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书笔记

时间:2022-03-14 11:20:4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人生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读书笔记

人生读书笔记1

  《理想点亮人生》老师推荐给我的书,我毫不夸张是一口气读完的,书中的讲述了很多名人。伟人为理想奋斗的故事:从小病魔缠身却不放弃的张海迪;身高仅150厘米却获得150余枚国内外奖章的邓亚萍;听不到美妙音乐却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邰丽华;立志为祖国造结实的大桥的茅以升;毕生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其中一个来说吧!其中一句话理想点亮人生让我感触良多。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灯,为你照亮前进的路;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座标,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是人生道路上行驶的动力,为你补满前进的信心。书中的他们无疑是成功的,他们的成功笼罩在他们身上是耀眼的光环,我们看到是属于他们的鲜花,掌声。可是在我们羡慕他们的成功是往往忽略了他们的为成功付出的艰辛,无疑通往成功的路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邓亚萍是成功的,金牌的背后她有付出怎样的艰辛呢?童年的邓亚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他被关到了体校的门外。倔强的邓亚萍没有气馁,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

  那时邓亚萍只有七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皇天不负有心人,身高虽为150厘米的邓亚萍,先后获得了150余枚国内外乒乓球比赛奖章!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让她如此坚持?是理想!这答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从小的理想就是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

  邓亚萍做到了,她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好比大海,只有拥有理想的人才能把握好航船的方向,达到幸福的彼岸;人生犹如攀岩,只有拥有理想的人才能登上顶峰;人生恰似旅行,只有拥有理想的人才能达到心中的乐土。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许多困难,没有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克服这些困难。理想决定了你的高度,想要更高就要怀着崇高的理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追求理想的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而是充满着坎坷与荆棘。打击更可能常伴你左右。但是没有血的历练不能成为真正的将军。

  同样没有各种苦难的磨练又怎么能有能力的提升。一颗坚定的,勇往直前的,无所畏惧的心,能够支持你披荆斩棘,走向成功的.终点。理想信念就是激励我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读完这本书,我的理想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晰,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让父母感到幸福的人。也许您会笑我的理想如此的平凡。是呀!我承认。我的父母都很普通,他们为了我有好的教育,省吃俭用,好的紧我吃,紧我穿,整天忙忙碌碌,全身心的为我,任劳任怨。现在我还是个学生,我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我的父母。我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一个好的未来,倾尽全力来回报为我付出了千辛万苦的父母,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这就是我的理想,很平凡,但却不卑微。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埋下我要父母幸福理想的种子,我会向着它生长的方向不断的努力,我坚信小种子也会变成参天大树。我努力为自己点亮那盏理想之灯!

人生读书笔记2

  睡到别人随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敲响你家门的时候才起,简直太可怕了。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布里特-玛丽的人生信条之一。

  成年可以后在公众场所大笑有心理负担?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必须毫无差错?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早上睡到了十点钟?不存在的,布里特·玛丽用一本书的人生讲述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有些时候,继续生活下去还是比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根本不用知道自己是谁。

  她坐在黑暗中的木凳上,凝视着海报上那个让她一见钟情的红点,那正是她热爱地图的原因。因为年代久远,红点已经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已经发白,但它还在那里,嵌在地图左下角和中心点之间,旁边写着“你在这里”。

  是的,“你在这里”。

  从最初,母亲一直很失望,活下来的是布里特·玛丽,而不是比她更优秀的姐姐。接下来,肯特总是说她没有幽默感没有想象力,连有香水味的衬衫也不愿自己丢进洗衣机,即使她所有的生活都以肯特为主。后来,在博格,她当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哪怕她不怎么懂足球,但她是被需要的`。在博格,她第一次有了想讲笑话的冲动,在博格,她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在博格,她第一次喜欢上了足球,在博格,每个人都会记住,她曾经来过这里。

  按清单做事情的布里特·玛丽,发动了汽车,带着充足的汽油,驶向巴黎――她一直想去却从未去过的地方,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布里特-玛丽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时候冲破天空永恒的灰色阴霾升上地平线的,但它好像已经开始憧憬下一个季节的到来。

  人生是一种冒险,冒险就应该是冒险的样子,不是吗

人生读书笔记3

  喜欢巧珍,全身心投入,最后痛心却也很洒脱。她是那种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吧。

  很多人都说高加林的经历,是人一生起起伏伏的写照,但我觉得,他最“辉煌”的那些日子,本来就不属于他,承认他的能力与才华,也晓得他的命运中本就掺杂了很多人为因素,比如别人动用关系下了他的教师工作。后来的他也成了靠走后门有了工作的人,那这个时候他是否也像三星一样,占掉了别人的名额,也给了别人像他被下教师后的一样的`感觉?不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本就没有去城里工作的机会,所以后来,别人也是抓住了这个把柄,他便又回到了农村。那一段经历,就是昙花一现,他自己却在那时忘掉了本心。

  如果没有最后得知加林必须回农村后,对黄亚萍的那段描述,我是很反感这个人物的,觉得任性而自私。因为自己的爱情,让身边所有人痛苦,即便是对她很爱的加林,也是让对方在雨天去找一个根本没被丢的小刀,这样的撒娇有些无理取闹,还是更喜欢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巧珍。有点像田晓霞那样,因为爱你,所以满心都是希望你好。

  最后再佩服一下德顺爷爷与高加林他爹,觉得老人们还是有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啊!

