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0 09:57: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篇1

  时光飞逝,转眼间体育教学工作期未将至,我觉得中低年教学真的不简单,既要教他们体育课的规范、体育知识技能,又要进行思想引导,还要时常为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小打小闹、吵架拌嘴,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教学比赛、游戏,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比赛、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热爱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加强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可以对他们进行各方面良好的综合教育。

  我设计小学投沙包运动是学生喜爱的项目,但是有危险性。使体育老师对这项运动教学心有余悸,围绕投掷练习,经过实践发现用这些手段解决摆动快出手这些重点效果很好。85%的学生在本课能学会投掷基本动作。游戏能体现体现学生之间配合.三年级沙包投掷练习和游戏快快划起来游戏一课一直围绕着面向全体,精讲多练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我本节课的构思是“竞赛沙包投掷”。本课我将小沙包投掷技术,教会的同时激励学生在比赛中投远,利用有效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活动收益。我整堂课利用游戏快快划起来进行学生上肢力量的培养,并在上课期间融入对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训练。学生在整个练习活动过程中能够做到时刻跟随教师的意图,很好的完成每一项活动,并且展现出很好的精神面貌,课堂氛围活跃。我充分利用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尽量减少换器械、换场地的次数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多活动,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还给学生一个高效的课堂。三年级的体育课,是他们体育兴趣培养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广泛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的良好意识。我还要以此课为契机,继续用心研究和设计由投掷练习到比赛的教学方法,丰富体育课堂,让学生真正走入高效的体育课堂,真正得到锻炼和发展。

  课堂常规中考虑安全问题要提醒学生检查着装,在准备活动上结合课的重点把教材难点分解进行教学。让学生围绕重点练习。使学生在地面上进行器械上的动作练习。如果地面上动作完成好那上器械就水到渠成了。

  课后教学反思 篇2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作为一篇选学课文来呈现的,选入本单元也是在前面三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香港的美丽和繁华,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文字极其优美的文章,如果是平时我一定会安排两课时,让孩子们去慢慢地品尝,仔细地研读。但是作为展示课、公开课,我觉得如果放弃了哪一段,都有失整体感。课得上完,朗读也得到位,要想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又能轻松驾驭文本,这是我上这节课的目标。所以在课前我让孩子们去找了有关香港的资料,让孩子们在课前就对香港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我也精心准备了课件,力求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一节课下来,感觉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一.是课前让孩子去收集香港的资料,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去做了,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生习惯,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多的延伸和了解。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处理:对于第一自然段,我没有让孩子们花时间去读,而是通过自己的介绍和课件,让孩子们在无形中理解了,体会到了。

  我觉得对这样的课文内容应有所取舍,应把握重点和难点,而不是面面俱到。所以对于购物、美食和游玩,我都只是抓住了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去体会,去研读。而对于夜景这一段,在通过课件演示后,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已达到了高潮,我更是只字不提,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喜欢的句子,去品味,去记住它们。在记忆、品读的过程中,香港的美丽、繁华已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脑海中。而对于最后的一段教学则是在对课文的小结后让孩子们以读的形式完成,并辅之于教师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孩子们在一遍遍的赞美声中完成的。

  三.是课件的适时呈现,特别是美食和夜景图片,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走出文本创设了情境,使说话训练有声有色。

  但是细思量,还是留下很多遗憾:

  一.是导入谈话这一段花时较多,对学生收集的资料估计不足,如果课前有所整理也许会更全面。

  二.是由于本课生字较多,成语较多,再加上预习时间不多,学生对词语的朗读不够熟练,几次出现读错现象。

  三.是虽然自己精心设计了连接词,对教案也再三进行了修改,但对教案不是很熟,教学时有时不够紧凑。四是由于时间关系,夜景这一段删减了分段背诵,这一段的朗读特色和优美的文句没有展现出来。

  有得有失,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是最常见的。只要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演绎更多的精彩。香港,的,教学反思,年级语文,明珠

