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5 20:01: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翠鸟》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翠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教学反思1

  《翠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然后再把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教学时,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一、以趣促读,读出情趣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教学中,尤其是讲读课文中,我认为课件适时地引入,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读书时的情感投入,确实起到积极作用。

  我在教学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时,及时补充课件,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翠鸟外形的美丽和行动的敏捷。然后再充分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读的过程中体会翠鸟的“美丽和机灵”,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如第二自然段:“尽管小鱼是那样机灵,只悄悄地把头露出了水面来吹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目光。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让学生体会情景朗读,师给予提示:“悄悄地”读轻声,“吹了个小泡泡“也读轻声,表现出小鱼的“机灵”。“尽管”是个转折词,读得重一些。动词:蹬、叼、贴、飞需读得重,整个捉鱼的一句都要快读。最后一句:只有芦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就应该读得舒缓了,以表示余波未尽……可以请学生示范读,或比较读。从而体会小鱼的机灵,翠鸟捉鱼速度的快。

  再如第三自然段: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吗?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很深,不容易逮啊!”应该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让学生比一比,谁的语气最像老爷爷的说的话?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外形、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三方面来介绍翠鸟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翠鸟的什么,以此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独自或自选合作伙伴,进一步探究有关翠鸟的知识。如:第一自然段,写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腹部的羽毛像……那为什么不直接写翠鸟头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颜色呢?学生们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到比喻句的形象生动,进一步感受到生动灵活的语言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在第二自然段里,描写的是翠鸟活动的特点。可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来合作探讨、理解:动起来的翠鸟和停在芦苇秆上安静的翠鸟。“动”起来的速度快是为了什么,“一动不动”又是为了什么?因此让学生理解翠鸟“动”和“不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捕捉小鱼。也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中学生应该什么时候动起来,什么时候该安静?

《翠鸟》教学反思2

  创新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使不少的教师感到教育教学工作上的茫然无措。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明显,一则,仍然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再则,出现教师过于忽视“导”,一味强调学生主体,结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目标都没达到的现象;其三,出现教师将以往讲授的地方或要提的问题写在投影片、课件中,变换形式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以上种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学生当然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悟”尤为重要。何为“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引而不发,跃入也”,既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教师的“导”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一点尝试。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一句时,开始,学生都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眼还没眨完,它就飞到苇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

  教学《翠鸟》一文中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时,教师不是告诉学生其特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发现和归纳出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导”“研”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没用第一个“教”,也无从谈“不教”。巧妙的“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自悟地最佳途径,正确、科学的使用教师的“导”,不仅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教师“导”的艺术,将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与学习方式。

《翠鸟》教学反思3

  上完《翠鸟》一课感受颇深,但归纳起来,大致可概括为“长文短教,主次分明;创设情景,内花表达;注重积累,多中求佳”具体表现在:

  1、注重词语的积累比较:

  刚开始上课,我就问学生:“刚才听老师讲课时,我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翠鸟,你最喜欢它什么呀?”当学生说道羽毛鲜艳时,我又问“谁还喜欢它羽毛颜色?你还能换个词形容形容吗?”学生有的说“好看”、有的说“漂亮”、有的说“五颜六色”、有的说“色彩斑斓”、有的说“五光十色”、有的说“光彩夺目”……我又说:“你们的词汇真丰富。那书中用的是哪个词?(板书:羽毛鲜艳)这么多词,作者为什么要用鲜艳呢?”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使学生知道哪些词可以形容翠鸟羽毛颜色的漂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积累了词语,而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发散中,注重比较,寻求最佳。这也就是赵景瑞老师说的“在求同中求异,求异中求佳”。

  2、注重结构上的详略安排:

  《翠鸟》一课内容有三方面:一是样子、二是捕鱼、三是住处。而这三方面内容中样子和捕鱼又是重点,样子和捕鱼相比,翠鸟的样子又是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翠鸟羽毛颜色十分鲜艳?好,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翠鸟的颜色十分鲜艳

  部位

  特点

  头部

  橄榄色、翠绿色花纹

  ⑴你能不能对照你所画的句子填上这表格?试试。

  ⑵谁来读读你所填的内容?大家看看他填的和你填的一样吗?

