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22 19:09: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桂花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今,正是金秋十月,桂子飘香的季节。今天,我们将再一次和作家琦君一起走进她那美好的童年时代,一起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桂花的香贯串了全文,还记得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谁能试着有感情的背一背?

  3、桂花真香啊!那桂花的香和摇桂花有什么关系呢?

  二、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 “摇桂花”的快乐?请你找出关键的词语体会体会,再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2、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我”的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课件出示这句话)体会“我”急切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课件出示这句话)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练习读中体会。)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那飘香的桂花雨。演示桂花飘落的情景。师朗读

  这桂花雨美吗?美在哪?

  当你享受着这飘香的桂花雨时,你会怎么喊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父母、乡亲之乐:

  1、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2、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课件出示诗)父亲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乐?(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3、母亲乐吗?(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4、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三、感悟“思乡情”。

  当我把外地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课件出示母亲说的话。

  师:多年以后,我远离了家乡,住进了城市,过上了优裕舒适的生活,领略到了更多的名山大川,欣赏到了更多的奇花异草,每每我回到母亲身边,总是把我的经历讲给母亲听。有一回,我游览了桂林的山水后,我说:“桂林的山真秀啊!”可母亲说:“ 。”母亲说:“外地的 再 ,也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进行练笔。)

  师小结:再香不如家乡桂,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每当我听到母亲说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引读)

  四、拓展阅读。

  1、师述: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师朗读)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推荐余光中的诗《乡愁》(课件出示),进一步体会浓郁的乡情。

  3、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五、板书设计。

  桂花香 迷 人浓 郁

  桂花雨 思乡情

  “我”帮 着 使 劲

  母 洗 净 撮 放

  摇花乐 父 口占 一 绝

  村 沉 浸

桂花雨教学反思2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两问。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由于孩子们对挂花很熟悉,我通过图片和描写桂花的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成第一个目标,我在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示后,引导其自读课文,之后再检查自读情况。检查中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二、课堂教学两问。

  在检查读字词和课文时发现少数同学都连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正确”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读错了。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但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我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用词准确。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三、课后反思两问: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时,出示杭州的桂花图片,十分美十分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

  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我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布置两问。

  作业布置如下:

  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这两项作业学生都能完成,能兼顾到班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3、完成练笔:介绍家乡。

  五、学生辅导两问。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可能会读不准字音和书写倒笔顺。课下请小老师检查其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检查听写、背诵课文。

桂花雨教学反思3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本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如“我又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感悟重点语句的含义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让同学间进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摇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

  总之这节课无论是读还是交流,学生兴致较浓,能积极参与,比较投入。

桂花雨教学反思4

  昨天中午忽听常规视导要来,心里那个忐忑呀,如同神曲的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又是一个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的不眠之夜。来新学校这几年,连续听了三次,都是同样的尴尬:点课、慌乱、准备、上课……,只求神保佑,打个对得起良心的等第,没有哪一次静下心来好好反思。

  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深知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不管结果如何,我希望是自信的:因为我在努力,在进步,ok!其实很多事情只要对得起自己,为自己而做,其他不屑一顾。

  开始准备《梅花魂》,直至晚上八点,越来越觉得课中的爱国情感学生太难理解;忽然灵光一闪,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桂花雨》应该是最佳选择。于是放弃前者,着手准备后者。此时,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陪伴我的有一盏灯,一台电脑。静下心来找资料、找课件、看视频,慢慢地梳理这节课,找出教学重难点,并吩咐lg找支桂花,上课激发孩子的兴趣。明天就有专家亲临课堂,没有着急,破天荒慢条斯理的做准备。当十一点冒雨回家时,大体的流程还没有出来,只是心中已经有些模糊的轮廓。洗完澡,坐在电脑前,精心写教案了。时间不觉快一点,大体的`样子已经成型。索性上床、睡觉,辗转反侧。每一次的成茧,破茧,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成长少不了这些煎熬。很想把它当成一次锻炼,哪管它等第。

  第二天第一节,改课。第二节,携着桂花的香气走进教室,大方迎来李老师和肖科长。刚开始有点小紧张,后来自己对自己说:“上课是为学生,不是表演给谁看。”于是,自己融入课堂,走进课本,走入学生。很快,下课铃声响了。接着,李老师评课。她先问我自己上完的感受,答案肯定是有遗憾;接着,她指出:

  1、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欠缺,显得有点散;

  2、对学生放得不够,没有体现学生自学为主,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3、统领全文的问题太大,针对性不强;