  课后教学反思 篇3

  在当代的教学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表现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教师作为引路者应充分发挥爱心,了解与辅导学生,引导其积极全面的发展;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细心地用宽容的爱呵护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用赞赏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音乐教学更是如此。我在初一、三班上《雪绒花》这一课时,在课前我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用具,课堂上用此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在歌曲的导入部分,我提示性地讲述着:一年有四季,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学生说:“冬季”。我就让学生思考:冬天有些什么景象、有些什么感受,我们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于是学生根据我的提示,逐渐引出冬天下雪的情景,我也描述着冬天的雪有多美,雪天的情景有多美?大部份同学都沉浸在这“美丽的雪景”中,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生趴在桌子上,我心里顿时不悦,这时他唯恐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还发出夸张的呼噜声,我强忍着心中的火气,提示性问这位学生:“请问你在干嘛?”那位同学望着我回答说:“我是属蛇的,我在雪地的洞穴里冬眠”我愣了一下,他的回答令同学费解,也出乎了我的意料。那时,我已阴转多云了,接着让学生说说理由。学生说:“冬天雪花飞舞,白茫茫的一片,好多动物都去冬眠了,我想到我是属蛇的,现在也开始冬眠了”。我用赞许的目光和满脸的笑容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该同学一番。在该学生的影响下,班内其他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想象着雪天的情景:有堆雪人的坐雪锹的,打雪仗的等等。同学们发挥着想象,课堂活跃起来了,整个一堂新授课在轻松、愉快中结束。

  后来我就想,如果当时我不分青红皂白地把那位学生批评一番,这样处理一定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循规蹈矩。这不仅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影响了班内其他学生的兴致。可见,教师在课上的一言一行是举足轻重的,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朵智慧的火花。在这堂课上,当教师放下尊严而且露出友善的笑脸,用天街小雨般的爱感化每一棵成长的幼苗,当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滋养每一棵幼小的心,此时,班级就成为师生共同融筑的温馨“家园”,教师就成为学生可以依赖的朋友。我想: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就是爱的感召力,是对“教育人情味”的热切呼唤,是还生命以绿洲的深情期盼。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渴望能有“花好月圆”的局面出现,但是花开只是一种偶然,我相信,只有我们允许学生追求精神与思想的自由,追求独立完整的人格,追求心灵的丰富与滋润,学生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课后教学反思 篇4

  “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这句话既阐明了“思”和“行”两者的关系,也道出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浅谈课后教学反思。“三思而后行”已被人们普遍重视,对于“行而再思”则往往忽略。就教学工作而言,“思”、“行”、“再思”,三部曲就是指备课、上课和课后的教学反思三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任教者本身,还是指导教学的同志,对备课、上课两个环节抓得都比较紧,也有一定的方法和要求,这是对的,但是对课后教学反思和有益的教学小结,普遍地不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并非小事一宗,“三思”是为了“再行”,因此它不但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继续,也是“再行”的必然准备和借鉴,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行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这是职业的需要,许多同志正是这样辛勤的耕耘、反思、剖析、总结、学习,日积月累,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可是有些同志一节课下来不能认真地回顾和反思,一节好课不知好在哪里,差课也不知差在哪里,今年这么讲,明年还这样教,周而复始,尽管教龄日高,业务能力无大进展和提高。因此可见,课后教学反思实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一环,教育论文《浅谈课后教学反思》。那么如何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呢?回顾些什么?课后教学反思就是按照“新课标教学基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自己的“备”与“教”、“教”与“学”等进行认真的回忆、反思、总结,要对教学的指导思想、目的、知识、方法、手段、效果等方面进行逐步回顾、反思,成功的方面就要发扬,不足的方面就要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以利于再“教”和学生的“再学”。怎样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呢?