  ⑶有和他不一样的吗?现在出现了两个答案,到底谁的对呢,谁来说一说?

  ⑷你们都和他填的一样吗?(每一部分的颜色各有特点,在颜色上点红点)很好,你们找的真准那。读读你的表格,你看你还能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句子、填表、读表,明确了课文的写法:先总写了翠鸟羽毛非常毛鲜艳,然后按照顺序又分写了头部、背部、腹部三部分羽毛颜色,每一部分都是抓住各自的特点围绕颜色鲜艳来写的。不仅如此还注重激发学生情感,通过比较句子、朗读句子使学生懂得翠鸟的头部还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部羽毛还像浅绿色外衣,腹部羽毛还像赤褐色衬衫,翠鸟的颜色真是太美了。而这些都是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这样使知识得到内化,使喜爱翠鸟之情得以充分表达。

  在设计翠鸟捕鱼和住处时,我采用了略处理的方法。捕鱼处安排了向在座的各位老师介绍自己的捕鱼本领。主要考虑应用在座各位老师的现场资源,使学生了解一下就行了;在住处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填表式的形式,也是一代而过。

  这种结构上的详略安排,使教学内容主次分明了,使长文得到短教。

  3、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教学捕鱼和住所部分时,我注意为学生创设情景。比如在自学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通过你们的朗读,我知道你们非常喜爱小翠鸟。现在咱们都来当当小翠鸟,用自己的话把你怎么捕鱼的介绍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听。介绍的时候千万别忘了用上那些捕鱼动作快的词句。现在先练练,呆会好介绍介绍给老师们听。

  准备好了吗?快下去介绍吧。哎,我跟你们说句悄悄话,别忘了让他们给你指点指点,看你是不是一只了不起的.叼鱼郎。

  咱们这些小翠鸟们,把自己的本领介绍的真是有声有色。谁愿意在班上给大家介绍介绍?(评:你的本领真高)

  刚才一位热心的翠鸟给我发了一个资料,我现在能看看吗?

  (放录象)

  真是名不虚传。看到你们的本领,我特别想到你家去做客,行吗?

  ⑴行

  为什么?

  看他多热情好客呀。

  ⑵不行

  为什么?

  是不是不愿和我交朋友啊?

  哦,我明白了,你们那么小巧玲珑,住的洞口又那么深,我这么膀大腰圆的,当然是进不去了。可你们知道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吗?猜猜。(失望)是的,我的心情就是这样,是不是只是这些?(出示课件)谁来读读?

  4、选词填空:

  希望

  愿望

  失望

  到你家做客很不容易,我的无法实现。我()了,只好在你飞来的时候,()你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对了,这就是我复杂的心情,我想你们的心情和我是一样的。

  呀,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小翠鸟们“拜拜”

  在介绍自己的本领时,我整个采用了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当小翠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的本领。学生在班上介绍时,我还说:“看小翠鸟飞来了”这样学生们确实把自己当作了翠鸟,真的飞着走上来了。他们在介绍时当然是是很骄傲、很自豪。这样设计体现了课文内化,注重学生语言的表达,是适合语文综合发展的。

  在体会“希望、愿望、失望”的不同用法时,我采用了选词填空的方法。填空前,我为学生设立了一个他们很有本领,让人羡慕;而我特别想和他们做朋友,到他们家去做客的情景。在学生回答能不能去他家做客的过程中,他家在哪,自然而然的让人知道了。继而我又创设了一个他们是那么高高在上,而我确实那么可怜兮兮的情景。从而让他们体验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后的失望和新的希望。这部分教学紧紧围绕“创设情景”展开。就在这节课的结束时,我还在说:小翠鸟们“拜拜”使情景教学一贯到底。

  虽然如此,讲课中依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方说,让学生到各位老师那里介绍自己的本领时,学生因为胆小、没有见过世面,出现了扭捏、扎堆、只到自己认识的老师那里介绍的现象。而我又没有及时改为组内介绍,只顾一味的鼓励学生大胆去介绍。这影响了学生内化课文的效果。今后在教学时应注意因势利导、见风驶舵,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另外在教学翠鸟羽毛鲜艳的环节时,读写结合联系的过于紧密,对于在读中感悟翠鸟羽毛的美稍显欠缺。今后应努力做到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切记不把“情”字割断。