人生读书笔记4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鹅,一对毛眼眼望哥哥……”

  渺远的陕北黄土地上,一曲跌宕悠长的信天游翩然入耳,女孩清澈而嘹亮的歌声撞入心田,秋波动人的双眼正凝然远望着那个身影,清纯而幸福的涟漪在眸间流转。纸页摩挲间,这个美丽的画面跃入脑海,竟不知觉间令我沉醉。然而,当我终于忆及这书名“人生”之时,又不禁愕然于这淳朴民谣中营造的甜蜜,浪漫与天真的氛围,与这两个沉重而实在的字眼所产生的鲜明对比。最终,一本书读完,我才恍然明了,其实这故事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对比与矛盾,实不负这平凡却深涩难料的“人生”二字。

  读这本书时,总不由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一介凡人被那时代暗流所裹挟的命运。我为高加林被顶替职务回到农村而感到难过,却又为他在巧珍的陪伴下逐渐走出阴霾而感到温暖,为他在爱情的矛盾中艰难抉择而感到担忧,最后又为他理想破灭重返土地的结局而唏嘘感叹。我曾为此陷入到一个下午的怅然若失之中,仿佛目睹了一个志存高远,满腹才华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挣扎,却最终被无情地打败在了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我惋惜,惋惜于一个辛勤耕耘的农夫在秋风萧瑟的时节里颗粒无收,无处控诉命运的不公;惋惜于一个斗志昂扬的战士被过早地挫灭了锐气,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我惋惜,惋惜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勇敢的人与社会大潮进行博弈,却往往以失败告终的悲剧。

  有时,回想起书中的高加林那一段在起伏与波折中奋力挣脱既定命运的光阴年岁,我不禁陷入长久的沉思。高加林出生于偏僻的农村,他本应同父辈们一样安分地当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是书本带来的知识却又偏偏在这个落后而蒙蔽的世界中播撒下了些许光的'种子,为这个封闭而灰茫的阶级划开一条逃离的细缝。他开始有所希望,有所追求,他想要蜕变,去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他为此奋斗二十余载,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迈进着,多年的付出凝结促成了他胜任的民办教师一职。怎奈,有些现实终究是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他拥有学识,但他却深受身为一个农民的限制,即使他被如此不公地顶替下岗,他能做的却仅仅只有忍气吞声,甘于命运嘲弄般的摆布。高加林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直到他最后一条远走高飞至新疆的去路也被堵死,仅存的希望火苗又一次被冰冷的现实浇灭。

  终于,在现实的催迫和理想的诱惑下,他承受着道德的谴责,背弃了心中的正直,怀着侥幸心理踏上了通往上一级社会的唯一跳板。最后,在享尽了漫长人生中短短数月的巅峰之后,他从最高处重重摔回了现实,宣布了他与命运无数次艰难较量的结果——被困在原点,一败涂地。纵观高加林这一生的种种经历与结果,我的脑海中便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若使最终的失败已成定局,那么这付出的一切是否还有意义?

  想必路遥写《人生》时,一定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时隔多年,路遥对待这个问题的想法已无从深究,但当我重新合上这本书时,我想我已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让我用最简洁的方式去概括书中高加林的命运,那必定是一个“惨”字。高加林确实是惨,他只因自己比村里的其他人多了一些知识与开阔的眼界,多了一份理想与追求,便在时代的洪流中撞得鼻青脸肿。然而,难道这些在与命运的拼搏中留下的累累伤痕,仅仅是为了去渲染一种无谓的悲惨,实则毫无价值吗?也许,最后的最后,高加林已再无机会去完成他的夙愿,但当他独守一方黄土,回首往事之时,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的青春曾点燃过的理想的火苗,他的内心曾涌动过的激荡的热血,他的生命曾谱写出的昂扬的战歌,会将他与那些毕生俯首于黄土地的人们从精神上区分开来。这便是有所行动与无所作为的区别,这便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一生,是否能问心无愧的区别。读后感·人生一世,在天地间走过一遭,是不是应有些铮铮铁骨,去勇敢地同命运一搏,去追寻真正的理想呢?不论结果如何,曾经奋斗过,努力过,曾经在世界的某处留下汗水与眼泪的痕迹,那至少也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明。而真正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在人生纬度上,也不过是一种历练,是一块个人历史的里程碑。

  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人使自己不断进步与超越的能力。《人生》一书展示了这种社会缩影下的进步的朴素表现,即使书中的高加林失败了,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在时代大潮中奋进着,他们的躁动与野心,才成为了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时至今日,距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结束已相距多年。但是悲剧是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即使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纪,高加林的故事也必将一次次地上演。毕竟能真正实现人生层面上的理想的人、真正可以称之为“成功”的人,总归是少数,而那些剩余的大多数,要么甘于平庸,无所作为,要么一蹶不振,泯然众人。这或许就是路遥想要着力表现的、不局限于时代的、残酷却真实的人生。

  读毕此书,高加林的人生暂且告一段落,而我也终究要面对独属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本书所讲的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但正是这种朴实而平凡的悲,带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与激励:既已知天地人的局限,就不如放手一搏,带着理想与冲劲踏上旅途,只求不负韶华,无愧本心地走向归路。人生如此,不过一次仗剑闯江湖的快意与豪情,以豁达的襟怀去容纳世间百态的风风雨雨,何必计较命运的得失,更何必为此而悲戚忧愁呢?或许这就是笑对人生最潇洒的姿态,是行走一世最无悔的结局。

人生读书笔记5

  理想与现实之间,世人太容易花了眼。

  高加林,一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却困于农村的人情社会,空有抱负满腔,奈何始终无处施展。

  从未考上大学开始,生活的打击接踵而至,干得好好的人民教师,平白无故被书记的儿子顶替了,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食难下咽,坐立不安。

  他曾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成绩优异,见识广博,眼界开阔,喜欢读书看报,对天下局势,世界发展满怀热忱。

  所有人都觉得他与一般的农民不一样,他应该有美好的前途,做体面的工作,过优渥的生活,他也一直坚信着。

  总有一天我会走出大山,到更广阔的世界去闯荡,这本不是海市蜃楼的愿望,然而对于现在的他,一切都越来越远了。

  他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熙熙攘攘的喧嚣,灿烂绚丽的霓虹,功成名就的体面,此刻,都成了遥远的幻梦。

  只好躲进农活的壳,用近乎自虐的方式,发泄心中那星星点点的怨恨与不甘。

  还好有巧珍,一个如水般温柔的女子,用她珍藏已久的炽热的爱恋,给了他如蒙大赦般的抚慰。

  在那个晚风微凉,月色朦胧的夜晚,她向他诉说了自己内心深深切切的爱,他本是折翅的天之骄子,却在巧珍面前再一次高大鲜活,原来这世上真的存在爱情这回事,原来还有一个女人,如此惦记着自己,将他视为神。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吻了她,从此沦陷在柔情中。

