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3-04-29 15:10: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这是一首三毛写的被广泛传唱的歌谣,从小不喜欢学习的三毛选择辍学去流浪,她流浪到了撒哈拉,给我们带回来的“礼物”就是这本传奇——《撒哈拉的故事》。

  百度词条上说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地理上说撒哈拉沙漠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是世界第一大荒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我想我这辈子不一定有机会去那里,但是因为三毛清新、有趣的文字,让我对撒哈拉沙漠有了重新的认识。

  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用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阅读她的书,仿佛烛光下品着咖啡,久别回来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你们的表情不时表现出诧异、表现出惊奇、表现出欢笑。这里没有编剧,没有彩排,只有真实和有趣,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怀念三毛,希望她在天国,能够继续去“流浪”,继续写下传奇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三毛是一个为爱停留,为爱旅行的人。我一想到她,就对她充满了感激之情。

  感激三毛,是她让我明白了读书和旅行的真正含义。三毛在上初中时就经常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成年后,又跑去了西班牙旅行,结识了她的丈夫荷西。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到那里去,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跟着去了。是她让我懂得了读书和旅行一样重要。

  感激三毛,是她让我学会了一个人应有的爱心。虽然她的丈夫荷西说她给人看病如同玩洋娃娃一般,但她还是用阿司匹林药片治好了一个老年撒哈拉威女人的头痛,用一只羊挽救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用指甲油治好了撒哈拉威人的牙痛,用黄豆捣成的浆糊治好了姑卡的疖子。是她,让我在心灵里开一朵花,用爱心维持它的芳香。

  枯燥的撒哈拉生活,让三毛过得富有诗意。她经常能把垃圾变废为宝,不花一分钱地去装饰自己的家。她把轮胎改造成鸟巢沙发,把烂羊皮改造成坐垫,把水桶改成一个个花瓶。她把家里装饰的好似一座皇宫,而她俨然就是那个女王。

  我虽然没有去过撒哈拉,但我却对它很熟悉,是三毛用笔墨把撒哈拉带到我的眼前,让我领略了它的异域风情。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黑色的山峦,满布乱石的荒野……三毛带来的这些,让我意乱神迷,目不?L接。

  撒哈拉离我很远,我却时常觉得它就在眼前;三毛虽已不在人间,但却永远活在了我的心里。是三毛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难道我不应该感谢我这位朋友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三毛诚然是令人敬佩的。

  一个女子是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下定让自己“流浪”撒哈拉沙漠的决心。她不像个20世纪的女性,她的思想倒像如今我们说的自由。她的文字不像鲁迅这种名家的生涩深沉,仅如她生活的时代一样平凡朴素又不失灵气。在已经黄昏了的灯光下,她的文字将我带到了遥远的.撒哈拉沙漠和她甜甜的家。

  广阔的沙漠,是自由,也是禁锢。

  灰尘,沙粒,在三毛的眼里,便成了诗情画意的想念。刚开始没有刷白灰,地面凹凸不平,没有家具的,简陋,甚至破败的房屋,在三毛的艺术和双手的改造下,竟成了沙漠最美的房子。最记忆深刻的是她和河西自己动手做了家具,事后知道是棺材木,她竟然更加高兴,她的放诞不羁和爽直也可见一斑了。而她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们觉得她去的竟不像是沙漠了。文化的差异,资源的匮乏没有影响到她,按她的话说,是将无忧无虑的生活和中国大饭店搬到了撒哈拉。

  三毛是个博爱的人。虽然她的邻居对她并不怎么好,经常索要东西,但她都一如既往地帮助他们。她的热血还是她当起了医生,开起了学堂。放眼如今二十一世纪,恐怕像她这样善良无私的人很难找到,也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三毛是个奇女子,她的人生是传奇的人生,她大胆追寻自己想要的,而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事,而她的洒脱与随性,最后却给我们留下了遗憾。她或许只是为了化作尘土,和这沙粒,飘得更远,活的更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

  前半部分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三毛对可贵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在撒哈拉那么艰难的环境中,不论是糟糕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她所展示的都是对她所处生活的热爱,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后悔、不逃避、亦不埋怨,以一个自由又豁达的心态去处理她所面对的一切糟心事,生与死,都不如自由。

