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分享的励志文章

时间:2024-12-11 08:23:12 朋友圈 我要投稿

关于朋友圈分享的励志文章推荐

关于朋友圈分享的励志文章推荐1

  你偷过的懒,总有一天会狠狠打你的脸

关于朋友圈分享的励志文章推荐

  1

  晓晓演讲水平非常棒,时间控制能力、控场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很强,而且她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

  为了一个演讲,她通常反复预演各个模块,想象自己会遇到什么难题,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她把自己的演讲内容专门录音,听上几遍,找出哪里讲得不好,哪里讲得很不错,再想想添加些什么内容会让演讲更有感染力、有价值。

  晓晓本身是位严谨的女孩,她又搜集很多段子,自己也学着讲上几段,开始她讲得并不搞笑,一遍遍训练下来,演讲也变得幽默起来。

  第一次听她演讲的人通常以为她是一位幽默的姑娘。

  最难能可贵的是,晓晓在做演讲前,通常会对自己的观众做调研分析。

  她会提前了解自己的受众来自哪些群体,他们职业、爱好是什么,他们最想从她这里听到什么,他们的痛点是什么,她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一针见血的建议和指南。

  每次,她的演讲都能说到受众的心坎儿里,深受大家喜欢。

  面对大家的鼓舞和赞美,晓晓总是回以灿烂的笑容和感谢。

  其实,晓晓内心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晓晓大学参加了一个挑战赛,挑战赛开场是一个自我介绍,还会针对自我介绍问几个问题。

  室友也参加了挑战赛,准备了一分钟自我介绍、两分钟自我介绍,还准备了五分钟自我介绍。

  室友提醒晓晓做好自我介绍准备,奈何晓晓不以为然。

  挑战赛开始了,四位选手坐在一排,面对着八位评委。

  晓晓一看这阵势就懵了,脑子里的想法纷纷杂杂,理不清的思绪让她有种崩溃的感觉。

  评委让选手们依次做一分钟自我介绍。

  轮到晓晓了,她匆忙想了想,说明自己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自己,无奈舌头像被打结了,第一方面还没说完,就被评委以时间到为由打断了。

  晓晓怎么走出挑战赛现场的,她都不记得,只是感到脸部发烫、心慌意乱。

  当初懒得做自我介绍,等到了赛场却支支吾吾、几乎话都不会说,让晓晓彻底清醒:想做好一件事情,哪有什么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过是万事皆备顺水推舟。

  不要试图省事,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你偷过的懒,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狠狠打你的脸。

  2

  文文大学毕业,户口档案托管在学校所在地的人才中心,去年,费了很大劲把户口迁回老家。

  迁档案又要走其他程序,文文想着档案也用不到,干脆以后再说。

  今年,文文打算申请所居城市的户口,从来未想过档案不在户籍所在地,走得是招工、调工2个不同是程序。

  在网上查两者的不同,几乎都说差不多,好多人为了省事直接选择了招工,档案随它去。

  文文看了看,也想直接走招工,不用再麻烦着去调档案。

  她咨询了工作人员,招调工在养老金方面会有一些差异,档案以后调过来可以改调工,前提是攻读一个更高的学位。

  文文内心两个声音:一个是直接走招工,养老金那是以后的事情;

  一个是档案托管在学校所在城市的人才中心,早晚得调,现在不解决,一直都会是个麻烦。

  最终,文文觉得实在不能再拖拉下去了,以前为了省事,弄得现在这么被动,现在如果再图省事,不知以后又有什么样的麻烦。

  文文准备好资料,拿到户籍所在地开出的调档函。

  最困难的就是要回一趟学校所在城市,文文路痴加晕车,又是第一次坐高铁,站点也不熟。

  不过文文是非常坚定的,必须把档案这个麻烦解决了。

  高铁来回10个小时,地铁公交来回3个小时,走路办事也就1个小时的'时间,饭也来不及吃。

  以前通往人才中心的大门关了,文文打了电话,原来入口变了,好容易找到入口,进去找办公室,发现不对,又打电话,发现办公位置也变了。

  办好事情,已到原计划必须返回时间,否则就可能赶不上车。

  天气热得蒸笼一般,一步一串汗。文文打包好饭菜,抓紧乘坐返回的车,公交等了2分钟没有,迅速打的,管它晕车不晕车,坐上高铁才是目的。

  终于坐上返程的车,文文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我们总喜欢怎么省事怎么办,却不知现在一点点堆积的懒惰会滚雪球般酝酿成烦打得我们措手不及。

