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4-01 08:06:28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庄子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1

  《庄子》这本书是我读过这么多书来,第一本让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书。庄子之道,与儒家学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乘物以游天,他上穷碧落下黄泉,他嬉笑怒骂说尽天下。其实他的内心十分安静。

  在庄子书中,以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其中却蕴含着天大的奥义与智慧。庄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讲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陆离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贫困潦倒、等米下锅。他没有富裕的生活,温饱不定,这样一个人,他凭什么去逍遥游呢?就凭他的精神!庄子的心胸非常的宽广,他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我死之后,将我扔到山沟里。让苍天穹庐做我的棺盖,让广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让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给我陪葬。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境界呀,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开。

  人,本来是无羁无绊的,本来是放纵自由的。但由于太多的选择,太多的物质利益,束缚了我们的身心,迷失了我们本来的面貌。如果说儒家给了我们坚实厚重的一片大地,则道家给了我们一片未来自由的天空;如果说儒家让我们学会了挑起担子,负起重量,则道家让我们学会了举重若轻。庄子的精神就是,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不为名誉权力所挂念,让心胸豁达一点,开朗一点。《庄子》中记叙了那么多的寓言,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都是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2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3

  一谈到庄子,我们不由得想到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庄子更注重对个体的重视,让人更加重视身体、生命,也就是注重于养生。

  《庄子选注》中,有一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后会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由在池中游来游去的儵鱼引起联想。其题虽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读完文章,不得不感叹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与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无不折服于他们的“善辩”。头一回读完,心中不时佩服两人的才辩,也不由得会心一笑。

  濠梁之辩”,在庄子看来,物与自身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才能体会到钓鱼的快乐,不过从庄子以“安”字,反驳惠子,体现了他的诡辩风格。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拨他俩之间的情谊,为此惠子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形象地说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可见,庄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轻的,对于外界的诱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洁身自好。

  《庄子选注》这一本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哲学理念,处处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长时间都无法琢磨透。

  在我看来,道家这一学派的思想是一门深奥而不容易嚼透的学问。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庄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对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名初一年的学生,可能我对《庄子选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经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脑深处,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将力求读懂它、理解它,并且我将以其中我所认可的思想来指导我的人生观。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4

  寻寻觅觅,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书店中,尽权利睁大那双疲倦的双眼,在密密麻麻的书海之中,寻觅你的身影。你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以不顾政事,活得如此逍遥的人可能并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看来,只能感叹:经典的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斥了书店中这一小小的柜台。哎!凄凄惨惨戚戚。可好在我仍能在书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庄子》。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书中显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梦。而在你的梦中我所探寻到的,不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骷髅。你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扰,死后你愿让蛆虫蚀尽你身躯上残留的最后一点余肉,让野狗啃尽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头,让秃鹫啄食你的双眸。热你始终躺在天地之间无力反抗,却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动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复你的身躯让你重回人间,还你父母,妻儿,送你回故乡,再做那个逍遥的庄子怎么样你愿意吗?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住逍遥。

  反复品读庄子的文章,除了惊叹于作者文学上的技巧以及哲学逻辑能力巧夺天工之外。我又无数次责备自己的思想造诣的肤浅,无法渗透其逍遥的梦境。同时也惭愧自己笔头上工夫的拙劣,否则倒是可以弥补内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读起来赏心悦目。大哉,庄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飞,飞出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我会在空中像你那样独自寻觅心灵之中最美的家园。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5

  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栖息地,就不要受拘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要做财富的主人,这样,人才能真正的逍遥。否则,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对逍遥的享受。

  自由的栖息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安歇,让压抑的心得以释放。自由的栖息需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达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

  现实当中,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放下的,那样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弯子,弯子太多会使你的.心情沉重,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够纯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谛,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未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生活实在是糟糕至极,要知道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可改变的?不如适可而止,有选择的放下执着,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谁总是一帆风顺?“物而不物”会另有收获,对于物欲的追求和执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说: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这说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会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困住,心之将死,无法将他们恢复元气。他们就像一个蚕蛹,用厚重的茧把自己捆缚了起来!