  然而他始终自卑,自己现在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而巧珍,却是村里有钱大户的女儿,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一边纠结,一边放肆。每天忙完农活之后,拉着巧珍的手,穿梭在夏夜的丛林,荷塘,爱情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融化在眼前的甜蜜绵软中,短暂地忘记生活的窘迫,和那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约会,感到幸福,就是他现在的牵挂。

  可是这难得的温存,终究难长久,村里关于他和巧珍的谣言四起,在当时依然封建的道德观念里,男女之间的恋爱应当在结婚之后,如高加林和巧珍一般还未订婚便恋爱的时髦,是一种耻辱。

  于是巧珍挨打后被幽禁在家中,他们的约会被可畏的人言中断了。更大的危机,却发生在高加林从军的叔父回村子当官之后。

  曾经把高加林从教师的位子上拉下来的人,为了逢迎他位高权重的叔父,替高加林谋得了一个通讯员的职务。

  高加林不明就里,只是在一张纸上牵了个名,便又从地道的农民,变成了体面的通讯员。

  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只是官场浮沉的浮萍,如此轻易地获得,最终也会轻易地失去。

  到了县城,当农民时所受的屈辱瞬间一扫而光了,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正是他大战身手的欢乐场。他怀着满腔干劲,冒着大雨奔赴重灾区,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用他满腹的才华,写出了众人称赞的文章,从此在县城大放异彩。

  加上他英俊的外表,潇洒的身姿,以及丰富的才艺,很快便如鱼得水地成为了这个小县城里一颗耀眼的明星。

  地位一改变,旧情便死灰复燃,曾经言谈甚欢的女同学黄亚萍出现了,她一直爱慕着高加林,只因城乡差距而将情愫暗藏。

  如今加林在城里有了体面的工作,她也是播音员,两个人门当户对,没有什么能够束缚这份爱情了。

  除了张克南。他一直热烈地追求着亚萍,物质攻势,情感攻势,亚萍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在小县城里时遭排挤而感觉孤单,张克南的细心体贴,慢慢地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她的心扉,于是她接受了,成了张克南的女朋友。

  这种爱只是一个女人暂时的停靠,妥协的感动,一旦更为热烈的.心动出现,它便经不起考验了。

  高加林也面临痛苦的抉择。黄亚萍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个理想的伴侣,两个人都富含青春的激情,向上的朝气,在一起可以谈论家国大事,可以风花雪月浪漫至死,何况她还有富足的物质背景,可以带他去领略更广阔的天地风光。

  而巧珍,是一个像水一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温柔女子,她很善良,很纯洁,可是她由于环境的局限,没有上过学,永远无法在精神上与他心有灵犀。

  上一次她来城里看他,高加林发现两人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她只会说一些农村的细碎琐事,家里的猪又长了几斤呀,隔壁家的谁谁谁又做了什么事啊。

  这些粗俗而无用的言语,让他感到烦躁,他无法想象这样话不投机的一辈子要怎么过下去。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共同话语,爱情要如何维系,就像《一句顶一万句》里面的,为什么要结婚,因为我们说得来,为什么要离婚,因为我俩没话了。

  一生那么漫长,如果共枕而眠的人却同床异梦,她永远无法理解他的浪漫情怀,他的悲悯胸襟,他也无法忍受她的浅薄粗陋,她的默默无闻,那么原本就平淡的日子,岂不是更要因为嫌隙而枯燥透顶索然无味?

  他选择了黄亚萍,那个可以与他共话三国天下,助他青云直上的城里女子,她也克服了种种疑虑,与高加林走到了一起。

  事已至此,本该是才子佳人的圆满结局啊,然而现实,哪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爱情,又怎么可能永远如童话一般,诗情画意,浪漫至死?

  他得了红玫瑰,便开始怀念白玫瑰了。

  黄亚萍美丽大方,思想进步,与他在县城里公然出入电影院等场合,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心意契合的沟通也让他青春蓬勃。

  可是她太浪漫纤细了,时不时就耍大小姐脾气,每次都要他卑躬屈膝,放下所谓的男人的面子哄她,以前的巧珍可不会这样,在巧珍那里,凡事都是以高加林为中心的。

  为了考验他的真心,黄亚萍不管不顾地要求他在上班时间冒着风雨去寻一把不慎遗落的水果刀,当他一无所获地狼狈认错时,她却笑嘻嘻地拿出了那把小刀,说自己只是开玩笑。

  玩笑,简直无理取闹,他又开始想念巧珍了,一边怀念农村的纯朴,一边悔恨自己的负心。

  一切不都是这样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当他在农村时,拥有以他为中心的爱情,巧珍从来都是为他着想,不会说半个不字,他却心心念念着城市的光明前途与所谓的精神相通。

  当他拥有了体面的城市工作,也与黄亚萍开始了新的感情,然而他又开始怀念过去了。精神的乌托邦再绚丽宏大,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的消磨。

  他就是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怀着无处施展的野心,以不甘为盾,鲜血淋漓地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永远都得不到心灵的满足。

  最理想的伴侣该是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结合体吧,一半温柔贤淑,一半浪漫风情,然而高加林,作为一个永远摇摆不定,永远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中间人,又如何配得上这样完美的情人?

  最后东窗事发,高加林莫名其妙得来的通讯员职位没有了,他又成了一无所有的农民,虽说一切都不是他的错,莫名其妙地从教师回归农民,又莫名其妙地从农民成为通讯员,最后莫名其妙地回到原点。他的命运与乡土中国的人情社会紧密相连,他只是不知情地沦为了权势进退的牺牲品而已。

  纷纷扰扰的人生,每个人都听过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短暂的几十年。

  要么将不甘化为动力,再努力一些,让实力更加匹配野心,要么回归土地,将傲气敛为平和,怡然自得地安于当下,选择,即是人生。

  原地挣扎抱怨不公没有用,犹豫不定进退两难没有用,心即是天地,放不下的永远在困扰,是非那么多,怎么做都有错,人情那么冷,如何行都惶恐,何必呢。

  既然欲望的瓶子永远无法满足,那又何妨将世俗之水尽数倾倒,留一方空空如也,多一份两袖清风。

  生活不易,且行且惜。

人生读书笔记6

  路遥的小说读起来总是那么苦涩、艰难、悲苦和凄凉,也许在那个艰苦、贫瘠、混乱、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举步维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败于现实、趋于命运就是人生该有的样子,因此无论是路遥本身,还是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他们都只能努力的活着、拼命的活着、不甘心的活着、磕磕绊绊的活着、平凡的`活着,最后在无声无息、不情不愿、不由自主的消逝而去,然后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句号。