  4、对教材要敢于取舍,抓住一两个点即可。心里听到这么多缺点,也着实不自在了。但是也很想抓住这个机会,希望老师能指导自己心中很多的困惑:语用到底怎么体现,例如这篇文章,略读教学怎么体现?最后试探李老师,弱弱地问了一句:我有进步吗?善解人意的她肯定会给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其实,在谈话中,李老师可能看出我的情绪,已经强调,这堂课已经不错了。

  如果要我重上这节课,应该会比刚才更好: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机会,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进而感受到作者淡淡的乡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果说,想成为一个会上课的好语文老师,我自身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要提高。总之,我的语文教学研修之路还有点漫长。慢慢走吧,下一年的常规视导再坦然一点。

桂花雨教学反思5

  第11课《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十分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可是,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必须要将自我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头就是我今日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欢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姚教师上课的经验,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异常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貌,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齐喊,一齐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终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异常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姚教师的样貌,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欢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今日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可是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也和姚教师一样,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也写写自我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在想,学生此刻才四年级,他们能写得出来吗?如果要他们写,我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写呢?如果也照作者这样用散文的格式写,肯定是不行的,我想还是用一般的记事方式教他们写吧,毕竟他们才刚刚升入四年级。

桂花雨教学反思6

  《桂花雨》是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整节课设计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紧紧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思故乡”几个板块,经过朗读、想象、感悟,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最终拓展阅读,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课堂教学目的就是经过语言文字的比较与训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一、走进桂花雨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之后揭示课题《桂花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本篇课文中写了什么景?又写了什么事?学生立刻就能明白,课文写景写的是桂花;写事写的是摇桂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课文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并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是经过这样的情景制造,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构成良好互动,也把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构成较好的学教氛围。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写“法”,感悟用词的精妙。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现的八个“香”字。可是课文中的八个“香”每个都有不一样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我找出这些带“香”字的句子后,指导学生朗读每个句子,引导学生经过做批注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讨论、交流这几句带有“香”字的句子独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话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另外还有比喻、比较等写作手法。尽管学生在表达自我的想法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可是,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大胆展示自我,孩子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这些句子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划出写“香”很妙的词,并品读作者用词的巧妙,异常是对“浸”字的品读引导到位,使得学生理解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到深处。这不仅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飘入学生心里,并且在“润物无声”中学生体会到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用词的精妙。教学环节中采用自主、探究法,教师适当地点拨,经过自读自悟的形式品读句子,品味词语,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

  三、体会摇花乐

  经过动作、语言描述,体会摇花乐,获得语言“味”。体会“摇花乐”环节的教学,是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反复品读,并且经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充分体现摇花的“乐”。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桂花飘落”的情景,异常是让学生扮演儿时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这些词语,充分体验桂花雨落下时的心境。“摇花乐”情景的再现,使学生在朗读赏析后加深了对“桂花雨”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随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假设就在这棵桂花树下,会用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我的欢乐呢?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资料。

  四、感悟故乡情

  再现送花情景,感悟浓浓的故乡“情”。上这节课的主旨是经过感悟课文的.景及物进而来体会思乡情。经过对前面“桂花香”及“摇花乐”两个环节的感悟,学生已对桂花充满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文中母亲的话“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进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蕴含的浓浓的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读、思、想、练、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扮演文中幼时的我和邻居阿婆,再现当年的“我”为邻居送桂花的情景。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表演,然后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蕴含的乡亲们那浓浓的邻里情谊,深化了学生对文中重点资料的理解,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摇花人

  教学的最终环节是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摘取作者其他两部作品中的《家乡味》、《水是故乡甜》中的句子进行深情的朗读,在这样的朗读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这节课,重视引导学生经过“自读、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资料,以情感人,强化内心体验。虽然文中所体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童心是一样的,让学生根据自我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桂花雨教学反思7

  讲桂花雨这篇文章提前看过优质课,但是引导的还是不够。

  那桂花树的花好看吗?学生有些愣,他们自然而然觉得文章是写桂花,那么必然桂花的任何方面都是好的,所以习惯性就说好看,最后导致完全不看文本按照习惯回答,这是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比较差的习惯,不从文本里找依据。

  圈画文章中表现桂花雨香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浸”字是什么旁?三点水。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吗?看得见,摸得着。桂花的香气看得见,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浸”。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反复品读。还有一句话也有“浸”字。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中秋节前后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其他季节的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读第六自然段。想象,桂花酒里有——桂花糕里有——桂花茶里有——怪不得作者琦君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原本想为思乡情做铺垫,“不说香飘万里”和“才是香飘万里”进行对比,其实在母亲心里不是桂花的香浓比较,而且情的浓与淡,但由于前面学生两次那种习惯性思维,导致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完成。