  我本人认为在回顾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要及时,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是受时间限制的,所以在讲完一节课或一篇文章时,趁自己记忆犹新感受最深时就进行回顾反思。二、要认真地将授课过程回顾一遍,实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认识问题,找到问题根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三、要搞一些调查,教学过程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课后要及时反馈,这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通过认真的回顾和反思,将自己的感受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称之为“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它既是往复教学的.一面镜子,又是教学实践的经验体现,是最符合实际的自编“教参”。怎样写好课后教学小结呢?我认为一要写真情实感,不写“官话”、“套话”,因为写小结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二要敢于剖析自己,不怕丑,总结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记录自己的失败和教训,可以吃一堑长一智。三要有重点,要将真正有借鉴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要面面俱到泛泛地写过程。四要坚持经常,形成习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五要言简意该不要长篇大论,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坚持数年,必有所得。

  课后教学反思 篇5

  一、创设活动 发展主体

  陶行知先生说:“要实行学生人体的大解放,让学生充分享有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教师积极创设活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实践,发展学生的主体。怎样才能使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更有效?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每个儿童都是在一个个十分具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虽然是不知不觉的,但是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它远远超过了我们三四十平方米的教室空间。因此,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让学生亲身参与,这就要求教材贴近生活。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大门而来到课堂,教室的天地就更开阔了。”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学习。在学习《菜园里》一课前,我让学生走出课堂,课前跟着爸爸妈妈到菜市场去买菜,认识蔬菜、了解蔬菜。学生在自由时空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觉得有趣,不自觉动眼观察、动手收集、动嘴询问、动脑思索,这不正是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让学生有动的时空

  充分给予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让学生亲身参与,这就必须使教材贴近生活。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大门而来到课堂,教室的天地就更开阔了。”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学习。《菜园里》我让学生走出课堂,课前到菜市场去买菜,认识菜、了解菜。课后,让学生学种菜。学生在自由时空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觉得有趣,不自觉动眼观察、动手收集、动嘴询问、动脑思索,这不正是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让学生有选择动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都有差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的个性。在《菜园里》教学中,安排的环节。使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也就是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发挥学生主动性,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形成最佳的心理响应。

  多少年来,学校的教育活动往往是单向式、强迫式的,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距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都有差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的个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菜园里》一课的教学中,我特意安排这样两个环节,一是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蔬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介绍一种蔬菜。观察蔬菜、描素蔬菜、猜谜语与别人讨论。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打谜语、组词、说句子,这样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也就是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让学生有展示的舞台

  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展示的学习舞台,让学生居于活动的中心,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难形成主体意识,这样的学习者是很难获得主动发展的。因此,我为了满足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如小老师带读、小组赛读、“找朋友”、“爱心使者”,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中担任角色,扮演角色为学生提供发展展示自我的学习舞台,让学生居于活动的中心,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出示菜园风光图,此时,教室犹如一片菜园,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地理解“红绿黄紫真好,菜园一片好风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让学生自己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会,自主发展。

  动,让学生愉快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去认识。

  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课后教学反思 篇6

  开学第一课学的便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不算太陌生。虽然学生在前两学期只接触了两次,但在平时教学中,我渗透了大量的文言文教学,所以在这次文言文教学中,可以说先前的积累与学习是有成效的。

  <学弈>一课讲的是两个学生在学习下棋,但由于两人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不一,结果学习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借助注释等多种方式对内容的理解不是很难。但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悟出道理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如果纯粹为了揭示中心而要求学生从文中明白道理显得有些僵硬。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一句进行拓展。文中所说“非然也,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用文言文把原因进行阐述。结果2-3分钟后,学生的回答就出来了。

  生1 ---曰:非然,乃不专心也!(把文章语言进行适当调整)

  生2---曰:非然也,乃是其专心弗若之。(结合运用了文章中的语言)

  生3---曰:非然也,乃是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也!(自然道出文章中心)

  生4---若其专心致志,亦可成也。曰:然也!

