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书笔记

时间:2023-01-10 10:01:0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目送读书笔记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书笔记15篇

目送读书笔记1

  背影,一个多么孤独离愁的词语,代表着离开与目送,代表着你永远都追不上她的脚步,永远无法与她并肩。我们从刚出生时的第一次见面开始就一直是目送着父母的背影。看着那个曾经宽阔厚重的身影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在日益消瘦,看着那个曾经需要高高的抬起头仰望的身影,已经随着身高的增长变成平视或俯视了,看着那个或因保养而娇嫩或因干活而粗糙的手变得青筋暴露满是皱纹。就像作者在面对老去的母亲时的发问:“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我想这个答案或许是肯定的,而且不仅仅是指年老的女人,更多的是对所有人的感叹。人生,也不过是从目送别人的背影转换为自己的背影被别人目送而已。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同代人,一个需要珍惜的词语,它代表着所有在你的生命中路过的人。他们或许走在前面让你目送他们的背影,他们或许走在后面追赶着你的脚步,他们或许只是与你擦肩而过,他们或许陪你走了很长时间,但是他们都会是路过,也只能是路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书写的,你不可以为别人而活。

目送读书笔记2

  一次次的目送,像一片片散落的灵魂碎片,慢慢拼凑出我们的人生。——题记

  一本《目送》,积聚了三代人的情感,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落、无奈、放手,写出了目送包含的浓浓的一份情,一份爱。正如作者龙应台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作者身为女儿,面对痴呆的母亲一遍遍地问她是谁,面对病重的父亲低垂着头,生活不能自理,面对飘着雨的火葬场里,躺在棺木里缓缓向前滑行的双亲,她心上落着刀,眼里落着泪,最后深深凝望,希望记得最后的目送。

  作者亦身为母亲,为自己的儿子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看着儿子一点点地成长,追赶着儿子成长的脚步,她无怨无悔,最终却不得不在无奈与落寞中停下脚步,不再追赶,只能目送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步步地走远,她在儿子身后目送着,眼眶中盈满了泪水,她明白,这是儿子自己的路,只能由他自己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生活,相同的,就是那一次次的目送。

  记忆里比较深刻的,是我六年级的一天。

  那天,我捧着自己满分的作文从学校欢欢喜喜地赶回家,让妈妈也高兴高兴。一到家,却发现妈妈正整理着行李,这才得知妈妈要去杭州进修一周,明天清晨就要出发,这一切发生得太快,我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昏昏沉沉地吃了饭,头一遭失了眠,大概是因为妈妈头一次要出去这么长时间。

  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听见门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和隐隐约约的说话声,我知道,妈妈要到车站去了,一晚上的辗转反侧,使我不得不接受了“一周看不到妈妈”的事实,我极快地穿好衣服,打开门,冲进楼下正准备出发的爸爸的车的后座,他俩大概是以为我还在睡觉,这会子见到我,脸上满是讶异,只一会儿,便在电话的`催促下赶紧出发了。

  一路上,我就靠着车窗,压抑着内心的不舍与无奈,压抑着眼眶中的泪水,闭着眼,听着窗外的细小的雨声。一会儿工夫,到了车站。我下了车,才发现天空中还泛着淡淡的雾,迷蒙地连成一片。大巴旁,我的妈妈站在车门边,望着我,眼中的不舍与牵挂,没有因雾迷茫,而是直直地传达到我的眼睛里。我的心中仿佛有个声音再说:“快去!”于是,我冲向妈妈的怀抱,在投入怀抱的一瞬间,泪水决堤。妈妈为我拭去泪水,红着眼圈说:“别哭,妈妈又不是不回来了。”可我明显听到了重重的鼻音。我吸吸鼻子点点头,总算止住了泪水肆意。

  耐不住司机的催促,妈妈上车靠窗坐下,正对着车下的我,她用手指在车窗上画了一张笑脸,又指了指我,我立刻会意,一把擦去泪水,向她扬起微笑,她也微笑着和我挥手。车启动了,在朦胧的薄雾中绝尘而去。我目送着妈妈渐渐远去的微笑,远去的挥手,心里出奇的平静,我想妈妈也和我一样吧,那扇窗边,妈妈也一定在目送着我。

  大巴在马路的尽头只留下一个小小的黑点,我抬头望望泛起鱼肚白的天空,不知什么时候,那颗启明星一闪一闪的,明明泛着雾,却那么真切,一如那回望的目光,能穿透重重的雾,暖到我的心里。

