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3 19:28: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雨点》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点》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教学反思1

  前几天,我教了《春天的雨点》,觉得有成功和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春天的雨点》一文情节感人,语句清新,语意深刻,适合进行语感训练和思维训练。抓住描写乌汉娜老师的重点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再组织交流反馈,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领悟人物情感。例如:抓住‘搂’、不解剖文章内容,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就乌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孩子,是一种甜蜜的感觉。这样,能更深地体会文章的内涵。‘转身走了’让学生感受到乌老师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应该的,不需要他人的感谢,在想象说话时,学生的真实感受就出来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成功,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多思”这一目的。朗读时利用学生自己的感情来发挥,读得很让感动,效果特好。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之后,再立足课本,解决“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含义深刻的重点句。“春天的雨点,怎么会落在达丽玛心里?”通过自读处思形式,自然而就解决这一深刻的含义。

  二、不足之处

  1、 在抓描写乌汉娜老师的重点句的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想放但不敢放,没有特别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上,如:一个句子还没理解透彻,有学生已转移到另一个句子时,我怕课堂秩序混乱,直能一句一句地分析,课堂调控不够灵活,指向性比较明显。

  2、 课文的插图没很好的利用。

  《威尼斯的小艇》

  前几天,我执教了《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我把握了课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放飞的舞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学,自悟,自会。

  1、教学手段的多样。

  (1)内容分析中借助多媒体的启发。

  这篇课文充满了异域风情,学生是很陌生的。为此,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威尼斯的资料,通过图片,文字的介绍,什么是水上城市、"两头翘起",石桥,各种各样的建筑学生一目了然了,这样直观的方式比什么都有效。这也为成功地上好这节课打好基础。

  (2)这堂课,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学习:“小艇的样子”,一部分让学生画一画,一部分让学生折一折。“船夫的驾驶技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船夫和游客的情景中体会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会用小艇作什么等来体会小艇的作用。

  2、整个教学过程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假如你来到威尼斯,你最想让手中的相机拍下什么画面?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朗读中体现了情感的启动。在课文第三部分中对威尼斯的小艇的作用的理解时让学生注意了动态的威尼斯和静态的威尼斯,并且从读中去体会,去体会两种不同的美,从小艇的作用中体会威尼斯的美可以说是独到的。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反思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这篇课文主要讲述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庄严而神圣的升旗仪式的情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翘首以盼能亲眼目睹这神圣的升旗仪式,当大家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的上空时,激动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人们热泪盈眶。千万双眼睛都看到了我们的国旗像一朵红霞和太阳一同升起来了,这预示着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

  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联系学生生活导入

  你参加过或见过升旗仪式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唤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刚开始学生会谈自己每周一参加的校升旗仪式的感受,也可能会谈到在电视里观看升旗仪式的情景及自己的心理感受,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在这一阶段,学生谈得比较简单,认识得也比较肤浅,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学生后面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因为在学校里参加的升旗仪式或是间接地看到的升旗仪式,都不能与亲自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那种对心灵的冲击与震撼相提并论。

  (二)突破重难点,学生交流感受。

  在学习了前三段的基础上,学生们理解了当时的人们期盼看到升国旗的激动的心情,我一边解说一边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录像,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掀起了学习的高潮。尤其对于那些从没有到过现场亲眼见过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安排使他们大开眼界。同时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用具有感染力的朗读配合录像,让学生边欣赏庄严的升旗仪式,边感受着语言的魅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三)交流搜集的资料,课内外结合,再谈感受。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思想内涵时有一定的难度,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关于国旗的故事、国旗的背景材料、及有关我们祖国的荣辱的故事、或是有关国旗在国外发生的感人的故事等丰富的感性的资料,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老师再引导学生在听了这些实实在在鲜活的例子后,再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就更容易了。

  但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课堂气氛调动的能力上还需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还要更加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蝗思想感情。

  虽然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要虚心地向身边的教师学习、求教,同时我也会珍惜每一次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向新的标准看齐。

《雨点》教学反思2

  《雨点》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八行,四句话,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