  如果说前部分是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能轻松调侃生活,后半部分看到了她对所处现状的深思。无力拯救的哑奴,眼睁睁看着为自由为子民而战的那么美好的巴西里、沙希达屈辱的死在自己族人的'手里,在军曹牺牲的背后看不清到底是谁在迫害谁,又到底是谁救赎了谁。

  她不会赤裸的表达她自己的思想,却能让读者引发深思

  我百度了三毛的一生经历,也了解了她作品的先后顺序,我知道《撒哈拉的沙漠》是她自由时光里与荷西生活的写照,是她的成名作,本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抛开她个人生活之外的思考,在贫瘠的日子里,我能看到彼时的她的灵魂一定是幸福且自由的,我也知道《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她最后的巅峰之作,却是失去她的灵魂伴侣之后的对生活的深思,我不了解这本书,却在了解了三毛一生的经历之后不敢去看这本书,也许是成长了吧,以前觉得顺利又开心的故事立意不够有深度,现在却宁愿沉浸在happy ending里不愿去看到残酷的真相。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5

  三毛与丈夫放弃了城市喧嚣的生活,来到了撒哈拉。沙漠之旅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在三毛的笔下,我仿佛看见了世外桃源,三毛笔下的文章是简洁的,没有过多的装饰。她有着男人一般的气概,却有着小女人般的细腻。在我的想像中她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女子。可在了解她的背景后我知道了她是一个不幸生活艰难的`人,但是她坚强积极向上。

  在三毛的作品中,我重新的认识到了撒哈拉,这里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可三毛很少描写撒哈拉艰难的生活。沙漠中的枯燥在三毛笔下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在不懈的努力下,坟场成了宫殿,在做饭中都能创造出趣味,在失败时总会从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无论多恶劣的环境,在能发现美的文字下都能变成花园一样的地方。

  三毛选择逃离大城市,来到这里并不是对自我的放弃,只因为在沙漠中有黄沙、烈日相伴,可以暂时忘记心中的烦躁生活的艰难。

  这本书最令我羡慕的还是那坚贞不渝的爱情,为了三毛荷西选择留在沙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决心,甚至在荒山之夜愿为三毛挡住一切,这样的爱情是令人羡慕的。与他在没有春天的沙漠,经历了人间冷暖,走过悲欢离合,但最终荷西的离开是对三毛重大的打击。

  三毛在沙漠中打磨时间的只有输,他在这种条件下,却还仍不忘读书。所以沉浸在书中,忘却现在的纷扰。撒哈拉在三毛笔下显得活灵活现,希望他们的印记永不被抹去。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

  同经风霜,同沐暖阳,同享欢乐,同担悲伤,这是爱情,而爱情,是荷西对三毛。

  爱情,是你想冒险我愿陪伴。我愿为你放下一切,去到未知的撒哈拉。与你一起触碰沙漠的荒凉,满足你驱车穿过沙漠的愿望。用你夕阳下欢笑的脸庞取代沙漠生活的沧桑。我愿忍住无奈,陪你一齐躲在岩石后偷窥沙漠女人洗澡,只为在被发现时能够护你周全。只要你想,赴汤蹈火,与我也是一段安然时光。

  爱情,是我愿用尽全力让你忘记生活的贫瘠。我会在满目苍痍的沙漠为你建一座漂亮的白色房子,种上绿植,等着你的到来,共同演绎一段多彩的沙漠童话。我会在房里放上你的书本,想象晨起的'日光倾泄在你认真阅读的脸上,沙漠便不再是沧海桑田,而是人间四月天。

  爱情,是你一回头,我就在。我会在你当医生时,为有时一筹莫展的你指点迷津。你教会沙漠女人很多知识,却没能教会她们将借我们的东西还回来。我虽气恼,却还是加班挣钱补贴家用,也填补你生活的空白,不让沙漠生活的辛苦无趣打扰你。

  这是目睹姑卡被侵犯后,抚平三毛气恼的荷西;是三毛差点葬命死果时心急如焚的荷西;是用全部温柔对三毛说上一世三曲情话的荷西。他虽不精彩耀眼,也是三毛平淡岁月里的星辰。