  每一次目送,都是一份情谊,在目送里所包含的的浓浓的爱,是我们生命里最耀眼的光彩,温暖了我们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次温习,让你明白要对爱你的人心存感激,去温暖他人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块碎片,少了一块,人生便永远拼凑不完全。

目送读书笔记3

  看着它,抚摸着它,静静的思考着,再把这本《目送》放回书架上的某个角落。

  龙应台的《目送》讲的是儿子华安从懵懵懂懂到一个成人,勉强忍受着父母的深情的过程,目送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和父亲在火葬场,目送着他离我们远去。文中写到华安上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手来到学校,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而华安十六岁出国时,“我”送“他”到机场,期待着他回头看我一眼,但并没实现,“我”知道华安长大了,希望“你”不必追。

  记得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就意味着,你和他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我反复地朗读着它,我把它告诉妈妈。她沉默了片刻,失神了片刻。妈妈的失神让我回想到:幼儿园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妈妈不在了。我惊醒来,望着身旁的妈妈,一动不动地望着她,仿佛离开一刻,他就会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一般。嘴里不停的嘀咕道:“不会的,妈妈不会死的。”

  念着念着我想到人总是要生老病死的,妈妈真的不在了该怎么办?那时的我极端地想:妈妈不在了,我也不活了!现在的.我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就算妈妈不在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未来的路要自己走。而现在,我正处于青春期,我也常会嫌父母烦,父母唠叨,我知道父母是为我们好,但一脸的严肃,也会不时让我们怀念起儿时那久违的微笑。我害怕失去,又不愿接受父母的嘘寒问暖。有时候,青春期的人们就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可笑的想法中。我曾幻想过接受,但在尝试中发现其实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并不能做到。

  或许最好的结局不需要人为的改动,是要静静地享受着,吵闹时的烦恼。或许作者在儿子与他渐渐疏远时,除了无奈,还有一些欣慰,欣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却又无奈于不需要他了。

目送读书笔记4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你安好我便安心。

  不由得想起我的经历,我在县里上高中那会,由于家离得远,一方面是为了省路费,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回一次家,到回家那个周提前给父母打电话,周五5点放学急匆匆收拾作业,背上书包,赶到汽车站坐大巴回家,父亲就在镇上汽车站等着我,然后踩着自行车载着我就回家了,一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一会被地上的石子或者土堆撞一下车轮子,我和父亲就颠簸一下,坐在自行车后面我默默地看着父亲的背影,心酸了。

  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现在还能历历在目,有一次,下大雪了,周日吃完午饭我就要赶回学校,雪路很滑,路上除了我们赶路的学生外看不到别的身影,由于我家离车站大概有3公里的路程,父亲骑着自行车要载着我去汽车站,他戴了双白色的线手套,穿上母亲做的棉鞋,骑在路上自行车轱辘不停地打滑,父亲那时还年轻,车技也好,加上父亲将近一米八的个子,自行车还是很安全在前行,自行车拐了一个弯后,父亲就停下来问我冷不冷,要我趴在他背上,要我把手放在他的衣服里,我说不冷,父亲不相信,硬把我的手拉到他的背后,掀起自己的棉衣。他又继续蹬自行车,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我哽咽了,又怕父亲看出来,我赶紧控制自己的情绪,慢慢感受父亲的温暖和背影。到了车站一直站在那陪我等车,每次都会看着我坐的车开远了才离去。

  我嫁的远,结婚头一天就要赶到婆家安排好的旅店,头一天我走时,父亲没去,家里种了几亩苹果树,那个季节刚好要给苹果树施肥,搜花。我走时,父亲看也没看我一眼,拉着一车农家肥去苹果园,我内心是知道的,父亲是不敢看我远去的背影,我看着他弯着拉农家肥的背影,我心里很内疚自己的选择,眼泪又开始在眼睛里打圈,不想要被人看见,敢接拭去眼角的泪水。婚后比较欣慰的是我老公对我父亲也特别的孝顺。

  结婚这么多年来,每次回家父亲都和我畅谈到晚上12点,聊聊家里的,聊聊庄家的,聊聊亲戚的等等,每次要走时,父亲总要说一句话,“还没待呢就要走了”!是呀!工作,孩子迫使我们好多的不得已,父亲母亲看着我们的车拐过弯看不见了才进家门。拐过弯,眼泪就开始不听使唤。总想好好陪陪他们,可是每次相聚就那么短短几天。从上学到工作再到结婚生子都没有好好陪过她们。

