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18 11:18: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

  1、信息整合开拓学生视野。本堂课是一节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型,课堂上,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结合课文内容,搜集了大量的兵马俑的资料、图片,以及有关录象。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出示这些图片、录象,很快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氛围。这些电子资料,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给学生台阶,教会他们“说”。这篇课文是一个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的很典型的教材,文章从教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观察事物,并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其中,想象尤为突出。如第10自然段围绕“神态各异”作者对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进行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考虑到学生对战争的场面不太熟悉,学习第10自然段时,我出示两张典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让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型“有的……有的……”说一段话,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台阶,又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激发学生联想,让大脑“活”起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学完课文后,我播放一段秦与赵国的被神化了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充分显示了秦人的先进的战略战术和智慧。看完录象,请学生说说自己此时的感受。再出示兵马俑的图片,请学生说说,你好像听到他们再说些什么。这样,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但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发言不够热烈。

  2、老师既要上课,又要操作电脑,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常常会顾此失彼,弄得手忙脚乱。

  3、学生学得不够深刻。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这么丰富的资料,学会选择,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上,学生只能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内心其实没有深刻的体会。语文课必须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重点、难点解决。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2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一点尝试: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比如课文的第二段,这一段分三方面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是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总面积19120平方米和坑内兵马俑总数近8000个;二是介绍了一号坑的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620平方米以及坑内兵马俑总数6000个左右;三是介绍了一号坑上面的主要设施和作者的观后感。因为条件所限而无法让学生欣赏到相关的录像片段,所以仅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想到了用我们的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我先问学生我们的这间教室大吗?他们说挺大的。我又问他们我们学校学生多吗?他们说很多。接着我告诉学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个平方米,我们全校学生数大概在1000个左右,然后我让学生去计算一下三个俑坑的大小和一号坑大小分别相当于几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和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分别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几倍,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是:三个俑坑大小相当于956间教室的'大小,一号坑的大小相当于713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倍,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俑坑竟然这么大啊!”“这么多兵马俑啊!”“果然规模宏大!”……

  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程软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我在这一节语文课堂上有机融合了数学内容,使学生的技能交叉迁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3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课外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感悟,注重情感体验,积累文中有特色的语言。教学中再结合三幅插图,一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又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2、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认真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章清楚的条理、细致的描写、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学们记不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去西湖公园旁的省博物馆里参观过什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介绍秦兵马俑的文章。(出示课题)昨晚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并查找一些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2、介绍得真好,从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可以看出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怎样?(十分的珍贵)

  二、整体感知课文

  秦兵马俑到底具有多么珍贵的历史价值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 全文围绕“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 这句话在文中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 为什么?(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第4——7自然段讲了兵马俑的类型和特点)(板书)

  (4) 全班朗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②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

  2、汇报自学情况

  3、如此壮观的气势,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吧!让我们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下。

  四、学习课文4——7自然段

  大家的朗读让老师领略了兵马俑的风采, 兵马俑有哪些类型?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呢?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7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学要求:

  ①找一找,兵马俑有几种类型

  ②读一读,圈出最能体现兵马俑类型个性特点的词语

  ③议一议,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为什么?小组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学习。

  3、交流:

  板书:将军俑 神态自若

  武士俑 整装待发

  骑兵俑 准备上马冲杀

  马俑 跃跃欲试

  4、大家把自己喜欢的兵马俑的类型读一读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过渡: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兵马俑其他的神态(朗读第8自然段)

  六、谁愿意朗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与哪一段相呼应呢?(第一段)

  2、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4、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5、从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什么?(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

  6、领略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又欣赏了这么鲜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对兵马俑涌起怎样的情感?(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七、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4

  孩子们在习作的时候,往往是有话写不出,总是用概而括之的词语和句子来告诉别人自我的感受,如“太好了!”“真美啊!”等等,但是到底多么好,多么美,缺少更多的词句来描述。

  当我们读到《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之后,是不是从中有所启发呢?