  ……

  从上述学生反馈的结果来看,可以说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既促进其对文章的理解,又对先前文言文的学习进行了一个检测,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我的教学目标。特别是第4个学生的回答,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假设的方式委婉地道出原因,可谓更胜一筹。

  课后教学反思 篇7

  本文充满童真童趣,并赋予爱的教育。课文有两幅插图。第一副描绘出佳子在草坪上享受阳光的情景。

  第二幅描绘出佳子把包在裙子里的阳光带回家送给奶奶的情景。教学时,可以根据两幅情景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相应的课文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课文,体会亲情之爱。

  回顾整堂课,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比较准确。生字教学的目标完成较好。学生对认读生字和会写生字都能把握到位。

  而且能在在识字的基础上读文,体现了学以致用。但是在教法上,缺少情趣,不足以吸引学生,需要改进。

  课后教学反思 篇8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本章共两节,是中国当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是对中国现代各时期外交成就的归纳和综合,学好本课将有利于复习巩固各时期的旧知识。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建国初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70年代和新时期等四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2)能力培养方面:

  A、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B、通过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分析得出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外交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结合各时期的外交史实分析得出各时期的不同外交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思想教育方面:

  A、使学生认识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提出表明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和平通过各个时期外交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国际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表现,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2)难点: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分析。

  二、教法学法:

  本章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由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熟悉两节的所有内容,并从宏观上把握本章的知识结构,从微观上分析讨论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课时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课堂设计:

  1、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尤其是大国关系的历史资料(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等),了解大国关系变化的背景。

  2、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分组讨论,并划分时期,按各时期的国内国际环境、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和外交特点等方面进行预习,同时推选3~4名上台发言的代表。

  3、 第二课时开始老师宣布小组竞赛规则和要求,本章共分四个时期,分别由四个小组 阐述各时期的基本情况,并从第一个时期开始发言,同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2分钟)

  4、 按时期顺序请各小组代表阐述各时期的外交基本情况(发言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时期发言3分钟,共12分钟)。

  老师一边总结点评,对重难点加于分析一边展示正确的内容(课件)并给予打分(每时期约2分钟共8分钟)。同时针对各时期提出不同的.抢答题(或讨论题),

  第一时期的题目是:

  新中国刚建立时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二时期的题目是:

  (1)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

  (2)回顾中国近代以来中俄(苏)关系的史实。

  第三时期的题目是:

  (1)决定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因素有哪些?

  (2)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史实。

  (3)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说明:所设的问题以重难点为主,并注意与旧知识的密切联系,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旧知识,同时给学生以较明确的知识体系。

  5、 老师总结本课基本线索,并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1)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

  (2)大国关系影响着中国的外交。

  (3)综合国力是外交的本钱。

  6、 布置课后作业:按分期、国际国内环境、外交方针政策、外交成就、外交特点等项目把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作一表格。 四、教学反思:

  1、 本课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老师的导读提纲,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并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形成一定的知识要点,为第二课时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因为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任务,且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所以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的准备中态度认真,效果好,并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协作的能力。我认为课前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调动措施,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且会减轻课堂容量的压力。

  ,2、 本课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辩能力,通过问题的回答和抢答,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小组竞赛的方法是对学生过程的考查,可作为平时成绩记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重视。但不能太频繁,可与课堂讨论、演说、小论文等方式交*使用。

  本课采用问题的形式把新中国的外交史分阶段掌握,在学生回答后,老师通过点评、补充把问题的重难点解析清楚,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综合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即围绕国内国际环境、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外交特点等环节形成体系,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课本知识。

  课后教学反思 篇9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

  “三角形的认识”是新课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的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P82页的例3,教学难点是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和探究三角形三条的关系。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静态为动态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所以,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抓住学生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或用学具摆出一个三角形,并进行展示。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比较,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①课前准备4根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线段,任意选出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③提出问题“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这一个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分析数据。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混浊为清晰

  在讨论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用10厘米、6厘米和4厘米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一时之间课堂上同学们就 能与不能争论开来。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静下来,让全班的学生选出这三根小棒围围看。结果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都是用吸管或是较粗的小棒来围的,这就使误差增大了。于是我先让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说说理由。

  生1:6厘米加4厘米等于10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2:把4厘米和6厘米连接起来的话,就和10厘米重叠,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两位同学的发言并没有使他们信服,于是我借助了这两位同学的小棒让他们在投影仪上展示,结果发现真的是无法围成一个三角形。接着我又借助投影仪演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相等,不能围成三角形”。