  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激情澎湃的鼓励,整个课堂慢悠悠的,效率极低。本来可以十分钟解决的问题,被我活生生拖延到了一节课,其实很多问题学生已经略知一二了,我只需要顺势而为就能引出重点,这是其一;其二,不要为了极个别学生耽误了整个班的学生,不值得。其三,课堂语言一定要准确,这节课我在不同的香气上花了太多太多时间,意义不大,效率不高,其实我只需要说不同香气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一下子就能聚焦到重点。

桂花雨教学反思8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读这篇文章,就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仿写句子、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教师讲得多,学生说的少,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执教本课后我发现: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应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把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融进课堂,融入文本。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才能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之间都获得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提升。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力求进步。

桂花雨教学反思9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可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能够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心境。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之后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样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我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忙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境,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

桂花雨教学反思10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辅助多形式朗读,逐步体会“摇花乐”。

  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缠”字,我的话语,写出了“我”的“期待”之乐,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关键词,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以帮助朗读,从而加深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我的期待、兴奋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铺、抱、摇”等动词,写出了“我”的“参与”之乐。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一边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边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学生结合淋雨的经历,想象桂花落下来,如雨丝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通过边读边表演,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到了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原来摇桂花的情景是那么美,桂花是那么香,那种场景是那么享受。最后,我和学生们又一起欣赏了母亲的'撮桂花和父亲口占一绝,感受全家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之中。

  最后,我让学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摇桂花来写一段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比赛,也可以是赏花,等等。相信,课堂上那种深刻的感受,定会让学生在写片段时也融入其中,边想象边体会。

桂花雨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执教了《桂花雨》这一课,课前我认真地进行了备课,做了充分的准备,虽然感觉胸有成竹,但是夜里还是因为梦到课上得一塌糊涂而一次次惊醒,也许是因为这份执着吧,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到教室进行课件的演示,在确保一切无误的情况下,我静静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

  终于上课的铃声开始敲响,听课的老师陆陆续续走进教室,孩子们端坐位上,我们开始了这节公开课。

  首先我从复习导入开始,让孩子们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孩子们说出了桂花香和摇花乐两部分内容,接着我就让孩子在课文中寻找为什么要摇桂花以及摇桂花对琦君一家的快乐。

  然后按部就班地学习琦君、母亲、父亲以及全家的摇花乐。其中对于琦君的摇花乐我采用抓动词,抓语言描写,体会摇桂花对琦君来说的妙处,而对于母亲的描写我则通过拓展方式,来激发孩子想一想,为什么编者要删除原文?对于描写父亲的文字,我重点采用带领孩子诵读父亲写的绝句来完成,通过诵读,配阅读,让孩子把诗歌读成一幅图,一幅画。

  接着是感受“吃花”的妙处。课文中写了桂花晒干之后可以吃,做桂花卤,做糕饼,泡茶喝,所以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接着我出示琦君的原文中描写“吃花”的句子,让孩子感受食桂花的乐趣。

  最后是母亲的思乡情的感悟和升华。首先抓母亲为什么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让孩子们感受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情有独钟。接着进行拓展,母亲还会说——的再好,也比不得——。让孩子懂得故乡好,思乡情。接着我通过古诗文中描写月亮诗歌的拓展来,让孩子们明白,只是同样的物品,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最后我出示余光中的《乡愁》让孩子感受思乡情,故乡意。

  这节课获得了大家的一直好评,但是我心中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我利用希沃白板上课,课前掩饰课件的时候,把关于“捡”和“拣”的同义字区别的内容拖到应该放的位置,结果忘记返回了,可是我因为当时没有多想,又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导致我在这一环节出现了失误。

  关注孩子不够全面,坐在进门的张哲一同学居然睡着了,可是我一开始没有看到,还是坐在其旁边的`校长发现他睡得正香,我发现之后,喊醒他啦。

  备课还是不够充分,宁可的“宁”是多音字,我当时居然读错了,感觉很遗憾。后来还是孩子读对了,我进行了纠正。

  每上一节课对自己都是一种历练,虽然上过无数的公开课,但是还是有点紧张。我从夜里的失眠,到不断地做梦,都可以看到自己焦灼的神经。也许是因为昨天的一位同事大声地告诉我:“你的课,我让我们办公室所有人都要调课前去听课……”的原因吧,同事的重视对自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不过这样也好,让我不懈努力,挑战自己。