  这篇文章是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以及其艺术性所在。作者采用了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以及由所见到所感的顺序介绍所见所闻的。这种写法我们见过不少。《长城》《颐和园》都能找到这种写法的影子。

  此课教学时,把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及价值,再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礼貌学习了。但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没有让学生透过图文细细评味,透过深入体会到两大特点。让学生来明白兵马俑之伟大,中华民族之伟大。所以一下转入学习后面资料,学生只是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感悟,这是一大缺点。为此我感到: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评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难点。重点解决。

  再有是透过更合理手段,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调动他们生活经念,使他们有话说,有感觉有欲望说,这么课堂气氛才活跃,学生的学,老师的教才默切配合,淋漓一片。

  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的类型的时候,先用一个过渡句,概括写“不仅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然后具体写各类兵马俑个性鲜明的具体表现。文中有身材描述,着装描述,有动作描述,有神态描述,无论用词,还是造句都让人神往——想真的到那里去看看。尤其是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对这些兵马俑的神态展开的联想,很值得一学:

  每一件兵马佣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意天下做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进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

  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了兵马俑神态后面的内心,当然,这也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透着对兵马俑这一祖国瑰宝的赞美,对古代那些雕塑兵马俑的'劳动人民由衷的敬佩。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前呼后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对我们写好习作有这样一些启发:

  第一,要细致观察。这样才能抓住各种兵马俑的特点去写。

  第二,要学习作者描述事物的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写联想都是为了让眼前的静物动起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还要学会巧妙地构思。对所写资料的布局也是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原因。

  第四,要积累丰富的词汇。这篇课文中,四字词语的运用让文章充满了气势。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5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演绎了自己的一堂公开课《秦兵马俑》。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所以我紧紧抓住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也就是过渡段来诠释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使整堂课思路清晰,能够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在教学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在学习生字词中,提醒学生注意分类别积累理解的字词,又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我想这堂课学生应该汲取了不少新鲜的雨露。

  但总的反思下,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一、教师课堂语言还应精练

  教师应把主动权返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也应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前提是教师少说甚至不说。必要时,教师语言应通俗精练,学生一听就懂,节约时间。记得上午试教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来导入,激发好奇,再看视频,了解秦兵马俑的概况。足足讲了十分钟,还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同事建议,赶紧修改,我就用了四句话来导入:知道今天要上的课文是什么吗?知道秦兵马俑吗?想看兵马俑吗?心里想说什么?连续提问,学生互动,效果甚好。我只是改进了一点,却没把整堂课的语言精练起来。督促自己以后努力改进。

  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应加强

  虽然我用奖图片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回答问题,但当学生意外回答时,我还是生搬硬套地用自己的理论来牵制学生的“出轨”。不过,我也抓住了课堂生成的一点尾巴:当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兵马俑朗读时,第一个学生读将军佣,第二个学生就读骑兵佣,接着都乱套了,东读一个西读一个,学习没重点了,我本来的设计是先重点讲一个佣,再用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另外的佣。学生却把我拉到了小道,我只能骑虎难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读他们自己的吧!还有一个生成点是学生已经找到了总起句,我只是肯定了这点,马上又把他拉回到了过渡句。后来经教研组长的提醒,发现其实我那时就可以来说说全文结构了:总分总。“好像”可以去掉吗?学生说可以。我其实就可以将错就错,举例引导学生发现。哎,教学机智不够呀!得实践锤炼。

  三、课文讲解还应有详有略

  我觉得重点是做到自读自悟,学生感兴趣的'详读,学生不感兴趣的略读,每一遍读,都有体会,都有感悟,这样学生就会读书,越读越有兴趣。这一点做到实在不好,应深挖掘。

  四、语言基础知识还应扎实

  “宏大”可以用数据来解释词语,“所向披靡”的解释“所向无敌”不是一样吗?找近义词也是解释啊,没想到。“乘”的读音与解释应提醒。反复读中也可以循环认识字词。

  五、时间安排还应合理控制

  拖堂,这是我的老毛病了,在平时就要狠狠地改,警记!