《翠鸟》教学反思4

  【教学设计方面】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很重视读书。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悟和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然后通过模仿或重组的训练加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这种“读书──感悟──积累──运用”的有序设计,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层层深人,富有实效。其中“感悟”是关键环节,它是读的目的,又是积累和运用的基础。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悟。如一课中,让学生交流、讨论: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从而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描写的生动形象。但从效果看,学生找出了文中精彩的描写,但由于忽略了对“课文有哪些描写值得我们学习”的探究,因而学生对句子的感悟层面较浅。由于感受不深,朗读时情感表达显得不够充分。

  【学生活动方面】

  摆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精练巧妙的设问,紧密有致的课堂组织,使得学生在课上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听说读写议等活动,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如《翠鸟》一课中,让学生动手画图,通过还原图形检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自然博物馆讲解员,通过语言重组和表达训练,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凸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朗读更生动、表达更准确、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活跃。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旨在生生互动中多元收集信息,但如何使小组学习不流于形式,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内均有表达机会,并挖掘学生差异资源,在优差生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教师技能方面】

  善于运用表扬、鼓励方法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参与氛围,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并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程。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学生的聪明和智慧被老师激活、在教学中形成一个个不小的'高潮,使课堂充满了活力。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有时未能及时回授,例如《翠鸟》一课中学生质疑:作者描写翠鸟的外形为什么先写爪子?问得精彩!可惜老师始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放弃了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学习写作技巧的好时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具备灵活机智的教学应变能力,开放性的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具有进取心的教育者都会认识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培养良好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翠鸟》教学反思5

  前段时间我给孩子们上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五课《翠鸟》的第二课时,主要是复习前三段,继续完成4,5两段。

  师:从最后两段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

  生:从第四段的第一句:“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正是因为作者喜欢翠鸟,所以想捉来饲养。

  师:那我们可不可以捉来饲养呢?

  生(齐):不可以。

  师:为什么?

  于是,孩子们讲了好多的理由,从翠鸟的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做了回答,当然也运用了课文中老渔翁的话。

  但就在这是,一位学生站起来了,说:“老师,我认为翠鸟不是来和我们做朋友的,而是到这里来捉鱼的。”

  师:看来,你和老渔翁的`想法不同了。你的想法是很实际,但光实际还不够,还得看看它是否有创意。允许你保留自己的意见。”

  生:老师,翠鸟也是来捉鱼的,老渔翁也是来捉鱼的,如果大家把翠鸟捉走了,那对于老渔翁来说是件好事啊,他就没有其他人和他竞争了,但是为什么老渔翁还要保护翠鸟,叫大家不要去捉呢?

  生:我知道。这样从另一角度体现了老渔翁也很喜欢翠鸟,而且体现了老渔翁的心灵很美。所以我们要保护翠鸟,和它做朋友,要向老渔翁学习。

  师:(问第一位小朋友)你现在还认为翠鸟不是来和我们做朋友的吗?

  生:不是了,翠鸟是来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也更加喜欢翠鸟了。

  师:是啊,我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反思]其实这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两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而且说实话,非常的好,这两个问题,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已经把课文内容升华了。他们走进了文本,同时又从文本中跳了出来,提出了疑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最后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实际。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要求实现的,把语文学习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说,这堂课我自己的收获也是不少的,所以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份快乐!

