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15 10:00: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袋麦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

  你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呢?读读课文画出相应的语句。之后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小牛、小猴?这时,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的环节就是第二年土地爷爷来到小动物家看到了他们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予了不同的态度。

  最活跃的是孩子们表演的时候。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发展自己,课堂气氛尤为活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语文《三袋麦子》教学反思8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故事性很强,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学生感悟有一定的难度。

  一、扎扎实实地读

  本篇课文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较多,要读好却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我想,只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搭好桥,铺好路。

  1、读通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检查,落实课文中难读、难认、易混淆的生字词。在检查学生生字词认读情况时我特意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认读本课新字词,二是分辨两个难认的形近字,三是读准课文中容易混淆的三个多音字。其中兴奋与磨成面粉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容易读错的两个字。

  2、读懂课文

  读小猪,是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读小牛一段可能显得有点沉,但这正是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这一段句子长不好,所以我在这里安排了指名读,范读以及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读书,同时渗透了朗读的一些技巧,比如长句子要学会间隔符短句,比如边读边想象。

  二、语言训练

  语文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和环节目标,更要呈现扎实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学生读词串、读课文、复述故事,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培养分段能力

  本文故事性很强,向学生渗透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开端、经过、结果给课文划分层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把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梳理了课文大意。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2

  《三袋麦子》也是一篇童话故事,对小孩子的吸引力那是非常大的。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来上,因为在课堂上,许多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我先让他们去看看小猪收到麦子后的.反应,同时让孩子们知道怎么读,并读好,以学生自学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小猴、小猪的方法。在都了解完之后,我让他们给麦子去名字,经过引导,他们都能从文中找出金灿灿、饱满、麦种这样的词来看待这个麦子。

  一年之后,土地爷爷去看看他们。这里我先带领孩子懂得小猪的憨厚可爱以及土地爷爷的哈哈大笑。然后自学小猴与小牛,在交流时,令我惊讶的是,他们都能说到小牛节约,我觉得在我不引导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很多孩子能说出来,所以,从这里我觉得一些课文对孩子的吸引会促进他们的思考,假使一些并不有趣的课文,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去增强气氛。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吸引孩子,而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堂课的最后,孩子们都是认为小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是不能只看当前,要为长远利益打算,并要懂得创造。可惜这里我引导得不好,最后完全是硬塞给孩子的,所以在这里非常失败。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3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情节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

  对于三年级孩子,他们刚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学习,怎样把握好这个年段教学特点,帮助孩子们顺利过度,是我抽到这篇课文备课时不断思考着的一个问题。于是我的教学定位有两个依托:一是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文本的语言特点。整个课堂教学我努力突出一个“趣”字——童话语言浓浓之趣,教学情境创设之趣,学生参与学习乐此不疲之趣。

  回顾刚才的课堂,我很欣慰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童话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从“趣”这点出发来检验我今天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读。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读好却不是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怎么办呢?我想,读,惟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桥,铺好路。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落实一个“实”字。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突出一个“趣”字。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朗朗的读书声体现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和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

  (1)、读词语,情趣盎然

  (2)读课文。中年级教学应该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4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这句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开心!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如让学生说说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与评价有什么不同?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该是不难的。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显得都有些不近情理。所以在教学种,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种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时,有的说:“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有的说:“我想邀请小猪和小牛一起

  种,让他们也有吃不完的麦子!”有的说:“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发言!学生能主动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补充创新,相得益彰。

  3、让学生演课本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当然,在堂上也有很多不足,就像教研室黎主任所说的,板书有些多,既有黑板的板书,也有多媒体的板书。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写好的黑板粉笔板书进行回顾、概括,而不需要多媒体再把课文三个画面呈现了一遍。我们总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啰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民主、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上面这一案例,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课,从中我们看到学生是聪明的,他们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叹息之余,颇有感触。

  一、摆正师生位置,树立学生主体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教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威严的神情。学生大都眼都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叫气氛,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案例中,学生的思想之所以那么活跃,是因为这堂课教师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一堂课,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表现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互动中形成了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主体化,教学内容广泛、自由。