  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现所有的纠结和烦心反而会转化成一片海阔天空,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是一种对外部事物进行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阳光中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净的心境,无憾无悔的走到生命尽头,抛弃一切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6

  学习《庄子》,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两人,家住在80层的高楼上,有一天深夜两人背着行囊回家,却正好赶上停电,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爬楼梯,学习《庄子》。不多久到了20楼,两人开始感觉有点累了,合议了一下,决定把背包存在20楼,改天再回来取。卸下背包的两人感觉很轻松,说说笑笑,一鼓作气到了40楼。这时候兄弟俩已经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责,开始吵吵闹闹。吵到60层的时候,实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没了说话的力气,只能平稳下来,安安静静地爬完了最后20层。终于到了80楼,兄弟俩站在家门口,却突然想起,钥匙忘到20楼的背包里了。

  这个故事以前也听过,当时只是嘲笑两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却没有想到其中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说,故事里兄弟爬楼的过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阶段,大家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里面装着理想,装着报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艰险,从脚下的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走到20岁,这是人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也开始认同一些社会规则,这时会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负担,托起自己已经足够疲惫,还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顿下来,等到衣食无忧,有名有份了再回头拾取梦想也不迟。最初卸下包袱的时候确实很轻松,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增多,争斗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内心也随之日益焦虑,这时候人不免抱怨,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报太少。走过40岁,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也就变得疲惫颓废。走到60岁,这时人已经进入了晚年,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应该安静和顺应一些。终于到了80岁,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终点,这时人会突然之间怅然若失,回想起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那一直都没有打开过的梦想,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在老师的督促关爱下度过的,一帆风顺的生活很单纯也很愉快,每个人在这样成长的路上,肯定积累下了自己美好的梦想,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圆满的规划,面对社会这更为广阔的舞台跃跃欲试。可真的步入社会,要一个人面对和承担其中的风浪了才发现,原来现实比想象的要残酷的.多,到处碰壁的同时,那些美丽的梦想也一个个被击破,化为泡影。一方面是虚无的美丽梦想,一方面是现实的社会压力,这时很多人只能够放弃梦想而面对现实,于是背包被丢下,我们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种轨迹。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人被社会外界所"物化"的一个过程吧。

  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庄子认为,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要通达和顺应,这就是所谓的"外化而内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够安身立命,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从而丢弃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尔·柯察金的一句名言,这也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可以看作一条人生的行为准则,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做到。要想实现这一点,要想站在80层楼上的时候不再为遗留在20楼的钥匙而懊悔,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着梦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7

  春节期间,我该读一本什么书好呢?我站在书架前搜索。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庄子心得》上。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但能记住的似乎太少了。但总又时时在我的心里缠绕,让我时时回味,时时想再读的冲动。

  对庄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还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十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学校或函授期间也只读过两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没读懂。其它内容更不要说了,连读也读不下去,何说理解圣人之意。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风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召唤着我。我捧着书再次读了起来,读的那么认真,那么真诚,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课。我于梦中随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生平,《史记》中记载的是战国时候宋国蒙地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 ‘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

  《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我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让我们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三、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条路。只有确立了这一切,我们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对人对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态决定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过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种坦荡的好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庄子教给我的远远远远不止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总有路可走,他的豁达,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谆谆教导,无不在我的心中翻腾。读完第二遍,我感觉还是没记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这激发我读第三遍的兴趣。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8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9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身。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把国学的经典著作《庄子》用简单的语言和故事铭刻在了我们的心灵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快乐,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样才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告诉我们怎样修养道德品性,让情感智慧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够看清超越言行的内心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种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内敛于心而不张扬的。

  台湾著名的教授傅佩荣先生在研究庄子之后,得出一个心得,他说:真正看懂《庄子》就会明白,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局或是一个终点。人是不断地经历许许多多的过程,长时间从磨练活出灿烂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烦恼、悲哀、无奈等很多负面的情绪,但这些其实都只是磨练我们成长的过程而已。于丹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让我们领略到这样一种大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让我们霍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是被自私、贪婪、卑鄙、懒惰所笼罩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11-20

庄子读后心得体会06-09

庄子读书心得08-12

庄子读书心得04-01

庄子的经典语录11-04

庄子经典语录09-30

读庄子有感04-28

有关庄子经典语录12-16

《庄子》读后感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