《翠鸟》教学反思6

  公开课资料 《翠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作者的`观察和描述的顺序: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颜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个别读、男女读、赛读、齐读等形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理解中加深感悟,逐层深入的读。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读得并不是很理想,并没有把“鲜艳”的感觉读出来,我当时也就简单做了评价就进行了下面的环节。以后碰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时,我应该及时给与引导,可以自己范读一下,“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然后评一评哪里读得好”,再而请学生页试着读一读,总而言之,要体现教师的引导性,给学生以示范,要指导到位。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我想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通过对“外形”、“飞行”、“捉鱼”三部分内容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都是把答案所在的句子一笼统的读出来,答案实际上是我在帮他们提炼,这一点处理得不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他们自己概括出关键词或答案,而不是读出句子就算好了。

  另外,第一课时我只上了翠鸟的“外形”一个部分,课堂容量对于“高效课堂”而言是不够的,不够充实。并且有些环节的安排有欠妥当,比如,在初读时请生“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课文介绍了翠鸟的哪些方面”,认读了生字词后,我就直接让学生交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并没有时间真正去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应该在字词教学后,给学生再浏览课文的时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目的是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按照一定顺序,并且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我选了三幅图片。先请学生说一说,再写下来。在学生交流时,我没有很好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反馈,因此,学生说不到位,没有体现老师指导的实效性。下次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在必要时加强教师的及时引导与反馈,把写话指导得更深入更透彻!

《翠鸟》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从而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养成自觉地保护它们的习惯。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的表达作用。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动物,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习得观察描述小动物外形特点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课堂里来了一位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瞧,它来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的到来!(展示课件第二屏)

  (一)教师简介:翠鸟生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许多地方,它不仅外形美丽,还有高超的捕鱼本领,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打鱼郎”。

  (二)板书课题。

  (三)学生读题并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从翠鸟的样子,怎样捉鱼、喜欢干什么等方面质疑)

  (四)小结引导: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

  那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看看作者的想法是不是和我们相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和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运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二)认读生字,感知词语。

  1.认读词语卡片。(个人读、男女生轮读、齐读)

  苇秆、衬衫、清脆、疾飞、等待、锐利、饲养、陡峭

  2.认读生字。(展示课件第三屏)

  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苇、秆、绣、褐、泛、待”,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翁”,颜色或衣服学习“赤、褐、衬、衫”等。重点指导“颜、脆、溪、绣”等字的字形结构。

  (三)了解初读效果。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哪些与翠鸟有关的知识?

  (四)学生汇报自学成果。(重点谈谈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五)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生活习性。

  第三段(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住处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三、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卡片。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二、学习第一部分(翠鸟外形特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2.你认为翠鸟外形怎样?

  3、学习目标要求。(展示课件第四屏)

  (二)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学习。

  1.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并板书:

  爪子(红色)

  翠鸟(小巧玲珑)羽毛(颜色鲜艳)

  眼睛(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2.理解重点语句。(展示课件第五屏)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这一段话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翠鸟的羽毛颜色鲜艳?(引导学习理解是从翠鸟的头部、背部、腹部分别描述的)。

  (2)用一个词来形容翠鸟的羽毛。

  (3)(展示课件第六屏)翠鸟图形。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头上、背部、腹部的羽毛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体会。

  ②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击课件翠鸟身体部分,相应出示有关词语。

  ③师生合作分读。

  师;头上的羽毛像--

  师:背上的羽毛像--

  师:腹部的羽毛像--

  ④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七屏)

  3.师生讨论交流,运用比较法感受运用比喻、拟人表达的好处。

  4.指导朗读(采用个人读,师生合作读,小

  组读,齐读多种形式)。

  5.指导背诵(借助课件翠鸟图形或板书试着背诵)。

  三、总结写法

  引导:描写翠鸟外形的内容已经学完了,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展示课件第八屏)师生一起总结。

  四、小练笔

  同学们,你们喜欢翠鸟吗?还喜欢什么小动物?请你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一)学生口头描述。

  (二)写一段话描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背诵第1自然段。

  (二)总结学法。

  同学们,还记得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内容的?师生共同总结学法。(展示课件第九屏)读、议学法小结。

  二、迁移运用,学习第二部分

  (一)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主学习描写翠鸟活动的段落。(第2、3自然段)

  (二)交流讨论,赏析句子,谈感受体会。

  (展示课件第十屏)

  1.(引导学生抓住“贴着、疾飞、轻轻地”等词语说体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翠鸟灵活敏捷的活动特点。)

  2.(关注“一动不动、注视”等词语体会翠鸟的专注与机警。)

  3.(引导学生抓住“蹬、叼、贴、飞”这些动词及比喻句“像箭一样……”体会翠鸟捕鱼动作的迅速敏捷。)

  (三)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翠鸟的灵活敏捷?(与小鱼的机灵相对比反衬翠鸟的机警;“苇秆摇晃、波荡漾”衬托出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

  (四)(展示课件第十一屏)放映翠鸟捉鱼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翠鸟灵活敏捷的活动特点。

  (五)讨论翠鸟捕鱼的高超本领与它的外形之间的联系。师生围绕下面的话题展开对话。

  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的注视着水面”?

