样,这本身就违反人性。我对马路边老人家的爱,和对我父亲的爱,不可能一样。所以我们的爱是一体的,但因为关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爱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体里面头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11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传习录》

  过于看重肉身,一得病就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没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当今社会更为多见。所以现在的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只要自己得病,多少钱都肯花。

  可是心不在了,不去找;心脏了,不去擦;心病了,不去医。病目,病的只是一个器官,身体的器官很多,哪一个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可对身体影响最大的是心。有没有在心上下过功夫?心死了,还如何去视听言动?有做美容的、做美体的,甚至连指甲和头发这些可再生资源都花费大价钱。可是花了多少钱在心上?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名贵的首饰,让自己住大房子,可心却在外漂泊。就好比自己在家享福,却不知道去关心居无定所的父母一样,禽兽不如啊。

  多花些时间和自己的心相处,这也是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而且心是不会亏待你的付出的,让心明净,天理显现,我们在世俗中的人和事会很容易应对。这就是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

《传习录》读后感12

  我不是学文科的人,之所以读《传习录》,是因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想了解了解明朝第一大能人,中国的又一圣人王阳明。

  老实说,看完整本书,有些地方确实看不懂,特别是引经据典之处。下面,我只是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感想与启发。

  第一点,阳明心学将求圣的方法从外在世界转为了内在世界,指出了圣人并不是无所不知(外在),而是内心纯乎良知(内在)。我觉得这个理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静下心来,不贪多,而求精。在做一件事时,只要此心纯乎天理,认认真真,那么就心安理得了。

  第二点,看完书后,发觉阳明心学与朱熹的`理学,都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上的不同,对孔子的话诠释的不同。因次两派就吵架,不可安宁。儒生缺乏了对客观世界,对科技的追求。这也是统治阶级愚民的政策造成的。

  第三点,对书中关于“求静”,“主专一”的看法很赞同,很警醒人。

《传习录》读后感13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这一段说的是徐爱听完王阳明的教导,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回家再仔细琢磨,发现与他以前学的这些朱熹的言论总是不能契合,所以他来问王阳明。

  这一段对我有帮助的是“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非常有名的.弟子。王阳明对这两个人首先做出了肯定。子夏是坚信孔子的观点,并笃定地去奉行实践。曾子是听完之后先反思,然后再去实践。我现在的状态偏向于子夏的做法居多。师父说什么我都坚信不疑,然后努力在生活当中去践行师父说的这些修行方法。也反思,但不是件件都反思。

  然后王阳明对徐爱引的“《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进行了讲解,并对《中庸》说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三种人分别说明。“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我自己对照了一下,我勉强算第三种人。勉强是因为我觉得“夭寿不二”这点上我没做到。

  王阳明又通过徐爱的继续提问,带出了阳明心学的一套核心概念。“天、性、心、身、意、知、物”要想把阳明心学整明白,那王阳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宇宙本源理解为天,天是性的源泉,性是心的本体,明德是性的体现,肉身是由心主宰的,从心发出去的叫做意,真知才是意的本体,意放在哪,那就是物。这些概念到现在我都不是十分熟练,需要慢慢想才能捋清楚。

  最后一段王阳明说出他对物的理解。物不是客观事物,意从心发出去之后放在哪就是物。物可以是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物是和你的心有关系的,所以才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传习录》读后感14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过看当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儿>>才知道有这么厉害一个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张“致良知”,说良知既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对明后期哲学和文艺影响巨大。王阳明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平定“宸壕之乱”,也是一位军事天才。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今天读到<<答顾东桥书>>一章,书中提出了修养的三个层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学知利行,贤人之事","困知勉行,学者之事"。意思就是说天生就知道,生来就能实践,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学习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顺利实践,是贤人才能做的事;艰难的获得知识,勉强的用于实践,是学者的事情。

  像我这样普通的人,就是艰难的获得的知识都是很难到达的。也许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吧,虽然四书五经的名字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系统的看过一本。真正学习传统的国学也是三十以后才开始的,今年我已经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点皮毛。看古籍很枯燥,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结合注释。来兴趣的时候,就看几眼,不高兴的时候,就丢一边。现在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看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偶尔看到了一点古人的观点,感觉受益匪浅,知识还是精华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国学论道版块,感觉相见恨晚,先抛个砖头,露一小脸。

《传习录》读后感15

  看了《传习录》,看了《论语》,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钱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动。他们的人格光辉仿佛在无尽的黑夜里给我的生命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肤浅和顽劣真是羞愧难当,枉为人也。

  人生天地间,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据我对儒家学说的理解,简单地说来就是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这个不仅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横流、道德颓丧的年代和国度,真是太难太难了。用牟先生的话说,这真是中国人最堕落的时代。然而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光明。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阳明先生就曾慨叹:“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是啊,试问现在哪个学校,哪所大学在教圣人之学呢?这些个学校教的仅仅是用来考试升学、升官发财、入市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说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确实被灌输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学的引导,仅仅把所谓之流的霸术作为施教的材料,最终只能是误人子弟,而且让人们更加厌烦道德说教。

  我们被灌输到,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然而进步了什么?救人的学生滑入江中,也没人肯救;十七岁的民工被机器截去三根手指,领导却不肯拉去医治;少女为了和两男子欢娱,竟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奶奶……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试问比起明朝,甚至比起周朝,我们进步了什么?火车提速了,坐在火车上的人就幸福了吗?华人登月了,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心里就踏实了吗?所谓的进步如果不是谎言,就是扯淡。阳明先生慨叹道:“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即使有阳明先生这样的圣人存在,明代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并没有改进,更何况今日。现在的中国,只看到达官贵人、鸿商富贾掌握话语权,宣传他们那一套成功哲学。所以,我们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他们身上去了,仿佛只有当大官,赚大钱,学有大学问,做了大事业才算成功,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让我歌颂成功,那么就是让我歌颂出身的幸运和生活的机遇。试问,今天的中国仅靠个人的知识才能,你能走多远?

  可是儒家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应该考虑外在的事功。对于用人者,王阳明说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对于被用的人,他说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虽说,我们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说,然而诚如钱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际遇,立言有条件,只有立德,不为际遇条件之所限。”因此,不论是国家领导还是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这就是所谓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该以外在的身份、权力、力量、知识、才学为标准。而应该以他的德性为评价标准。

  圣人之学,其实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只从外在的物质事功上寻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还有港台海外的儒者继续存养传播圣人之学,那么茫茫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岂不一生无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纸上说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致良知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把我们的良心发挥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学上解释得多么复杂多么深刻多么适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种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学,也必须以活人来教,来身教。如果没有王阳明这种圣人境界的导师以亲身实践、验证这门学问,读再多的书,经过再好的大学训练,也不一定能体会到这门学问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学根本不适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所谓学院里来教,它不是学术,不需要那些毫无实践的人在理论上争论不休,它是一门活的工夫,必须用实际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亲来表现、验证。王阳明根本就不注重作为学问的训诂、记诵、词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国强兵、建功逐利的霸业,在他看来注重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学呢?因为他们舍本逐末,还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虚的东西。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业;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作为一个立志做学问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这些,才能趋近真理。在王阳明这里,做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如果做人一谈糊涂,那么他的学问也是伪学问。

【《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传习录》读后感05-01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15篇【精选】06-16

青鸟读后感04-28

《恶意》读后感04-28

《在人间》读后感04-28

《养花》读后感04-28

读者读后感04-28

国学经典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