  太多太多的回忆,父爱总是无声的,是伟大的,有父爱从来不觉得孤单,父爱是积极向上的。有父爱的女孩子,从来不缺被爱。愿我们的父母都能身体健康。

目送读书笔记5

  《目送》这本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也有过,你有过,你父母有过,你将来的孩子也会有。人生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士豪变成了体育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孟克柔变成了她妈妈,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化。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时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忆与思考。其实,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这丝毫无损它的价值。除了那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大多数的你我都在经历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来,我们任由它在脑海里浮现消失,然后忘记我们曾想过什么。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

  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过去的一个多月,当我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散。

  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如果说这个世界太大,我们无力去全心疼爱,那么在这么的一霎那,当我们想起那些,那尸体上的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都可能爆开的炸弹,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们是否会有那样地一丝颤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我只知道,“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领袖们多么伟大也好,歌颂民主强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们能如本书里《幸福》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们内心安定生活过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谓的主权所谓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谓的梦想。

  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目送读书笔记6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开始厌倦父母的关心,生活独立,做事果断,似乎,生活中需要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独自思考问题,却总是被一杯热牛奶一句问候打扰;我们喜欢自己做出决定,却总被零零碎碎的建议所干扰;我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却总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所牵绊。那个愿意陪我们哭陪我们笑鼓励我们进步陪伴我们成长的人竟渐渐显得多余。但当我们阅历丰富,逐渐成熟,蓦然回首,才会理解当年父母的心情,却也发现,时光匆匆,早已弥补不了当年的遗憾与创伤。所以,即便现在不在父母身边,即便我们可以处理好大部分问题,即便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展翅高飞,可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最牵挂我们的一定是父母,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有时间还是要大个电话送去问候,报个平安,也许就是那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父母开心一整天,让他们不用再牵肠挂肚,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自己孩子的情况。

  这篇文章与《雨儿》相比,我更能体会作者与儿子之间微妙的感情变化。因为年满18的我,刚好也处在这样一个渴望独立的时间段。离开家乡,不在父母身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想尝试一切新鲜事物,想挑战各种难题。于是,父母的意见变得不再重要,父母的叮嘱变成了絮叨,父母的关心显得多余,父母的一切与我似乎关联越来越少。可是,当我渐渐长大,父母渐渐变老,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的两鬓染上白霜,眼角布满皱纹,反应变慢,听力下降。他们的世界越来越简单,简单到只能装下孩子一人。那时候,又是否会后悔当初态度恶劣,冷眼相待。

目送读书笔记7

  读了龙应台的这篇“目送”,心里有一阵酸楚。虽然文章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但我却觉得里面写的那儿子就是我的影子。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诸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书的前半部分看到这句的时候,对于“目送”这个词,对于此间深意,原来并没有完全了解透彻。原来,人生就是一场目送的过程。少时,是父母看你渐渐长大,羽翼渐丰,目送着你的背影,无论从距离上还是心理上,都离他们越来越远。等到自己有了家,有了孩子,等到自己也慢慢年岁渐老,父母一天天皱纹和白发增多,牙齿慢慢掉完,听力和视力变坏,脊背慢慢佝偻起来,力气越来越小,却越来越小心翼翼地渴望你的细心注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目送”的'角色换了过来。你在他们生命的后期,看着他们慢慢与周围的人变得陌生,慢慢不敢再走入人群,甚至慢慢遗忘了你的样子却还记得你少时的名字;你看着他们一天天变得衰弱,连站也站不稳,手不再灵活,什么都拿不起来,回到需要照顾的婴儿时的状态。再想想他们操劳一生,如今变成这个样子,你会是怎样的心酸?

  你会开始在打电话的时候,想竭力地听清楚从他们嘴里喃喃而出的不甚流利、不甚清晰的话语;你会想看到他们喊你的名字,对着你笑;你会希望他们在长久呆坐、不发一语的时候,跟你说一句完整的话;你会想看到他们直直地站在阳光下,如以前那般大声念着曾经最喜欢的那首诗??可是,你明知道,他们一天天衰弱下去,就像将要燃尽的蜡烛,只剩最后的一簇小火苗在风里飘忽,而你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它在你面前慢慢熄灭,看着那最后一抹青烟就这么消散在空气里,再也触摸不到??