  反思:从本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决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才能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想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多次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当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在学生感到“柳暗花明疑无路”时,他才巧妙地“拨开乌云见月明”,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帮助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

  课后教学反思 篇10

  《观察中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本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教材编排《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四篇课文,让学生感悟细心观察的方法和结果,并在课后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写观察日记,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为这次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可比照的材料,并作了很好的铺垫。《观察中的发现》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以三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提示了交际的内容,导向明确,即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渗透着细心观察的思维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目标。

  《观察中的发现》是一节很有意思的口语交际课。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以下是我的感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第一次上完这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年幼的孩子们应接不暇,他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但许多学生仍然没有观察的习惯。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看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对很多事物只是限于表面上的认知。所以在孩子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时作停留在现象与原理上,而观察过程却说不出来,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留心于观察,而是直接从书上或网络上搬来的。教师要引领他们,只有善于观察和发现,勤于思考,积累的知识才会越来越多,人也会越来越聪明。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中仔细观察,细化观察内容,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让学生不再觉得那些有趣的现象离生活是多么遥远。

  2、重视情境创设。

  第一次上的时候,几个情境的过渡不是很自然,经任老师指点,第二次的设计,把之前的几个环节重新整合,由一个大情境来统领,大情境就是学生作为小嘉宾为去参加《观察与发现》节目录制前的演练,由此为统领,从测试到培训,从培训到训练,从训练到模拟,层层推进,自始而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的投入了,入境了,他们童稚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

  3、要善于不失时机的指导与评价。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给学生创设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善于在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并给与适时、适度的鼓励性评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赏识的愿望,使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认真倾听,文明交流,善于评价等良好的交际素养,又不动声色地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口语基本功,不能仅仅指望几节口语交际课就能实现的。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训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的能力,还应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己任。要培养学生从不会“交流”到会“交流”、从不善于“交流”到善于“交流”。

  课后教学反思 篇11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好新教材的关键。我在教学中,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为:

  一、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攀爬》一课我从教案的设计上进行改变,使课的目标更具体细化、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自主、合作、创新的模仿各种动物的爬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攀爬》一课,从教学内容上看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的有机整合。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散点自锻、分组结伴(分组创新尝试练习),如:创想活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言语启发、鼓励,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积极创想、合作探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螃蟹、蜗牛、小蛇和毛毛虫等动物的模仿爬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想也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调动。

  三、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攀爬》一课学生在“模仿各种动物的爬行、模仿各种动物的跳的接力”的自主学习中,为了使学生体验快乐和成功,我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势,在模仿各种动物的爬行创想练习中,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在模仿各种动物的跳的接力时,学生分组合作,显示出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小伙伴一起研究性学习。

  四、实践与反思

  在《攀爬》一课的实践反思中,我感到对教材的目标把握还得不够,要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引导、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还得实践、反思、实践、反思、再实践。

  今后我在教学中还有待改进的地方是:

  1、由于创想活动的`时间我没有掌握好,只好把调节游戏给省了,直接进入到下一步的教学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但是却给我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也使整节课显得不够完美,所以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我今后要更加注意。

  2“模仿各种动物的跳的接力”的教学设计上,我还要动些脑筋

  采用更多的不同形式进行教学,注意小组成员间的通力配合。在巡视指导方面,我照顾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应更加注意对差生(行为偏差生、完成动作不好的学生)的帮助,使他们取得进步,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步伐,也让他们体会到进步、成功的喜悦。

  课后教学反思 篇12

  国庆节刚过,同学们对于节日广场这个情境非常的熟悉,在课堂上也畅所欲言,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提出并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乘法口算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培养空间观念。

  在教学广场生民族歌舞表演的这个场景时,我有比较深的感触。同学们对于的跳舞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跳舞的人有3排,每排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还有人提“穿红色衣服跳舞的'人有两列,每列有3个人,一共有多少人?

