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1
编者按:《朋友圈的尖子生介绍的是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的采访原话。如果要我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我想到的是“创造与学习”。
今天抽时间把《朋友圈的尖子生》看完了,这本书不是什么热销排行榜的书,作者也不是什么知名作者,但内容的主角在不同的领域都是牛人中的牛人。书中很多内容几乎都是采访的原话,这样也能写成书,也是挺有趣的,推荐阅读。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有两点,第一点是创造,第二点是学习。
第一点,创造。创造并不是想大多说数所说的要从无到有,从0到1地创造一个东西,而是在现有的条件和空间下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包括一些方法、制度,甚至说是观念。如果说每天的.工作都在重复的机械劳动,那还是赶紧离开吧,没有前途也没有前景。延伸来说就是,如果每天也只是单纯地执行上级要求的任务,公司要求的各个项目,那也跟机械劳动没有区别。就像一台机器人一样,输入指令然后执行就行,这个很可怕。至少我,是不甘心于这样的劳动。潜台词,思想上的安逸。
第二点,学习。《朋友圈的尖子生》里面的主角都是各领域中的牛人,而这些牛人有一个很明显的共通点就是,在成为牛人前到处找牛人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方法,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或者说以最低的犯错成本,迅速占领某个领域的高点,然后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种学习方法事实上很原始,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简单说,不敢做,害怕做。
回顾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状态,很显然两者都恰恰处于非常不好的处境,这是实话。在公司的基层,一切讲求执行力,什么都不说,一切只谈执行力,这是一种病态的观念。没有机会创造,没有机会主动改变,一切都是听指挥。短期内是能培养极强的执行力,长期只能成为一个扯线木偶,随着时间流逝,个人的价值逐渐下降,能力逐渐单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从大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因为某些原因离职后,却无法与其他人竞争新岗位。
除此以外,现有的工作已占据90%的时间,可以等同于没有时间思考与学习,即便是通过看书和用网络工具与人沟通,也仅仅只是学到皮毛。学习到的一点点东西,也会因为过度忙碌的工作而忘记无法实践,那跟没有学习是没有差别的,更不用谈去跟牛人沟通,去了解最有效的方法和超前的思想。这样下去,同样的,个人价值和能力都会下降,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
20xx年马上进入尾声,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新的目标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就等一点点去实现吧!
作者:Drifter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2
读马文亚和马佳佳的故事,这两位马同学都是与同龄人不同的人,回顾你的成长经历,你觉得你和同龄人最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质是什么?这个特质有可能帮你赚到钱吗?
这难道是潜意识的回避吗?我怎么一直以为这个章节的作业我已经做完了,今天当我看到这个补打卡作业时还充满了疑惑,不是写过了吗?
有可能这就是潜意识吧,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所以回避了这个问题,从小到大自己走得都是中规中矩按部就班的',该读书时好好读书,该工作时努力工作,该结婚时如约结婚,该养娃时倾心养娃,看起来都顺汤顺水但也没什么波澜起伏。略有出格的人生决定恐怕就是46岁的决定,放弃在做的工作,一门心思地投入心理咨询的职业学习和培训,这个决定一方面受到身边人和事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自己中年人生的需要,看似幸福美满的生活之下,似乎总觉得缺点什么,缺的是什么?
慢慢写到这儿我好像看到一点点特质的光,我是一个可以柔和坚持的人,我一旦做了决定,会愿意慢慢花时间柔和地坚持着,哪怕就是毛毛虫一样蠕动着慢慢一点点向前挪,我也会挪,而不会轻易地放弃,也不会轻易地被旁人的话语踩死,并且自己内心不会那么那么焦虑,再难心里好像总有着股信念,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相信自己不会一直这样“蠕动”的,蝶变展翅只是时间的问题。
还有一个特质,我喜欢读书,读各种书,从小就是这样,小时候第一本书是童话书,我们那个年代有本书是《365夜》,每天一个故事,黑色的封面彩色的书名,每则故事都配有一幅彩图,很厚很厚的一本,我还记得自己跪坐在床边,书铺在床上,因为我自己捧不动,可能也就是幼儿园大小的时候,我妈妈看到了,特别惊奇,到处跟别人说“我家女儿可喜欢看书了,那么厚一本书,自己一个人在那儿看。”,可能这样的童年记忆一直在给我注入力量,我就一直喜欢看书,现在还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就喜欢泡上一杯茶,拿上一本书,一个人安静地看书。
我不知道这样的特质是否能帮我赚钱,即便现在来想这个话题,我也觉得可能在赚钱方面这两个特质不会起到大作用吧,不过我却知道,这样的特质可以让我在今天强调效率强调出成果的社会氛围里,帮助我这个中年妇女能比较安在当下,也间接地帮助我的小家庭平和静谧不急不躁。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3
某天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牛人很多,朋友突然提到非常佩服脱不花,17岁闯北京,高中肄业确是逻辑思维的创始人兼CEO,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企业商学院工作组组长、清华大学总裁班/国研斯坦福等企业家继续教育机构客座教授。我非常好奇的跟朋友追问她是如何成功的,朋友说她也是在正在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里看到的,并即刻在网上下单买了本送给我。
几天后,这本书摆到了我的桌上,作者小马宋,逻辑思维顾问。小马宋精选了他朋友圈里的`13个不同的、有趣的人写出来,观察采访、记录他们的言行,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转述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书中共列举13人,多为90后,我用了整整一周时间读这本书,而这一周里书中的各个人物不断的冲击我,让我触动非常大。感慨现在的90后思维活跃、
想法、执行力强。同时我也对这13个人的成功进行了一些总结。
第一,原生家庭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纵观书中13人,大部分是90后,且家境大都宽裕,至少家庭和睦,给他们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的性格基本都外向、有主见、能折腾,敢于对抗权威。
第二,善于学习,爱独立思考。这是这13个人的共同点,不断学习,给自己设立目标,思考未来的方向及定位,朝着目标努力。
第三,文字功底很重要。所有人文字功底都很不错,都能写文案,都是内容运营高手,日读、日练、日记是他们不断提升的方法。
第四,你的朋友圈是什么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快速成长的捷径:多和牛人接触,多沟通交流,见识最牛的人最牛的事,从中不断总结学习。
那么如何让自己变成尖子生呢?原生家庭我们没法改变,但可以分析自己性格上的优劣势和差距,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进行改变。学习是自己的事,多读书,多思考,不但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更可以通过阅读的积累为文字功底的提升打基础。最后一点就是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那么我觉得先得捋一捋自己认定的牛人具备怎样的特质,其次自己身边是否有这样的牛人,如果没有如何创造机会认识接触牛人。行动起来把!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08-24
校园朋友圈招聘标语 朋友圈招聘标语11-20
朋友圈说说04-11
朋友圈文案02-21
朋友圈作文03-19
朋友圈句子03-19
朋友圈句子03-04
朋友圈好句03-14
经典朋友圈说说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