  不仅如此,教师更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该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一堂课,教师常用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即使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叙述心中的疑惑。

  在此作用下,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很好发挥,主体人格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他们在老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被激发出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的信念会不断地树立,学生无限发展的潜能也就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乐学”、“乐练”的意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可以转化为考试的诸多结论,而忽视教学过程,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问背诵。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扼杀了“人性”,从而将学生异化为“应试工具”。

  而案例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特点,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整堂课,教师有意识创设一定的情境,发挥学生“乐学”、“乐练”的意识,通过读书、议论、表演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体验课文的内容,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故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适合朗读和表演。故事中的小猪、小牛和小猴形象鲜明,富有个性。不同人物处理麦子的方式也符合人物的特征,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把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朗读。通过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在个别读的时候,主要是示范和指导的过程,学生在个别读的时候,让其他学生听好在哪里,哪里还需要改进,哪些词需要读好,哪里需要有句中停顿。人物的对话内容,是重点练习的部分,从人物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人物个性。我指导学生读的时候可以带上表情和动作,句子中有难懂的词语,先让学生理解后再读。比如讲到小猪的时候有个“迫不及待”,我让学生说说看小猪看到麦子的时候有多急着想吃,学生就能理解迫不及待是等不及的意思。我还让学生用迫不及待造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说出来的句子基本上都是正确的。表演完毕,让学生评价觉得谁做得最好的时候,学生一开始一致说小猴。后来,我引导他们说三只小动物的做法都没有错,只要你能说出理由,谁都可以是最好的。因此,在下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来处理这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中,学生就能各抒己见,不再局限于把麦子种下地一个答案了。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6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说、想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的*八戒,纷纷责备小*“真是改不了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的做法:“小*,好样的,想吃就吃个够。”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三、在续编故事中创新学生的思想

  课文结尾,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有一天一个白胡子的老头突然拎着一口袋东西来到你的家里,他对你说,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想法让老师感动,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把土地爷爷送给他们的一口袋麦子拿回家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种,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7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通俗易懂而又幽默有趣。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猴、小牛一袋麦子,这三袋麦子到了三个不同的小动物手里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小牛拿出麦子透透风晒晒太阳,把麦子保存了起来;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收获了更多的麦子。三种不同的'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小猴憨厚可爱,小牛善于计划,小猴聪明能干。

  在教学时,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并运用重点字词;2、把握小猪、小猴、小牛的角色特点;3、感受童话故事的特点。

  我的教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授生字词,引导学生记住字形、字音,并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2、自读课文,了解三种动物收到麦子后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初步感知三种动物的性格特点;3、深度感知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演一演;4、拓展延伸,如果你收到了土地爷爷的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通过听写等方式反馈,得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还不够深入;教学环节不够连贯;语言表达过于平叙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备课,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教授出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8

  一、在说、想、演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程度不是就可以真知灼见了吗?在表演土地爷爷与小牛、小猴的对话时,学生记住了朗读时我所强调的“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这样,一篇课文下来,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了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了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训练了口语交际,口语表达的也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二、在读、说、演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纷纷责备小猪“真是改不了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猪的做法:“小猪,好样的,想吃就吃个够。”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这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真是有声有色,再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从而来提高语文素质,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在续编故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文结尾,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有一天一个白胡子的老爷爷突然拎着一口袋东西来到你的家里,他对你说,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但也有的孩子跟小猪一样也想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还有的孩子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想法让老师感动,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想把土地爷爷送给他们的一口袋麦子拿回家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种,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与可爱。

  对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时间固然宝贵,但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千万不要吝啬几分钟时间,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造出给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让我们用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来减轻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负担和恐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真正的的快乐吧!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9

  《三袋麦子》是一篇相当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把三个小动物处理土地爷爷送给它们的麦子的经过描写得生动、形象。寓思想教育于文字之中,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 在教学中我有两点体会:

  一、教学童话故事,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么一段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一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麦子的呢?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本,寻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不同方法。

  二、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主动参与性将大大提高。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适时地“导”一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的效果。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完课文后,我提出“如果你也分得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孩子们讨论出来的结果还真不少:“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开心地吃一点,请大家用一点,再种一点。”“我会召集大家,利用麦子制作各种食品,然后举行百食宴,让大家动脑、动手、又可动口。”还有学生说:“我会把麦子给穷人吃。”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0

  一、议议,读懂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小猪、小牛、小猴对自己得到的一袋麦子不同的处理方法。你欣赏谁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

  生: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虽然不能马上吃到。可是一年以后,它却能吃到一囤的麦子,它最能干,最聪明。

  师:(高兴地):说的真不错。

  生:我不欣赏小猴,欣赏小猪的做法。它很会享受,把一袋麦子全磨成了面粉,做成自己最喜欢吃的白面馒头和烙饼。我想,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那时最开心的事。

  师(赞许地点点头):不错。你挺有分析头脑。

  生:我欣赏小牛的做法。它吃完了自己家的杂粮,把好东西留到最后再慢慢享用,它会打算,知道勤俭节约。

  ……

  师:刚才同学们对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位同学的看法都很有道理。不过,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认为小猴的做法最好。确实,书中很多地方也暗示我们,小猴的做法最好,请大家认真读读,找找,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由朗读,书中圈划)

  ……

  生:从结果看,小猴的做法最好,它收获了更多的麦子,是满满一囤的麦子。

  生:从做法本身看,小猪就想到吃。小牛很节俭,但很累,怕麦子坏,常要把麦子搬进搬出,透风、晒太阳,而小猴呢,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既省事,效果又好。

  师(高兴地):你很会动脑,看法不一般。

  生:从土地爷爷的态度上也恩能够看出。对小猪,土地爷爷总是“哈哈大笑”,对小牛,是“夸奖”,而对小猴,却是“兴奋地说”,显然,“夸奖”只是表扬,是意料之中的事,而“兴奋”是土地爷爷意料之外的事。

  师(喜形于色):你看书看得真仔细,很会分析,这一点,老师也几乎没看出来。

  生:书中有“上等的'麦种”,麦种,又是上等的,是暗示小猴的做法好。

  师(点头、微笑):你真会看书,找的真仔细。

  ……

  二、赛赛,读好课文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靠自己读懂了课文,那你们打算怎样来读好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西哈的一段对话,试着读读。要求不仅要读出感情,而且要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

  生读: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了!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我是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段话的,因为小猪迫不及待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食品。它非常想吃。

  生读(上面一段话)我也是用高兴的语气读的,不过,读时还要从心里流露出馋的感觉。

  ……

  三、演演,读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太棒了。同学们,真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把它演一演啊?

  同学们,要表演,就升秒年要对课文中很多叙述进行想象创造,在不改变课文原意的基础上,加入合适的动作表演及台词等,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读,组里的其他同学可以当小导演,指点他们该怎样演得最好。

  (学生小组排演)

  选一组同学戴上头饰进行表演。

  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民主、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上面这一案例,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课,从中我们看到学生是聪明的,他们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叹息之余,颇有感触。

  一、摆正师生位置,树立学生主体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教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威严的神情。学生大都眼都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叫气氛,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案例中,学生的思想之所以那么活跃,是因为这堂课教师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一堂课,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表现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互动中形成了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主体化,教学内容广泛、自由。

  不仅如此,教师更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该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一堂课,教师常用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即使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叙述心中的疑惑。

  在此作用下,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很好发挥,主体人格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他们在老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被激发出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的信念会不断地树立,学生无限发展的潜能也就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乐学”、“乐练”的意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可以转化为考试的诸多结论,而忽视教学过程,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问背诵。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扼杀了“人性”,从而将学生异化为“应试工具”。