  一、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识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而乏味的事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乐趣。上课之时,我先用“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这个谜语做了导语,把孩子一下子就吸引到了课堂之中,顺势引导“春天到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调皮的小雨点开始了他的旅行,他都在哪去了呢?”我点击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一下就猜出了雨点的目的地,从而引出“池塘”这个词语,知道学生读准了字音,又问“雨点又是怎样到小池塘里去的呢?”,从而引出四会字词语“落进”。请孩子利用表演的方式更清楚地理解“落”的意思,并提醒学生“落”是上下结构,并非左右结构。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词语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生活经历少,善于理解比较直观形象的词语。所以,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文中的“跳跃”一词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有没有玩过蹦蹦床,让他们用动作模仿跳蹦蹦床,并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学生很快理解了“跳跃”,并体会到了雨点此时的心情。

  三、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他们想想: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在那儿干什么?于是,我设置了一个拓展训练:

  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

  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

  雨点落在花朵上,在花朵里--------------。

  雨点落在我们的'脸上,在我们脸上-----------。

  指导学生说落在雨伞上时,我适时地做了一个跳舞的动作,学生立即说出“跳舞”;当我又做弹琴的动作时,学生中又蹦出一个“弹琴”,速度之快,让我有点惊讶。然后我把孩子们的话写在黑板,再让他们美美地读一读:

  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

  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跳舞。

  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打鼓。

  雨点落在大树上,在树枝上荡秋千。

  雨点落在汽车上,他给汽车洗了个澡。

  雨点落进竹林里,竹林里又多了尖尖脑袋的春娃娃。

  一次教学实践一份教学反思带来的将是一份成长,虽然课上得不尽如人意,但却让自己收获多多。

《雨点》教学反思3

  《雨点》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非常优美。描写了雨点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状态,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童趣。全文共四句话。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并且精心备课,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学生配合得也很不错。原以为教学这篇课文会很简单,但是在真正实施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听了教研员的点评后更是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学中我重点指导“睡觉、散步、跳跃、奔跑”这四个词语,我直接引导学生读,而没有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过程有些单调了。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演起来。若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加上动作表演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学生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进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气氛可能会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些。低年级课堂上的表演时间就是让他们在休息,学生在演一演的过程中会更好的理解词语,读好课文,这样既符合了儿童好动的特点又增强了学习的情趣,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教学气氛。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上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给学生的朗读引导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本节课我只播放了课文的配音动画,却忘记了范读,以后教学中的一定会注意范读的作用。

  在在对学生进行朗读点评方面,还不是很到位。学生朗读时,若能注意倾听,从朗读的准确度,声音的响亮程度,情感是否符合文本等方面全面进行点评会更好一些。另外,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朗读方法,让人体会出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高课堂上语言的感染力,用富有起伏的语言更好的去感染学生。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因为之前的课文朗读费了过多的时间,所以最后学生没有太多时间练习书写。以后应在课堂环节的时间分配上多下功夫,留足写字的时间。另外有部分学生在写字时的姿势不太正确,很容易对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但这个学习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以后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雨点》教学反思4

  《春天的雨点》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春天里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达丽玛在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放学后,乌罕娜老师不顾疲劳认真地为她补课,并冒雨送她回家。达丽玛感受到老师的爱,不仅认真听讲,而且在第二天早晨为老师送去了雨伞。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从课上讲到课下,从第一天写到第二天;地点也从教室转到办公室,再到回家途中,最后结束在乌罕娜家门口。

  语文课标中强调阅读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学时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所以教学时,没有硬“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春天的雨点”所蕴含的多层含义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直接的告诉孩子们,而是通过朗读课文中的语段,画出文中的重点词汇,通过讨论、想象来感受里面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比如:学习老师送孩子回家,抓“解”“搂”“送”等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请同学们用心去想象老师将十岁的达丽玛搂在身旁,裹在袍中,在春雨中相依而行的场景,体会达丽玛感受到的温度和此时她激动的心情,进而感受老师的关爱。在抓住“搂”这个动词体会的时候,我更是联系了前面一个单元刚学过的《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进行教学,文中“奶奶把东东一把揽在怀里,紧紧地搂着她说”;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很快的理解,奶奶把东东搂在怀里表达的是奶奶对东东的疼爱,乌罕娜老师把达丽玛搂在怀里也是一种爱,而且这种爱是对一个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孩子的,从而更进一步的`体会乌罕娜老师的爱。能够及时的联系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诶,这也是这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名读课文,到默读、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通过这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课文所表达的师生间那真挚的情感,悟出之后再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无私而深厚的爱心以及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后反思较为不足的还有:课文的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也是开学到现在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个问题,没有充分利用资源,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插图,来回忆一下这21岁的乌罕娜老师和10的达丽玛之间这发生在春天的“温暖人心”的故事,若能在课末让孩子们看着插图再来回忆、复述一下课文内容的话,效果可能会不错。