  荷西和三毛不仅给我传唱了一首关于撒哈拉的另类歌谣,更为我讲述了一段好的爱情是能鲜衣怒马,也能细水长流。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7

  《撒哈拉的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和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贫瘠反而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好的.人生就是爱、自由与经历。

  非常欣赏三毛对于生活里那些“坏事”的态度: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们时偷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却把他们称为芳邻,并且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渔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机里洗烂了,此时,三毛写到“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驾车去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险些丧命,三毛求救时却又差点被歹人暴,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却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

  这样的文字一次次打动着我。的确,像三毛那样,换一个角度看待“坏事”,也许就成了“好事”,而我们需要的是则乐观的精神与豁达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起三毛要富足与安逸得多,但似乎“坏事”总是一件挨着一件,“好事”却成了沙漠里的绿洲,苦苦难寻。个中缘由固然纷繁复杂,但至少一点,我们总是畏惧“坏事”,拒绝“坏事”,抱怨“坏事”,却很少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坏事”。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坏事”和“好事”其实只是相隔一层薄薄的纸,能够捅破它的是我们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

  这本书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内容都是很多的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就买的一本书,一直断断续续的看。刚好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让我又有了静下心看书的机会。

  读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 我想去西藏,神秘;我想去内蒙,有大草原;我想去北京,闺蜜在那里工作;我想去厦门,好朋友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此刻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 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完美的,世界是完美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期望。我向往的不仅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仅仅出去玩了三次,在参加工作的半年却没有想到出去,想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真的想去旅游了,和好朋友一齐,我期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以前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

  希望疫情快快得到控制,慢慢好起来,回归正常的生活。中国加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9

  撒哈拉,一个地处北非的沙漠,这儿只有炽热、刺眼的阳光和干旱的沙土,人们称之为“死亡沙漠”。但有一个人,用笔写出了这里独特的美丽,和纯朴的人们。他就是三毛。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由十七篇短文组成,记录了她与她的爱人——荷西在撒哈拉里发生的`趣事。这本书没有华丽的修辞,也没有精彩的情节,但它用却用最平凡的语句把“纯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最令我难忘的章节,是那一篇《结婚记》这篇文章记录了荷西与三毛结婚仪式的整个过程。结婚前,三毛在最后一个单身夜只是想着回去装桌子,做窗帘;结婚时,她甚至因为在场人太多而紧张;结婚后,原本可以住国家旅馆,但她却回了家,只因为住一晚国家旅馆的钱可以买一星期的菜。这整片文章都透露这两个字——“简朴”。

  这篇文章中,荷西、荷西同事送的礼物最令我印象深刻。这两件礼物,在三毛眼里,一个是“真豪华,真豪华”的骆驼头骨,一个是“太幸福了”的沙漠中的奶油蛋糕,这足以表达出三毛的知足和纯朴

  面对这些,我不禁扪心自问,在这这个物质横飞的世界,我们是否能抵抗得住物质的诱惑?在这些诱惑前全身而退呢?也许有人会说:“简朴不能当饭吃,简朴不能当钱花,又要简朴有什么用?”我却想说,虽然简朴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但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面对名利,金钱的诱惑能全身而退,不深陷泥潭,这难道不够吗?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不错,在这世界上,我们应当简朴,这样,才能不陷入那些奢侈、奢靡的泥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

  高中时候,同学们都在疯狂的看三毛、金庸,那时候就是读个文字、看个热闹。再次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却不仅仅是撒哈拉的热闹,还有热爱生活的三毛。

  三毛是一个爱好自由、热爱生活、洒脱的人,她的文字情感真实,语言自然、清新、朴素,没有太多粉饰,总是将生活的原貌和智慧自然的展现出来。

  《撒哈拉的故事》起因是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决定背起行囊,在沙漠中寻找生活的真善美。作品围绕三毛在沙漠的几年生活为主线,写了撒哈拉当地的风土人情。三毛的文字总是有趣、生动、新鲜,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结婚记》中,讲述了三毛与荷西结婚的场景,幽默风趣,读到了深爱;读到《死果》这篇时,紧张、神秘的心情一直伴随着读完整个章节才得以缓解;读到《沙漠观浴记》,好像身临其境一般,跟随着三毛的描述,时而觉得恶心,时而觉得愚昧;而读《娃娃新娘》时,却时时感受到悲凉、凄婉,叹息撒哈拉民族婚嫁的陋习。