  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

  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

  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小鱼又有什么作用?

  (六)小结:翠鸟捕鱼的本领是与它的外形有密切联系。

  三.学习第三部分

  (一)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

  1.翠鸟是那么美丽可爱,捕鱼本领那么高超,天真的孩子们有什么想法?

  2.听了老渔翁的话,孩子们的脸为什么发红?

  3.哪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读一读。

  (二)教师小结:是啊,鸟儿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乐地生活,它们的歌声、色彩、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机,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第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一)启发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二)学生自由畅说。

《翠鸟》教学反思8

  师:老师对“翠鸟”的“翠”很感兴趣,不知道这个“翠”什么意思?小朋友查。(生)

  生:“翠”的意思是“绿色”。

  师:那翠鸟是不是只有一种颜色──绿色呢?大家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生读课文找答案)

  从疑点“翠”入手,层层解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生:我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知道翠鸟的颜色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是很鲜艳的。

  (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鲜艳

  师:“鲜艳”是怎样的?

  生1:鲜艳就是有很多种颜色,不是只有一种。

  生2:鲜艳就是颜色很显眼,很艳丽。

  生3:鲜艳就是别人一看就喜欢的,很吸引别人的颜色。

  营造课堂探讨气氛,让学生“动嘴、动脑”,主动思考。“鲜艳”一词引领整段,因此有必要进行研究。

  师:对呀,那么,翠鸟身上到底有哪些颜色那么鲜艳呢?把描写颜色的词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生做记号)

  讨论后师板书: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师:翠鸟身上有那么多颜色,为什么人们要叫它翠鸟呢?(生陷入思考)

  生1:我知道了,因为翠鸟只有头上有一点橄榄色,腹部有点赤褐色,其他的都是翠绿色和浅绿色,所以叫它翠鸟。

  生2:因为翠绿色和浅绿色都是绿色,翠鸟身上绿色最多,所以叫它翠鸟。

  师:对呀,翠鸟身上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还有橄榄色和赤褐色,漂亮吗?喜欢它吗?那么把你喜欢翠鸟的语气读出来,试试看。

  生自由读课文后指名朗读、齐读。

  研究翠鸟的颜色主要为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的感情朗读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的写法,读一读“学习提示”。(生自学)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二自然段是用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的。板书:先

  总起

  后

  分述

  师:请你读一读总起句。(生读)

  师:你认为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1:非常。

  生2:不是“非常”,应该是“鲜艳”。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后面的几句话都是写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的。

  师:后面的几句话都属于哪个部分?

  生:分述部分。

  师:请三位小朋友把分述部分的三句话读一读。(三生读)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三句话是写翠鸟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头上、背上和腹部。

  板书:头上、背上、腹部

  生2:我发现作者把“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这句话写具体了。

  认识总起与分述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处理这个关键点时“看似无意实为匠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慢慢地领悟与思考。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话,想想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1:我发现“锈满”这个词用得很好。可以看出翠鸟头上翠绿色的花纹有很多,所以用“锈满”这个词。

  生2:我发现“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这几个词用的好,说明翠鸟身上的颜色很漂亮。

  生3:我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

  师:真了不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这里把翠鸟“头上的羽毛”比作“橄榄色的头巾”,把“背上的羽毛”比作“浅绿色的外衣”,把“腹部的羽毛”比作“赤褐色的衬衫”。

  生4:我发现作者把翠鸟当成人来写了,只有人才有“头巾”、“外衣”和“衬衫”。

  师: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作者对翠鸟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1:我从这里知道了作者很喜欢翠鸟,才把它当作人来写了。

  生2:我感觉作者把翠鸟当成了朋友,他对翠鸟有很深的感情。

  师:作者很喜欢翠鸟,你喜欢翠鸟吗?(生齐:喜欢)你把你喜欢它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后读给同桌听再男女生比赛读)

  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里,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这些发现从学生口里说出来比教师说出来更有价值。

  师:(过渡)翠鸟除了颜色很可爱外,还有什么也很可爱呢?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觉得翠鸟还有什么也很可爱?