  蜡烛燃尽了,仿佛你这大半生心理上的依靠就不见了。那盏烛光,清晰地留在心里,让你有勇气,继续自己的旅程。袖说,不要感悟这样深吧,看得人难受。是的,当我看完这书的时候,也是那样揪心得难受。可是,我们不也一样要看着他们变老么?那么,就在还能够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注视吧。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得要有勇气象他们一样,看着自己慢慢变老。

  鸡痤,咋样,老郭真??

  

目送读书笔记8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送别自己儿子之后留下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似乎在亲情里,父母永远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叹时间的易逝,害怕子女的离去。而子女,只会留下一个背影,好像是在告诉父母,不用送。可是,怎么会不送呢,人生几十载,为人父母最遗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后吗?时间匆匆,自己永远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写了许多她的心情故事,但是,在每一篇里似乎都有些对时光流逝的不舍。每当龙应台写到自己母亲的时候,我会感到十分唏嘘,时间真是个爱抓弄人的'东西。

  龙的母亲是个爱美的女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打扮得体而且十分要强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时间将她的记忆都抹去了,她变得需要人照顾,变得邋遢,变得谁都认不清了,只是会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迟暮的人都是这样的,但是当人老了的时候,总会忘记一些事情,总是会看到那些与自己同辈的人走了,总是会看着年轻一辈而想起当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却回不去了。

  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早已走远,在这个年代里,自己好像就是个旁观者,无所谓自己的健康,也无所谓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该为自己的子孙着想了,于是,整天整天的想着为子孙祝福,而没有想到子孙最担心的还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独自己为子女的那份情,不会随时间消逝。感叹时间,是否也要赞美,亲情的伟大,又或者说是父母的伟大呢?

  书中的一篇写龙母亲的,最令我感慨——《回家》。为了母亲,子女们陪母亲会她的家乡看看,可是母亲却总嚷着要回家,可是这里就是他们最初的家啊,母亲却忘了。“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的看过去。半响,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这是母亲在回到家乡时的一个场景,也许母亲想起了一些过往,不知是悲伤还是空洞。我想,应该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却不知如何面对,都把这些事忘记了那么久了,久到似乎并不是自己的回忆,所以眼里只有空洞,不知是该悲伤时间的伤害,还是该高兴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

  空洞的,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儿,也许想询问更多,却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为什么原因,也不知在那个自己辉煌的年代里,女儿是否也陪她一起走过。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在深夜的火车上又再一次的说要回家,可是这一次做儿女的都知道,母亲想回的家,不是一个明确地址,也不是一个邮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时间,母亲想回到那段时间里,在那里,母亲还是个貌美的女孩,也许还在羞答答的想着自己的梦中情人;也许是在某个新年,母亲还在为团圆饭而忙东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还是想豆丁那么大,吵着嚷着要发鞭炮,要吃饺子。“妈妈是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目送读书笔记9

  《目送》这部作品出自龙应台的笔下,是她“至今未毕业的学习”中作业的一本。

  谁说女作家的笔下一定是优柔寡断,柔情似水?龙应台女士是个特别好的反例,虽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来却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篇——《狼来了》。这里面数落了鸽子。其实它们是长了翅膀的老鼠,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疾病,却只因为《圣经》中的一段话,使本应令人讨厌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运儿。它的肥胖被视为可爱,它的呆笨被视为和平,而它的粗俗,恶心,却有许多人视而不见。甚至当有人说要消灭鸽子时,那些“爱好和平”的人还会驱逐他。这一篇中,龙应台对鸽子的讨厌,对那些盲目相信童话而大量杀灭狼群,还自称爱好和平的人的批评也绝对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仅欣赏龙应台批判时的果断和勇敢,还佩服她对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顾和尽力的`孝心。

  在这本书中,有八篇文章写了母亲,十一篇文章关于父亲,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亲在年轻的时候特别爱美,有一大堆的首饰,她一直很珍惜。当她老了,自己化不了妆了,没事儿,女儿帮她化,还帮她染指甲,母女之间的亲情令人动容。作者的父亲一直为改善家庭条件而忙碌。为了给家里省钱,一个小货车他一开几十年。直到出了车祸,才把钥匙交给女儿。他后来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变得不能走路,不能说话,唯一一次发出声音还是因为女儿要离开去上班。这使作者感到很伤心,整个家也因此变得沉默。

  作者龙应台一生的后半段,父亲逝世,母亲老年痴呆,儿子不再亲近,整个世界好似离她远去。作为孩子的责任,作为母亲的责任,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她肩上的担子一定很重吧,正因为这样,她才能写出一篇篇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对家人朋友的留恋与心疼,对儿子亲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这样一本关于生命、岁月、亲情、人性的书。郑重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吧!

