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时间:2022-12-05 08:26: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重读《巴黎圣母院》,随着维克多雨果的鹅毛笔,抚摩过法国15世纪灰色的皮肤,感受路易十一统治下中世纪,剖析人性的红与黑,实在是畅快淋漓。

  正如由《巴黎圣母院》所改编的歌剧《大教堂时代》所言:“这是一个叙述爱与欲望的故事。”十九世纪的雨果,在圣母院阴暗角落的墙上发现了一个痛苦的灵魂在三百年前用希腊文手刻的单词——命运。

  三百年后,这个词汇的面前仿佛还站着一个幽灵。一个神甫,副主教孚罗洛,他总是把自己隐藏在黑衣里神出鬼没,他是虚伪与罪恶的化身,他忍受着欲望与嫉妒之火的折磨,他的人性在泯灭着,直到我们能看见的时候,他已经是只剩下躯壳的幽灵了。

  是命运在嘲弄着他的牲祭,肆意地嘲弄。暂时收起谴责,慈悲地看看这个男人吧!爱斯梅达拉是不会对他慈悲的。如果不曾看见那个美丽的波西米亚女郎,也许他就会一直过着平凡的修道士生活。他是上帝的使徒,能有什么理由邪恶呢?他有名声、地位、有渊博的知识,他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求知欲驱使着他走过的。

  也许是求知欲抑制了他别的应有的欲望而甘于清修,久而久之他变得不完整。他失去了爱的能力,他不知该怎样去爱。命运却让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爱斯梅达拉,他以为驱赶这个女巫,不再看见她就能免受此灾,结果却越陷越深。

  知识再也无法拯救他了,爱斯梅达拉时常突然浮现在他的书页上。情欲的匣子一旦打开,只能是一发不可收拾。人世间多少求不得,最苦莫过于此,爱斯梅达拉既无法理解他,也绝不会接受他。她是天下最善良的人,她美丽的心灵里,可以把同情送给弱者——无论是无家可归的甘果瓦,还是示众的带着枷锁的加西莫多。

  至于那让人无比渴求的感情,全给了她心目中的太阳神——徒有其表的弗比斯。但她永远不会看孚罗洛一眼,爱斯梅达拉是不会对他慈悲的!她惧怕他,厌恶他,最后憎恨他。副主教的爱情全倾注在她身上,不料最终的回报会是刻骨的仇恨。

  在我们眼里,副主教是多么冷酷无情;但在副主教眼里,爱斯梅达拉更是冷酷无情的。也许你不知道,有些东西求之不得,逃避不能,更挥之不去,如同一种越惊慌挣扎便勒得越紧的枷锁,嵌入皮肉,痛入骨髓;你不知道,你深爱的人心里只有另一个人,无论你为她付出多少,她也看不见、听不到,于是你的心中嫉妒在燃烧,炙热的煎熬使你颤抖,罪恶占据你的身心,瞬间能使最理智的人失去理智;你不知道,你心目中完美无瑕日思夜想而求不得的人却无知且快乐地被另一个人玩弄,所以刺那一刀时你没有手软;你不知道,亲手一步步毁灭所爱的人,直到以为她终于死了,那瞬间犹如天翻地覆的失落感,仿佛被斩首以后还剩余知觉的头部,最后十几秒看着自己无头的身躯那般绝望;你不知道,当你以为已经解脱了,却突然发现她没有死,那一刻爱火重燃,曾经的酷刑还要再受一遍,那种不该悲也不该喜的情绪。你不会知道的,如果你的心也被恐怖和厌恶蒙蔽,也就无法体会,无法看清这个痛苦的灵魂。

  我不忍心谴责这个幽灵,正如我不想鞭挞自己。我没有勇气站在他的对立面,此时我已善恶不分,正如我很多时候无法面对自己,我只是感到愧疚!我看着他在跟命运抗争着走向毁灭。他不如弗比斯,被爱的有恃无恐;他不如加西莫多,宁愿选择默默守护;他甚至不如甘果瓦,心中无事,自可无牵无挂。他的爱是占有,他得不到的,便毁灭掉吧,谁也别想得到。因为他的高傲和自私,他心甘情愿地堕落,背叛了他的宗教,让双手染满罪恶。他以为,爱斯梅达拉是可怜的苍蝇,飞不过他的蛛网也只好就此牺牲。但他也是一只可怜的苍蝇,终究飞不过命运的蛛网。

  对抗命运,最终他一无所有,他亲眼看着最应该珍惜的人,他唯一的亲人——不成器的弟弟被加西莫多从圣母院上摔下。他亲眼看着爱斯梅达拉终于被送上绞刑架,随之也接受了命运给予的灭顶之灾。

  他不过是献给命运的牲祭。他早已看到自己和爱斯梅达拉都卷入了命运的漩涡,但他不知道,命运早在十六年前就把两个有缘的孩子交织在一起,十八年后又让他们的骸骨一同化作飞灰;他不知道,他与魔鬼有一个契约,魔鬼不是加西莫多,而是爱斯梅达拉。

  在他短暂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热度以后,却又随之失去了灵魂而万劫不复;他更不知道,“老鼠洞”里的老修女十六年来难以想象的苦楚,终于等到母子相认,却又不得不在顷刻间失去,她拼尽苦难一生中仅剩的生命力去保卫爱女,直到死去。他们都无一幸免,命运收下了这一批牲祭,摆一桌饕餮盛宴。

  “几个世纪以前在墙上写下这个单词的人已经不在了,永远不在了。”那个单词不知还是否留在教堂的墙角上,总之巴黎圣母院还屹立至今不曾在大地上消失。直到悲伤地叙述这段往事的雨果也永远不在了,那个恐怖的幽灵似乎还在哪里游荡着,不曾消失过。

  但是,无论雨果对爱斯梅拉达善良人物的歌颂还是对黑暗制度的控诉,都不是出于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深刻的认识,不是出自阶级和革命的正确认识。他的人道主义并不是万能的,当他全盘用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去塑造小说人物时,就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了创作的弊端和缺陷。雨果把人道主义当成治疗社会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人性善良了,社会的一切邪恶都不用需要人和暴力便会自动清除,得到一个和谐安详的社会。

  其实在雨果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便已经产生,但是雨果没有能把人道主义放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从而导致他笔下人物的命运不合理性。雨果把人道主义抬得甚高,用它代替阶级斗争。实际上在那个环境下大力宣扬人道主义,只能麻痹大众的灵魂,使他们安于现状,销噬他们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志,并不能使享受成性的贵族们像雨果本人那样去博爱大众,自净其心灵。这就是雨果的阶级局限性。

  同时,在雨果的这种世界观之下,《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敲钟人卡西莫多的性格转化,由爱斯梅拉达的一杯水,就令这个长期以来灵魂被加罗德禁锢的丑陋者像被施了魔法般变得人性健全,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爱关心的情感,这种变化就太过突然。不止是《巴黎圣母院》,就是《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也存在这种转换得太过突然的问题,不太符合人物性格的正常变化规律。

  当然,艺无止境,人无完人,纵然有一些明显的瑕疵,这并不影响我们评价这位在那个时候就大声呐喊人道主义,呼吁人与人之间超越阶级,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大爱,并以天才的文笔写出伟大名著的文学大师——雨果。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相关文章: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12-11

巴黎圣母院的读书笔记12-11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12-15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11-11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09-13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09-14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0-07

《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01-17

【推荐】《巴黎圣母院》读后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