《雨点》教学反思5

  〖“需要”

  有位老师上一年级新教材《雨点儿》一课。前面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了雨点儿的对话后,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雨后的变化,她别出心裁地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比如:喜欢唱歌的学唱《小雨沙沙》;喜欢绘画的则在大展板上描绘雨后美景;喜欢表演的可以带上头饰演演课本剧。学生们看似都按自己的个性爱好各就各位去活动准备了,但你很快会发现没多久,唱歌组的同学声音越来越轻,无精打采起来;绘画组的看似从头到尾饶有兴趣,忙个不停,但除了彩虹就是小花小草,色彩与形状也无多大变化,画有否美感是不敢恭维;表演的同学虽然带上了头饰,但显然进入不了角色。这样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学尘们终于捱到了时间,然后就来了个“综艺大观”,效果如何自然是不必多说的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教学创意不错,可是她没有把孩子们的真正需要放在首位,学生无非是在被动地执行命令,不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试问他们的个体得到了多少发展。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并不是我们教师仅凭个人意愿可以猜测的。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用“学生的需要”去选择!

  〖借助媒体,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更容易理解语境,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通过图片展示雨过天晴的画面: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各种野花,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的喜爱、感激情感表达出来。

  〖角色朗读,注重个性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朗读更符合角色特点,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后,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应该读怎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实践证明: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探索、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朗读不是机械的见字读音,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激情设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想象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领域,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一册有这样一篇课文《雨点儿》,讲述的是小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各种形态。课上,我分别演示了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跃”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到哪儿去,做什么?”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花上,亲吻她美丽的小脸蛋;有的说小雨点落到小朋友的花雨伞,开心地滑滑;还有同学说到小雨点落到臭水沟里,呜呜地哭泣;小雨点落到沙漠里,很快被吞噬了……这样具有创新氛围的课堂,是动态的、充满乐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生生互动,让思维在共振中引发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切磋。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首先,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我们在学习《雨点儿》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为什么不到同一个地方去?”这本身是作者拟人化的写法,按常理讲,下雨的面积大不可能雨都落到同一个地方。我正想解释,这时学生说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大雨点儿选择了没花没草的地方,小雨点选择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讲得多精辟啊!这完全是对生命的感悟!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了掌。

  〖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

  我在教学《雨点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了课文,谁来问一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同桌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声音大而急的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可以通过图片或电脑课件展示雨过天晴,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水珠在花瓣、叶片上滚动,蜻蜓、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了各色的野花,嫩绿的小芽的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感情朗读第五小节。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可以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先请小小组合作排练,再选一、两组向全班小朋友交流,最后集体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雨点儿》一课,在指导学生品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画面,亲自感受一下雨点儿给大地所带来的这些变化。(出示动画:春雨丝丝、万物复苏的情景)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看了画面,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引导:雨点儿不仅是大地的好朋友,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遍,表达我们对雨点儿的喜爱之情。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老师进一步启发:你觉的这段话哪些地方写的特别美?谁能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情感的感悟也就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品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利用绘画创设情境,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心,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如学习《雨点儿》一课可以配上动听的音乐,加上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滴答、滴答,飘飘洒洒。云妈妈的孩子来了。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来了?”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张着嘴巴“说话”的大雨点和小雨点。有趣的画面逗得孩子们露出笑脸,学习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教师趁热打铁说:“它们说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快去读读课文,告诉你的小伙伴吧!”孩子们想学爱学的情感波澜马上掀起来了。

