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4-06-24 16:57:53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精选]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精选]

《苏东坡传》读后感1

  人物如其书名,正是堂堂大文豪——苏东坡。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只在于他文学上的成就,更在于他精神和生活态度上豁达。世态炎凉不能使他屈服,他依然乐此不疲的热爱生活,热爱他人,我相信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本书从苏东坡出生写到他逝世,我们见证了一个诗人的兴衰,也看到了一个时代走向灭亡。年轻苏东坡气盛、性急,总希望报效国家,反观年老的他则显得平静而淡然了。是生活对他的打压不够吗,是他的幸运让他逃过一劫了吗?并不是,纵观整本书,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污、昏庸的'君主无不使人备受打击,一阕不振,可苏东坡并没有丝毫畏惧,仍旧坦然的面对生活,死而后已。那种豁达、开朗、自傲的精神在读者心中绽放,心中莫名涌出一种感慨,一种力量,毫不畏惧的力量。

  林语堂先生把这本书写的极好,把苏东坡多舛的一生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以希望之曙光,奋进之力量,解人之彷徨。让人想要成为苏东坡那样的人。

  勉励自己一句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东坡传》读后感2

  11月28日,我们《苏东坡传》的共读计划终于启动了,对于我们来说,这真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是国际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我们目前的文学道行也许还无法参悟;因为主人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神东坡,他在宦海沉浮的官场依然保持自己的风格,不卑不亢,坦然自若,我们很多后来人也只能望其项背。罗曼罗兰说:“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在那条道路上,即使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的。”有些路是很艰难,很多事不会轻易成就,不管怎样,还是很高兴,我们计划很久的`师生共读,终于今晚开始了。

  再读东坡,和第一次的感觉不一样了,可我就是说不好。东坡印象,我们两个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早已耳闻目睹了,我们上学期在教室的一体机上,用了好几课时的时间,一起读东坡。一起追忆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句子: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我不站队,我只看这事对老百姓好不好。”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

  “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制定规则的人,而不是遵从规则的人。”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想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知世故而不世故,人情世故要看透,赤子之心不可丢。”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放下过去的能力,面对现实的能力,享受当下的能力。”

《苏东坡传》读后感3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4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苏东坡传》读后感5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新东方董老师直播推荐!3天破10万!中国经典历史传记!国学大家林语堂倾力写尽大诗人苏轼的一生。读苏东坡,学历史、学文学、学乐观、懂生活!

  本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但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的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读完《苏东坡传》让我对苏东坡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的才华和成就令人钦佩,他的人生经历令人敬佩,他的思想和观点令人思考。这本传记以极其生动的语言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苏东坡的机会,也让我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苏东坡传》读后感6

  《苏东坡传》是一本描绘了苏东坡这位文学巨匠波澜壮阔一生的书籍。它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生动地讲述了苏东坡在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和经历。

  这本书首先是一部展现苏东坡人生历程的传记。作者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苏东坡从出仕到被贬,再到复用的曲折过程。读者可以随着文字的流淌,领略到苏东坡在不同阶段的境遇和心态变化,感受到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在顺境中的豁达。

  同时,《苏东坡传》也是一部描绘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著作。通过苏东坡的生活轨迹,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苏东坡与其他文人墨客的交往的描写,更是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文学界的繁荣景象。

  然而,这本书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它对苏东坡文学成就的深刻解读。书中对苏东坡的诗词作品进行了细腻的分析,让我们领略到他作品中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内涵。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苏东坡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总的来说,《苏东坡传》是一本兼具文学性、历史性与思想性的著作。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苏东坡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阅读这本书,就如同与苏东坡一同经历了他的人生起伏,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扇通向中国古代文化的窗户,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苏东坡传》读后感7

  苏东坡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虽然不断被排挤被贬,但是他乐观豁达,浩然正气,没有唉声叹气,感叹命运不公,只有努力改变民生,为老百姓办事!

  看了苏东坡一生,最让人敬仰的是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在思考,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吧!苏子由可以做到谨言慎行,可以踏踏实实为官,而苏东坡却不能,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勇气去提出并加以批评。是他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么?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精通哲理的读书人,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明哲保身,而是他的个性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实事求是,他没办法视而不见,见而不管。这造就他一生的艰难,也是国家的不幸,但是却是文学之幸,没有那些磨难,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的`伟大作品。沧海桑田,多少迫害他的小人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苏东坡还一直会被后人敬仰膜拜!

  苏东坡兴趣爱好广泛,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在当时,真是粉丝无数,太后和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由于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美酒和妇人之间的,真正做到有情而不滥情,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

  最后感叹他跟苏子由的兄弟情,看到情深处,不觉泪目!