目送读书笔记10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读书笔记11

  当我又从《滕王阁序》中读到我所熟悉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我就想起了曾令我感慨颇深的龙应台的《目送》及其中那篇我极其喜爱的《关山难越》。

  说来惭愧,这样一本充满文学色彩和哲学思考的书,我第一次见到却是在应试(一次学校的阅读测试)之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个句子就曾被《关山难越》所应用。那是20xx年中考海淀一模语文记叙文的一道题目,问文中引用的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对大多数已彻底进入应试的海洋中的同学,这或许意味着不易得到的4分,但在我看来,这句话真的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所以在做这篇阅读时,我很少有地用感性战胜了理性,抛去了那些所谓的做题技巧,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对文章的感受抄在了试卷上。

  走过应试的一年,买来那本书皮绿得耀眼的《目送》,我急不可耐地翻到了这篇又曾读了不下五遍的《关山难越》。即使我至今不喜欢《陈情表》,但我依然对文中父亲常叹到的那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可怜可悯啊,真是可怜可悯啊”感到凄凉和无奈。想来,每个人都在青年时无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直到理解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才发现这种机会已不多得。

  《目送》这本书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表面上看,这本书写的是作者身边的故事,但这其中包含了对人间生死离别的思考、对大陆与台湾分离多年的无奈、对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反思。读完这本书后,我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一些事。好比书中有过一段话,我们拼命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人教我们: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包扎;你疼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表情去面对别人。的确,我们一直弘扬成功学,但为何没有失败学?在追求成功失败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所以,现在想来,在密集得让人透不过气的考试中,一两次不及格或许也是必修课,考试失利不只意味着对下一次的经验和知识点的积累,更意味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面对失败的机会。

  正是如此,这本书是一本能令人跳脱出匆忙到令人窒息的社会,来真正审视人生的书。

目送读书笔记12

  龙应台,之前没有读过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为什么是一个有些激进的女子,也许是因为一些道听途说。后来知道了她的《人生三书》,讲育儿与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掩卷之后,竟然深为触动。

  这一本,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归根结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这种生而为人的孤独感,会以各种形式袭来,或和缓,或暴烈。有太多的时刻,我们要目睹太多的人离开,有形式上的,实质上的,或短暂,或长久,或永远。儿女的长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离,亲人的疾病缠身,以及尘世最终极的告别—死亡。对这种孤独感,认知应该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对,最终希望可以达到平衡与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仿佛昨天还抱在怀里,嬉戏玩耍的几岁小儿,转眼就成了个头比父母还高的“大人”,从对父母无尽的依赖,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是每个身为父母之人的必经之旅。这过程中,做父母的,会有多少的不适应,又会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钝如我会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痛彻心扉,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大悲的深渊,如何安渡?“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爱如莲心之灯,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亲至爱之人,永远不会真的离开。而生命之旅中的爱与陪伴,希望是那一条可以载我们抵达彼岸的船。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心学,讲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心为本,心物合一。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虽然漫漫无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而湖心亭得遇“痴似相公者”,又何尝不是人生之幸事?正是因为深知人世之孤独为本,才会更加珍重偶遇的知己。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

  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不)相信》是很爱的一篇,简而言之,就是“真正的理想主义是在看清真相的残酷之后依然对世界充满希望”。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是月明楼。”李后主的这阙“望江南”,意境竟然与这本书非常相似:孤独沉寂,却又圆阔清朗。而这种孤独,竟是如此美丽。

目送读书笔记13

  《目送》这本书的内容挺吸引人的眼球,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到片面的意思。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形容有一部分的内容,似懂非懂。时光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过的很快,不知不觉我们的父母都开始变老了。我们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单纯的孩子了,也在慢慢的不断的承受着压力。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生离死别,这个过程固然很痛苦。但是也是我们无法决定的。

  也许就像他说的那样吧: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看这本书,有很多感受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就是心里莫名的又觉得好像学到了一些什么东西明白了一些道理,或者说是人之常情。在这似懂非懂的感觉下,我还是有所收获的。

  一个国家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战争,而领袖们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打着的旗号是“国家统一,让人民回到自己的国土上面”。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一场战争会带来多么大的影响,会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你想收复领土的原因是为了让同胞回归祖国,如果我们双方友好合作,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他们一样可以随时回家。那么领土是不是需要收复还有那么重要吗?

