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全民阅读演讲稿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在生活中,用到演讲稿的地方越来越多,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民阅读演讲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民阅读演讲稿1
各位同志们:
在这个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山广场,隆重举行以“书香荆楚,文化”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县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书香荆楚,文化”全民阅读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书籍被誉为“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前行的路标和观察社会、远望未来的窗口。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城市如果形成了读书的风尚,这个城市就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表明,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阅读的力量与智慧的支撑。当前,我县正处于跨越赶超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姜书记在县十三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县”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要靠具有科学发展理念、科学执政能力的领导班子;要靠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先进技术的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要靠勤劳智慧、积极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就是要通过干部带头、全民参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文明、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即将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活动,在此,我衷心希望全民阅读活动各牵头单位能够切实负起责任来,把握科学性、广泛性和创新性,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覆盖社会各阶层的读书活动,使阅读活动真正实现全民化,让广大市民积极主动参与;真正实现常态化,让读书成为城乡居民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成果化,让市民素质和文明城市在知识积累中得到升华。
同志们,古训有云:“勤俭持家久,诗书济世长”。让我们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契机,继承和发扬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在全县掀起新一轮读书热潮,营造全民读书的良好风尚,为创建省文明城市,建设科学、和谐、精彩的新贡献更多的聪明才智。
谢谢大家!
全民阅读演讲稿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是说,读书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换一个比较现代的说法,叫作知识改变命运。知识除了来自于社会实践外,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阅读,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相对不丰富的年轻人,阅读是涉及知识养料的最好方式。
书中自有颜如玉。无所事事宅在家的日子里,挤挤攘攘公交车上,在无数个不想睡觉夜深人静的时间里,我总是想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宣泄和逃离的出口,这时读书便成为了最大的慰藉。每当这种时候,自己便有机会置身于平行宇宙,感受到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和快意人生。这时的我,可以从三岛由纪夫的海湾一直漫步到沈从文的湘西村落;也可以从福尔摩斯的贝克街逃离到大侦探波洛的身边;如果是更加恢弘的场面,则可从魔戒的中土世界瞬间置身权力的游戏中的维斯特洛大陆。总之,阅读让我们的想象力飞驰,在不同的世界游走,开阔眼界,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未必人人都带着得到财富这样功利的目的去阅读,也未必人人都能从阅读中感受到乐趣,但阅读确确实实能带来黄金屋或颜如玉这样那样的好处。另外,阅读本身即包含着对这个世界一种积极的态度――阅读是了解新的信息的过程。有意愿主动去了解新的信息,说明你关系你所生活的地域,国家,乃至社会。这是一种很乐观的精神状态。网络上曾经广泛流传过这样的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大部分身负工作职责的人们,做不到进行说走就走的旅程,但是我们都可以做到“说读就读”。
阅读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泛泛的阅读,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深阅读是指进入内容情境,加进许多深刻思考的阅读。当代社会随着新的媒体介质的发展,微薄,微信,各家新闻媒体的手机客户终端的普及,现代人总是可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在我看来这是目前浅阅的主要表现形式。浅阅读与新闻报纸、杂志等形式相关,这些文章短小而简明扼要,包含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与信手拈来的乐趣。而小说、散文、杂记、诗歌、戏剧等涉及深阅读――这种对于社会以及自我抽象而深刻剖析的阅读形式,却越来越少见。从数量上来看,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浅阅读的人数是远远高于深阅读的。国际阅读学会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率一再下降。
全民阅读,书伴一生,有关于浅阅读,归功于全民素质的渐渐提升与科技进步使阅读媒介终端的便捷和多样化,全民普及率应该挺高的。我认为要做到全民阅读比较困难的,是深阅读。试问一下自己,每天都刷微薄,看网易新闻,但有多长时间,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呢?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有为自己的精神留有一片栖息之地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全民阅读演讲稿3
在没有电视网络的几百上千年里,人类各民族的学问和文化,口口相传。由于所传播的时空十分有限,于是图书和文字承载着文明社会最大的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功能,保证了文化的规范性与丰富性并存共生,这也使得世界上众多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奉图书为精神家园,视读书为人生好习惯。20世纪20年代,电视媒体问世,仅几十年工夫就发展到天下传播唯此为大的态势,图书瞠乎其后。近年加上微博、微信等电子平台的侵入,中国城乡举目所见,中青年不读书的占到了八成以上,各年龄段不会用电脑、手机的几乎没有,这等高科技产品全能玩得转,似乎就长了大出息似的,就连中青年文化从业者也大多迫不及待地把书本丢到了爪哇国。
