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竺》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09-08 13:49:2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闹天竺》电影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很多人观看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情。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闹天竺》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闹天竺》电影观后感

《大闹天竺》电影观后感1

  非著名春晚演员兼著名喜剧人陈佩斯老师说过,一个好的喜剧通常都有一个悲剧内核,倚靠种种关系的不对等错位与关系的错搭制造笑料。陈老师说这话的时候很质朴地给自己补刀说,这其实是他和陈强老爷子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才想明白的,言外之意很明确,就算是看了教科书上有关解构主义的铅字,到头来自己来搞还是需要个天赋光环加持。

  陈佩斯老师在这场有针对性的小型公开课上回顾了父子系列,其实这种能够抓到解构主义精髓的天赋,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光头上烁烁放光了。强烈推荐喜欢看喜剧的小伙伴去B站搜搜陈佩斯老师的这场硬广公开课。

  那么大闹天竺又是如何呢?

  作为演员的王宝强显然在20xx年远不如作为娱乐明星的王宝强出名,这么多年的`本色演出竟还不如自己媳妇演的好,同样作为一个在电影最后署名导演的人,他对喜剧的理解就跟他的本色一样局限和苍白。

  这大闹天竺,真的只有一个闹字,没别的,真的,稳!

  为了闹,可以各种开挂地胡搭而不用顾及所谓的逻辑和剧情。哪怕是全片色彩最浓烈的三场戏,也基本都是不明所以地在浪费资金——不考虑构图和镜头喻意,只要看起来闹腾就可以了,包括在纱厂跟一大波大波折腾的戏份也是如此。别小看折腾,就是折腾,导演王宝强也没折腾好。王导演撑起了全片所有的武打场景,但并不是一镜到底的那种,而是拳头过去就cut,然后蒙太奇拉威亚。您这是打呢,还是闹呢?

  当然还是闹!谐音致敬和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丑角完全不明所以,连牛魔王的出现都感觉不像是被剧情推动,而更像是有一个上帝之手在推着胶片往前走。

  整部戏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因为陈爸爸死了,所以这个谐音听做唐僧的富二代就要和谐音听做悟空的人去印度取真遗嘱,然后很顺利地被上帝之手推动遇到了对号入座的猪八戒,和大胸脯师弟。因为坏人真心不能弄死你们,所以找了金银杀马特大王追杀你们,莫名其妙引出了团队争执。又因为争执不小心掉进流纱厂,被不想弄死你们只想秀一波的女人们追。最后就这么名正言顺的分文皆无,然后一拍脑门被好心饭店老板指去牛魔王的原始村落吃辣椒......经历了各种强行推动剧情的小尴尬小伏笔,最后上帝之手一拍大腿,团队就这么结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情谊,连绿帽子都戴的那么顺利正常(咦?)。不得不说,这个上帝之手真666啊。故事的结局借着水底猴神的棒子打残了差点打残一干人等的BOSS,弄出80后一代回忆大圆满结束。

《大闹天竺》电影观后感2

  这是一部王宝强自拍自演的电影(第n部作品?)。作为半路出家的导演在剧情的把握上,人物的刻画上,场景的布置上难免是有点粗糙的。从柳岩(吴静,悟净?)态度的前后转变,到贯穿全剧的王宝强脖子上那颗核桃挂坠引导他获得了金箍棒。剧情的改变过于的生硬。

  这个电影其实讲了两个故事,明线为两兄弟在印度破镜重圆(搞基)的故事,暗线暗合西游记西天取经的故事。按照故事的完整性来说,这两个故事分开来拍成两个电影完全没有问题,且都能看。然而王宝强粗暴的把两个故事揉搓在了一起,刻意的想要增加电影的深度,实为这部电影的一大败笔。

  观众们对《西游记》的故事太熟悉了,所以总会不自觉的在电影中寻找和自己记忆可以契合的共同点。既然拍的是《西游记》,那么导游就想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从而达到能够与观众共鸣的效果。然而《西游记》的故事太庞大了,所以只能撷取其中个别的故事片段的故事讲完。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完整的叙述《西游记》故事的同时,又因为商业化模式在电影中掺杂了大量的打斗场景,极具搞笑性质的场景,使得王宝强根本把握不住电影的节奏,让作为一个整体的电影,看起来成为了一盘散沙,一个由大量莫名其妙的片段组合而成的拼盘(故事?)。比如:白龙马的出现(悬崖顶上突然祥云笼罩,走出一匹白龙马),无任何的铺垫及后续情节,极为突兀。

  再有一点得提一下的是,电影的末尾部分表达了对六小龄童的敬意。虽然在中国,六小龄童作为几代人心目中孙悟空的经典形象而存在,在电影中把六小龄童拉出来友情出演很可能博得观众的共鸣,对情感比较丰富的观众来说甚至会流出眼泪。看似是对《西游记》IP电影的应景之举,实则在商业化模式的'运作下,把情怀当卖点,为博取眼泪而去博取眼泪,在电影的人物刻画很单薄的整体之中,并不能表达出一种很强的感染力(突然感动.jpg)。

  这部片子唯一的亮点就是那些让人捧腹爆笑的情节,然而想要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并不能够只由大量的搞笑片段撑起来。电影想要传达的是一种价值观,或一个思想,抑或是展现文化。而这部影片中却把我们中国人对印度的刻板印象(一个摩托车上站了10个人)给拍了出来,只是徒增笑料而已。《大闹天竺》作为一部商业片,打打闹闹,嬉嬉笑笑,图得是即时的快乐。当我们走出影院门,一阵风吹过,慢慢的也就都淡忘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大闹天竺》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05-13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观后感08-03

《大闹天宫》观后感05-17

大闹天宫观后感01-24

大闹天宫观后感15篇07-03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04-25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2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05-18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9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