  读了三毛的书,有一种洒脱济世的热情,她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深刻的道理;用朴素的文字描述的平淡的'生活、风土人情但是却让人历历在目。

  正如三毛在此书中写道“生命的过程,不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常常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却有同样的热情。愿我们每个人能把生命的热情投入到有意义的生命过程中,为我们的青春写下一笔有颜色的滋味,也不枉年迈时的回忆有了色彩、有了品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

  《撒哈拉的沙漠》应该算是记叙性的散文集,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异域风情的偏远之地,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人性的交织在一起。不是亲身去过那片土地的人,简直实在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了,恰好我们的作者在西撒哈拉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给我们这些读者呈现出世界另一个角落的'故事。

  在内容方面,全书有十七篇散文,大体上一篇一件事情(后附十余封),这些都是从作者的视角出发的一些列诸多趣味而又离奇甚至是惊险的故事。如果可以的话,书的名字应该可以取名“撒哈拉奇遇记”。很多故事简直奇之又奇,堪比奇幻小说,那样多的戏剧性故事,叫人啧啧称奇,也许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吧(书中的诸多人物形象令人深刻)。作者把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娓娓道来,有的令人笑,有的叫人苦,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为何全部都碰巧让我们的作者遇上了呢?

  说实在的,有些故事让人想忘都忘不了,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种族冲突,亦或是生活琐事,我必须承认,作者的文笔颇佳,故事情节都处理的非常到位,而且她还时不时插入一些充满哲理的段落。想必在异域环境的触动之下,作者凭借其扎实的文字功底,想写出精彩的故事都不难,最后我们读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同身受。在这里本文就不重复故事情节了,书里那些悲欢离合、风土人情,还请诸君翻看,待来时共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2

  周五的晚上,打算选部电影来放松一下,挑着挑着就看到了一部好久前想看的片子《沙漠之花》。静静地看完了。

  片中女主角沃莉丝?迪里小时候和父母生活的沙漠像极了三毛笔下的撒哈拉。

  为了摆脱父亲为了五只骆驼的聘礼将她嫁给六十岁老头当第四任老婆时的沃莉丝,像极了《娃娃新娘》里的姑卡,不同的是,沃莉丝醒悟了,她逃离了,她想走得更远;但姑卡却屈服了,是无力反抗的屈服,从此过着如大多数沙漠姑娘一样的一生。

  徒步穿越沙漠到摩加迪沙投奔外婆时的沃莉丝,像极了《搭车客》里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都是不惧恶劣环境朝着目标穿行,心里都有着盼头,只不过,沃莉丝的.盼头更飘渺,她不知道能不能顺利走出沙漠,穿过沙漠后会不会有她想要的生活。

  镜头里摩加迪沙的街头,杂乱无序的行人车辆,像极了三毛住的小镇阿雍。

  ……

  《撒哈拉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三毛的洒脱、随性,羡慕着她和荷西虽条件艰苦却相濡以沫势均力敌的爱情,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到了撒哈拉的风土人情。《沙漠之花》却是从沃莉丝由牧羊女一步步蜕变成国际名模为主线,真实地批判了对女性极度摧残的“割礼”。

  沙漠里的故事让人吃惊又让人着迷。

  愿每一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想去看看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到这片沙漠走走。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3

  从记事起就知道爷爷家有个书橱,书橱很大,却不全是书,上面是书,下面放的是杂物,书虽然不多,却满是经典,有些视野已经泛了黄,打了卷儿,翻起时还能听见清脆的声音,像是要碎了一样。

  小时候不识字,不喜欢那些书。渐渐长大后,也会去拿几本来翻翻看看,比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远,还是更喜欢书橱里那本最不起眼的《撒哈拉的故事》,喜欢那片三毛荷西向往自由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说走就走,智慧勇敢,特立独行且真实,在另外一个国度的三毛,没有知己,没有朋友,经常出差的荷西也不在身边,孤独的.享受着沙漠,但她却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对沙漠的热爱。