  小说《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作为陕北高原的一份子,他迫于凄凉的宿命只能作出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因此他内心充满了煎熬、痛苦、迷茫和失意。所以也就有了高加林离开故土,回到故土,再离开故土,再度回到故土的曲折经历,这让读者觉得很是难受、震撼、心疼和怜惜不已。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幕就是高加林失去工作的瞬间,那一刻我似乎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高加林内心的质疑、不公、委屈和绝望,所以当高加林内心在哭泣嘶吼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心痛如绞。

  高加林是一个有志青年,当他凭借着努力、拼搏、辛酸和卓越成为村里的教师时,他是激动、开心、满足和甘愿的,自此他也以为自己真的做到工作稳定、前途光明、命运坦荡了,他也是真的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真理了。

  可是时不逢人,高加林出生的年代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所以当他的工作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掉的时候,他连挣扎、投诉、控告、争取、抗议的机会和平台都没有,这真是让人觉得无奈、可悲又愤懑不已。可是正如高加林的父亲所说,为了好好生存下去,人就要学会圆滑、妥协、忍耐和牺牲,因为当人处于低位的时候,那就得以低姿态的模样去生活,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人生》这部小说的悲苦基调极其符合当时那个艰苦的时代,而通过这部作品,我也再一次真切领略到了那个时期的文化、背景、生活和风情,这让我触动很深。再者,通过高加林这个人物,我也深刻了解了父辈们艰辛、悲惨、困苦的生活,这让我更加懂得了艰苦奋斗、勤奋上进、不卑不亢、顽强坚韧的重要性,所以我很喜欢《人生》这本佳作,也很欣赏路遥这个传奇作家。

人生读书笔记7

  于丹说过:“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说说生活方式,说说中国人悠闲的情趣?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闲置,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让我们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读书笔记大全《《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1000字》。

  《于丹趣品人生》中讲了一则令我印象深刻小故事:一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于丹说:“当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过分关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就会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自我却找不到了。

  这则小故事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走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都将面对坦途或荆棘,但我们不能迷失自我。生活亦是如此,不管生活在多困难的逆境中,别忘了——还有我!静下心来:去旅游,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回到家,泡杯简简单单的茶,用心去感悟,你还能发现许多许多的美好。

  人生即所谓用于丹的方法去生活,这就是《于丹趣品人生》带给我最有价值的真谛。

人生读书笔记8

  《人生》是路遥的小说代表作,小说中没有浓墨重彩浮夸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稀奇古怪的秘密,作者用质朴简单的语言,向读者传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年轻人的忠告,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在这篇小说中,我感受到了幸福、美好,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社会的黑暗,还有生活的不易。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漫长人生?面临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又该如何把握?人生曲曲折折,时而得意,时而失意,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起伏不定呢?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在高家村当民办教师,他有能力有才华,不仅关心时政,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命运的第一次转折很快来临,因为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书记要将自己的儿子安排到公家干活,所以高加林被顶替下来,(可见,那是的社会就已经很黑暗了)一时间,生活的沉重负担压在高加林的身上。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只能像父母那样当个农民下田种地。但一个堂堂男子汉,苦苦读书的高中生怎会甘心呢?所以,遭受打击的高加林一蹶不振。他闷在家里不出门,烦躁不安,但又无可奈何。最后他决定不能这样窝在家里窝囊,要出去挣钱,当他鼓起勇气带着母亲蒸的一筐馍去城里卖,本来就自尊心强的他又遇到了同学黄亚萍和张克楠,黄亚萍在县广播站上班,张克楠毕了业也是吃国家饭的,都是一个教室里的同学,他却回农村做起来农民,高加林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后来一个馍也没有卖出去,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在路上他遇到了在大马川道桥上等他的巧珍,巧珍是村里生意人“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她家境好,人又标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姑娘,巧珍喜欢高加林很久了,她没有上过学读过书,却不俗气,打心眼里喜欢文化人,所以一心想要找个识字的人嫁了,高加林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懂得多,还经常发表文章,所以村里人对他爱慕的姑娘也不在少数。这天,巧珍热情地帮高加林把馍拿到县城去卖,回来还给他带了纸烟,并向高加林一诉衷肠,处于人生低谷期的高加林,,也喜欢上了这个善良质朴大方的农村姑娘,于是两个年轻人就幸福地开始了恋爱。但高加林的心里却有点矛盾,一方面是他不想一直呆在土地上,他有知识,向再翻身走出去,但现在他和巧珍在一起,就意味着要永远在土地上不能翻身了。

  这样纠结矛盾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适应新生活,拿起锄头,卖命锄地,这个血气方刚的男儿汉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便卖力干活挣工分,手全部都磨烂了,爱情给了他巨大的力量,虽然高加林还是不得不承受变身农民给他带来的痛苦,但他和巧珍每天都沉醉于爱情的甜蜜和幸福之中,也不再显得那么忧愁了。

  命运的第二次转折又悄悄来临,高加林的叔父当兵退伍,对国家贡献突出,安排为地区劳动局局长,高加林一下又看到了一线曙光。但高加林的叔父坚持正义立场,说不能把高加林调走。之前把高加林从民办教师位置撤下的高明楼和刘占胜害怕得罪劳动局局长,又让高加林去县委做起了通讯干事,高加林能写,懂得又多,是块材料。