  生1:我觉得它“小巧玲珑的身子”、“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细长的嘴”很可爱。

  生2:我觉得它“红色的小爪”很可爱。

  生3:我觉得“紧紧地”这个词用的好,因为它怕掉下来,在为捉鱼做准备。

  师:它为什么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呢?

  生:因为它要捕鱼。

  师: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翠鸟“小巧玲珑的身子”、“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细长的嘴”都对捉鱼有好处。

  师:所以它有一个外号叫──钓鱼郎,又叫──鱼狗。

  师:看图,你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翠鸟吗?(生自由准备后指名说,然后说给同桌听,最后请几生上台作“介绍员”)

  “做介绍员”为学生搭起了一个表演和说话的舞台,学生在这样的舞台上能提高对语文的理解、表达和应用的能力。

  【反思】

  1、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研究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理解、表达、应用语言的时机。在上文的片段教学中,让学生从疑点“翠”入手,理解“鲜艳”,理解总分段式的.写法,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教师为学生陈设了较好的理解和练习语言的机会。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作一些点拨引导。如“你怎么看出来的?”“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有没有新的发现?”“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让学生动脑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3、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翠鸟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它的喜爱,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和作者一样的感情,就需要老师去激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如“翠鸟身上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还有橄榄色和赤褐色,漂亮吗?喜欢它吗?那么把你喜欢翠鸟的语气读出来,试试看。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作者对翠鸟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1:我从这里知道了作者很喜欢翠鸟,才把它当作人来写了。

  生2:我感觉作者把翠鸟当成了朋友,他对翠鸟有很深的感情。

  师:作者很喜欢翠鸟,你喜欢翠鸟吗?你把你喜欢它的感觉读出来。”

《翠鸟》教学反思9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我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一、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我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一句时,开始,学生都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我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眼还没眨完,它就飞到苇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二、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我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三、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我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四、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教学《翠鸟》一文中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时,我不是告诉学生其特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发现和归纳出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导”“研”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没用第一个“教”,也无从谈“不教”。巧妙的“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自悟地最佳途径,正确、科学的使用教师的“导”,不仅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教师“导”的艺术,将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与学习方式。

《翠鸟》教学反思1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文质兼美。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的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和它捕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

  本课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由结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喜欢翠鸟外形美的学生为外形组,分为几个小组;喜欢翠鸟动作敏捷的学生为动作组;还有两方面都喜欢的为综合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学习全文,体现本组学习内容,并未其他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本课合作学习设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深入研讨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互相置疑,小组间合作学习,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3课《翠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根据自己对翠鸟的外形美和动作敏捷的不同喜好分好了小组,这节课我们按小组深入研究课文。

  二、指导学习

  师:要想在小组里有出色的发言,自己先要有准备,我们先干什么?

  生:先把课文读熟,

  师:光读不行,还要有读书方法,我们学习过哪些读书方法?

  生说学过的读书方法。

  师:那是不是不是本组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不读了呢?

  生:不是。

  师:对,还要学,要给对方提出问题,想办法难倒他们。

  三、合作学习

  出示合作分工:

  1、选一名代表作记录员记录大家的发言。

  2、选一名发言员代表大家发言

  3、还要有一名同学集中大家的问题向对方组提问。

  4、其他同学补充。

  四、汇报交流: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翠鸟外形美与动作敏捷?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五、互相置疑(第二次合作学习)

  1、每小组置疑员向对方组置疑。

  2、各小组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

  3、组际间交流解答问题。

  六、自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自选一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把你知道的有关翠鸟的知识制作成知识卡片。