  〖抓住知识要点,组织游戏

  游戏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组织形式。寓知识于游戏中,不但可以调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课文《雨点儿》这篇课文的生字时,由于雨点儿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于是我就在每个孩子的课桌里藏了些雨点卡片,背后写上一两个词语。开展“读雨点的话”游戏时学生异常兴奋,因为游戏规则是谁读的最多、最正确。就能得到最多的落叶。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不同的游戏。如:找朋友、开火车、猜字、举字、摘苹果、打擂台、插红旗。”等等。深受同学们喜欢。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中进行教学,能保证孩子们在轻松、欢乐、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雨点》教学反思6

  《雨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四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它描写了雨点落尽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体现了雨点在不同处所、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情调。文章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动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到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引出今天要学的课题。接着在导学环节我设计了三次的读:一初读课文攻克生字词这一难关,解决阅读障碍;二朗读和课文插图相结合,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流动的样子是各不相同的,加深了对课文了理解。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让学生说一说,春天来了,春天的雨点落下来还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那?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妙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讲解本课之前,我设计了精美的动画,比如:根据雨点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不同形态,把小雨点的动作设计成睡

  觉、散步、奔跑、跳跃,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从形、声上直接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以读促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精读、师范读、比赛读、激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亲自体验,深入课文。

  在教学本堂课时,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带着自己的且身体会去感悟诗歌的内涵。比如在引导学生朗读诗句的过程中,我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朗读起来才能深入文本,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注意评价,展示自我。

  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小雨点在小溪中悠闲的自由自在的走着聊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读一读”。又如学生读‘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读的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海洋’的大和无边无际读出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让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雨点》教学反思7

  案例:

  师:学了这篇课文,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

  (老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

  师:听完录音后,你们好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它睡得可香了。

  生:我看到了雨点在江河里奔跑,它们有的还在进行比赛呢?

  生:我看到了雨点在海洋里跳舞 ,它们跳的可开心了。

  ......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你在下雨的时候看见雨点还分别落在哪呢?它又在进行怎样的活动呢?

  生: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跳舞。

  生:雨点落在在荷叶上,在荷叶上休息。

  生: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唱歌。

  生:雨点落在竹叶上,沙沙沙地在欢笑。

  ......

  师:同学们可真棒,能说出这么多不同的情况,说得真好,如果老师让你将今天所学的内容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你会吗?

  生(兴高采烈地)会。

  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呢?

  生:我会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生:我会背给爸爸、妈妈听。

  师:真不错,刚学完课文有的同学就会背了。那么谁还会用其他的方法介绍呢?

  生:我会边说边做动作给爸爸、妈妈看。

  生:我会把画点落下来的不同情形画出来给爸爸、妈妈看。

  ......

  师:真不错,老师知道同学们的本事可大了,大家回去后就用你们所说的方法去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好吗?

  生:(兴奋地)好。

  反思: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过程。上述片段,根据课文特点,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充当了课堂的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尽情的发言,发挥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做好了适当的点拨、引导,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演练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增加了练说的难度和力度,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到雨点进行练说。学生大胆想象,畅谈自己的想法,训练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倡导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教师又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所学自己回去在家长面前露一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在生活中巩固所学,融汇贯通自己所学,进行了知识的整合,他们分别采用说、画、演等不同方法在家长面前露一手。将课中所学内容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家长面前。高涨的学习热情,突出的能力表现是教师所料不及的。这样的课堂教学重视了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了他们创新意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同时联系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总之,上述案例忠实地实践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课内‘动’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练’起来。在走进新课改的今天,这也正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的。

《雨点》教学反思8

  充实而又忙碌的两周又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从优课展示周帷幕的拉开,到优课的选拔、展示,作为这次活动亲身实践者之一的我,感受颇多!

