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9 16:36: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12课《半截蜡烛》,是一篇课本剧,课文讲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巧妙地保住了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秘密的故事。记得那时正是毕业班复习迎考的学习阶段,为了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复习阶段中得到适当的调节,我把自选课文《半截蜡烛》的学习穿插在期末复习中进行。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分主角朗读课文和分主角扮演剧中人物、分组进行课本剧表演竞赛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在生动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把自我对课本剧的感悟品味,经过自我的朗读和主角扮演充分表现出来,让文本在愉悦的实践活动中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的心里,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景。当听到教师宣布要进行课本剧表演比赛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要上台扮演剧中的主角。为了满足大家的表演欲望,我让同学们自选主角、自由组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排练。然后推选出两组同学参加课本剧表演比赛,教师和全体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表演出色的个人将获得“最佳表演奖”和“最有创意奖”,优胜的小组全体成员将成为本班的“今日之星”。

  比赛开始前,两组的同学抓紧时间认真讨论、练习,研究如何扮演才能拥有剧本当时场景的效果,才能吸引“观众”、让“观众”高兴,并得到他们的赞许。在课本剧表演比赛的过程中,台下的“观众”全神贯注地观看,台上的.每一位小演员都不甘示弱,他们各自发挥个人的智慧,认真投入于所扮演的主角之中。生动趣味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笑声,即使是一些的小小出错也让同学们乐得前俯后仰。尤其是第二组的小演员,事前准备充分,道具齐全。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半截蜡烛和蜡烛台,把教室的讲台当饭桌,按照课本剧的编排像一家人似的围坐在饭桌旁交谈。表演中配合自然、表情丰富、动作生动趣味。剧中德国军官可恶的面孔,哥哥杰克得意的样貌,妹妹杰奎琳天真的语气、可爱的笑脸,伯诺德夫人与兄妹俩交谈时的亲切、慈祥以及在德国军官面前镇静的神情,都模仿得挺象样,把自我的表演“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台上的表演生动趣味,台下的观众兴趣高涨。宣布比赛结果后,课本剧表演在同学们的雀跃声中结束了。下课了,同学们仍陶醉在刚才的表演情境中。

  从《半截蜡烛》这个课例中,我得到了以下体会:

  一、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取探索,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应当确立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创造性,能促使学生产生进取探索、主动走进文本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在愉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把自我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经过分主角朗读与课本剧表演充分表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本事,同时也让学生享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

  由此,我对情境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诱发兴趣、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书本、课堂、讲台真正还给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当“导演”、当“演员”。经过“我编我演”,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各种形象生动的表演──朗诵、小品、课本剧、演讲、复述故事……表达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认识。在学生表演、表述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帮忙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更加精炼。学生经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在《半截蜡烛》课本剧表演比赛中,两组的演员都尽情发挥,生动趣味的表演,紧紧地吸引着台下的观众,小演员的精彩表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班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应,给毕业在即的同学们留下了完美而难忘的回忆。

  实践证明,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理解课文、朗读、表演的本事,同时能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的智慧与才华,创造生命的精彩,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战的事。

  一、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并抓住描述母子三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的文字,让学生去品读,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爱国,同时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经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经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经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与爱国,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二、依托文本,注重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可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终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终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终落了地,可谓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终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境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我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本事和培养孩子想象本事,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 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 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 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半支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信息传输工作的伯努尔德夫人和她的儿子,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他们突然闯入,巧妙地相互对付,最后保住了情报站,赞扬了他们的智慧、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蜡烛的一半为叙事线索,对伯努尔德夫人母子的语言、行为、表情和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情节生动、紧凑、连贯、引人入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整个课程设计以学生阅读为主线,以阅读促进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挖掘文字。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总结课文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们亲自阅读,感受伯努尔德夫人母子在关键时刻与敌人作战的智慧和勇气,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将以伯努尔德夫人对待德国军队的那句话为“抓取”,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这句话,阅读他们的个人感受,阅读后思考,体验她的冷静和智慧。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缺乏了解,其次,由于略读课教学的'特点,越来越不重视课堂上的扩展和延伸以及写作训练,我没有很好地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准确把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理解汉字特征的阅读过程指导得太过仔细,没有把握Jacqueline的重点进行阅读指导,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最后这个班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此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例如,一名学生在读“伯努尔德夫人”时读“伯努尔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如果”和“否”的发音,并没有及时纠正课文中的几个难学的外国名字,如“伯努尔德夫人”和“杰奎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在读这些名字时口吃了。

