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4 14:16: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

  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一、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使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放在第一个方面,充分说明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换个角度说,基本知识和技能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这节课课前我一直思考如何落实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设想。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梯形的面积,所以我让学生在计算梯形的面积时,先写公式,这样有助于强化公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充分暴露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节课上我让班级的几个学困生一一到黑板前板演,这样使我很准备快速的掌握了学困生在这段内容的学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即个别学生会写公式不会写算式,个别学生忘了除以2,个别学生最后的单位用的是长度单位),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辅导学困生。在学困生做题目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并没有着急去纠正,而是让他的同伴到黑板上去帮他看,这样我在课堂上争取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困生。

  三、适度评价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本节课由于自己对于新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教学准备时间仓促,在教学中很多地方不尽人意,课后我也与杨校长进行了交流,发现有以下问题在今后中需要注意。 教者需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感觉到对于书上表格的整理这个环节处理得草率,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原因何在?原因是我对于这段教材不熟,对于这段教材读得不够细,在课前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这个表格的处理方法。由些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尽管现在的教学资源很丰富,但教材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不管什么课,我以后一定首先用认真的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这样才能用好教材。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一、注重有关知识、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准备,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本课内容:课本第14页至第15页例题6、例7及“试一试”、“练一练”

  本课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先将课本第117页四组梯形剪下,并且逐一标上数字,课堂上做这道题时我直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分组动手操作并填写表格,然后讨论表格后的讨论题。设计教案时,本以为图形已经标号分组,学生操作分析时应该不会有问题,但实际操作时,仍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1.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比较生疏;2.仍然有学生填写顺序出现错误;3.转化后的梯形数据分析有误;4.小组活动秩序混乱。5.回答讨论题时仍有困难。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备课时能够预想到这些情况,那么课堂上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可以在讲授例题6时,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向学生演示怎样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一个梯形,并让学生模仿操作,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观看课件里的动画演示。在学生操作例题7时,我可以先向学生分别展示各组图形以便学生对号入座,而不是全完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在解决讨论题时,我可以带领学生结合图形来分析数据,回答问题。如果我能这样安排的话,课堂纪律应该更好一些,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说的过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后我将积极去听师傅董雯雯老师的课,多听多问多请教,多多吸取前辈的宝贵经验。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三、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

  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我所讲的话并不多,都是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

  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在有争议性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动态图象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安排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演示,加深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通过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但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较欠缺。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这节课我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梯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的。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揭示课题后,先了解哪些同学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哪些同学不但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并鼓励每一个孩子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新的收获。

  不足之处:

  1、学生活动不多,讲的有点多

  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没有真正提高,还处于理想阶段

  3、总感觉有点费力,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这节课,我将知识目标定位为: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力目标定位为: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情感和意志目标定位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整节课是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梯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揭示课题后,我便对学生进行调查:哪些同学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哪些同学不但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并鼓励每一个孩子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新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本节课的最后一道扩展题意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今天上了《梯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是,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具体在教学中的体现如下: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正好落实了《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当中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二、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在导课时,创设了请学生帮老师计算电脑桌侧面梯形板的面积多少的问题情境,不仅有效提出了数学问题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其次,创设应用探索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的面积来实现的。课堂上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了《标准》对于情景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水到渠成,显示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获取了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性,关注后进生,也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小组合作的成效性不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这也符合交流应该多元化的现代教学观。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了许多名师的课,互动性强在他们的课堂上是多么地突出!反思本课的教学,就这方面来说还是存在明显不足的。课例中,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教师就说:老师请教你,为什么后面还要除以2呢?其实这里老师操之过急了,同时也是大可不必为之的。老师完全可以问学生:听了他的汇报演讲,你们有没有问题请教他?或者考考他呢?让学生来问这个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给了学生一个发展思维水平的良机,而且很自然地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多好!