  六、略读课文还应把握特点

  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明显

  八、学生情感培养不到位

  不再一一累赘!希望在下次的公开课上有长足的进步!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6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知识网站为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遨游的广阔天地。语文课网络教学,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活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网上资源,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挑选网上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近期我校一位老师上了一节语文课网络教学研究课《秦兵马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回顾】

  一、激趣导入

  1、播放秦兵马俑录象片断,激发兴趣。

  2、指名谈谈观录像后的感受。

  二、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读读第三段:

  找找课文介绍了哪几类兵马俑。

  ⑵ 选择感兴趣的一类俑,看看图片,浏览资料,品读课文描写。

  2、学生利用网页自学。

  3、学生集体交流,相机点击“友情链接”,浏览“将军俑图”、“武士俑图”、“骑兵俑图”、“马俑图”和“群兵马俑图”,说说它们的个性特点并试着读出它们的这种个性特点。

  4、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说出各图片的名称。

  5、讨论:

  你是根据什么来作出准确的判断的。

  6、播放视频:

  再次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细细体会各自的个性特点。

  三、课外延伸

  1、师提问:

  学了课文后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对于秦兵马俑你还想了解些什么?让我们进入“网站链接”找找答案。

  2、进入“BBS论坛”或“聊天室”,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或收获。

  3、电话连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先生,现场解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疑惑之处。

  四、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项完成,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1、关于秦兵马俑还有许多知识,你想了解什么,从网上搜索一下,把找到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告诉大家。

  2、类似于秦兵马俑的文化和艺术很多,从网上搜索有关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遗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出一份小报。

  3、从网上搜索你感兴趣的资料,模仿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及第三自然段的过渡形式,写一篇短文。

  【理性思考】

  初次品尝新鲜的语文课网络教学课让我从中感受到网络语文教学的几点优势:

  一、网络语文教学为互动式学习创造了可能,它是创造人格的保证

  网络语文教学在真正意义上为一种互动式学习创造了新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正是塑造学生,创造人格的重要保证。在网络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以计算机及网络为界面,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学生的年龄、性别、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背景,甚至品行优劣等影响教师期望的固定因素,都有机会“隐藏”起来,只有虚拟存在是唯一的真实。教师只能按学生的学习状况施教,这有利于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更重要的是,网络空间和网络中的这种虚拟性,不仅使得学生从中获得经验和体验,而且它可以使学生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抛弃自卑、畏惧、厌恶和轻视,以及被没视、被耻笑,充分激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在无限的想象和创设空间中遨游,自由而健康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网络语文教学作为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学科活动,确实能够满足并促成创新人格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它是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载体。

  二、网络语文教学促进了生生、师生间的交流

  在新课程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意义。“BBS论坛”和“聊天室”的设计,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人──机──人”交互的设计目的,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人)进行互相交流,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交流中迸发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三、网络语文教学给学生主动获取,展示信息提供舞台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把自己的战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在这堂课中,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如:在“自学第三段“中,学生在网站上收集材料、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交流自学成果时,学生们一边展示,一边各抒己见;“质疑、解疑”时学生由困惑到兴奋不已……电脑展示收集的资料,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成果及时得到反馈。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变“死学”为“活学”,学生的劳动成果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同学间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增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劲头,更积极的拥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这一节网络语文教学课也让我感受到网络教学中也有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老师既要上课,又要操作电脑,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常常会顾此失彼,弄得手忙脚乱;学生对到网络教室上语文课感到新奇,电脑吸引了他们的一部分注意力,学生发言不如教室里积极,上课的实际效果应一分为二来看;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因为有了电脑的阻隔而感觉有些疏远。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困难,学生的自主权大了,课堂生成性增强了,要求老师有更强的教学应变能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7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演绎了自我的一堂公开课《秦兵马俑》。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所以我紧紧抓住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也就是过渡段来诠释课文的主要资料,这样使整堂课思路清晰,能够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在教学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在学习生字词中,提醒学生注意分类别积累理解的字词,又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我想这堂课学生就应汲取了不少新鲜的雨露。