  任由懒惰驱使的我们,在困顿中才学会醒悟,在糟糕中才学会反思,在低落中才学会行动,在重击中才学会奋进。

  3

  涉及到当下的享受和未来的享受,我们倾向于当下的享受;

  涉及到当下处理麻烦还是未来处理麻烦,我们选择了把麻烦抛给未来的自己。

  有脑成像研究发现,我们考虑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时,所用的大脑区域是不同的。

  当我们想象未来的自己时,大脑的活动跟考虑陌生人的情况一样,即我们看待未来的自己就如同看待陌生人一样。

  比如,我们明知熬夜晚睡对身体不好,但我们还是晚睡;我们明知不锻炼身体相对比较脆弱,但我们还是不锻炼。

  尽管我们不否认未来的自己与当下的自己息息相关,可我们还是选择了当下的享受,想舒适,想省事,不愿意去行动,更不愿意接受挑战。

  而且我们对未来的自己一直抱有过度乐观的预期,想象着未来的自己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会变得有力量、敢于挑战,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也导致了我们不断拖延,今天的事情总是拖到明天去办,明天继续拖到明天。

  习惯了拖延,习惯了偷懒,生活就这么闲散懒漫地被打发着,偶尔为了赶进度,几近不眠不休。

  直到遭受挫折和打击,才悔不当初,决定要改变,但还是有很多的人决定改变不久又重新回到老样子。

  当听到“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命的你”,多少人只是当一句鸡汤左耳进右耳出。

  可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却把人分成两大类:多数人和少数人。

  懒惰的人居多,而每天都坚持并行动着的人,却只有少数的人。

  幂次法则揭示了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大多数人终将平庸,脱颖而出的人永远是凤毛麟角。

  一个人决定自律起来,不再偷懒,在选定的行业一直坚持着、精进着,他就能打败99%的人。

  4

  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每天忧心忡忡,最重要的原因是你太懒了:

  当你抱怨自己赚钱不多,那是你在工作中懒得投入时间和精力;

  当你抱怨自己心情很差,那是你懒得去学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当你抱怨自己免疫力低,那是你懒得走出去懒得去锻炼去健身。

  当你抱怨自己很孤独,那是你懒得去维护一段原本美好的感情。

  当你抱怨原生家庭不好,那是你懒得从自身寻找突破点进行改变。

  当你抱怨学习有什么用,那是你懒得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当你抱怨自己很差劲,那是你懒得发掘自己的优势并加强优化。

  拉罗什富科说过:“懒惰虽然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和美德。”

  在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我们不要一个劲怨天尤人,除了口头之快和获得他人一定的理解外,对于解决问题一点用处都没有。

  多想想怎么解决当下的困境,多想想以后怎么能够防患于未然,最重要的是有了解决方案,就要迅速去落实、去行动。

  哪怕慢一点、累一点,只要你迈出脚,你就向前了一步,领先了一步。

  只有行动起来,你才能真正体味到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能觉察到自己在处理事情中散发出来的力量;

  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你能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掌控感,愿意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自然你的心情、生活态度也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你偷过的懒,总有一天会狠狠打你的脸;你挥洒的汗,总有一天会照亮你的前程。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愿你在任何时候都目光如炬、信念坚定、勤于思考、脚踏实地,一天天逐渐变成你想成为的人。

