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06-05 10:02: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不能说名字就省略名字),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与碱第一课时)。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有(酸碱指示剂的认识、常见的酸、常见的碱),由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课题内容较多,因此我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为(酸碱指示剂的认识以及常见的酸)。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万能的话],学生在之前学习了(金属、非金属等物质及其性质以后),本课题是进一步学习(以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方式)的切入点,为以后学习(碱、盐、中和反应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物质分类)等知识提供帮助。因此本课题具有纽带(承上启下)作用。

  [过渡句,可以换]初中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

  过程与方法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什么什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释生活问题,培养科学世界观)[万能]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为??

  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引入部分??(我将采用一个小魔术“葡萄汁变草莓汁再变蓝莓汁”引出紫色石蕊试剂,再通过回忆知识氨水能使酚酞变色引出“指示剂”这一知识点)

  再通过化学史进一步介绍指示剂(讲一下注意的知识点)

  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知道酸可以使指示剂变色,提出问题“什么是酸”,进入本节课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板书)

  实验10-2让学生知道常见的酸和他们的物理性质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铁和酸反应,这是化学性质,引出------------酸的一般化学性质

  1、 酸与金属反应

  2、酸与氧化物反应(用酸雨引发思考)

  3、酸与指示剂作用

  之后,由一般到特殊,介绍浓硫酸的性质巴拉巴拉巴拉的??

  最后布置作业及时巩固啊

  说课完毕╮(╯▽╰)╭差不多就这样,其实很水??就是要装得很高大上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6、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及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可以说对原子的学习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对宏观物质的性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了解原子的'结构,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的特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d、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阅读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进行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4、对于教材的处理

  要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结构是本课时教学上最大的难点。故将此种微粒通过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二、说教法

  主线:激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1、对于原子概念的教学,我采用实验—分析—归纳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接受宏观物质的可变性,并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分子虽小,在化学变化中却可以再分的客观事实;通过演示模拟动画,分析水分解反应的实质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3、列表比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仍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充分利用模拟动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组成。

  三、说学法

  主线: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维,并借助形象、直观的模拟动画,接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

  3、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引出新知识。

  4、通过小结、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4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

  ①化学键,

  ②离子键,

  ③共价键,

  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

  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好 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本节课本人所采用的教 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

  好学教育:

  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了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 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神舟五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说明:用我国发射“神舟五号”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产生自豪感。)

  2、激疑解答,引入新课。

  (师):若你是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升空的火箭需要液氢100Kg时,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并把你们的解题依据、思路、过程等表达出来,是否符合你的思维过程?

  (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说明:根据情境素材提出相关问题,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利用上面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和例题2,再比较你上面解题的思路、过程跟例题1是否一致?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改正并按例题2的格式书写出来。

  (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并改正解题过程及格式。

  (师):你清楚了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就能将题目解答正确呢?在书写步骤之前应将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

  (生):讨论、回答。

  好学教育: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加深刻和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

  4、改错辨析,加深认识。

  (师):(多媒体显示):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若这些氧气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需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解:制取4.8kg O2,需要完全分解xkg KMnO4。

  KMnO4=== K2MnO4+MnO2+O2↑

  158 32

  xkg 4.8

  36/xkg=32/4.8

  x=79

  答:需要79kgKMnO4。

  (生):组际竞赛:看谁找得错误多、快、准,更正得快。

  (说明:用竞赛形式改正错误之处,可加强学生对解题过程规范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加学习乐趣。)

  5、实践反馈,加强应用。

  (多媒体显示练习):1、登山运动员能用 KMnO4为原料制取氧气吗?请说明理由。

  2、某地工业电解铝厂,利用氧化铝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

  最多可生产多少吨Al?同时生产多少吨O2?

  (说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于致用,有利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请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节课后的收获和启示。

  7、拓展创新,巩固新知。(多媒体显示:)

  (1)、已知Zn、Mg与稀H2SO4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 == ZnSO4 + H2↑、 Mg + H2SO4== MgSO4 + H2↑,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 ,产生H2 质量比上多少?(有何规律?)

  (2)、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过氧化钙(化学式CaO2),它在水中的反应是:2Ca+2 H2O ==2Ca(OH)2+ O2↑。

  通电= 4Al + 3O2↑,电解10t Al2O3

  好学教育:

  一位养鱼爱好者欲测定所用过的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称取样品2.0g,加到足量的水中,生成了0.224L O2 (密度为1.43g/L)。试计算:①所用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②样品中过氧化钙占样品的质量的百分数(纯度)?

  (说明:加强拓展创新性习题的练习,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同时可增强学生的 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8、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五、说板书

  本人所设计的板书力求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并且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板书设计如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步骤: 二、范例:(例题1)

  1、设:(未知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2、写:(化学方程式)2KMnO4== K2MnO4+MnO2+O2↑

  3、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316 32

  4、列:(正比式)6g x

  5、解:(求解) 316/ 6 g = 32/x

  6、答:(写答) x = 0.6 g

  答:可得0.6 g氧气。 △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说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思想分析:

  1.教材中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三种重要的盐,主要意图是为了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教材还在相应的位置穿插讲授了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风化,潮解及碳酸根离子的鉴别等,这些也都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识性知识和技能。学习了本节常见的盐,构建并完善了初中阶段关于各类典型化合物知识的结构体系,对常见的酸碱盐有了明确的认识,为第六节具体学习盐的分类,命名,性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有关食盐用途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食用和医用生理盐水等都是学生比较熟知的,因此可把重点放在它的工业用途上。通过NaCl的存在,储量,组成成分,都可以说明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钠和钠的化合物。如NaOH,Na2SO4、Na2CO3,还可以制氯气等。尤其应该着重讲一讲,盐和食盐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盐和食盐一样,是盐就能食用,误将工业盐(如NaNO2)用于烹调,这是很危险的。

  3.教材中出现的Na2CO3的俗名纯碱,但这不属于碱类而属于盐类。纯碱名称的`来源是它的水溶液呈碱性,碳酸钠的用途与它具有碱性有关,如制肥皂、洗涤剂以及在纺织工业

  上都是利用它的碱性。在计算Na2CO310H2O式量时,指出“ ”不是数学上的乘号,而是表示碳酸钠晶体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

  4.教材介绍了硫酸铜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很大,学生记忆它的俗名是有实践意义的,它有毒,农业上用作杀菌剂,制波尔多液,教学中可作适当简介。

  5.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个讨论三个实验,增加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肖像及其杰出贡献的介绍,安排了适当内容及家庭小实验,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弹性教学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教法学法讨论:

  1.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避免直接给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获得结论,在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素质提高的目的。

  2.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愉悦感。为此,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物。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新鲜感。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注重语言表情和师生间的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达到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悦的目的。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说课稿12-17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汇总7篇03-04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11-09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06-06

初中化学培训总结10-07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0-17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0-25

初中化学教学计划09-10

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总结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