  但总的反思下,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一、教师课堂语言还应精练

  教师应把主动权返还给学生,充裕的时光也应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前提是教师少说甚至不说。必要时,教师语言应通俗精练,学生一听就懂,节约时光。记得上午试教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来导入,激发好奇,再看视频,了解秦兵马俑的概况。足足讲了十分钟,还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同事推荐,赶紧修改,我就用了四句话来导入:明白这天要上的课文是什么吗?明白秦兵马俑吗?想看兵马俑吗?心里想说什么?连续提问,学生互动,效果甚好。我只是改善了一点,却没把整堂课的语言精练起来。督促自我以后努力改善。

  二、驾驭课堂的潜力还应加强

  虽然我用奖图片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用心回答问题,但当学生意外回答时,我还是生搬硬套地用自我的理论来牵制学生的“出轨”。但是,我也抓住了课堂生成的一点尾巴:当学生选取自我感兴趣的兵马俑朗读时,第一个学生读将军佣,第二个学生就读骑兵佣,之后都乱套了,东读一个西读一个,学习没重点了,我本来的设计是先重点讲一个佣,再用我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另外的佣。学生却把我拉到了小道,我只能骑虎难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读他们自我的吧!还有一个生成点是学生已经找到了总起句,我只是肯定了这点,立刻又把他拉回到了过渡句。之后经教研组长的提醒,发现其实我那时就能够来说说全文结构了:总分总。“好像”能够去掉吗?学生说能够。我其实就能够将错就错,举例引导学生发现。哎,教学机智不够呀!得实践锤炼。

  三、课文讲解还应有详有略

  我觉得重点是做到自读自悟,学生感兴趣的详读,学生不感兴趣的略读,每一遍读,都有体会,都有感悟,这样学生就会读书,越读越有兴趣。这一点做到实在不好,应深挖掘。

  四、语言基础知识还应扎实

  “宏大”能够用数据来解释词语,“所向披靡”的解释“所向无敌”不是一样吗?找近义词也是解释啊,没想到。“乘”的读音与解释应提醒。反复读中也能够循环认识字词。

  五、时光安排还应合理控制

  拖堂,这是我的老毛病了,在平时就要狠狠地改,警记!

  六、略读课文还应把握特点

  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明显

  八、学生情感培养不到位

  不再一一累赘!期望在下次的公开课上有长足的进步!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8

  《秦兵马俑》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课前,我在班上作了了解,谁也没去过西安(包括我),为了多一点感性认识,我上网去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了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诉学生。我花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浏览网站,课外还布置了学生去看一看相关连接上的内容。学生还真学得兴致勃勃。

  冷静下来看,我不由地发现这种热闹背后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我发现追求了信息的量,却不能保证信息的质。课堂上我较大容量地增加了编外材料,却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于时间仓促,在学习教材内容时,教师来不及引导学生对课本中规范严谨的语句作细细品味欣赏,只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上,兼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却在不经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于是乎,课文中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来不及去领会了,那些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没时间去欣赏了,文中颇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词句也不去琢磨了,语文课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儿,而变成了“走马观花”、“信息博览”。这与我“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美好愿望”有些背道而驰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9

  《秦兵马俑》的公开课在紧紧张张、匆匆忙忙中结束,有压力的课堂收获也就越多。

  反思一:教学内容取舍上出现偏差。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有两点,而我着重想要孩子们学会的是如何仿写过渡句,预设第一项自学结束的时间是20分钟,最后剩下20分钟是让孩子学会仿写过渡句,可是我的ppt内容太过累赘,我的语言不精简,导致预设时间不够,孩子没能完全掌握过渡句,所以想要写好也是不容易的。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想过描写兵马俑的类型句子太多,如果全都汇报,显然时间是不够的,若是不出示又怕孩子掌握不了,语文课堂上没了朗读声,最后我选择了出示各种兵马俑类型的段落。评课的过程中徐老师就说这段的内容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简练,而且时间也会充裕很多。个人反思这主要还是自己预设的不够,另外上的课还太少,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重点。

  反思二:资源选取不严谨。首先,学习单的内容太过于狭窄,内容指向不明确,导致孩子没办法准确的判断,再加上时间的关系,仿写的过渡句就更不能写好了;其次,仿说排比句的内容死板、压力,缺少活力,可以选择一些美好的、开心的教学资源,这样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另外,今后的ppt制作也要关注细节。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0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己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如: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自己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