有人喜欢用历年图书发行量或总码洋数据去力证图书市场的繁荣。乍看每年各出版社的经营数据,纸质书逐年增长,电子书蒸蒸日上,中国出版业似乎就要迎来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第二个出版高潮。但行内人却在苦笑,纸质书靠教材和教辅书支撑着,电子书还在酝酿期,国民阅读量的提升难以得到实证。再多说一句:即便是销售额在递增,但增幅与通货膨胀相比,孰大孰小,不比也罢。
当代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理由。有过那么长时间读书传统的中国人,近现代以来,实在被战乱和饥饿折腾得太苦了,学富五车不如黄金满籝。当一个民族的饥饿记忆最终被“写”进DNA生物链而读书程序被“改写”甚至“删除”的时候,一旦有了足够的进食条件和做食花样,很容易像木马病毒一样以无限大的形式爆发出来。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到了今天,却没有几个人去考虑吃了之后要做什么,似乎吃就是一切,变本加厉地吃多吃好似乎成了人生的终极追求。所谓饮食文化,这“文化”二字不过是给人的饮食本能添上一个优雅的花环罢了,傻瓜才拿它真当文化。中国人的爱吃,从《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即窥见端倪。两年前,《舌尖1》火得不成样子,今年《舌尖2》又再度火爆,尽管《舌尖2》因其拍摄真实性的问题,近期被网友“人肉”得厉害,但这样的过激反应,正是国人爱吃之心大爆发的一个明证。可悲的'是,在读书这件事上,连这样的争鸣和争议都少得近乎可怜,国人与“读书”之间,形成了一层厚重的隔膜。
近几年关于全民阅读的口号宣传阵势不可谓不大,但读书之道,一不是生存所必需,二没法像“一胎上环、二胎结扎,三胎墙倒屋塌”那样依靠法律的强势来“上手段”,再好的宣传也难收到应者景从的效果。尽管历史上有过读书犯法的年代,但却不会有因不读书而犯法的事情出现,即使将全民阅读奉为国策,也没法像查酒驾一样,两个月不读一本书就给关到局子里去。要想提高全民族的读书意识、养成读书习惯,靠“全民阅读”的口号很难成事。政府没有呼吁过“全民看电视”,但《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等电视节目的影响已深入人心;政府没倡导过“全民舌尖”,但全民已经舌尖而且还将继续舌尖下去。
还是回到全民阅读的缘起。“世界读书日”的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阅读只占其一,只有当一个社会上有相当比例的人拿起笔(键盘也算广义的笔吧)来写作时,触碰人们眼球的文字才会更带有温情和智慧,人们对文字的感觉才会更亲切、更细腻,文学发展也才更枝繁叶茂、汁液饱满。因此,“全民阅读”只能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素质走向及格的初级阶段,尽管要达到这个目标,路程其实并不近;而让更多的人形成写作习惯,则是它的高级阶段。在奥运会短跑项目,中国只出过一个冠军刘翔;在诺贝尔文学奖赛场,中国只出过一个冠军莫言。一个没有广泛田径和写作基础而只靠国家养着几个“专业运动员”“专业作家”的国度,能有刘翔和莫言的昙花一现,可以知足矣。老实说,在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全民舌尖时代”,“全民阅读”只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低奢内”愿景。
全民阅读演讲稿4
或许,此时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阅读量,即使是大学生恐怕也会感到羞愧吧。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律政题材的美剧,剧里的角色在排队买咖啡时都会拿起书看上几眼,这间接地令笔者明白了我国同发达国家阅读量存在差距的原因。
在我国公民阅读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农民的阅读量更是惨不忍睹了。很多人都忍不住怀疑,让农民去读书?不是开玩笑吧。当然不是,其实农民更有可能也更有条件去阅读。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职业农民将成为生产主体,这将驱动农民阅读。以往,农事经验往往在农民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有什么不懂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别人问问,但很多情况下往往找不到真正懂的人。而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则会将各种种植标准、生产步骤等整理成籍,成为随手可得的“老师”。
另外,农业生产所特有的农闲时间也为“农民阅读”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使农民拥有比工薪阶层更多的自由时间。20xx年春节回家时,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乒乓球活动盛行起来,很多人从麻将桌转移到了乒乓球台。原因就在于村委会开辟了室内乒乓球馆并组织乒乓球比赛,从而成功推广了这项活动。那么,当采取一定措施后,再将一批农民从麻将桌剥离到图书馆也依样画葫芦。
由此,可以得出“农民阅读”具有可行性,那具体又该如何推行呢?笔者认为,答案在于互联网。
“阅读”最为重要的在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借助互联网帮助农民养成阅读习惯。在新一代的农民中,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发说说、看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初级的浏览经验经过引导就可以转化为“阅读”。
类似于乒乓球运动的推广,“农民阅读”也需要村委会来组织,推广途径有很多,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种想法。首先可以由移动互联网络公司开发一种手机客户端,管理权限交给村委会。这样,村委会可以将一些农业类专业知识、涉及农民生活题材的文化作品发布在客户端,并定期组织相应的活动进行客户端的推广
在客户端相对成熟后,村委会建设村级图书馆与电子图书系统,结合客户端进行宣传推广。在此过程中,农业行业的`媒体也可以渗透到农民中去,为农民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农民阅读量低的问题,二来可以帮助行业媒体深入农民,增强农民与农业企业间的互动。
其实,农民阅读量几近空白只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农民是类似于白领、蓝领的一种普通职业,农民的各种素质跟平均国民素质相当。在未来,我国农民也必将像发达国家的农民一样,不再被扣上落后的帽子。那时,“农民阅读”也将成为“全民阅读”中普通的一份子,不再需要拎出来单独讨论。
【全民阅读演讲稿】相关文章:
全民阅读活动总结07-16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总结09-12
全民阅读倡议书05-31
全民阅读倡议书07-12
全民阅读倡议书(优秀)08-08
全民健身口号09-19
全民健身的口号03-14
全民健身日口号03-31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总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