关于朋友圈分享的励志文章推荐2

  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

  真正会忙碌的人,更喜欢专注于目标,而后专注于有目标的行动,事半,却功倍。

  1

  进入公司车间有两道安检。

  安检人员每天检查进入车间人员是否携带电子产品、危险品以及一切可能窃取公司机密的物品。

  他们的工作机械而重复,类似于机场安检。

  安检人员均是年轻的女孩子,二十岁左右,相貌未必都漂亮,但是个个端庄。

  也许是考虑在过于严格的安全检查时大家不至于太反感。

  大部分时间,这些女孩子都无事可做,她们要么聊天,要么看手机,要么发呆,亦或者埋在桌子底下悄悄的化妆。

  但是其中一个女孩子,她总是很忙,大部分时间,她都在人员进出比较频繁的位置值岗。

  而那些而相对比较闲的位置,一般很难看到她。

  有次无意中聊天,她说,我就喜欢忙一点,觉得忙起来时间过的真快。

  她不喜欢玩手机,对化妆也不感兴趣,而那些天天混日子的同伴,她向来不屑一顾,谈不到一起。

  除了工作,一天必须的十个小时工作时间她不知道该怎么度过,所以她总是愿意去最忙的地方,不让自己停下了。

  她说,忙起来,她才觉得自己是有精神的,不会想睡觉,也没有愧疚感。

  我问她,既然喜欢忙一点,为什么不换一份工作?

  她说,找不到一个工作环境可以像现在这样好的工作了,没有能力,也不知道做什么。

  至于“未来”,她觉得这是个陌生的词,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样忙碌的生活,并没有让她觉得境界高于别人,也没有让她更加充实,反而让内心更加空虚和不安,甚至茫然。

  因为没有目标,这种忙碌就像驴拉磨,永远走不出那个圈,也不知道终点在在哪里。

  即便有人过来喊一声“停”,自己也不明白下一步该做什么。

  2

  其实这样的忙碌,许多人都有过。

  用不停的“忙”来掩盖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好像这样忙起来,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

  但是,仅仅是专注于自己的行动,并不在意行动的结果是什么。

  以前公司一位新升职的主管,下属基本和他同期进入公司,资历相当,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作为主管,他非常忙,比任何一个下属都忙。

  新案子开发期间,他每天一大早开始自己亲自陪客户,在他看来,每个客人都很重要,重要到除了他就没有人可以陪。

  他陪客户的时候,下属并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客人今天布置什么任务。

  等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客人离开,这个主管才开始召集大家一起做客人布置的任务,每天拉着大家加班到很晚。

  而他自己,每晚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下属不愿意加班干的活,都是他干。

  他说,他儿子已经一个月没有看到他了,每天晚上他回去,儿子已经睡觉,而早上起来上班,儿子还没有醒。

  他常常会抱怨,觉得下属不配合他的工作,不愿意晚上加班。

  下属也很抵触,因为他们没有对工作的掌控感,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快下班才被临时安排。

  他既不去统筹全局的,也不能勇敢的和下属沟通合作,作为主管的意义,已经被完全忽略。

  整个团队,处于一种打游击战状态,而且是被打的一方,每天手忙脚乱,可是若要总结,却不知道到底做了什么。

  当然,更加不知道做的那些工作最终达到了什么效果。

  没有方向,没有计划,低效率的忙碌,让人疲于奔命,却失去越来越多。

  3

  经理看到他忙的完全没有形象,忙的没有自己的生活,多次提醒他:

