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时间:2023-12-25 07:15:37 实践报告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用)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用)

  一、调查背景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使越来越多的人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严峻,而贵州大学地处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区,来自农村的贫困生比例较高,这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家和学校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学业,不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又出台了一系列生活上的帮助措施,如勤工助学岗位。作为贫困大学生自身,在面对大学生活时该如何选择、如何应对,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方式:

  20xx年5月6号到12号在贵州大学花溪北校区,对化工学院大一、理学院大二、经济学院大三、新图书馆自习室及公共选修课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方法)进行调查,为了保证调查情况的真实性,避免由于抽样误差形成特殊样本群,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具体抽样过程是:首先对各个学院的本科生所在班级上课班级和新图书馆自习室随机选择,再到各个班级里面和新图书馆二至七楼根据同学本身的自愿能否接受我们的调查进行发放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2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经济状况

  数据分析,有57.89%的同学来自农村,19.30%的同学来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22.81%来自城市,通过该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在校大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再通过对同学们的家庭经济来源的调查分析,其中36.84%的同学家庭主要收入来自打工,33.33%来自种田,19.30%来自经商,15.79%来自单位工资收入,通过该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来源各有不同,绝大部分家庭以打工和种田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家庭经济绝大部分都是来之不易,家庭环境不优越。

  2、家庭每月收入与学生每月生活费情况

  有30.51%的在校大学生家庭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32.20%的家庭在1000—3000元,23.73%的家庭在3000—5000元,13.56%的家庭在5000元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中家庭每月收入在3000元以内的占了绝大部分,属于中下等收入水平,只有极少部分家庭超过5000元。从每月的生活费来看,8.77%的在校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400元以下,21.05%在400—600元之间,26.32%在600—800元之间,21.05在800元以上,由此发现,在校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400元以下的相对比较少,其生活费大多可维持其正常生活水平。

  3、学费来源

  学费来源方面,有57%的同学的学费是父母供给的,30%的同学选择了贷款,还有13%的同学靠自己解决,例如在学校拿奖学金、助学金或者做一些兼职。通过对以上在校生家庭每月收入和学费来源的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家庭经济不怎么好的同学,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贷款、兼职或者在学校得的助学金或奖学金等作为学费,由此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4、生活费的最主要用途及消费心理

  从调查结果看,有66.67%的同学的生活费都主要用于生活,10.26%的同学主要用于学习,还有14.10%的同学用来娱乐或其他,由此可以看出,“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种结果的出现还是在预料范围之中的。再通过对其消费心理的调查发现,有43.86%的人从不与他人攀比,28.07%的人更愿意以学业、能力上的优秀证明自己,只有1.75%的人习惯与他人攀比,还有26.32%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良好的消费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生活费的最主要用途和消费心理的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大部分同学的消费习惯还是比较良好的。

  5、人际关系

  调查显示有35.80%的同学遇到困难会向朋友寻求帮助,这可能是因为同龄人之间更好沟通,大家的思想比较接近。29.63%的同学会找辅导员或者父母,毕竟他们的社会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更成熟些,会给自己一些好的建议。30.86%的同学选择自己解决,这部分同学可能考虑到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而且大多已经成年了,将要步入社会,要学会独立,遇到事情要学会自己解决,不能事事依赖他人。还有3.70%的同学不清楚,可能是这部分同学过于内向,不想把自己的事情和同学、朋友或亲人分享,亦或是这部分可能和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处得不怎么好,不知道找谁帮忙,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太多了,不知道如何选择。

  6、贫困生解决贫困问题的方式

  18.28%的同学会在学校得到生活补贴,在我们学校就我所知道,每个月有几十块钱的生活补助,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对于贫困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帮助的。35.48%的同学得过奖学金、助学金,得过的同学都知道它的数目不小,由于学生数目众多,每个班只有几个名额,并且还要求各方面都比较优秀,这就会让一些贫困生得不到,而一些非贫困生却能够得到。20.43%的学生选择助学贷款,这种贷款在在校期间不会产生利息,这是大多数贫困生共同的选择。还有有4.30%的同学得到学费减免,在众多解决方式中这个所占比例是最小的。通过对贫困生贫困问题的解决方式这一问题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期间各种补贴获得情况相对平均,只有学费减免相对较少。

  7、班级评选贫困生的方法以及评选是否公平

  一般评贫困生的方式是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班、院系、学校层层审核,列出贫困生名单。在班级评选的方式中,39.24%是以贫困证明为依据,这种评选方式相对较好,能够排除主观因素。31.65%是由班主任或班委决定,这样评选会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这有利于考察你的学习状况以及平时表现,因为贫困生资助是帮助你完成学业。全办公选占20.25%,全班公选的主观因素比较大,对性格比较内向和不善于言辞的人是不公平的。因此我认为贫困生的认定还需要依靠学生本人在学校、班级、宿舍的生活、交往等表现,以直接信息为主,其他信息为辅的方针,从绝对贫困的角度,科学合理地认定出真正的贫困生。有8.86%的同学对班上的评选方式不知道,由此可看出我们学校在评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再通过对评选方式是否公平进行分析,非常公平占5.26%,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是正常的,无论是谁想要做到绝对的公平都是十分困难的,毕竟有些东西他不一定能了解得到。有59.65%的同学觉得评选方式还可以,说明大多数班级还是做到了相对公平。不公平、非常不公平占35.09%评选还存在一些弊端,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8、毕业后有能力是否愿意资助他人