  国家为什么要富强,那是因为国家只有富强了别人才不会欺负我们,我们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那么人民幸福了,其他的还重要吗?

  历史上总是一笔概括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将作为一名军人应该做的事情无限的夸大。将战争的胜利反复的渲染,将国家以及人民的耻辱一笔概括。

  难道我们没有权利去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历史发生的经过吗?也许只有我们在了解经过的同时会更加的感恩国家给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呢?

  越向后看就越觉得有很多方面,国家、亲人、朋友等,我们会因为生活无法陪伴父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兄弟姐妹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会不断的结交新的`朋友。

  随着时间我们会慢慢的改变,我们无法想一些人解释我们的处境和生活,我们也无法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生活。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生活的这样安逸,而他们却无法得到基本都生活。突然间有了想去支教的念头,我没有高薪可以去捐献,在还依靠父母的年纪我也无法做更多。

  也许这些都是我的借口如果愿意你可以很节约将这些钱拿去捐赠但是你没有,我因为有牵挂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束缚。

  我有太多想做的,因为生活、因为我不能自私放下父母不敢去过自己的人生。毕竟我们的父母是很传统的,我还有点害怕的,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想法。有的时候很想问他们是我的幸福重要还是你们所谓的安逸重要,为什么我就应该承担这一切。

目送读书笔记14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小时候你牵我在你身边,送我去上学,短短的路程,我们走啊走啊,从幼儿园走到小学。后来只盼着下雨的日子看着你给我送伞来。

  长大了啊,你看着我搭着车去上初中,高中,后来,你看着我提着行李坐着动车去了另一个城市。再后来,我们煲着电话粥,想着重聚的日子。

  后来的事

  你看我越变越坚强,你很欣慰;我看你越来越老去,我却无能为力

  后来的.事

  你就像书里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现在,我只是在想,只是在祈祷,只是在等待。我在想,我怎么样对你更好,我在祈祷,给我更多时间,我在等待…

  那时候啊,我陪着你们一起走。

目送读书笔记15

  一本好书,每看一次,都有新的体悟。——题记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十三年前的谷雨这天,我来到了这个温馨的家庭,妈妈成了我温暖的港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妈妈凭着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为我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图画,鼓励我扬起生命的风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小时候,母爱是舒适的肩头。“妈妈,我想睡觉!”我稚嫩的声音在车厢内响起。每次出去旅游,我都会说这句话,妈妈就会让我靠在她的肩头,熟睡。每次都在朦胧之中,感到身上多了一件衣服。睡着了,我原本故意放松的头就渐渐变重了,那时的我不知道妈妈有多难受,只管安心地睡觉,有时车子很颠簸,我还很埋怨,她只好努力保持镇定。长大些,母爱是甘甜的水果。现在,母爱是鼓励的眼神。“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人们都说:“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是无言的。”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深深体会到母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无言的父爱。爸爸是一名中学教师,记忆中,他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情。小时候,我很调皮捣蛋,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不拘小节,学习上这样,做人也一样。有一件事让我难忘。一年级时,老师刚刚教我们握笔写字,我没有好好学,字写得歪七扭八,还出奇得大。在被批评过后还不悔改的情况下,老师打电话跟爸爸说了我的情况。回到家后,他拎起我就狠狠地揍了一顿,我嚎啕大哭。事后,妈妈跟我说,爸爸打你,你觉得委屈,那难道爸爸不爱你吗?他为什么要打你,还不是为你好,让你把字写漂亮!妈妈那时的话,一下子把我唤醒了,对爸爸的怨恨也烟消云散,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无言的父爱。直到现在,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句话:“注意握笔姿势!”

  爱心满怀,静等花开……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时间是一直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这些都是儿时的事,现在,我已14岁,父母的爱只有当岁月走过,你才能渐渐明白其中的寓意, 品出那淡淡的清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而我,只管一心离开,可曾回头张望过?

【目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目送读书笔记09-02

《目送》读书笔记10-05

目送读书笔记11-16

《目送》读书笔记11-12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2-16

《目送》读书笔记(15篇)02-08

目送读书笔记15篇11-15

《目送》读书笔记15篇12-19

目送读书笔记(1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