  而案例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特点,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整堂课,教师有意识创设一定的情境,发挥学生“乐学”、“乐练”的意识,通过读书、议论、表演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体验课文的内容,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1

  《三袋麦子》也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最后,我问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土地爷爷也送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

  小雯:我会全种下,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

  海涛:我会让妈妈做各种好吃的。

  小淳:我会分三份:一份留着吃,一份存起来,还有一份种下。

  小丽:我不会种,所以我会给奶奶种下。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的意思。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注重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在节日里你们最希望得到谁的什么礼物?西方人过圣诞节的时候,是圣诞老人给大家送礼物,而在我们中国是土地爷爷给大家派送礼物。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谁)送(什么)节日礼物。一年以后,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2、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个故事。土地爷爷说今天谁表现最好,他也将得到一份礼物,想不想要土地爷爷的礼物?(想)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学习课文,看看谁能拿到礼物。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旧知,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精讲课文。

  1、请小朋友把书打开,自读全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确,读连贯。

  2、读熟后再快速地默读课文,网络课件出示教学要求,学生自学:

  边读边思考下列三个问题。并找出描写小猪的句子,用“_”划出来,描写小牛的句子用“﹏”划出来,描写小猴的句子用“…”划出来。

  (1)、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他们的心情如何?分别是怎么想的?

  (2)、他们是怎样处理一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3)、对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土地爷爷分别是什么态度?

  3、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描写小猪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吃)心情怎样?课文里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小猪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迫不及待的情况?

  (4)、你能找一个词语来替换“迫不及待”吗?

  (5)、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6)、他是怎样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就吃光了。)

  (7)、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是什么态度?(哈哈大笑)(看课件录象)

  (8)、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小猪吗?

  (9)、揭示小猪的特点。原先老师很讨厌猪,因为它又胖又懒。现在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对小猪刮目相看,开始喜欢它了,因为他憨厚可爱,还是个美食家,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指导朗读:用喜欢的语气朗读描写小猪的句子,读出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小猪的手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句子,找一找关键词,认识了一头憨厚老实的小猪,最后通过品读来再次体验小猪憨厚可爱的性格。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以小猪为教学突破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牛和小猴段落上。)

  4、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部分。(学生自己点击课件自学)

  汇报:

  (1)、小牛又是怎样处理麦子的?结果呢?

  (2)、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

  (3)、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做呢?(种下地)

  (4)、你从小候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见。)

  (5)、土地爷爷是怎样评价小牛和小猴的?

  小结: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它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

  指导朗读:现在我们就是课文里的小牛和小猴,读出我们当时开心的样子来!

  (设计意图: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5、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6、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体验、感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总结。

  1、让学生口述故事的内容。(课件展示全篇课文动画)

  2、学完这个童话,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整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从中渗透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

  1、课前老师说这节课谁表现好,土地爷爷就送他礼物。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们班的同学。学了这个故事后,你一定更聪明了,你会怎么处理你那口袋麦子呢?

  2、课后续写《三袋麦子新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让学生的心态得到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到解放。)

  附板书设计:

  三袋麦子

  小猪 小牛 小猴

  吃光 慢慢吃 种下地

  憨厚可爱 节俭 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学生一目了然。)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3

  《三袋麦子》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由于它与孩子的心灵靠得特别近,所以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教学素材中提供的FLASH动画,生动的画面、儿童化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全部的注意力,看着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满足的表情,还有那闪光的双眼,我知道这堂课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也证明:整堂课学生都是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的。以致,在课文结束时,我问孩子:“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呢?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有的说:“我喜欢小猪,他真的太可爱,特别是它的`那个舔舔嘴的动作,特别可爱。”;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牛,它很会珍惜劳动成果”;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猴,我觉得它最聪明,它把麦子种下地,不仅可以像小猪、小牛那样吃到好吃的食物,还可以让别人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说:“它们三个,我都喜欢,我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在课堂随后的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更是高涨,大家都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无庸置疑,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令人满意的。

  仔细分析一下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原因应是以下这几方面的:

  第一:我抓住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多种感官刺激的课件。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在体验中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者、探索者的乐趣,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儿童学习的热情。第三:通过充当小动物的角色,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望,获得了成功体验。

  语文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设计符合孩子们口味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4

  《三袋麦子》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讲述的是土地爷爷在新年来临时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来年时,土地爷爷又去各家走走,看看小猪、小牛、小猴究竟怎样对待这一袋麦子的。结果,把麦子磨成面粉的小猪自得其乐,把麦子储存起来的小牛也是欢天喜地,将麦子种下了地并获得大丰收的小猴更是乐得手舞足蹈。三人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处理麦子。

  在教学中,我们发觉以往对于这样的课文大多是比较倾向于最后一个选择——勤劳聪明的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地,并且获得了大丰收。只有它的做法让这一袋麦子变成了无数袋麦子,似乎这就是我们要孩子们去好好学习的。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的孩子却往往不这么想。在教学本课时,我发现孩子们在读读、说说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不拘泥于一种我们认为是最佳的选择,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交流的环节:

  师:“孩子们,土地爷爷就来到了咱们小猪、小牛甚至小猴的家中,你能让他乘兴而来、满意而去吗?快快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小组来讨论一下,该怎样对土地爷爷说?”

  令我惊讶的是,竟有一部分孩子去选择了帮小猪、小牛说理由的,看来,孩子们也在试图说服我哦!我不做声,看看孩子们的表现:

  生:小猪多么可爱啊!它的特长就是喜欢大吃大喝,它把麦子做成了香喷喷的食品,其实也看出它的勤劳,它并没有游手好闲啊!小猪的天真正好符合它的特性,还显得非常真实。

  生:我喜欢小牛。小牛很细心,它有长远打算,因此细心地把麦子全种下了。我觉得小牛并不比小猴差哦!

  生:我也喜欢小牛。小牛的细腻其实同样令人敬佩,它做事情很有条理,因此它也没亏待土地爷爷的这袋麦子。

  生:我喜欢小猴。小猴的做法让我想起了自己:自己平时做事怎样就不像小猴想得这样周到呢?它真聪明啊!

  …… …… ……

  最后,学生们在七嘴八舌中达成了共识:我们既喜欢小猪的`天真无邪,也欣赏小牛的周到细致,更佩服小猴的长远做法。每个人物都是那么可爱,我们觉得他们都是很有灵气的。

  为此,我为孩子们鼓掌!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应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让他们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5

  本课通过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的考虑。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是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的难点,初读类似这样的蕴涵哲理的课文,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自己小学时老师对自己的引导:“同学们,学习完这篇故事,我们应该要学习的是小猴子那种机灵、能干,千万不要学习小猪的愚蠢,先把麦子吃完了最后挨饿。”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对以上的语言大概不会感到陌生。

  曾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绝对”、“权威”的答案中成长起来的。简单地说,曾经的教学教给学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优点。现如今,学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课改的新形势浪潮的冲击下,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更民主、科学地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也是我在这节课的预设中所积极探索并努力摈弃传统教学带给我们的深刻影响的重要思想指导。

  在这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看到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并找出各个小动物的优点,并能学会阅读批读课文。我让孩子们找出了小猪的自食其力、小牛的勤劳节俭,在说出了小猴的`

  聪明、能干之后,还能说出他具有等待的耐心和毅力,得到的是一种苦尽甘来的收获。 并且我在学习小猪相关内容时着重教孩子们学法,让他们学以致用,根据学法来学习小牛、小猴的内容。拓展训练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在课堂上也有很多不足,例如:教学容量安排不够合理;语言重复,不够简练等等,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一节课能够看出很多问题,也发现自己身上需要改正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在以后学习中能够不断改正,逐渐进步。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让》教学反思12-12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5-18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折扣》教学反思08-29

《掌声》教学反思08-26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09-02

教学课后反思08-30

《洗澡》教学反思08-30

《约分》教学反思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