  在活动的过程中,师傅以及其他的老师都能给与帮助和指导,让我感觉到浓浓的团队合作的氛围。我想,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促我们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源动力。课后,我也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执教的《雨点儿》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明显地感觉到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在教学的设计中,我原先设想着以品和悟贯穿始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词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想象中品味词语,学会运用词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时的'尝试和积累,因此,我要考虑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如何熟练地去运用,而是怎么样让他们了解并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学习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提升,或者干脆选择更具可行性的字词教学的方法。

  其次,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虽然比较自然顺畅,但是,整堂课下来,感觉就像捧着一张白纸,没有一点立体的味道。有好些环节的落实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够深,不够透。

  比如学习雨点儿的对话,我现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第一目标,学生能尝试着课文里的对话,第二目标,能够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和动作,在这样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有一种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想象得到雨点儿相遇的情景,不同个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很着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们自主想象的对话中会有所体现,或者表示那儿已经干得怎么样了,如何需要他们……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上升到一个高度,而且又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经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让阅读中的想象在不经意间悄然开花。

  在学生感悟雨点儿的好处这一环节的引导,我觉得也很不到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大(小)雨点?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雨点儿对于大自然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没有雨的话意味着什么?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雨点儿的依依惜别,也感觉不到他们对水的重要性的赞叹以及我们要节约用水的感悟,因此在图片的展示中,他们就自然没有为缺水的现象而担心,也没有为在雨水滋润下的大自然的清新而欣喜,可能有的就仅仅是对画面效果的一种赞叹吧!或许他们最高限度也不能达到我所期待的高度,但是,至少我希望通过这样一堂课的学习,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个量的递增。分页标题#e#

  这些只是我在课后的略微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包括教学的设计与运用,尤其是课堂调控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的闪现,我希望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我们都能经常享受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想到这儿我又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活泼而又生动的笑脸……

《雨点》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雨水与植物的关系,(机动体会大、小雨点作用的不同)。

  课时:2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雨点儿》,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为什么叫他们雨点儿呀?雨点儿有什么作用呢?他们去干吗了啊?为什么他们去的地方不一样啊?这是些怎么样的雨点儿啊?

  整理问题:这是怎么样的雨点儿?雨点儿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他们去的地方不一样?

  二、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小朋友提的问题可真多,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读课文吧。

  (一)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所感悟的,随机出现句子进行教学,在理解句子的同时解决学生所提的问题。

  (二)深入理解,学习课文

  [出示]: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1、理解数不清,如学生说我知道雨点很多?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愿意上来画画这些可爱的雨点儿啊?指名上台画,在请同学上台画……师问,这画得完吗?(画不完)是啊,雨点多得数都(生齐说数不清)。

  2、理解飘落

  A你知道哪些东西是飘落下来的吗?(雪花、树叶、花瓣等)

  B看课件树叶飘落下来的情景,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啊?体会慢、轻、柔的感受。读读飘落。再看雪花飘落的情景,用飘落来说一句话,并引导学生说得更具体,加上什么时候,雪花从什么地方飘落下来。

  C知道吗,雨点也是这样飘落下来的,你们看,(看课件)再来读读这句话,可以站着读,也可以加动作,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后齐读。

  课中操:课件出示小雨沙沙。

  这么美的雨点儿,小朋友愿意来唱一唱吗?跟课件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告诉我们了雨点的什么啊?(作用)

  那课文中又是怎么写雨点儿的作用的呢?请小朋友在课文中找一找。

  [出示]不久,有化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A自由地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段话有几句?

  B选择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C指名读,体会更、不久、等词的意思。

  D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感情朗读第五小节。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机动:为什么大雨点跟小雨点去的地方不一样啊?

  演示出示一盆小花,让他们说说小花需要的是是大雨点儿还是小雨点儿?他们能换吗?你们能告诉我哪些地方更需要大雨点呢?(引导学生说出干旱的地区,沙漠地区那里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更远的地方,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让那里也能长出花草。感受关心、友爱的情感)

  (三)拓展

  你就是那些花啊,草啊,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可以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先请小小组合作排练,再选一、两组向全班小朋友交流。

  反思:

  一.朗读的还不到位.

  在读“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我按上面的步骤,让学生感悟,数不清处理得还不错,但飘落这个词,我让学生先联系生活,说说哪些东西也是飘落下来的,然后就让他们看课件,一副树叶飘落的情景图,当时学生只是看图说话了,说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秋天树叶黄了……等这方面去说了,根本就没体会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那种轻、柔、慢。学生没感悟到,就读不出那种感觉,当时我也想到了读得不到位,但因为想到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后面的句子教学,感悟雨点的作用,所以在这没创设情境,也没范读,所以这个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好。

