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心得1
小学语文渗透着德育内容,对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那么小学生的德育情感培养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隐身发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等,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學语文教材的编排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因此在编排教材时应该体现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它们拥有者共同的教育目标,教材中思想内涵丰富、鲜明地反映出善恶美丑、是非好坏、描绘出我国的大好山河等等。小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例如,小学六年级的《示儿》,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这篇文章,同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如“这里的梦仅仅是诗人夜里做的梦吗?”等等,让学生着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爱国诗句,从诗人的诗句中深刻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目的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正确引导小学生的道德。
二、通过引申发挥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性文章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这些故事进行讲述,还应该将其故事中的思想引申发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就是说,通过叙事性文章推理出其哲理,让学生深刻领悟。例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书圣王羲之》一文中,重点描述了王羲之学习书法的艰苦,他之所以最终成功获得书法家的称号是通过他不断努力得来的。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里面所要表达的哲理,让他们知道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投机取巧就可以实现的,是要经过不懈努力得来的。教师要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如果有不良的道德行为,往往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跟他们交流沟通,所以,即使有教师和学生主动与他们接触,但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对抗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要能够充分理解他们,不要放任不管,对这种学生失去辅导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实现相互扶持,渗透道德教育,纠正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做好交流,共同来学习课本共同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站起来》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人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被打倒,一次次站起来的那种毅力和勇气。然后联系实际,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承受一些压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将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规划好,每当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时,不让孩子试图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代替孩子解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现在很多孩子每当独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垂头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坚强毅力以及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韧劲,让学生去学习、去领悟,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德育中的新思想、新特征准确把握住,将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存在,并渗透到小学生的心灵中,这样就肯定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心得2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理想教育和科学兴国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师守纪、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然而,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既讲“文”又传“道”,“文”、“道”有机渗透呢?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如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的课文有《开国大典》,《圆明园的毁灭》,《难忘的一课》等等。思想渗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渗透的有《我不是最弱小的》、《慈母情深》、《生命,生命》等等。道德渗透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渗透的有《触摸春天》,《网上呼救》,《乡下人家》等等。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渗透的有《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鱼游到了纸上》等等。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内容,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宜的施教方法。比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全文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儿时的巴迪写了一首儿童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当他迫不及待地等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正是因为这两种决然不同的风,让小巴迪健康,勇敢的面对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再如,《慈母情深》,母亲工作那么辛苦,家里那么穷,可母亲从不剥夺儿子读书的权力,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正因为有伟大的母爱,儿子也突然间长大了。用妈妈给的买书的钱买了奢侈的罐头——给妈妈吃。确实是很感人啊!
针对课文特点,设计渗透方法。
1、“设身处地”的方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悲壮的一幕》、《大江保卫战》、《印度洋上生死夜》、《船长》等课文部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去体会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2、“身临其境”的方法。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如《将心比心》、《尊严》、《风筝>等文章可用这种方法。这些课文都有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黄果树瀑布》,《富饶的南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中描写的日月星辰、巨川大山、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景物,已经融进了作者赞美之情,不再是纯客观的景物,而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美。享受课文中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美的情感,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熏陶感染,会情不自禁的赞叹祖国之美。如《黄果树瀑布》是作者李有贵被黄果树瀑布壮丽的景色深深陶醉而写下的一篇散文。教学时,可放录像,听水声、瀑布声,还可放录音,让学生练读:自由朗读、伴乐朗读、背诵。要求读得入情入景,陶醉于美景中,自然他们的心灵得以美化,爱国之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祖国有这样美的大好河山,有谁又会不去热爱她呢?
3、“直观演示”的方法。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收、理解,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挂图、教具,使教材内容变为直观的东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印象。只有学懂课文,德育渗透才有效果。如《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启示》等文章,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可用这一方法。
4、“课外活动”的方法,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演讲、板报、设计制作、课外劳动、调查报告、知识竞赛等活动,建立校内与校外、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去学习、理解,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情感,能够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应针对学生真实思想进行适时教育。好像细雨润物一样,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觉地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日臻完善。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积极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到课外活动中,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使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心得3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德育教育是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和前提。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 德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尤其是在当今新的教育形势之下,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据学者调查显示, 一些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随年级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 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滑坡趋势, 积极地推动学生的德育, 加强小学道德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一次强调了“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口号, 又一次地在全国掀起了德育教育的大潮。我国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了“文以载道, 德以载人”, 这就是说在文字的传输过程中就已经渗透了道德教育, 他尤其地还强调了文章中所渗透的德育教育, 这就与古代儒家所宣扬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教育是相一致的。而语文又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文以载道就成为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过程中, 教育题材都是以文质兼美、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作品为主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学, 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措施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了,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积极地推广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逐步地加深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中 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由此我们看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也阐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那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措施:
1. 利用小学语文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德育教育需从细节入手, 小中见大。这就要求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也要从细节入手, 从细微处着手。而语文教材就是我们挖掘德育教育内涵的主要阵地。小学生的心智还极其得不成熟, 他们对于社会事物的认识还不够透彻, 因而教材文本成为了学生们了解社会的直观材料。而在这些直观的教学材料中, 从形象到抽象, 从具体到概念, 都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纵观当今的`语文教材, 既有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 又有讴歌爱国人士的《狼牙山五壮士》《詹天佑》。这些赞美祖国壮美山川的优秀篇章, 都有着同样的一个培养目标, 即使学生懂得祖国河山的地大物博。因而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紧扣教学大纲, 吃透教学题材, 从全面的、层次的深刻把握上深层地挖掘德育教育的深刻内涵, 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作出充分的努力。
2. 强调课堂教学环节, 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 在语文教材的教学主导下, 通过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学习, 比如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可以将德育教育工作与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因而教师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环节, 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时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在讲授文章、了解字词句时, 将德育教育自然地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其次, 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法。这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 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在浓郁氛围中获得更真实体会。
3.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树立德育模范作用。
论语中有言, “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强调的就是为人师表。因为, 教师是德育渗透的主要引导者。引导者就应当具备良好的自身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和高尚的品德, 才能成为道德师范的榜样。而学生又具有向师性,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耳濡目染地对教师进行了模仿, 如果教师的品性存在着一些偏差, 那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所以, 教师应当严于律己, 率先做好模范作用。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尽情地体现人格魅力, 更要在教学语言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关爱。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07-0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06-22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5篇03-06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5篇)12-16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1-24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心得12-03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6-09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汇编15篇02-08
观摩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