《苏东坡传》读后感8

  自古以来,当中国评价一个文人时,首先要看的不是成就的大小,而是性格和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性格。一个性格不好的文人,即使文字有才华,也是无用的。因此,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说是他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相去甚远,他的名声仍然受到人们的赞扬,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我认为他这样做的原因与他的个性魅力无关。

  苏东坡的个性虽然复杂多面,但我觉得也可以用“浩然之气”这个词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正直之气,也就是世界正气。苏东坡有这种“浩然之气”,大致刚毅,冲动激烈,无法抑制。如果这种力量辅以正义和真理,它将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晚饭后,苏东坡抱着肚子踱步,问:“我肚子里藏着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和见识。只有他聪明漂亮的'妾朝云说:“学士肚子不合适。”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声称是。

  “不合时宜”是苏东坡执着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定的性格集中在他的太监生涯中,这是他性格中最艰难的部分。就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样,暴风雨越猛烈,他就越需要激情的咆哮和傲慢的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9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饱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心。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在官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不过我们生活在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闻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精彩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所有的困难挫折在苏东坡眼里都是云淡风轻,一飘而过。在苏东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牵连苦难,被贬谪不毛之地——黄州。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遇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看完王水照老师的这本《苏轼传》,感慨良多。东坡是中国文人中我非常喜爱的,可以说是最喜爱的一位,此次翻开这本传记,自然主要是因为对传主的爱戴,当然和优秀的文笔也是分不开的。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阳光洒满屋内,我从朋友的书袋内掏出这本书,赫然三个隽秀的字映入眼帘:苏轼传。朴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传主是我最喜欢的一代文豪,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睹为快。可以说书没有让我失望,我是一个队文字相当敏感的人,文字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对一书的爱恶,而此书于文字之流畅优美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娓娓道出东坡传奇的一生,跟随着着者的脚步,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稳健自信的明允公,乐善好施的程夫人,还有可爱的苏轼苏辙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节书中几乎没有遗漏,苏轼考进士、任徐州、杭州知州,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写下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一篇篇流芳百世万古不朽的美文,一页页通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宝……书中既有对人物生平流畅而传奇的叙述,精彩动人,跌宕起伏,又有对东坡诗文书画的专业性评论,高见迭出,云霞满纸,着实令人大呼过瘾,十分解渴。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能让外行看够热闹,让内行看够门道的大书好传。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我非常喜欢苏东坡这个文学大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作品让我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这位大文豪身处高位却一直心系百姓,屡屡被陷害却并不抱怨,这种精神我们需要学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朝云临终所书,以这句话作为随感的开段最为恰当。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时他神采奕奕,青年时他意气奋发,中年时他虽有失意坎坷但却实时放下执念,年迈之时他平和淡然。

  通读全篇的《苏东坡传》受益匪浅,漫漫人生路,面对屡遭迫害的境遇,苏东坡却能够在乱世之中,日趋温和厚道,修正其身,崇德礼贤,多行善举。苏轼一生所想所书都在传递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最为感动收获最多的也是这样一份在芸芸众生之间独善其身,一直保持着一颗纯真乐观的`心境。他热爱生活与自然,在冲突与矛盾间寻找平衡,在过程中不断自我觉知。

  读过《苏东坡传》后,我想我会将这份充实的内心放到生活之中,去真正体会人生的真谛。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苏东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他在多个领域都是文艺上的佼佼者,例如书法、诗词、散文等,都成为了大家,并且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善于品尝和烹煮,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平和排挤时,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乐观坚持的'做学问和生活着,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苏东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也是举国闻名的散文家苏洵,但苏洵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顺利,名声大却不善于科考,因此父亲对两个儿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结果苏轼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据历史记载,考官欧阳询害怕实际上第一名的苏轼是自己弟子曾巩,从而引起学子门的质疑,于是就改判为榜眼,结果发榜出来居然是苏轼,也就是说苏轼是实际上的状元。

  苏轼在政治上头脑清醒,既不属于鹰派,也不属于鸽派,因此遭到了两派的打压和排挤,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认为他是政敌,因此他曾经也遭遇过的乌台诗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这些遭遇不过是政敌的攻击罢了。

  苏轼在朝廷树敌很多,因此一再被贬,并且被贬到当是称之为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但苏轼不仅没有就此颓废和失望,更加坚强的活着,为当地的百姓办学和教化,此后海南也出了一些进士和举人,这都是苏轼的学生,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我要像苏东坡学习,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这本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述了东坡流离失所、充满潇洒传奇的人生。

  说到东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他们大多带着亲切会心的微笑,随意地吟唱着一句话:“明月什么时候来,问青天酒”,或者“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都展现了他真诚的本性,幽默有趣,文字真诚真诚,完全发自内心。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徜徉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官场起伏,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要么太不羁洒脱,要么太悲伤压抑,只选一个,太单一了。而东坡恰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的生活既忧而乐,又美痛兼备,这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人物”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样豪放的辛弃疾并称之为“苏辛”;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的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也擅长写作,是“宋四家”之一;工于绘画,尤其擅长墨竹,倡导“诗画相同,天工清新”的理念。

  虽然苏轼的才华闻名于世,但他一生卷入政治漩涡。他在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多次被贬。然而,他总是风雨交加,冷漠相处。这真是“烟雨一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青春易逝。东坡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总是散发着光热,吸引着我们去探索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天天严肃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04-28

《苏东坡传》读后感11-25

《苏东坡传》读后感08-18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06-07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5篇11-23

《拿破仑》传读后感03-22

悟空传读后感05-01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8

岳飞传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