  二、质疑不是很有价值

  因为学生太小,所以我不敢让学生质疑后就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读课文后,说感受引导学生学了两句话。所以这个质疑不是很有价值,不过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如“为什么课文中要说是大雨点跟小雨点呢,平时生活中的雨点应该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大、小雨点要去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等等。如果当时我能直接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带入课文中,带着问题学,那就更好了。

  三、拓展不够

  我除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数不清,哪些东西是飘落下来的,以及最后如果你是小花小草想对雨点说些什么。当然这些拓展是可以的,但如果能引导学生理解雨点作用的时候,“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让学生说说雨点还落到了哪里,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既可以引导学生感悟雨点的作用,又可以指导好朗读。

《雨点》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把识字、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论读生字、还是记生字、朗读方面都体现自主精神,学生认记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1、在理解“数不清”这个词语时,我问孩子们课文中什么数不清,我认为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我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引在本课教学中,我问:“如果你是花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朗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识字应让学生组词、造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通过反思,我体会到:在教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雨点》教学反思11

  [案例]

  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雨点儿》

  试教时:

  识字环节:出示“数、清”等10个生字,引导学生读准音,特别注意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用联系生活、加一加、换一换、演一演、数笔画、猜谜语等多种方法记住形。通过指名读、跟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打乱顺序齐读等方式加以巩固。

  阅读教学片断:在课间操《小雨沙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4小节,听听雨点儿说了些什么,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大雨点和小雨点说的话。划好后同桌互读,而后分角色读,表演读。再启发学生针对雨点的对话质疑并加以感悟,使学生理解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雨点儿的滋润,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更需要雨点儿的滋润,让种子能在这里安家。

  公开课上:

  识字环节:结合语境,只出示“数、清、彩、飘、落”等出现在同一句话中的5个生字作为重点来教,通过联系生活记住“数”、加一加或换一换记住“清”与“彩”、创设情境演一演“飘落”等方式,突破了识字教学的难点。同时还理解了文中带有这5个生字的那句话。另有“空、问、回、答、方”这5个生字,音形义相对较易掌握,就将它们分散在理解课文时进行教学。其中“方”字还作为书写指导的重点,指导学生注意笔顺与笔画位置。再在学文后的巩固环节来做“跟生字宝宝捉迷藏”、“你说我猜”等游戏。

  阅读教学片断:在课间操《小雨沙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小节。我先带着学生划下大雨点问小雨点的话,指导读好这个问句之后,再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对话内容,并进行师生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而后启发学生针对雨点的对话质疑并加以感悟,使学生理解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雨点儿的滋润,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更需要雨点儿的滋润,让种子能在这里安家。

  效果:试教时,在识字环节,全场就冷了,没有几个孩子能积极参与,更不用说能用多种方法识记了。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中,又因为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要求——“用笔画出雨点儿所说的话”难倒了大多数学生,使得整堂课连牵带拽的,没有了自主参与,没有了兴味盎然,没有了轻松愉悦,更没有了我所期望的精彩,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而在公开课上,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学得兴致勃勃,连质疑时所提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学习状态相当不错,效果自然令人满意。

  [反思]

  从试教到上公开课,前后也就两天时间,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个老师,同样都是入学不到三个月的孩子,两堂课的教学效果会相差如此之大呢?在试教时,我也是作了充分的准备,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的。满以为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许还会有不期而至的精彩。没想到,结果完全事与愿违。于是,我进行了反思,加以了改进,才有了之后那堂课的收获。从中,我得到了不少启示。

  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些孩子入学还不足三个月,这一阵子大多时间用来学习汉语拼音,课堂上教的也才百把字,而课文,几乎还没怎么接触过。如今,我把几个单元之后的课文提上来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这跨度相当大,真是勉为其难呀!难怪在试教时一出示数量和难度都超过他们想象的生字,他们就闷了,更不用说放手让他们找文中人物的语言了。而在后一堂课上,由于分散了难点,且有了教师的适当引导作铺垫,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看来在教学中,什么时候都不能把学生撇在一边,不顾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一味地按着教师设定的步子走,要知道,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一定得找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教学的梯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既非轻而易举让学生感到乏味,也非高不可攀令学生丧失信心。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孩子们对待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在以上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了识字方法的多样性,识字过程的趣味性,在阅读教学中则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解疑、想象体验、朗读感悟、迁移运用、表演激趣等来体现自主性与趣味性,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读读记记说说演演中轻松地达成目标。

