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1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宛如一位有思想的长者站在你的面前,和你聊天,聊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语调亲切平和,娓娓道来,所聊内容却非常深刻。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而绅士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都会很快走上正轨。
洛克在书中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体育、德育和智育。作者把体育(实质上是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讲,因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体魄。”“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德育被洛克作为全书的重点来讲述,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绅士获得幸福;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聊到智育问题时,洛克特意强调了功利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育漫话》这本书聊了许多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我们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我的学生们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城市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
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
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这本书虽然文字是有限的,但带给我的启示却是无限的,它们都将陪伴我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求索。
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2
知道约翰·洛克和《教育漫话》是在师范的《教育学》教材中。工作后,也在很多的书籍和文章中看到过《教育漫话》中的只言片语,只是在新华书店中没有看见过这本书,所以一直无缘一窥《教育漫话》的全貌。所幸今年暑假为准备考试,而反复研读《教育漫话》,收获极大。洛克那深入浅出的描述,常常拨动我的心弦,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反思;那饱含哲理的文字,又时常不经意间解开我心中的疑惑,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整本看来《教育漫话》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体育、德育和智育。或许是洛克先生学过医的缘故吧,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心的事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了,面对中国孩子潺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有了康强健旺的身体,如何使精神保持正常?这就是《教育漫话》涉及的第二个话题:德育。“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它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洛克先生指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也许比我们所想到的时期还早)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一本饱含哲理而又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也是一些学者所推崇的人类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本书籍之一。
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3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哲人约翰.洛克的这句话让身为教师的我身心震撼,他提醒我这个从事教育的人,有没有以严谨态度教学、有没有体会自己时刻应如屡薄冰、时刻应战战兢兢。于是就在这个暑假拜读了这位大思想家的著作《教育漫话》,正如译者傅任敢先生所言,这“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除了时代和阶级所带来的缺点以外,其他主张,如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好些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时至今日,还是可以发人深省的”。下举例一二与大家共勉:
趁早:一般人教养子女有个重大的错误,就是对于这一点没有及时加以充分的注意;精神在最纤细、最容易支配的时候没有习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
“自然”很明智地舍不得做父母的人无不爱护自己的子女,但是那种自然地爱一旦离开了理智的严密监视,就极容易流于溺爱。他们爱护自己的子女,这个原是他们的责任,但是他们常常连子女的过失也都放纵不管。固然,子女的行为是不可加以干扰的,他们对于一切事物应当可以运用一已的意志,而且他们在婴孩时代也做不出什么重大的坏事,所以他们的父母总觉得子女的过失可以放纵,没有危险,子女执拗一点,也以为很合乎孩子的天真的年龄。但是对于一个溺爱子女的、对子女的恶作剧总是一味原谅不去改正、说那是一件无关宏旨的小事情的父母,梭伦的答复最好,他说:“不错,但是习惯却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啊。”
消沉:如果儿童的精神过于沮丧;如果他们因为管教太严,精神过于颓唐,他们便会失去他们的活力和勤奋,这种情形较之前者更坏。
因为放荡的青年,都是生龙活虎一般,精神十分饱满的,一旦走上轨道,常常可以变成一些能干、伟大的人物。心情沮丧的儿童就不然了,他们的态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容易振作起来,极难作出什么事业。要避免这两方面的.毛病,那是需要一种巨大的技巧的。如果谁能找出一个方法,一方面使得儿童的精神安易、活泼、自由,同时又能使他抑制自己对于许多事物的欲望,而接近不惯的事物,他便能调和这种表面的矛盾,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
鞭挞:普通对于儿童有一种贪便取巧的惩罚方法,就是鞭挞儿童,这是一般都是所知道的或想到的管理儿童的唯一工具,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因为它有两种流弊。这两种流弊,对它左右夹攻还能不使它失去效力。
第一,我们人类的本性有种倾向,就是耽嗜肤体的与现实的快乐,极力避免痛苦,但是这种惩罚的方法不独不能克服这种倾向,反而可以给它鼓励,增加它在我们身上的力量,那是发生一切邪恶与罪过的根源。第二,这种惩罚自然会使导师盼望儿童去爱好的事物反而遭到儿童的厌恶。第三,这种奴隶式的管教,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第四,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
奖励: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用。反之,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地避免。