  平时可能学生都是直接说跳舞的人有几个,但是这节课对于提出的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必须要求明确“已知什么”和“求什么”,所有同学并不能都达到这个要求。我发觉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说一句完整的话的习惯,能够完整的表达题意。任何习惯都是慢慢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

  课后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小数除以整数,是学生掌握整数除法和小数乘法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计算教学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学生轻松获得一定的计算能力呢?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得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先引导学生主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创造探究的氛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促使了学习主动性,课堂氛围好,学生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进行引导,这样在教师的环环引导下明白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及算理后,及时进行练习和巩固,并充分相信学生在整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养成细心,严谨的良好品质,而且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但是本节课在教学22.4÷4的过程中出现了我事先没有预设的情节。主要过程是这样的,我课前预设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把被除数扩大十倍。第二种是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把小数变成整数来算,结果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居然根据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要想不改变结果商要缩小10倍。应用这一规律也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这个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课上我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因此我深深感受到上课之前要充分对学生了解。所谓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果对学生不能进行了解,则无法顾及到学生的.想法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的。学生第一单元学习的是小数的乘法,对于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相当的熟悉。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规律,从教学方法来说,每讲一个新的内容或稍复杂的问题,一定要“吃透”新在什么地方,是在什么基础上的新。也要发现与前面知识的联系。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所以这节课之前,我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也许就能避免这个问题。

  课后教学反思 篇14

  如何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教师研究的一个问题。今天,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我发现了您思考的答案。您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向孩子畅开心扉说歉意,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化,又体现了您对孩子的爱心和承认错误的勇气。在您的真诚愧疚后,学生也情不自禁地畅谈自己的不足,并且还谈了自己的改进想法,这是触动他们灵魂的一堂课。谢谢!

  〖充分利用插图〗

  随便拿起一本新课程的语文课本翻翻,你会发现,课本越来越精美了。不是吗,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两幅细致传神的插图。这无疑更符合时代特征,也是教学新理念的一种体现。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呢?

  《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延续的是第7单元“保护环境”的教学主题,文章中我们跟随着小洁的目光,能欣赏到写蓝天白云,碧水青山,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等句子,这些句子把公园的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美不胜收。景色美与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写景的句子被分散在课文的各个段落中,穿插于小洁和小男孩的行为中,要学生把它们找出来并不容易。

  如果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好好体会,则能和后面小孩扔香蕉皮后的景色有一个明显的对比,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时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契领,引导学生仔细看图,首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在图上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再请学生自读课文的1~3自然段,到课文中找到描写图上美景的句子。

  学生看了图后,有的找到了“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长长的波纹。”有的找到了“湖水像一面镜子,……变幻的山峦。”还有的找到了“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正在赛跑呢!”在插图的帮助下,1~3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都被孩子们一一找了出来。

  图文结合,围绕着图,学生再来品析这些句子,内容相对集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其中的`一句比喻句,我联系图再让学生到图中找找哪一块石头像青蛙,哪一块石头像雄鹰,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多指导,学生自己体会到了比喻句的作用。

  由于结合图赏析了这些写景的句子,第二课时中再让学生体会香蕉皮扔下去后环境变得不美,学生的感受也就格外分明。再如《秋天的图画》一课,语句优美,我们也可以结合插图来展开教学,通过看图更容易体会文中比喻的精妙。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合理地利用这些美丽的图画会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二年级语文课堂《要好好学字》教学反思

  要好好学字教学反思:《要好好学字》讲述了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学习写字这样一件普普通通而又平凡的小事,但其蕴含的意义却是深远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年轻一代的关心。

  本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在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的说:参加革命为什么要好好学字啊?有的说:他们打仗哪有时间写字啊!这时我不急着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而是问:你觉得这2个小八路会写字吗?联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从而理解第一层含义,参加革命给穷苦的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认识字的好处有哪些?联系自己,再想一想小八路识字又有哪些用处呢?从而理解认识字,学好文化可以更好地参加革命。这样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毛主席对小八路的关心。最后联系现在,毛主席不仅对两个小八路提出了希望,对全国的少年儿童也提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希望。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课后反思08-30

英语课后教学反思01-17

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06-10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咏柳》教学反思07-16

《刘胡兰》教学反思07-12

《画风》教学反思07-13

音乐教学反思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