  高加林到了县城,春风得意,工作干得又出色,各方面都很优秀,引人瞩目,成了城里的一颗启明星。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在县广播站,经常读高加林的文章,他们二人在学校就谈天说地,聊国家大事,聊文学,很聊得来,当时就互有好感。但高加林毕了业回了农村,黄亚萍不能跟着他一起回农村,便和一直追求她的张克楠一起了。此时,高加林已经来到县城,她对他的感情又重燃了,向高加林表达了爱意。高加林犹豫了,善良美丽的巧珍怎么办呢?他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抛下巧珍不管;但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他要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他想去更大的城市发展,黄亚萍是干部子弟,又有文化,这时候,黄亚萍在高加林心里比没文化的巧珍有意思多了。于是黄亚萍离开了张克楠,高加林抛弃了温柔贤惠的巧珍,两人开始了新的恋爱和生活。但这件事对张克楠和巧珍造成了巨大痛苦,巧珍每天以泪洗面,瘦了很多,但她并没有意志消沉,反而很快坚强起来,之前一直上她家提亲的马栓还是愿意娶她,她就一狠心决定开始新生活,嫁给了马栓。

  很快,命运的第三次转折又降临这个年轻人头上,黄亚萍要和张克楠分手,张克楠妈妈将高加林的来路调查的一清二楚,随即将刘占胜走后门让高加林在县委工作这件事告发,纪检委严格重视,认真调查,结果是,高加林重新被打回农村。他的叔父此时也支持将他调往农村。高加林又一次受到打击,他第一个想到巧珍,痛苦不已,此时巧珍已经嫁给了别人,他把宝贵的“金子”丢了,也把自己的良心丢了。以前和黄亚萍向往的美好生活也随即向泡沫一样破碎了,他和黄亚萍撇清了关系,独自踏往回乡的路……

  最后,德顺老汉开导高加林,不要意志消沉,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还是要努力生活,热爱自己的土地、家乡,他还从德顺老汉嘴里得知,是巧珍求高明楼让他还去当民办教师,听到这些高加林一下子扑到德顺老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留下想象空间,高加林有没有当上老师,他和巧珍再见面该如何打破沉默,他们是否都幸福,这些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内心是唏嘘不已的,为巧珍被抛弃而心痛,为高加林的昧良心而气愤,为人这一生的起起伏伏大起大落而感慨。

  同时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以前以血统论英雄的时代,走后门更加普遍,一个高加林,村书记儿子要当民办教师,就把他撤了下来,变身为农民。后来又因为他叔父当了劳动局局长,莫名其妙又被安排到县委工作,最后因被告发又被谴回农村,对于这种社会的黑暗,普通老百姓是无力改变的,仅仅因为关系,就轻而易举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既然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努力做好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篇小说还启发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不能因利益的诱惑就随意改变自己的志向。如果高加林抵制住了黄亚萍带他一起去南京大城市条件的诱惑,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做昧良心的事,那么他将会和巧珍很幸福地生活,即时没有很光鲜的生活,不能像和黄亚萍那样谈论国家大事,但是有巧珍的善良质朴也足够了!高加林自己不知道珍惜拥有美好品格的巧珍,最后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生活偶尔会和我们开玩笑,无论失意得意,都应该保持一颗谦逊低调的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高加林在县城顺风顺水地工作生活时,他有点过分骄傲膨胀,他明明知道他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却把虹当做桥,桥根本不存在,彩虹是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也很快消失了。如果他能认清自己的真实情况,坚守本心,或许小说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点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吧!

  有追求是对的,但是要以现实为基础,更要走正道,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巨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昂首挺胸走正道,传递正能量。

  德顺老汉在小说中是一位老者智者的形象,他虽然是没文化的庄稼人,但淳朴的语言中透着生活的哲理与真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陈道明饰演的老卓角色也有这一特点,他们作为长者智者过来人,能一眼洞穿你的心思,更能一语道破梦中人,指引我们走上归途,走上正道。

  以前父母经常教育我:“人生很短暂,不要走弯路,要走正道”,读完这篇小说,我更加明白了,人生是走不起弯路的,尤其是在关键的岔路口上,人生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要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又想起以前读的现代女作家李筱懿的一篇文章《你真的打算凑乎过完这一生?》里面的一段话和《人生》所表述的道理差不多:“当女人还是女孩的时候,不太明白自己的一生其实只是由几个关键环节组成——亲情、学业、职业、爱情、婚姻、子女、朋友、伙伴,那些貌似漫长的时光,都在为这些要素积聚能量,在不该凑乎的事情上凑乎了,未来也就只能凑乎了;在核心环节认怂了,人生也就真的认怂了。”

  希望我们都能认真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积极阳光,热爱生活,永葆正能量。

人生读书笔记9

  刚看电影名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励志片,但看后觉得一般,主要原因还是觉得理想化的成分太高。

  影片的主角张弛是一个连续五年获得顶级拉力车赛冠军的车神,因为场外非法飙车被禁赛五年,憋屈的过了五年后,他终于迎来了复赛的机会。在重重困难中,他拉来了赞助,拥有了战车,却在赛前因为车祸几乎报废。危急时刻,他的竞争对手向他伸出援手,帮助他修好了赛车。更不可思议的是,专业赛车比赛赛车手都有一个领航员负责观察路况,指挥线路,他的领航员因为车祸受伤无法通过体检,他居然只身一人完成了比赛还创造了历史成绩。剧情绝对符合小人物逆袭成明星的套路,但却不真实。张弛五年都没有碰赛车,尽管在禁赛期间中他每天在头脑中预演好多次车赛的.情景,拿着一切圆形的物体就当方向盘练习,但是赛车的技艺真的就是这样练就养成的吗?