  三、放手的度不够

  虽然本堂课的教学与以前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进。但还不够精彩的一个主要原因,我想是放得还不够。主要体现在:

  小组合作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单时,报告单的设计最后一栏,若能不暗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堂将更多生成的东西。会使整堂课更加的精彩。说到底,在教学理念上,我们接受了课程改革新思想的洗礼,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放,放的度如何把握,这是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提出问题:梯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它们一样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呢?在学生讨论后发现有几种方法。进而让学生思考讨论:转化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原来梯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底和高又有什么联系?在集体汇报时对它几种方法的处理上出也不一样,重点分析了学生发现的第一种方法,一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二是这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最容易理解、最简洁。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迸出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三、第四种方法,由于推导的过程较复杂,在课堂上让选择这种方法的同学也交流了,但没有展示其推导过程。教师用一句话,把这几种方法都肯定了,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几次学生的板演都出现了问题,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如果能够在课前将所涉及到的例题都算一遍,找同学板演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第二,在学生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没有对同学按所选的方法不同而分组,导致在讨论拼成的图形或分成的图形的面积、底和高与梯形的'面积、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时,浪费了时间,讨论不深刻。

  第三,由于时间关系,第三、四种方法没有展示公式推导过程,只是用语言描述了。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听不明白。如果能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就更好了。

  反思教学,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先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再展示思考方法,接着讨论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是否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全部梯形的面积计算,进而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转化的思想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为已经尝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汇报时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梯形运用割补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体来看不如前几节课效果好。仔细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学生的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没有准备梯形图形),导致参与面小,效果不理想。

  二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将自己的发现从数学角度和思维方法表达出来,这也欠数学教师长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学习的品质。

  三是学生的个性没得到张扬,受教学时间限制,有的学生没有完成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有前两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我想如果今天的课堂上采用学生独立学习的方式来自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授课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为学生下一步独立学习做好准备。接着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研究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我发给学生每组两张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习过的方法探讨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我深入学生的各小组,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学生没用五分钟已经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了,并能比较熟练地叙述出来。反思以上的`教学,能够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同时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学生理解的更深入。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还是不能充分信任,教学前的铺设,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搭好了桥,修好了路。给学生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看似教师为学生着想,殊不知这样剥夺了学生尝试失败的权利。这样的设计能让我感到一丝丝的欣慰,毕竟我放手了,毕竟学生主动了,毕竟学生参与了。这种欣慰只是表层的愉悦,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有人说:教学是师生共享人类的崇高,这种崇高,对于知识来说,应当有更多的智慧活动,我这样想。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

  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

  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一个首尾照应的艺术原则。

  课的导入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引入生活中的`问题,课的结尾同样以伴乐欣赏生活中的梯形。在轻松的氛围中让知识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4、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

  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以及梯形的图形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拼摆独立推导出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领悟了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

  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拼摆,独立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然后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根据一个梯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呢?从而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1)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2)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

  不足之处:

  由于用多种方法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致基本方法中出现部分学生不会叙述。

  再教设计:

  突出基本方法的教学,注意其它方法的时间分配。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4

  此次,我执教的是《梯形的面积》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一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和体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作为教学重点、难点,也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由于学生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实现生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剪、移、转、拼”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时间上给以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学生给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的表现和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我进行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拼摆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目的。

  4、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联系,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本节课时,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求出生活中的篮球场3秒钟限制区的面积,练习中让学生动手量量梯形学具的数据,再求它的面积,又求出梯形菜地的面积等等,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是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自己感觉教学过程顺畅,是一节自己比较满意的课。但鉴于我还年轻,对于很多细节,觉得仍需要推敲,相信自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日趋成熟、完善。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明白要利用转化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

  在学习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初,先让学生做两个一样的梯形;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便明白了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在这个环节上,有不少学生画出来了,但不知道要怎么推导。这也反映出了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在梯形面积的推导上,我让学生采用一个梯形和两个梯形来求。

  用一个梯形来求时,学生大部分能将其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但在推导过程中由于有些知识他们没学导致推不到底。当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时学生都能理解。用一个梯形来推导公式理解之后,我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设计导学提纲来实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学生公式是推导出来了,但由于我没敢完全放手,在有些环节上是我领着学生做的,(比如说用两个梯形拼图形,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用两个什么样的梯形,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得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还是有些孩子总是忘除以2。虽然问他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答的很好,但做题时就出现了情况。这还需要让学生多练,多动手操作,从真正意义上明白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08-31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11-07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1-16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08-23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10-19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10-09

圆环面积的教学反思08-30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9-12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