  好好把下面人培养起来,争取每个人能够独挡一面。

  他便说,最近太忙,没有时间一点一点去教他们,过一段时间再说。

  当然,这个主管,后来越来越忙,忙到经理不得不委婉的将他的一部分工作一部分人力分到其他组。

  聪明如他,一定知道他是管理者而非单打独斗的勇士。

  可是因为缺乏领导力,让下属做事情,比自己亲自去做那些事情更难,所以宁愿独自去做。

  教那些下属变的更优秀,对他是一种威胁,因为自己尚不足够优秀,所以宁愿自己亲力亲为。

  他将自己的时间塞满,而逃避合理安排下属的时间,纵然辛苦,却不被人认可和理解。

  他并不去思考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甚至逃避自己的管理目标。

  选择了一种“忙”的状态,去分散自己的目标,也分散别人的注意力,掩盖那些现在无能无力的事情。

  真正会忙碌的人,更喜欢专注于目标,而后专注于有目标的行动,事半,却功倍。

  所有对目标有阻碍的困难,都要首先解决,否则距离想要的,越来越远。

  因为所有绕过去的困难,都会以另一种形式,给你带来更大的困难。

  4

  这个时代,大部分人就像一个陀螺,在不停旋转。

  职场人士有做不完的'工作,医生甚至不能给出五分钟的时间给每个病人诊断。

  而全职妈妈,也在为有质感的家庭生活、高质量的娃娃教育而忙碌。

  而实际上是,职场人士可能能力没有提升,一年过去,年资渐长,能力原地踏步。

  医生开出的药,永远是那些常用组合,不能根据病人的变化而调整药方。

  而全职妈妈,可能家里仍然一团糟,孩子仍然是个熊孩子,然后顺便抱怨丈夫不帮忙做家务。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努力,甚至觉得自己的收获配不上自己的勤奋。

  可是,这些低质量的勤奋,毫无目标的奋斗,不如懒惰。

  因为两者所达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而懒惰者至少还有时间欣赏鸟语花香。

  不停的行动,却没有时间思考,其实就是用安于现状,来回避不断突破和提升。

  质量管理学中,有一个PDCA循环,也就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行动)。

  意思是先计划,确认目标以及实施步骤,而后开始实施;实施中不断确认检查,有问题马上执行改善。

  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直到达到最初确定的目标。

  有效的行动,需要计划,需要思考,需要不断的调整,避免离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

  5

  娱乐记者早年曾问郑凯,对于自己的演艺事业有目标吗?

  郑恺只说了四个字:中国一线。

  郑恺早年拍KFC的广告而出名,但是那个时候,他并没有趁热进入演艺圈,而是选择去演话剧。

  因为他在大学期间就不停拍戏,拍了很多戏,但是都无法引起大家注意。

  然后发现自己身上还欠缺很多东西,进入演艺圈,连做大牌跟班的资格都没有。

  于是他转而演话剧,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担任主角,获取更多演出机会,不停揣摩角色,掌控话剧全局。

  他演了两年话剧,累积了很多经验,两年后再回来演戏,他已经可以很好的把握角色。

  后来终于凭借演偶像剧《我的青春在延安》大红大紫。

  无论是演话剧,还是演戏,他都很忙碌,他说,每个年轻演员都有疯狂拍戏的时候,我很享受这样的忙碌,但是不会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目标而进行,哪怕反复迂回。

  没有目标,就没有原则,纵然一直忙于奋斗,到最后只能自我安慰:那个时候,我也曾经努力过,只是时不与我。

  忙碌,却碌碌无为。

  没有目标,甚至南辕北辙,越努力,越失败。

关于朋友圈分享的励志文章推荐3

  幸运,从来都是强者的谦辞

  1

  我读大学的时候特不安分,都说年轻的时候总是轻狂,爱做梦,而我只剩下狂。

  我幻想过当学生会主席会不会很过瘾,走到哪里都能被簇拥。我幻想过学习年年拿国家奖学金拿到手软,班上同学都自叹不如。我还幻想过大学碰见一个主动追我的姑娘,从清晨到暮晚,从校服到婚纱,羡慕死周围所有人。

  事实上,我没有当过学生会主席,也没有拿过国家奖学金,更没有遇见追我的姑娘。因为我不知道,尘世间所有的幸运,都是需要付出足够大的努力才能获得。

  我很沮丧,我原来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后来才发现远远不够。努力和目标之间的鸿沟,我没有选择去蹚过,而是选择了躺着舒服。我一直不是在全力以赴,只是在尽力而为。

  痛定思痛,之后的我用尽全力,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不是在自习室看书学习,就是在会议室开会讨论,或是在现场顶着30多度的高温策划活动。