  其次电影想要表达的“奉献”这一主题显得有点过于直白。用在一句时髦的话“张弛就是一个追梦人”,他为了理想卖了五年炒饭,为了重返赛道,他公开露面进行申诉,在电视节目中求赞助,在KTV为别人献歌,在赛服上绣上别人的女友的名字……,为了梦想他确实做了很多很多。很多国外的大片其寓意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观影的同时让观众自己领会,而影片中却要张弛给学员讲课谈赢得赛车比赛的诀窍引出“奉献”一词,以及结尾那一句“献给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你”更是让人有点倒胃口,这是担心观众看不懂自己的电影的节奏吗?只能说韩导还是有点信心不足啊。

人生读书笔记10

  近日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让我知道努力坚持现在,不用那么彷徨,不用那么忧郁总有一天你会找到你相要的生活,你的人生也因些也美好。

  看了这本书,让我思考什么叫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那么纯粹的因为生命的美好而每天充满活力,每天踏实的生活。我想因为我没有真正接触过那么厚重的土地,在土地上认真的`劳作过。也就没有办法感受土地宽广的胸怀,那包容一切的力量,那最原始生命的意义和热量。

  我想我们再也不是土地长出来的苗了,也不再把根扎在土里了。我们被架在空中,成长在空中花园之中。所以也不再那么踏实了。在空闲时间变得无聊,无所适应,太多的人沉浸在网络的世界。很少有时间再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身边微小的美好。毕业之即,才更能感受到物理的巨大吸引力,仿佛所有的事都只为了工作之后每月的工资能涨一点,再更高一点。可是那是否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现在还太年轻,对于生命和生活,我了解的还太少。我只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为春暖花开而高兴,为每天的到来而激动。要是能一片土地就更好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生读书笔记11

  《人生》是由路遥执笔,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描写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在农村和城市反复折返的故事,以及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从而体现一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人生》是路遥创作的第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发表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人生》的发表标志着路遥的开始步入文学之路的巅峰,也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著名导演贾樟柯曾这样评价:“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后来也读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惟独《人生》对我的影响最大,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1980年代,中国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口,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地理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和城乡差别。同时,国家还通过种种政策强化这种差异。比如在劳动分配的制度上,在城市工作的职员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还有完善的医疗的制度、退休的制度。但在乡村,农民不仅要按时按量向国家缴纳粮食,还必须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这些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农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长时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中。《人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展开,“乡下人天生就应该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在小说中被大大强化。

  “相比于一般悲剧作品,《人生》具有更加厚重的悲剧色彩,其所呈现的爱情心理的冲突、乡邦文化的冲突、作家的精神冲突,都是具有深长的历史意味的冲突,不可能在短期内消解,矛盾与矛盾冲突的所在,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人们前行的不息动力,督促人们去解决矛盾,实现追求的目标。”

  一、爱情心理的冲突。

  在高加林的爱情选择的背后,埋藏着门第观念的冲突。高加林和刘巧珍恋爱,高加林没有门第差别的担忧,但和黄亚萍恋爱,高加林首先发问的就是:“你父亲肯定不会接受我!他们要门当户对的!我一个老百姓的儿子,会辱没他们的尊严!”高加林的发问确实很有道理,因为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等级观念的社会里,婚姻同样打上了等级的烙印,而高加林不惜以道德背叛的代价与巧珍分手,目的只有一个,告别那块土地,做一个真正的城市人。

  二、乡邦文化冲突。

  在中国的乡村文化中,有三种力量最具影响,掌有行政权权的阔人、掌有经济权的富人和掌有话语权经验的老人。首先是高加林和高明楼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因为高明楼玩弄权力、占夺了高加林民办教师的位置而引起的。但其实不是,高加林和高明楼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高明楼是村里的权力阶层,而高加林是村里的草根阶层。其次是高加林和顺德老汉的冲突,这是新一辈和老一代之间的冲突,高加林向往城市文明,守地意识薄弱,而顺德老汉守地意识强烈。他们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说是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的农民乡土观念的冲突。最后是高加林和刘立本的冲突。刘立本的商人身份决定了他在高家村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他通过投机取巧实现了发家致富的目标。高加林鄙视刘立本,缘于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也是历史惯性作用的体现,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耻言商业金钱,看重官宦仕途。

  三、作家精神冲突。

  “农村与城市、乡土情结与现代意识、道德与历史、奋斗精神与自虐倾向,正是作家意识到这种两两相对的二律背反,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内心裂变的极致。”阅读《人生》,我的能感受到作家强烈的乡土情结,而在这种情结的背后,毋庸置疑的是因袭的守旧观念、封闭的小农思想和被动的保守惰性,以“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作为人生经验和生活哲学的前提,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其僵化的思维。其次,《人生》也显示了路遥在心理层面的复杂矛盾。一方面,作家站在维护者的立场上,对作品主人公进行了鲜明批评。另一方面,就作品的情节来看,作者借助高加林的行动却又是在消解这种意识形态话语的`。作家精神的坐标陷入了自我迷失的状态,路遥到底不能回答为什么社会主义体制的利剑砍下了高家明,而没有砍下屡屡以权谋私、阻挠农村改革的高明楼?为什么城市人比农村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福利?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青年的发展问题?

  “有研究者曾经指出:浓郁的悲剧审美意识,是路遥作为艺术家的一大优势。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路遥自觉地把这种意识贯穿在了小说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结构安排等各个环节,以达到强烈悲剧感的艺术效果。”[2]正如陈思广所说“路遥的艺术关切点不在于表现心灵的选择和灵魂的搏战上,而在于揭示外在环境的压迫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制约,物质条件的匮乏对人格精神的追求和发展的限制。”并通过这些悲剧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的关注。《人生》不仅为那些在困境中奋斗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对于科学的审视乡土观念、正确的处理城乡关系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读书笔记12

  很喜欢路遥先生写的书,无论是《平凡的世界》,还是《人生》,先生都是讲述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不是盲目的推崇,不是一味的贬低,他只是在客观的讲述一个人的经历,从普通的农民家庭生长出来,上了学,有了文化,内心不甘心再做一个普通的农民,可是如何才能脱离农民的生活,过上体面的日子,少平,少安探索过,如今的加林也探索过,终究有了各自的结局,这个路不好走,当时的`年代和如今的年代又不同了,有些事情说是容易,也是不容易,不过终究是有路子的,终究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过去提升了很多,不过这社会里隐形的层次和贫富差距却也是越来越大。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的是无论世事如何,努力奋斗总是有价值的,只要不放弃,终究会有转机。《人生》则让人明白,起起伏伏,跌跌宕宕是人生,如果真的想要走出去,还是要走一条堂堂正正的路,这种路肯定很辛苦,很艰难,但是这种路才能走的远,经得起考验,另外人在面对一些选择甚至是机会时,还是要保持冷静,人人都懂得权衡利弊得失,可并不是人人都会坚守初心和善意,也许如今这世界没有百分百的善良,不过该有的原则还是要坚守住。