  3、以“我最喜欢的鸟”或“保护鸟类”为题写一篇作文。

  专家点评:

  1、注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2、三维目标的结合非常好。

  3、在小组合作时,目标再细化一些效果会更好。

  《翠鸟》教学反思

  在本次合作式教学的教学策略研讨活动之中,我有幸作为一名作公开课教师,在感到荣幸之余,心中有无数的感慨和激动。

  从没想过我的课会在全区骨干教师的培训会上进行研讨,也从没想过能和北京的专家一起面对面对的一起交流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与策略。不过,我一直在努力,朝着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目标前进,我的努力终于在这个特殊的机会下得到了展示,在作课之后,我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一节课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一个提升。

  我所作的课是第六册语文第十三课《翠鸟》,应用合作式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对翠鸟不同角度的喜爱,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自独自悟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展现翠鸟的外形美与机灵。教学思路是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才确定下来的,融入的不仅是我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理念,还有我乡教研员的思考和指导,虽然不算太成熟,但却大致有了合作式学习的基本思路。

  在讲完课之后,当我还沉浸在整堂课的得与失的思考中时,北京来的沙莉老师上了《鲸》一课,同样是应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一节课过后,之前我一直困扰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如何使合作学习更有时效性,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学生真正去讨论,这个问题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并有了对课的一些改进措施:

  一、更加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如果我能在学生合作之前,更加细化分工,也许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会效果更好。可以帮助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能读,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2)我能说,说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3)我能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4)我会有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用读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这样定目标,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发言点,小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小组学习的时机要善于把握

  要使小组学习取得更大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的时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第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学生辩论或讨论。第二,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三、对知识的查缺补漏,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比如当学生提出:“翠鸟像箭一样飞出去。”能否改成“翠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出去”时,我如果激起学生的二次讨论就是最佳的小组合作时机。

  三、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

  小组合作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性评价,小组内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等。而我在这节公开课中,对这一点做的还甚少。

  总之,这节课给我了不少的收获,而北京专家的指导更给了我质的帮助,如果没听沙莉老师的一节课,没聆听徐玲主任的一番话,我想这些经验也许我会从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但那可能是很长时间之后,毕竟没有这么鲜活与生动,这么深刻与及时。感谢进校,感谢专家,希望这样专家引领的机会多一些,使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有更大的进步。

《翠鸟》教学反思11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的教学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教法适合教材特点及儿童心理特点。教师重视了语言文字训练,很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扎实,既培养了阅读能力,积累了语言,又学到了写动物外形的方法,锻炼了习作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形象直观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本文的语言非常生动,描写也很形象,可同学们对课文的主角----翠鸟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思维形式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一只鲜活的翠鸟呈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

  2.读写紧密结合

  读写结合是传统的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好路子。西汉著名的'辞赋学家杨雄曾云“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翠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描写动物外形的例子。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充分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成功的朗读可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积累语言。《翠鸟》这一课,语言生动而准确,字里行间都透着作者对翠鸟的深深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层次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首先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接着默读--理清写作顺序,然后研读――抓住各部分特点,最后赏读――感悟美的语言。

  4.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古希腊生物学家、教育家普罗塔弋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方式,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很多方法,搜集了很多课外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思考,“点睛之笔”疏通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同时又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自读质疑,到理清顺序,到抓住特点,再到欣赏总结,直至最后的迁移写作,教师“导”得自如,“导”得有力,而学生则始终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读书、思考、表达,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学堂。

《翠鸟》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也是学生写好动物的一篇范文,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让学生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树立环保意识,并把课内学习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运用的自己的写作实际中去。我对第二课时的教学做一下反思:

  一、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学生在第一课时基本上理清了课文的条理,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学习时,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接着全班进行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描写翠鸟的外形的部分,我因势利导引入了对这部分自然段的.学习。首先抽生朗读课文,读出自我感受,接着全班齐读,再多次的朗读中我巧妙地引出了作者对翠鸟外形的描写的顺序,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初步地轮廓,无意中渗透了描写动物外形的写作方法。然后课件出示:啄木鸟、绶带、麻雀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鸟,并口头表达它们的外形,大部分学生观察的比较认真,同时灵活运用了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对啄木鸟的外形描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二、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