  从调查结果看,有68.42%的同学表示有能力后愿意资助他人,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还是知恩图报,拥有一颗爱心。31.58%的同学是可能、不知道、无所谓或者不愿意,每个人表达自己爱心的情况不同,可能他们有自己的方式。通过该问题的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大部分的同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是愿意资助其他贫困的同学的,这证明同学们关注贫困学生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同时,也证明这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还是比较强的。

  9、当前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

  有39.47%的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问题,这个选项也是所占比例最高的选项,但无论情况怎样,希望不要影响正常学习和造成心理上的负担。36.81%的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是心理上的,所占比例仅次于经济且差距不是很大。情感和学习占23.65%。依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是经济上的和心理上的,因此国家、政府和学校应该多注意学生的经济生活和心理状态,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状态。

  10、贫困生的学业问题

  57.38%的贫困生的成绩和其他同学没什么区别,这说明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大家都是比较热爱学习的。40.98%的贫困生是相对比较突出的,这说明“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更懂得珍惜机会,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另外有1.64%的同学成绩不是怎么理想,可能是有其他原因导致他们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也可能是他们在学习上不是很好在其他方面会比成绩好的同学好,毕竟成绩不是评判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再通过对影响成绩的因素的调查分析,56.72%的同学认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问题,另外有8.96%的同学认为生活贫困不能安心学习或者是因为生活贫困进入大学后一心想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边做兼职边学习,因为分心而没有好好学习。有10.45%的同学认为是同学之间关系的隔离造成学习不好,5.97%的同学认为身体不好是导致学习不好的主要因素,而剩下的17.91%的同学则认为除以上问题之外的其他一些问题才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总而言之,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怎样,都希望能够排除一切外在因素,好好学习。

  三、贫困生问题及其对策

  贫困生问题已是高校的热、难点问题之一,当前贫困生工作面临新的形式,新的任务,本文对当前高校贫困生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分析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贫困生现状总体情况

  目前大多数贫困生在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体系的帮助下,大部分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虽然生活简朴,但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他们奋发向上,自立自强,贫穷但志不短,他们都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渴望。“贫困”给贫困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给他们很大的动力。家庭的现状促使着贫他们努力刻苦地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演绎着成功。但是不乏有一些贫困生在贫困面前缺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人在经济与心理的压力下,自暴自弃,处于物质和精神上的贫困。

  (二)贫困生精神面貌与心理问题

  贫困生在物质上的贫困,不但使其生活艰苦,也随之产生多种形式的精神与心理负荷,这促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和消极因素。总的来看,其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

  1、自卑、自悲心理——自我意识的贫困

  由于长期生活在家庭经济拮据的环境中,贫困学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意识。一方面他们对“没钱”的困窘反应较为强烈,将金钱等物质条件看得过重,不能正确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里

  “高消费”,“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强烈刺激着贫困生的个人意识,从而加重了其思想包袱,忧虑、紧张、不妥、恐惧、焦虑等感受交织一起。他们过多地考虑自身、家庭方面的因素,时刻担心得不到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贫困生往往将学习目标定位过高,以此弥补自己物质上的贫困,当实际成绩与理想成绩偏差较大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思想落差。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了精神动力的匮乏,严重发展下去,则成为自轻、自我放弃。随之,他们以歪曲的观念看待自身与他人,把自己置于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个体价值观长期处于未确定状态,陷入一种心理上的混乱,最终导致了人格的不健全。

  2、妒忌、敏感心理——个性观念养成的贫困

  作为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也是最怕同学看不起的隐痛。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对涉及到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甚至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处于“多心”的状态,内心重重设防。另外,长期的心理障碍引发了他们认识观念的负向差。他们自认为在地位、境遇方面低人一等而产生一种痛苦和不满的情绪。他们看到有的人物质上的奢侈,便产生不满,认为老天不公;由此分化,产生了一种带有攻击性甚至恶性的心理——妒忌。由此延伸,一部分贫困生不敢正视自己,唯恐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对学校的一系列扶贫活动存在怕丢面子的思想,宁可勒紧腰带也要维持那种虚假的体面。他们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与自己的条件不相符甚至相反的举动,极力“包装”自己。由于敏感的心理特征,他们自我意向消极,自怨自艾。

  3、闭锁、孤独心理——人际交往领域的贫困

  由于自卑,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中贫困生往往表现出孤僻、独立的特点。他们多是独来独往,一般极少参加人际交往活动,即使参加了也极少与同学、老师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4、过于依赖心理——独立意识的贫困

  有些贫困生缺乏自立自强精神,思想上过分依赖学校社会,再加上受一些舆论过度夸大宣传的影响,错误的认为自身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只知道坐享其成,没有自我解决或缓解的问题的独立意识。

  5、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心理——乐观、自强意识的贫困

  贫困使得一些学生抱怨自己生活境遇,感叹自己出身不好,社会不公等。把困难想象的过于严重,缺乏与困难和贫穷作斗争的意志与勇气。生活上,学习上,自暴自弃,不努力,甚至还作出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还有的更是因为学习上的问题而留级。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05-30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4-26

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01-28

精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1-31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12

初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4-08

工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4-26

高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4-26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04-27

寒假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