凡是拿苹果、糖球或者别种为儿子所喜爱的东西去使儿子念书的人,他就是认可了儿子对于快乐的爱恋,是纵容他所应该用尽全力去看来的危险的嗜好。你对于儿童的嗜欲,一方面尽管加以制裁,他方面却去给他满足,那是决没有希望教会他克制自己的嗜欲的。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贤良的、聪敏的、有德行的成人,他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嗜欲,凡遇理智所反对和责任所要求的时候,他应该抑制看书对于财富、服饰、饮食等等事物的欲望。但是如果你要他去做点该做的事,便用钱币去酬劳他,见人念了书,便拿些甘美的食物去报酬他的辛苦;你要他完成一点小小的课业,便去许他一些镶着花边的围巾、漂亮的新衣。那么,你提出的这种种酬报的意思岂不是说,他应该以这些好东西作目标,鼓励他去想望这些东西,使他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放在这些东西上面吗?因此,奖励与惩罚是应该采用的,只是应该选择适当的奖惩方法。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长久的影响。
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4
走进教育名著,聆听大师的教诲,感受精神的洗礼,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近日,我拜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得到不少收获,特别是他对于阅读的性质、方法与策略的论述,现把相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感悟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1683~1689)写给友人E.克拉克讨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书信整理而成。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
在教学思想上,洛克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在“人心”这样像白纸一样的心灵上积累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观念的过程,应该培养儿童的记忆和思维能力。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洛克把儿童的心灵看成是一张白纸而忽略了遗传的作用,显然有失偏颇,但是在当时,洛克已经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培养儿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想想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就这一点,我们已经应该反思了:我们重视过程教学了吗?我们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和品质?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主张,教学必须注意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教师不仅应向学生讲明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应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从而使儿童认识到读书是一种光荣而又荣誉的事情,使儿童对读书饶有兴趣,产生轻
快感和愉快感”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盈科而进。所有这些,已经成为今天我们教学应该遵循的的教学原则,我们的教学活动遵循了吗?聆听大师的教诲,联系到自己的教学实际,我们怎能不有所感触?
在读《教育漫话》的过程中,我还特别关注洛克对于阅读的性质、方法与策略的论述,把相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感悟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关于阅读的性质,洛克认为“你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我已经说过,我们从极小的时候起就是自然而然地爱好自由的,所以我们对于某些事情之所以感到憎恶,原因只是因为别人把那些事情强加给了我们,此外没有别的理由。我常有一种想法,觉得可以使儿童把学习看作一种游戏,看作一种消遣;觉得假如我们把学习当作一件光荣的、荣誉的、快乐的和消遣的事情,或是把它当成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假如不使他们因为忽略了求学就受到责备或惩罚,他们是会自己要求受教的。”
一段话读来,我们清楚地感到,让孩子读书,应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把读书看成是他们的游戏和消遣,看成是一种光荣和快乐。回顾我们的教学,往往不够重视学生的感觉,找来书籍或篇目,同学们,背吧,我有检查,背不过怎样怎样。有时我们看到,学生会在考试后把书撕个粉碎,或把书狠命地扔掉,其实,他们是在发泄内心的一种
怨恨,一种把读书看成是“任务”或者“工作”的怨恨!这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教学神经,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怎样让学生搞好阅读,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又是什么呢?洛克在他的论述中,体现了如下几点:
首先,我觉得,洛克认为决不可让儿童把读书和学习当成他们的一种工作,也不可变成他们的一种烦恼,注意从儿童的兴趣出发,把读书看成是他们的游戏和消遣,看成是一种光荣和快乐。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就是一种方法和策略。“我相信有许多的人,他们一生一世憎恶书本,憎恶学问,原因就是当他们正在厌恶一切这类约束的年岁,被强迫与被束缚去读了书的缘故。这种情形正同吃得过饱一样,饱食之后所生的憎恶是消灭不了的。”
其次,洛克认为,孩子阅读,不要强迫他,也不要因此责备他,要在可能范围内诱导他去读,但是不可把读书作为他的一种任务,宁可让他迟一年学会读书,不可使他因此对于学习产生憎恶的心理。洛克强调读书要在尊重儿童兴趣的基础上,加强引导,而不赞成强迫读书。在我们教学生阅读时,诱导学生愿读,乐读,乐在阅读中,不是为了考分而考分,确实是师生都向往的一种境界啊!
还有,洛克谈到当儿童开始学习读书时,教师应该注意向他们推荐和选择书来读,而不是放任自读,他说,“选择一本容易、有趣而又适合他的能力的`书,书中的乐趣,就可使他前进,就可酬答他读书时所受的辛苦,所选的书不可使他的头脑充满纯粹无用,华而不实的东西,或是打下邪恶与愚蠢的基础。”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谆谆的教导!
当然,洛克也不忘阅读的“检测手段”,他认为,儿童左右的人常常和他谈谈他所读过的故事,听他讲将那些故事,这种办法除了别的好处以外,还可以对他的阅读增加鼓励和快乐,因为他知道阅读是有用与愉快的。
一本《教育漫话》,不仅可以让我们走进教育大师的心灵深处,受到震撼;联想到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又可以得到教益。愿教育名著伴着我们,愿我们心中的教育思想像明亮的星星,更加熠熠生辉。
【洛克《教育漫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05-28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02-05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05-01
教育书籍读后感04-29
《爱的教育》读后感08-15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05-21
教育专著读后感04-29
爱教育读后感05-01
《爱的教育》读后感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