人生读书笔记13

  对于一个不过24岁却要在高手云集的NBA球场里脱颖而出,成为篮球界唾手可热的新星来说,一切似乎只是梦想,似乎不经历多年的打拼是不可让梦想转变成为现实。可是对林书豪来说,这一切却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这看似无可实现的事对他来说却是必然。他用他的努力创造了成功,用他的成功书写了传奇。

  林书豪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幸运,也不关他的出身与国籍,他的成功源于他坚忍不拔的毅力,源于他积极向上的心态,源于他永不言弃的精神,也源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纯的通过运气好就能获得认可,而是来自极端刻苦的训练。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一切自然无从谈起。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忍受常人不能忍的辛苦,才能获得技艺的`提高,才能随时准备迎接机遇的到来,才会获得幸运女神的眷顾。是自信,是对理想的憧憬,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抱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有理想,才会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贝多芬有理想,才会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出伟大的音乐;牛顿有理想,才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鲁迅有理想,才使锐利的思想穿透历史的天空,化作永恒;周恩来有理想,才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学生,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就拥有了追求之源,奋斗之基。当教室的灯光漂白了四壁,我们还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采珍撷玉;当太阳唤醒了清晨,我们又已扬帆一天的远行。求索的路途上,我们尽享理想的宝贵赐予,尽享人生追求的美好时光。可是当我们一旦失去理想,就如飞翔的鸟儿断了翅膀,就如航海的船儿扯下了帆,又如拔节的树苗脱离了根。生活就会失去光彩,生命就会枯萎。人生的意义将无处可寻。

  今天,是父辈们用蘸着鲜血的理想建成的;明天,更需要我们用蘸着汗水的理想去创造!不要说自己渺小,不要说自己平凡,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阳光,合起来就是一轮太阳,一个春天!雷锋,忠实地实践了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的名字才被人们永远的记住;杨利伟,以一个普通航天员的平凡,成就了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

人生读书笔记14

  读书笔记的意义在哪里?换句话说,写或者不写读书笔记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仅仅是阅读而不考虑写下心得体会,那么我会在欢喜赞叹之后把这本书束之高阁——智慧就在那里,我读过,然后依然与之隔膜。如果需要完成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我会因此思考:我存在哪些问题或需求?这本书提供了哪些观点或方法?如何学以致用?于是这本书终将内化为我的一部分。

  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读书笔记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催化剂之一。

  即将迎来32岁生日的我,焦虑如影随形。

  我有行业经验,目前在一家初创公司工作,刚刚得到晋升,工作压力虽大,收获却也不小,想跳槽似乎也有去处,看起来风光正好。但是我知道如不提前准备,三到五年后的自己将升无可升、跳无可跳,一场职业危机届时会如期而至。

  山雨欲来,尚在锦簇花团中的自己已感受到阵阵凉意,在此结合这本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一番思考,是为该书笔记。

  一、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书中散见的一些观点,可以归纳成一条在进行职业规划时首先应该树立的意识: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首先,公司没有为我进行职业规划的义务。

  无论真伪,公司可能会宣称拥有众多美好的愿景或理念,但其首要目标毫无疑问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揭开公司与员工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在本质上,员工对于公司的意义正如福特所说:我明明只需要一双手,却不得不雇佣一个人。公司的晋升体系是围绕着公司的利益来设置的,员工按照这个阶梯一级一级走下去,未必会登顶属于自己山峰。

  其次,亲朋好友缺乏为我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能力。

  父母、爱人、好友,他们非常关心我,他们的意见对我而言也非常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他们并不具备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你会发现,很可能一个心疼孩子的父母缺乏倾听的技巧,一个深爱对方的情侣无法领会另一半的言外之意,这不意味着他们不爱你,只是说明他们不是万能的。最后,职业规划师不能代替自己的努力。

  作者赵晓璃老师是一名职业规划师,我没有接触过这个职业,按我的理解,职业规划师要做的是引导别人从纷繁复杂的幻象当中找到本来如此的真实,从一团乱麻当中理出一个头绪,为咨询者照亮死角,扫清雷区,最终要由咨询者自己找到答案。职业规划师无法代替咨询者做决定,更无法代替咨询者克服职业生涯中的艰难险阻。

  二、初步找到了三个问题的答案

  通过阅读本书,有三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初步得到了解答:如何与职场中的负面情绪相处?总结过去,最大的失误是什么?规划未来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年龄渐长,能够带给我长期负面情绪的,是对于职业生涯的危机感。

  一方面,我日益体会到自己不会、永远健康、永远精力充沛,即使我愿意自我牺牲,也不可能继续一心扑在工作上,因为家人越来越需要陪伴。同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都期待三十多岁的我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比我年轻、健康、精力充沛的人源源不断涌入职场,他们拿着比我更低的薪水,接受比我更多的加班,拥有比我更快的学习速度,带来比我更先进的观念和技能,他们的任务就是心无旁骛地野蛮生长。凛冬将至。

  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几个排遣负面情绪的方法:

  一是区分事实和情绪。

  事实是客观的,而事实引起的情绪是主观的,是可以选择和调整的。

  如果对事实和情绪不加区分,非但于事无补,还很可能带来二次伤害,甚至会因为一时的焦虑做出冲动的决定。瑜伽中有一种可以用来区分事实和情绪的技巧,即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觉知,例如高兴的时候,对自己说“我知道我在高兴”,生气的时候,对自己说“我知道我在生气”,然后以冷静的旁观者的态度使情绪渐次平复。儒家讲究研几,相当重要的一点也是观照自己的情绪,一旦必要,就对情绪自觉加以调整,最终达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之境。

  二是想想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份工作。

  假如选择此份工作是为了清闲、稳定,那么就要承担琐碎、无聊,假如选择彼份工作是为了高薪、成长,那么就要面对压力、狼性。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只是人往往在得到了想要的.之后,就开始计较所付出的。每当这个时候,需要多想想当初选择这份工作是为了什么,我想要的实现了吗?我想要的改变了吗?