  比如在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但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

  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通过。这样可以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

  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现在感觉很遗憾。说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

  听完课的老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听了他们的评价,我可以稍稍鼓励一下自己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1

  这是一篇蕴涵着浓厚民族自豪感的文章,所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应该是饱含深情的、充满激情的、奋发向上的。当然,要能让学生以读悟情、以读悟语,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本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伟大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这更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其次,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还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学生精彩的瞬间,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2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我让同学们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向同学们讲解了文章就是围绕这句中心句展开的,并细讲了这句话在文中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迅速理清全文脉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再次,说明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这些方法的讲解上,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比如在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时,光是书本上的一些数据,是无法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得,所以我找了一些兵马俑的图片,通过图片向同学们展示,让他们感受到这种恢弘的气势。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3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资料,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默读有利于学生不受外界干扰,静思默想,与文本充分对话。咬文嚼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长此以往,有利于语文潜力的提高。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合作学习,使得每个人在小组交流的时候都有话可说,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导训练,合作学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从学生的发言能够看出,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效果十分明显。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抓住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我想,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和几张图片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

  不够的。还就应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4

  今天上《秦兵马俑》,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个标题,心中蓦然想起若干年前曾看过的一部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愫,很喜欢这篇课文。

  文章的结构很明显,我先从中心句入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句子。然后我们来理清课文的条理。阅读1自然段,重点让学生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然后再由这两个词引入下文。理解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重点采用了学生自读,勾出让他有这种感受的句子,然后感情朗读。感觉学生找的'也比较准,读的也还到位,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多媒体课件,不能让他们亲眼目睹,虽然结合了书上的图片,但那种震撼的感觉自然也就缺了几分。

  在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本来想采用学生自学自己喜欢的那段来学习,但在看书上的图片时,学生爆发了争执。认为是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的都大有人在。于是,我决定改变学习方法。我让他们自己仔细阅读三段文字,找出属于自己的根据。学生静下心来,细细读文章,有几个性急的没有读完就想说,也被别人批评,让他们仔细读课文。我很高兴地看着他们细读课文, 然后在很多孩子举手时,没有立即让他们说,让他们自己讨论。学生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没过一会,居然达成了共识,教室里孩子们“武士俑”的呼声喊成一片。然后我再请孩子起来阐述理由。在孩子们说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但细读了课文,仔细观察了图片,而且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的理由不但充分,还有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看来这部分的内容在他们自己的学习中解决了,我只是让他们感情朗读比赛,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在学习兵马俑的神态时,受上面的启发。我也让他们自读,然后让学生做神态,让别的学生来猜,把猜到的句子读出来,并且对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议。对于后面的省略号,我让学生说说还会有哪些神态,学生说的很多,然后我让他们写下来。

  在学习最后一节的时候,主要还是让学生们读后感悟,学生们谈的不错。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辉煌的历史。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2)学习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3)学习作者在观察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针对本文篇幅较长,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会预习的优势,在教学设计上决定有一定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地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采用比较法,突破重难点,促进读写训练到位。比如课文的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为了让学生明白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特点上的重要作用,我采用了改写,让学生在比较中自己悟出列数字带来的事物特点的准确性,作比较带来的事物特点的形象性具体性等作用。在对后文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尤其是个性鲜明的体会,我也是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去掉“像是在……”的部分,让学生在畅谈中明白了观察中加入想象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具体,内容更充实的好处。从而使接下来的仿写也水到渠成。

  第四、立足课堂延伸课外。人们常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关,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的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借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课上让孩子们在介绍不同类型与个性的兵马俑时,才能将收集的资料与书上内容有机结合。课后我设计的作业是(1)根据自己的体会,试着为秦兵马俑题词留言。(2)准备以导游身份,将课文编成导游词,结合自己收集到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向周围人介绍秦兵马俑。这两个题目的完成我相信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成就感。

  总之,只有将语文的课程内容与课文内容有机的整合,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8-17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1-14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4-11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12-22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集合15篇08-15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集合15篇)07-15

《让》教学反思12-12

《秦兵马俑》说课稿07-13

秦兵马俑说课稿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