  四年,虽然我幻想过的没有完全实现,可我司职过学生会的部长,拿过二等奖学金,还见习了一年的学生政治辅导员。

  我终于明白,每个幸运的现在,都有一个背运的曾经;每一段风光无限的岁月,都先有一段黑暗崎岖。

  2

  但是出入社会后,我差点又让自己陷入了一个不劳而获的误区。

  上班就想有一份轻松好混不加班的`工作,高大上的工作环境,和蔼可亲的上司,团结互助的同事,月月唾手可得的高薪,满满的KPI,绿色直达的晋升渠道,一切都是顺风顺水、和平可爱。

  回家就想有爹妈疼,有女友爱,饭菜在桌,碗筷递手,饭后躺沙发,开好洗澡水,挤好牙膏,备好换洗衣服,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温馨和睦。

  然而一觉醒来,发现桌上的文件堆得比我的“梦想”还高,该做事做事,该挨批评挨批评,该被同事使唤使唤。深夜望着那些没有完成的工作,才反应过来,加班熬夜时流的泪,都是平日手脚慢时脑子里进的水。

  有一天凌晨1点回家,困得实在不行了,就奢侈打了个的。哪知道,我迷迷糊糊上错了车,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是公司大领导的车,吓得我推开车门抱上厚厚的一摞文件,一路狂奔。回想起来,错把大领导当司机,还瞎咋呼,着实失态又尴尬。

  不过话说回来,谁会在意一个小角色的插曲?我意识到不能再浑浑噩噩下去,勤奋、努力、投入、输出、奉献、效益一个不能少,一点一点努力,业绩上终见起色,薪资也实现上涨,开会说话发言也变得好使了。

  幸运的人,解决所有问题,都得做到能掉汗的决不掉泪。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不存在天生幸运,我所有的挣扎从来都不是为了让全世界看见我,而是为了有一天我能看见全世界。

  3

  对于努力,我相信“一万小时努力”理论,即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那么在这之前,你至少要为它努力一万个小时。做任何事都必须要有内容,做到“内容为王”,之后才能“很幸运”。

  拿工作层面的事来说,在不熟悉的岗位上,我会去档案室翻尽历年来所有资料,花很长的时间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举一反三,做笔记都是几大本,有时在马桶上背,有时在床上翻来覆去记。

  人天生喜欢舒服,可舒服了就意味着没有进步。有一时的不舒服,后面工作起来才能很舒服。

  再拿写作层面的事来说,难的是冒金句,更难的是列事例,最最难的就是金句和事例运用得叮当响。

  这就得做笔记,摘录别人写的金句,网上的笑话、段子、台词和常识,微博评论和文章评论。写了还要背诵,背诵了还要提炼总结再记录,方便自己以后写文章随时输出。除此之外,还要阅读大量的书。你不能总读自己喜欢读的、容易读懂的东西,因为这样你的思想深度无法扩展。

  正如法国思想家布朗基所说:所谓的阅读,就是让人得到自由,让作品得到自由。后来,我也写了几篇关于自由的文章,内容充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所以,走心,才能走运。

  4

  特别喜欢王尔德的一句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我们都想着法儿往上爬,因为站在高处才能看得更远,月色才不会被浮云遮掩。无论是本职的工作还是写作的爱好,我总想主动突破自我,哪怕不能到高层,也要能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不至于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到别人手中。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幸运,从来都是强者的谦辞。不强,就不幸运,不努力,就没有选择。

  真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只有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也只有很努力,才接得住丁点幸运,当之无愧。

【朋友圈分享的励志文章】相关文章:

关于朋友圈分享的励志文章10-18

适合分享朋友圈的励志文章12-10

朋友圈经典励志文章10-13

关于分享朋友圈工作励志的句子11-15

朋友圈分享的经典句子04-08

关于适合发朋友圈早安的句子 朋友圈早安分享励志话语03-16

分享美食的朋友圈说说10-12

朋友圈分享奶茶文案07-16

分享精美朋友圈句子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