  三是尽人事,听天命。

  我长期关注作者赵晓璃老师的公众号,赵老师在公众号中通常在传递强调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价值观,所以我很意外可以在书中几次读到类似“把命运的部分交给命运”的观点。自己能够改变的,叫做人事,自己不能够改变的,叫做天命,人世难逢开口笑,生活本来就有太多自己不能够改变的事情。

  尽人事,听天命,未必是正确,却一定是慈悲。

  2、总结过去,最大的失误是没有认清选择的假象。

  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叫做“选择的假象”,意为看似拥有选择权,实际上没有。

  真正在拥有选择权时左右为难的人,可以类比于布吕丹的驴子,两堆草料就在那里,只要驴子愿意,随时可以吃到任何一堆,它却不知如何选择。而选择的假象下的困惑,倒像是吴清源先生说过的“博二兔者不得一兔”,自以为有两只兔子可选,其实它们并没有被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用尽全力去捕捉其中的任何一只,最终都未必得偿所愿,自己能做的,不过是选择一只兔子好好努力追逐罢了。

  过去的我就陷入了选择的假象之中。

  选择不能是空想。书中谈到:“在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与思考,或者相关体验之前,所有的选择可能只是空想,并不能作为我们评判的标准或依据。”我觉得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进一步要求自己在体验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成绩,这个成绩要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然后再去谈选择,才可以避免自欺欺人。

  选择也不能是逃避。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蝙蝠在鸟类面前自称是兽,在兽类面前自称是鸟,同时逃避双方的义务,最终迷失了自我,不见容于任何一方。我在过去长期流连于两个领域,在哪一个领域都没有做出成绩,只是眼见身边那些专注的人渐渐都走到了我的前面。虽然痛苦,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那只蝙蝠。

  现在的我已无法继续沉浸在选择的假象里,必须把过去的积累整合起来,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点,开辟出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3、规划未来时,最重要的方法是系统思维。

  在阅读中,我记下了若干个进行职业规划时可能会用到的方法或工具,比如好工作的三个层次、系统思维、核心竞争力、能力四象限、价值观排序等等,其中,系统思维的方法对我的启发最大。

  书中以一位教育培训行业创业者的故事为例,说明了系统思维的思考方式是“我想得到什么,那么我可以做些什么”,而一般的思考方式局限于“我现在有什么,所以我只能做什么”。

  说来奇怪,我们在学生时代都非常熟悉系统思维的方法:这次考试需要拿到多少分,每一科分别需要多少分,每一科的重点是什么,距考试还有多少天,所以我们要如何复习。每一位老师都会如此这般地对学生耳提面命。为什么当我们走入职场,反而不会运用系统思维了呢?

  在学校的时候,首先目标很明确:考出好成绩,其次时间节点很明确:开学之后是期中考试,期中之后是期末考试,三年之后中考,再过三年高考……,再次,有老师帮助和督促我们学习,最后,努力之后的反馈很直观:考完立刻知道成绩,成绩好有奖励,成绩不好有惩罚。

  及至工作,游戏规则变了。我的目标是升职加薪吗?似乎也不尽然,可是除了升职加薪还能有什么目标?我能说出三个月之后、半年之后、一年之后要做出什么成绩吗?知道如何执行吗?如果做成了会怎么样,做不成又会怎么样?更何况职业生涯如此漫长,今天想不通的问题留待明日再想又有何妨?

  意识到这些,就可以移植学生时代的经验:制定一到三个月的短期目标,确定明确的时间节点,自己为自己搜集资料、加油鼓劲,制定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进行自我奖励或自我惩罚。然后就会知道现在需要做什么了。

  这种类比并不精确,但至少可以让自己行动起来,逐步去实现更大的目标。

  三、未尽的思考

  书中多次出现需要将价值观进行排序的而情景,我也按图索骥了一下,发现假如两种价值观彼此冲突,那么即使我把它们分出孰轻孰重,它们的矛盾依然会困扰着我,要想真正挫锐解纷,或许不只需要取舍,还需要调和。

  职业规划是知行合一的学问,愿自己能将书面上的收获落到实处。

人生读书笔记15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苦才是人生》,这本书是由著名的藏传佛教大师索达吉堪布所著。作者在序言中写到这样一句话:“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索达吉堪布—藏地伟大的佛学上师,被誉为“当代玄奘”。他在《苦才是人生》这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痛苦的不同方法。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生在世,起起落落,有高峰就会有低谷,磕磕绊绊也是寻常之事。苦难,它是障碍,是难关;却也是机遇,是挑战,关键是你如何去看待它,所谓一念起则万法生,当你把苦难当成修行,当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考验,则会有很多解决痛苦的不同方式,战胜它,其实并不难!

  大师书中这样写道:“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在我们的人生中,抱怨工作环境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把所有工作中的烦恼与不快归根于工作岗位的不好,却较少扪心自问:我的心境怎么啦?堪布上师告诉我们,与其一味地怨天尤人,总想改变外境来让自己快乐,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因为,这比什么都管用!人生在世,要学会调心,要学会知足常乐,多点阿Q精神。

  作为收费行业的我们,总是会受到各式各样的刁难以及委屈,司机的刁蛮、胡搅蛮缠,以及对收费政策的不理解,对我们的不尊重所产生的各种侮辱行为。这种种都是让我们不停烦恼与抱怨的话题。面对这种工作上的“苦难”,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如何去面对这种种委屈和刁难。记得,以前有位同事,无论碰到怎么样的恶劣的司机都不会去发脾气,我们就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了句另我至今难忘的一句话:“为什么要用他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这就是面对“苦难”,所给出的不同态度——有的人始终保持心境的平和,微笑面对,而有的人却因为他人的过失,产生委屈、愤怒或者失望的各种负面情绪。而你这态度的一些微不同往往决定了最后,你是打败苦难还是被苦难所打败。比较欣赏书中那位国王梦中的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种种得失荣辱,用不着放在心上,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的。”

  苦与乐,一切皆由心造。宠辱不惊,笑看成败,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寻味的道理,我们要慢慢去学习去品味。

【人生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人生》的读书笔记11-08

《人生》读书笔记08-27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11-16

《理想点亮人生》读书笔记10-20

《人生》读书笔记15篇11-24

《人生效率手册》读书笔记08-14

关于《人生》读书笔记15篇12-04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读书笔记12-11

读书笔记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