桂花雨教学反思12

  刚上完这一课,学生反响很好。学生基本上都认真倾听,认真思考,能随时跟着我的思路走。这堂课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个句子的引读做得很充分。先从学生们的整体感知中引出了母亲的这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了解了杭州满陇觉山上的桂花香时,再去仔细品读母亲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去文中找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语句,交流,出示,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就这样引到“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而在学习这句话时,抓住了一个“浸”字,一个时间“全年”,一个范围“整个村子”,让学生领悟“浸”的妙处,并且给全年换一个词,很多学生想到了“永远”、“永久”、“一辈子”等等。在学生的反馈中,进行及时引读。而对“整个村子”让学生们展开联想浸在桂花香里的都有村子里的什么。学生们想到了花草树木到房屋家具,以及村里的.人们。

  而在教摇桂花的乐时,让学生自主体会第五段作者感受到的快乐,并且联想“摇呀摇都摇下了什么”。

  就是从桂花香和摇桂花的乐中体会母亲的话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学生也有所悟,有所感。

  这节课的不足是板书设计的不是很合理,如果能再加入小练笔,就更好了。

桂花雨教学反思13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十分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必须要将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方就是我这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情绪。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资料,再从文中找出描述图画资料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情绪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主角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情绪,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潜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述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状况就不一样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明白,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透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第二单元是课文都是与怀念家乡的游子情绪有关,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结合单元导读和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了解了借景、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并引相关诗词让学生体会透过景物和叙事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方法。进而带着对这种写法的认识来学习《桂花雨》这一课,思考作者透过那些景物和事情来表达思想之情。这是学习本单元的重点,掌握了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必须难度。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引导不够充分。之后听钟老师的`课,发现她这一点做得很充分。她让学生找到描述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情绪。之后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个性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情绪。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我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我在课堂上做得不够的地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光太少,学生听老师说,懒得去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用心性。

  另外,我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品读不够。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透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我透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那里能够尝试学生运用自我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透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有人说语文教学就应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必须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但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我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之后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学生更多的时光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忙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情绪,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当然,这需要激情和热情,而我就是缺乏这个。

  课文最后我试图透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学生,却始终没能到达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于是,还是我自我自说自话解释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对于这些深刻难懂的问题,能够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思考。

  另外,在时光安排上,我要尽量留足够的时光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把时光都留给学生,而是要有老师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提问资料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复答案或者简单的鼓励,而是要结合课文资料进行引导、激励性的评价。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资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用心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我一向以为自我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视频才明白原先是张苦瓜脸,从头到尾没有笑过,因为一向觉得自我笑起来很丑,以后要注意课堂上多一些微笑。课堂上从容了许多,但还不够淡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冷场不能有效地扭转,常因为紧张忘记了课堂程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前对于自我的教学没有清醒的认识,如今看了视频会发现很多细节的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对照自我,努力改善。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们的每周教研活动又如期而至了,今天是单周的周三,第三节课时,年级组的语文老师都来到了我们班,我和孩子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桂花雨》。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篇内容简洁,情感真挚,作者既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又抒发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随着铃声的想起,我们的课堂开启了!

  预想的情境导入被一个小小的意外打乱了,自己稍事处理后便直奔了主题——书写课题,分享课前孩子们搜集的桂花资料。从上学期开始已逐渐在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会留一些预习的小任务,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主动,搜集的资料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大家有的搜集古诗词,有的搜集桂花用途、桂花的药用价值,还有的说到桂花的分类,我也是第一次清楚桂花的这么多知识,看来孩子们对桂花挺感兴趣!为了补充孩子们的信息,也为了让桂花更直观,我给孩子们出示了几张桂花盛开时的图片。嫩黄嫩黄的花瓣,一簇一簇的簇拥着,对于不常见的桂花,孩子们的小眼睛紧紧盯着。当介绍桂花糕时,有个孩子还帮我纠正错词,很有一副小行家的样子。仅仅是课题导入的一开始,孩子们的认真劲儿就出乎了我的意料。

  接下来,我们开始走进文本——自由读课文。本学期为了让孩子们朗读的热情更高涨,略读课文都采用了同桌互读形式,希望孩子们既能认真听,也能大声读。在孩子们中间走动时发现,有的同桌关系很亲密,读得有声有色,而有的同桌各读各的,还不适应。其实这也是磨合新同桌关系的一个小计策,希望通过不断地合作,孩子们之间慢慢形成默契,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风气。