  三、“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阐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后一例教学中,我们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教给了孩子一些阅读的方法,再给他们放手实践的机会。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并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即思考解决“为什么小雨点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些问题时,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之后的想象环节“如果你是雨点儿会到哪里去”,孩子们说得有理有据,相当感人。这正是因为孩子们的灵性得以释放,创造潜能得以激活,思维火花得以点燃所带来的良好学习状态与效果。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雨点》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是想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歌曲的动感和美妙之处,近而帮助学生记住歌词,达到学后不忘的效果,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充满美的感情。音乐课若是枯燥无味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有位音乐教育家曾经讲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他说,如果把流行歌曲放到教材里,用我们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先识谱再学歌词,那么流行歌曲可能是流行不起来的。这真是一语道破了我们教学中的迂腐做法,如果我们花多些心思变通教学形式。

  研究如何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改善教学细节,哪怕是带感情的演唱演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动人的身体语言、充满关切和询问的.眼神等,真情的投入与调动,总是能吸引孩子的,让孩子们在平等、生动、活泼和充满音乐美的环境中去学习音乐,就会使孩子们今后永远热爱音乐,使音乐教育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得到扩展,从而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人们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是人之常情,把律动、舞蹈加入到歌曲教学中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音乐是声音语言、舞蹈是人体语言,歌和舞是自古以来就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能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在《小小雨点》一课中,就充分地借助了舞蹈的基本功能,在歌教学后,为了帮助学生记住歌词模仿小雨落在花园里,落在鱼池里、落在田野里,那栩栩如生的画面,我编了一段律动加舞蹈,“小雨”做着扩指动作向花园里洒水,“小花”托腮摆头“乐的张嘴巴,”“小雨”扩指洒水,落在鱼池里,“小鱼们”双手一前一后做“摇尾巴”动作,脚走小碎步,“小雨”落在田野里,“苗儿”做发芽拱出土动作。“向上爬”分开双手,舒展身体等这些基本舞蹈和律动动作,让同学们边唱、边舞,即记住了歌词,又深动形象地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情绪处于自然、欢快的气氛中。

《雨点》教学反思13

  《雨点》是一首诗歌,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形象地描写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情景。这一首诗歌简洁明了,充满童趣,我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跟着小雨点去池塘、小溪、江河、海洋旅行了一次,认识了它们不同的特点,孩子们学得高兴,知识点理解的迅速,基本上一课时时间就将诗歌内容理解透彻了,且会背了,比教学设计上预期的要好的多,剩余的一课时主要用于写字和仿写的指导。

  我觉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颇为满意:

  一、简笔画再现诗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还是像以前一样,这课我采用了孩子们很喜欢的简笔画进行教学,尽管有挂图,但是我认为在黑板上画画更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我一边描述一边画,相继画出了活泼的小雨点、静静的池塘、缓缓流动的小溪、奔腾的江河,还有波涛汹涌的海洋,孩子们发出了“哇”声,完全被黑板上的画所吸引。我为这些画写上了名字,然后问学生:小雨点分别落进了哪里?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就能说出答案。我请孩子们观察一下简笔画,说说怎么样辨别这四个事物?孩子们从大小上进行了区分,记得较牢固。我又让孩子们观察课文中的图,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认出,说明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它们。

  二、表演展现事物特点,帮助加强区分。

  认识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现在需要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了解它们的特点。那如何快速又深刻地了解呢?我觉得表演是最好的方法。我请孩子读诗歌,并提问:为什么说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呢?孩子们从简笔画中找到了答案,回答说:因为池塘是静静的,不流动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池塘的特点,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边背诵边表演的游戏。接着又相继解释了“散步、奔跑、跳跃”的原因,也相继进行了表演。最后,进行全篇背诵加表演,孩子们兴致很高,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之间的本质的区别。