  每当我反思课堂时,我都会为没有掌握学生的特点和教材而感到内疚。虽然我也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比如高老师和李老师,但我也花时间在课后阅读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也许我太蠢了,学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我知道后果会非常严重,但我相信,在未来,我会抓紧时间学习,虚心征求意见,认真倾听,让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仔细解读文本时我备课之前已定要做的,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我觉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朗读,既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

  但在教学设计时,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会十分枯燥。“由扶到放”指导思想浮现在我脑海中,于是备课时,我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情节教学采用“以述促读” 的方式,指导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对于第二情节启发学生用学习上节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认识;第三情节,我则是在将重点落在杰奎琳的语言上,通过种种朗读,让学生自觉地体会感悟杰奎琳这个女孩的机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从实施整个教学得效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也随之流露出来。我特别关注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那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依据文本,加强指导也作为这节课的一个训练重点。课文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大家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险为夷,侥幸躲过一劫。我觉得这应该是这节课的高潮,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启发学生想象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分别会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的神态和动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训练的重点,语言的表达更是作为训练的要点。因为课堂上的品味与感悟,加上我的点拨与指导的到位,学生的说话训练时高效的。课后再请学生把这一内容续写下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学生的写作欲望极其强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半截蜡烛》是五年级下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本课在教学时较为成功之处是:一、以题目—半截蜡烛为线索,进行质疑。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1这半截蜡烛特殊在哪?学生找到有关句子进行解读;2谁在保护这半截蜡烛?学生马上说出了三个主要三个主要人物3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解决这一问题时适时插入了有关二次大战时法国的一些信息4怎样保护这半截蜡烛?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进行研读。

  二、运用比较法,体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拿回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分别是怎么做的.呢?学生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有关句子。接着再将描写三个人物的有关句子进行比较,三个人的语言动作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从中感悟到细节描写要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的不同来描写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遗憾的是当时如果能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喜好再来演一演,可能作者的写作特点会更深入学生的心中,将来会将此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的人会更多!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用蜡烛藏情报,这种方法好不好?为什么?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如果三个人的方法一致结果会怎样?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一、辩一辩,了解故事背景。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在初步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分别站在正反两方面辩论一下,论证这种用蜡烛藏情报的方法好还是不好,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通过举例、类比、推理等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好,因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认为不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万一败露,那时鸡飞蛋打,情报毁掉不要紧,连命都斛丢掉,风险太大。在辩论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指出:正因为它有利也有弊,因此这种方法曾经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故事发生的小背景的过程,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埋伏。

  二、划一划,理解故事情节。

  在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之后,让学生读课文,用找词语,划出表示蜡烛变化的句子,体会当时的.紧急。在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之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通过这样的找、划、说,对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中

  中心的领悟还标交肤浅,这是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三、议一议,理解人物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

  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议论的过程中,是学生组织已有材料进行再加工,并且形成自己观点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在互相交流之后,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四、读一读,再现故事内容。

  朗读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本文很多地方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当时紧张气氛,烛焰摇曳,德国军官态度恶劣,计划一次次失败的阴影,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和表达。于是,我通过导语的引导和学生配合着反复读课文中关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语句以及环境描写的部分,让学生感受情况的万分紧急,从而进一步领会整个故事内容和人物品质。

  不足之处:

  整节课我导得太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用心创设情境,透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述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透过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等描述,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

  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透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状况下,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然后透过主角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此外,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透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重点词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应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务必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情绪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半截蜡烛》是个剧本,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他们反映说,没怎样看明白。

  因为提前布置预习,学生的反应很平淡。没有学生认为这个剧本“好”。我陷入沉思:怎样让学生走进剧本,领略剧中人物特点,感悟语言的魅力?仔细阅读着剧本,研究着教学参考书,联系学生对剧本陌生的现状,我决定将教室临时“转变”为伯诺得夫人的家,我的教学在我为学生设定的地点如约展开。

  这个剧本的资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伯诺得一家人“暗守机密”,将藏有机密的金属管放进半截蜡烛中;第二部分是他们一家巧妙地同德军军官周旋“保护机密”。