  读完课文后,给大家了一个思考问题:课文围绕“桂花”都写了哪些内容?开始汇报了,孩子们的课堂生成——五花八门的答案开始涌现了!第一波:大宝同学,有模有样地按照段落顺序开始介绍主要内容,我随即就势,按顺序写了板书。虽然每段内容都已说出,但还不是那么准确具体。所以每段又和大家一一校正,终于理清了脉络。

  知道主要内容后,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作者介绍了这么多关于桂花的内容,哪一个你印象最深刻?在设计教案时,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问题找到课文中最应重点理解的部分,也为课后点拨写作手法做准备。马上第二波反馈来袭:小侯同学第一个回答问题,指出“摇花乐”给他印象最深。虽然我的预设中有,但位置是靠后的,因为这部分内容在课文后半部分,但是孩子既然说出答案,我还是要顺势而就。提前在教室中来了一次“摇花乐”,下了一场“桂花雨”!虽然没有了更多的铺垫,但是设计的模仿动作环节,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我们使劲儿地摇着桂花树,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落下的桂花雨,再读句子时,孩子们明显兴奋了很多,在互动合作中,大家体会到了“摇花”带来的快乐。

  好了,紧接着我们还要找“桂花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特点”。这次大家异口同声说到了桂花的“香”,我们终于有了默契!抓住机会,赶紧找描写的句子,指名汇报。这时孩子的火眼金晶又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在预设时,我只找了三个句子,满以为找得很全面了,但是孩子们很细心,找到了五处,而且每处都不只一个人找到。一一汇报后,我们有重点地品读了三个句子,桂花的浓郁香气给孩子们的印象又加深了。

  进行到这里,课堂就接近了尾声,还有一个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们要好好体会,那就是文中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为了引导大家深入地思考,我问大家:“母亲的意思是哪里的桂花香?”“家乡院子里的!”“‘这里的桂花香’指哪里?”“杭州的!”“那你觉得哪里的桂花香?”出乎意料地答案又一次出现了——“家乡的!”孩子们又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但答案不是我想要的。因为课文里明明写着“家乡的桂花”不是香飘十里,只能前后十几家闻到香气,而“杭州的桂花”是满山的桂花树,正是“香飘十里”。大家的反应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随意附和,还是已经理解了文中母亲对于“家乡桂花”的那份独特感情,我真的不能确定。怎么办呢?试探一下吧!

  我顺势说道:“那好,大家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老师要反驳你了!”我随即读了文中的两个句子,证明事实上肯定是杭州的桂花香。然后问题来了——“你怎么解释呢?”“老师,这就像不论饭店的菜有多香,我们还是喜欢自己家里做的饭,是一样的!”大宝的回答正好说出了我要强调的重点。“那这又是问什么?”我再追问,“因为都是自己的家好,我们喜欢它!”“恩,是啊,因为我们对于家,对于家乡是有感情的,不论到哪里都会思念它,会觉得它是最好的!”没想到在课前我认为是一个不好理解,不好表达的问题,在课堂上大家都已领会,而且还能举例说明,看来预设的难点不攻自破。

  接下来是最后一波让我惊叹的生成,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练笔环节。这是为课堂增加写字环节,也是为语文园地的想象作文做铺垫。可能是中间学生的生成比较多,在时间把控上没有安排好。离下课时间比较紧,我把练笔改变成了小提问,自由说出想象的内容。情境是:“当20年后的中秋佳节,作者再次回到家乡,他的桂花树还在,嫩黄的花瓣已再次开满枝头......作者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也许是之前的“摇桂花”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也许是他们也喜欢上了桂花的浓郁香气。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一下活跃起来,当下课铃响时,大家还意犹未尽地想说说自己的想法,索性让大家没说出的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紧接着跟上。每想到平时一下课就跑出去的孩子因为有话想说也都坐在了座位上,大家写得很是积极、认真。

  当孩子们捧着自己写的内容争先恐后地让我看时,我真的深刻意识到课堂的魅力所在到底在哪儿。它不是我们备课时按部就班能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孩子们不假思索随声附和能拥护出来的,课堂应该是随时生成,随时分享的地方,老师和孩子们应该在快乐地学习中不断碰撞出火花,不断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有价值地合作和探究。今天孩子们的课堂反馈让我深有感触,也收获颇多。课堂的生成不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的资源,更是教学反思的重点。我越来越喜欢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更有魅力,我会加倍努力,期待着每天和孩子们的相遇!

【桂花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桂花雨》教学反思08-25

《桂花雨》教学反思04-18

桂花雨教学反思04-15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8-30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3-25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11-11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10-29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10-22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