  三、范文引领指导写话,激活学生思维

  还是和以前一样,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提高说话能力的机会。《雨点》这首诗歌,是一首未完的'诗歌,等待着孩子们去填充,去续写。课文的形式是这样的:雨点落进()里,在()里()。如果按照这样的形式去写,思维容易被框死,因为,孩子们已经找不到什么地方能在里面干什么的了。我找到一首续写的诗歌,它是这样的: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桃花。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柳芽。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庄稼。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青蛙。

  后面的句式“()了()”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多挖掘生活源材料的机会。我先让他们读,再引领他们根据春雨的价值进行仿写,最后布置了写话作业,相信他们也能写出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诗。

  这一课总体来说是愉快的,因为我和孩子们一起和雨点进行了一次旅行,这次旅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实。

《雨点》教学反思14

  我把这篇文章放到我班进行试讲,出乎我意料的是这篇文章并没有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以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感情。但是理解都不深刻,有些同学理解了不会用语言表达感情。

  第一、这可能与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有关,如果放到五六年级我想学生们会有更深的体会,语言表达更上一个层次,体现出情感深入,也是课堂的高潮。

  第二、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最重的指向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而我现在的课堂几乎就是以课文理解为主朝向的是人文,与语言文字的运用结合较少。这也是我现阶段正在努力改进的`目标。

  本堂课中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事:第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文章的时间,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名读课文,到默读、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课文所表达的师生间那真挚的情感。第二、春天的雨点的含义,学生表述的一知半解,我索性直接告诉了学生,我认为这比学生懵懵懂懂的更好。

《雨点》教学反思15

  教完《雨点》后感觉有几点欣慰,因为这是一堂真实的课堂,在课前只让孩子们预习了生字和课文,带着他们读了几遍课文,也只是注意字音的读准,没有让孩子们刻意的模仿读。课结束后孩子们能读得入情入境。

  1、课上孩子们发言积极。

  今天我让孩子们到四楼会议室上课,课前试用话筒说话,让孩子们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孩子们个个洋洋自得,充满成就感。后面又有很多老师听课,孩子们很好奇,更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所以课上孩子们发言积极。

  2、注重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我在课中设计了让孩子们想象的环节。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变成雨点,然后让孩子们说感受,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在池塘里睡觉真舒服。”“我很高兴,因为很好玩。”“我从天上落下来,落在草地上玩滑滑梯,很有意思。”~~~~~~~~~~然后又让孩子们说最想落进哪里,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

  3、 读中感悟

  在处理“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这句时,我先按照的预设的来引导,1)这么大的声音,把雨点都给吵醒了。2)雨点还没睡着3)雨点睡着了,可是睡得还不香。尽管层次感很强,可是结果发现孩子们还是没能读出在池塘里睡觉的味儿,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做一做睡觉的动作,然后说,我是一颗快乐的小雨点,我落进池塘里睡觉,我深情并茂的朗诵,读得孩子们久久做着睡觉的动作不愿醒来,然后我又轻轻地说,雨点睡着了,我们千万不要吵醒它,让我们轻轻地读出来,孩子们一边做着睡觉的动作一边读。孩子们进入了情境,我赶紧说,小雨点们都酣然入梦了。 这个环节自己很满意。

  2、课中渗透习惯的教育。

  孩子们太兴奋,表现欲极强,以致于都抢着说,却少了听,我便说,“小朋友们不光要积极思考发言,而且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别人说话可是一个好习惯。看谁有这个好习惯。”孩子们便一个个竖起耳朵听了。

  但是由于环节的处理松散,以及准备的不充分,给课堂带来许多缺憾,也引发了我的点滴思考。

  1、 教案不熟,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因而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安排有些松散,显得不紧凑。所以准备充分,对于上好每一堂课该是多么重要啊!

  2、 课中关注孩子少了。比如,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有几个孩子没能投入课堂,而我没能停下来示意他投入课堂,而是继续下面的程序,结果这几个孩子没能入情入境,所以我在想,要关注课堂上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构建绿色生命课堂应该成为我追求的目标。

  3、 由于前面时间的松散,导致课堂上没能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致使课堂练习说一句诗的作业没能完成,让他们在课后自己写的。所以效果不佳。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应该在不断追求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雨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雨点教学反思04-09

《雨点》教学反思04-09

《雨点儿》教学反思07-07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5-18

线上教学反思08-28

《寓言》教学反思09-29

《比的化简》教学反思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