  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翠鸟外形的,教师略作提示:如,爪子、颜色(头、背、腹)眼睛、嘴。这样学生容易记。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我感觉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如出示课后第二题中的两组句子,每句较之前一句都多一个“形容词”,让学生在读中比较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虽然知道了带有形容词的写得好,但是具体好在哪儿学生表达的不准确。

《翠鸟》教学反思13

  一、教学目标

  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即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查字典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4.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填表,举例: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3.区别形近、同音字,作巩固练习。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疾”字为例。“疾”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疾飞”。教师引导学生从查字典中查找出“疾”字有四种解释:(1)病,身体不舒适;(2)恨;(3)快,迅速;(4)疼痛。本着根据词义选取字义的方法,“疾”字在“疾飞”一词中应选取“快,迅速”的字义。“疾飞”的意思是很快地飞。联系课文内容,“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学生便可悟出“疾飞”一词是指翠鸟飞得很快。

  3.出示词语,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锐利——“锐”是尖刻的意思。锐利即尖锐、锋利。课文中指翠鸟的感觉非常灵敏。

  鲜艳——又鲜明又美丽。课文中指翠鸟的羽毛色彩非常美丽、好看。

  清脆——“脆”指声音响亮、清爽。课文中指翠鸟的鸣叫声清亮好听。

  (四)介绍翠鸟。

  1.翠鸟:又称叼鱼郎,也叫鱼狗,羽毛青绿色,尾巴短,捕食小鱼。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

  2.出示图片或标本让学生看。

  (五)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熟悉生字、词。

  (六)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词。

  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的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的小鸟——翠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人们对它的喜爱。

  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在教学中,我这样展开。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把它表达清楚的。

  一、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外形上的特点主要包括: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体态小巧玲珑;眼睛灵活、嘴巴长尖,“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些描写都是静态描写。

  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动作上的特点包括:鸣声清脆;飞的速度极快。“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翠鸟还很机灵。“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他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翠鸟,也反映了他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因为如果没有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作者是不会那样认真观察,生动的描写的。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翠鸟》教学反思14

  这个案例出示的这一段话,要让孩子们抓住“萦绕、反复揣摩”这两个词语,体会卢诺尔曼大胆想像,敢于实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精神。我没有提出这两个词来讲,而是通过“自主探索,读、悟、说、”这一系列环节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发挥创造性,而让课堂这一点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一、读。通过自己读来体会、感悟,最后又带着体会和感悟去读,这些不同层次的读,远胜于枯燥乏味的一遍又一遍地读。

  二、悟,说。三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许还不够,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学生也许只能想到一点,但通过“说”,互相交流看法,就能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分析、解决问题。而在“说”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相互点拨,加上平时生活经验积累,学生能进入创设的'情景,妙语连珠,给了老师一个惊喜!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特别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其次,说前组织小组讨论,建立信息交流网,打破课堂教学信息单向交流的封闭状态,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这样就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思考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参与学习的群体获取了新的信息,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的创新能力,我引导学生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探讨问题,最后提出:“你们心中有什么美好的想像,如果有,该怎样去实现呢?”从而激发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发明创造认识。

  词、句和段的训练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我校课题研究的方向。而怎样把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

《翠鸟》教学反思15

  “如果你是一只翠鸟,你觉得你什么样?”一个“你”字的发问,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对形象的猜测。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你”字的发问,引导学生进入了作品的情境。

  产生了换位移情的功效。随着对文字的`感悟,丰富了教材的内涵。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语文科学的独立之处在于它不象教学,有一个标准答案。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对每个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的深度、广度是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所以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学完《翠鸟》一课后,学生可以有多种体会,如认为翠鸟可爱,要爱护翠鸟,自己要努力学习,快长本领,去研究翠鸟……在课尾我设计了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环节:“此时,你对想捉翠鸟的想法有什么看法?如果你是翠鸟,你想对那些想捉你的人说些什么?再次换位思考,使学生的情感由感性(对翠鸟的喜爱)到理性(爱护益鸟,保护大自然的升华,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