  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然后带领他们通读剧本,理清剧本的条理,认识剧中主要人物,围绕半截蜡烛引导他们想象人物心理。学生静静地读着,有学生陆续嚷着:哦,原先是他们在保护这半截蜡烛,每个人都在和德军军官斗智斗勇。

  见学生对整个剧本有了初步的掌握,我开始用导演的身份将讲台布置成伯诺德家的桌子,一根教鞭成了“半截蜡烛”,六个学生成了剧中的主要演员。于是,半读半演着剧本,学生对人物的所作所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许是学生有了设身处地的感觉,他们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剧本的资料,体会人物的特点,我又在网上找到了剧本视频表演,让学生看,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演中体会为伯诺得一家在保护这半截蜡烛,在和德军军官斗智斗勇的品质。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刚刚带着孩子们从卢沟桥的硝烟中走出来,教材编者又让我们走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战场——法国伯诺德夫人的家里。这里看不到像卢沟桥一样激烈的战火,听不到一声的枪声,却同样是惊心动魄,令人生畏。因为“听取娃声一片”老师上课的需要,这堂课是由她给我们班孩子上的,我只是充当了一名观众。

  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

  学习第一段时,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学生的心弦绷紧了,并开始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伯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也有的说:“这半截蜡烛是关系到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蜡烛。”看到同学们对这不寻常的半截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老师又把教学的视角转到文章的人物上来,并适时提问:“对于誓死保护情报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对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无比敬意。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敏感而锐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其实我上完这一节课后,再来反思一下,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我反对浮躁的语文,提倡简单教语文,同时应该拉进学生的情感,有了生活体验学生才有可能受到心灵的'震撼,由于二战离学生太远了,怎么办?应该说网络资源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在氛围中享受学语文的乐趣。同时通篇课文以学生为主,以朗读为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当然,应该感谢网络,因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参考了众多的教案,结合本班情况精心设计的。这不正是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吗?其次,我发现学生在有感情读上面有很大欠缺,对人物语言的揣摩、人物动作的模仿等方面有点胆小,放不开,这需要我从细节做起,从平时做起,培养学生很好的读书习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剧本大家都听过,但是却不是很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在介绍剧本的时候我引入现在的演员是怎样通过银幕给观众呈现的逼真的生活状态。剧本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基础,然后通过旁白,语言,舞台效果等等来充分展现人物特点与剧情发展。同学们的理解力很强,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剧幕。第一个剧幕讲的是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一起藏蜡烛和表决心:为了保护这个秘密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了解杰奎琳和杰克,以及妈妈的的性格特点。同时体会旁白在剧本中的作用。同学们进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学们基本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选择演员角色的时候,现场氛围有点太热情,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同学没有进入角色,没有把当时严肃的感觉演出来。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第二个剧幕中,也是本课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这是一场真正的斗智斗勇,一次次的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军展开的内急外稳的的战斗。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们表现出了机智勇敢,最可爱的`杰奎琳,利用自己的聪明可爱,博得少校的喜爱,并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护住了情报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远是基于对剧本的透彻把握上了,为了能把剧本演好,同时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开始我就把课时安排告知,同学们喜爱表演,所以为了能够表演,他们也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课的时候,很多人踊跃举手进行参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同学们都进行了表演,觉得这是挺失败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每一组上台表演的同学都有进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组的不足中得到弥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1)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丹阳市实验小学徐留军)

  (2)《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取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思考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到达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

  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一样的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样思考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我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一样,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忙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深入学习了活动单导学案后,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活动方案:

  活动一:读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读准新词并思考: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活动二:讨论,品味妙言

  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又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在小组内读一读谈谈感受。

  活动三:表演,实践演练

  分角色表演剧本,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剧本的特点,也可以锻炼表演能力。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脱离书,所以制约了学生表演的发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将小女儿杰奎琳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杰克的话(“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让学生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并通过演示“端”“夺”两个动词,体会人物性格特征。通过这种有价值的引领,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依托文本,感受教育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感觉谁的功劳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02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4-09

半截蜡烛说课稿02-14

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学说课稿02-25

蜡烛小学作文11-12

蜡烛小学作文02-05

《让》教学反思12-12

蜡烛记叙文05-09

蜡烛初二作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