  从垃圾箱里捡来轮胎当沙发,用做棺材的旧木材当家具,与不友好的邻居和平相处,这大抵是热爱和无畏的支撑,三毛的精神我是学不来的。三个月前的这段日子,是最难捱的日子,就像走在贫瘠广旷的沙漠,一个人埋头练习,一整天在画室里不说一句话,一遍遍冲洗画笔,水漫过手指,手指被浸泡地发白,孤独、寂寞、紧张,却又夹杂着兴奋和热爱。

  孤独或寂寞这类的字眼,三毛从未提及,但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地到,让人深切体会到在这诗意的生活的背后有初来的困窘和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生活的热爱。三毛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离八十岁还早的我们,或许应该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许有一天,我会像三毛一样义无反顾地背起旅行包,走向那片有她有荷西的“撒哈拉”。

  三毛,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独的行者,感谢三毛,让我有幸与你一起走过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4

  第一次读三毛的书,后悔没有早点翻她的书来看。一开始看三毛的文字就觉得这个女子真可爱,把粉丝比作山上的雨。捉弄荷西不懂中文。结婚时随便扣一顶帽子,竟然用香菜插在帽子上当装饰,哈哈哈,果然随性。和荷西傍晚时分去百公里外捡化石,荷西不慎掉入沼泽,越陷越深,你焦急担心之际迫切想找人求助,结果没想到出现的三个人竟是流氓,你急中生智摆脱了流氓并凭一己之力救出了你心爱的荷西,当时看得我心一直悬着,直到你救出荷西,真心被你的冷静与智慧折服。当初你来到你神往的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你理想中的那样浪漫,你失望过,可是你又立马收拾好心情,把破败不堪的房子装饰成了文艺者的天堂。你对你的邻居又爱又恨,但你每次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帮助她们,善良如你。你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让你发现了沙漠里原来还有泉可以洗澡,洗身体外面的泉在一间一间的'屋子里,洗身体里面的泉在悬崖边。你和荷西一起当素人渔夫。你为哑奴鸣不平,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我开始以为哑奴是可怜的痛苦的,生活中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哑奴说“我的肉体虽然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精神是自由的”,哑奴还有一个虽然极度穷困但幸福有爱的家,爱给人力量与希望。

  读到后面才知道,三毛以前的个性有点敏感孤僻,如果不是她说,我没有了解过会是这样。但读前面的故事却完全是一位有趣随性、热爱生活、善良、勇敢智慧的女子。我想,应该是她后来的人生阅历改变了她,让她成为撒哈拉的传奇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

  向往三毛洒脱自由的生活,也欣赏她书中自然流露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不失灵性,能表达的恰到好处,直击内心深处,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羡慕她和荷西的生活状态,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得真实。永远有着一颗猎奇的心。《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她流浪到撒哈拉感受到的不一样的人生。她去“泉水”中看当地人如何洗澡,再去海边看他们如何清理“内部”。他们理智,他们会因为生活拮据而选择出海打鱼变卖换钱。同时也不乏幽默和感性。她会因为荷西不够了解中国而告诉荷西粉丝是春雨冻住后形成的或是尼龙线加工形成的;她会因为撒哈拉威人不论大事小事总找她借东西不还而破口大骂;也会因为芝麻大点儿的小事儿而低头流泪;还会为反对奴隶制度当场向大财主质问。她也亲眼见证了撒哈拉从一个宁静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变成了子弹横飞的是非之地,而她为此却无能为力。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粒沙,然后就有了撒哈拉。

  因为这句话羡慕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他们真的很爱对方,他们的甜蜜爱情应该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吧。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美满的幸福让苍天嫉妒。荷西的意外是上天给三毛开的最大的玩笑,荷西的死亡也成了三毛一生的痛。我总觉得荷西不应该就这么死了,他值得更美好的结局。

  三毛活的浓烈,过的洒脱。她把自己的热情与真善美都留给了撒哈拉。三毛说过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乡。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11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4-28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02-09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1-17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5篇04-17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24孝的故事读后感11-20

《女儿的故事》读后感02-12

《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06-10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