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三字经》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三字经》有感1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三字经这本书。
虽然里面的许多道理我不是很明白,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搬了三次大家。有一次还不到放学的时候,孟子就回来了,孟母知道是他又逃学了,就生气地把织布的梭子折断了。并且告诉孟子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没有了梭子还能织成布吗?学习也是一样道理,半途而废什么时候才能成才啊呢?孟子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她为了我的学习花费了很多的心思,不仅给我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还在每个假期专门给我补了课,。以前我不理解他们的做法,以为这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所以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妈妈唠叨我几句我就会满脸不高兴,有时还要顶撞几句,学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他们的苦心,妈妈是希望我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的.是九岁的黄香就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冬天把被窝暖热后才让父亲去入睡。读了这些故事,我也有了学习的榜样,知道了要为父母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里的故事很多,每一个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是让我受益无穷啊!
读《三字经》有感2
《三字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了我们从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今天,我也认真地回顾了这本书。
这本书出自南宋宋元的王应麟,它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用三字词简练、生动的写出了一些为人处事和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培养我们。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这些故事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领悟了不少道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当我读到这里时,感到十分羞愧,对于已经上六年级的我竟还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现在仔细回想,对于平常的学习生活,我是否做到在课余时间也花心思学习了,我是否做到对学习专心到志,一丝不苟了呢?想到这里我深表惭愧,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在课余时间也专心致志地学习。
当然,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学习,我们也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孝敬父母,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书中有一句话更是深深打动了我:“香九龄,能温席,孝子亲,所当执”。我记得在小时候,父母经常讲这个故事我听,说得是黄香在几岁的.时候,母亲离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他待父亲十分孝顺。酷夏时,他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他为父亲温暖被褥。回想起这篇故事时,我不禁泪如泉涌,对于长年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我不仅没为他们端过一次水,盛过一碗饭,洗过一次脚,相反,我还总是埋怨他们不回来照顾我,现在正是我们回报父母,报效祖国之时,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祖国的栋梁之才,报效祖国,回报父母!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更是告诉了我许多道理,它让我明白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奋好学,诚实守信,能够读到如此好的名著,何乐而不为?
读《三字经》有感3
《三字经》自宋朝以为,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个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在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三字经。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是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从这句话中我懂得了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从此我便努力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能够为国家做出一点奉献。
三字经句句经典,通过学习三字经,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它们对我后来的学习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读《三字经》有感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三字经》。大家对这本书一定不陌生吧!这是一本圣贤书,它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中一个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历史名家、伟人如何从小尊师重道,知错能改,严格自律,勤俭节约的。还有朝代更替,帝王兴衰,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广,意义深。 我记得其中是这样写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香九龄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热和床上的被褥,夏天用扇子把凉席和被褥扇凉,再请父亲往睡。 我们现在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父母疼着惯着,恰好相反,是父母用热水袋热和床上的被褥,再让我们往睡。想想我们是很幸福的,但也有愧疚。就拿我来说吧,自己能做的事不往做,比如说:自己的衣服会洗,却不洗,自己的房间不收拾,却让妈妈收拾……妈妈给我讲道理时,我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有时做错事还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或者辩解一两句,往别人身上推得一干二净。现在想想也太不像话了,与黄香对比真是天壤之别啊!古人能做到的,我们新时代的少年难道就做不到吗?我们小学生本身就需要学习,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我要向黄香学习,为父母多承担点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扫地、洗碗等,减轻他们的负担,做个好孩子。 在这里,我要感谢《三字经》,是它让我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教育。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向古人学习,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出色。 教师评语:全文叙述十分有条理,语言流畅,结构清楚,小作者能够把《三字经》内容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谈感受,感受深刻。 指导教师:孟庆荣 家长感言: 《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伦理道德观念,传播知识与思想教育双重功能。它朴实无华,深进浅出,情真意切。 我的孩子读后,明显有了很大进步。首先改掉了乱扔东西的毛病,天天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我扫地,擦桌子、洗碗等。做错事情能主动向我承认错误,不再强词夺理。 从这几点,我得感谢《三字经》,《三字经》使孩子学会自理,养成了知错就改、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习惯。更让我感到很欣慰的是,有很多事都是她主动地往做,从来都不用我督促。希看不久的将来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读《三字经》有感5
“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我们学校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一种思想。今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让好书链接世界,让书香滋润心田”的读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读了很多书,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字经》了,在这本书上我学到了很多道理,有感恩的、有勤学的、有做人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一段“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意思是说:汉朝的路舒温家里很穷,把借来的《尚书》写在用蒲草做的席子上学习,公孙弘则把竹子削成片抄下《春秋》。他们虽然都很穷,买不起书,但仍很努力学习,最终获得成就。晋朝的孙敬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悬在屋梁上,
只要一打瞌睡就回被绳子拉住。苏秦读书读累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们虽然没有老师督促,却很自觉地学习。晋朝的车胤把萤火虫装进纱袋里,以此照明看书;孙康则就着屋外雪地上的月光的反射光来读书。他们家虽贫穷,但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为了读书,他们一点都不怕累。这段话所说的前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想尽办法都要读书,经过他们千辛万苦的学习,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使我十分感动。使我感动的不是他们的成就,而是他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读书的这种精神,这种勇气。这种精神、这种勇气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重大的震撼。他们当时的条件和现在的条件来相比真是天渊之别,我们现在有设施设备齐全的学校,有兢业、优秀的老师来教,书本学习用品一应俱全,不懂的可以问老师、问家长等,条件不知道优越多少倍。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和他们相比,这种拼劲、这种勇气是远远比不上的。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要好好的珍惜眼前的大好机会、大好时光,抓紧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用自己的进步回报社会,回报家长。切勿“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读《三字经》有感6
三字经是一本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好书,它可以用几个字代替我们十几个字,它也可以用几个字描述我们用几十个字也描述不了的历史故事,比如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性情也都一样。只是应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与所受的教育不同,性格与行为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这么多的字就只被12个字代替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我从年前就开始背,到了现在我已经背了半本书了,我背的不熟,但我任然坚持每天背3段。应为我一读起来就不想停下来,这上面的故事太好看了。
其中一个故事里的曹丕当上了皇上以后,因为嫉妒曹植的过人才智想把曹植杀死,便把他召到宫里,说:“我限你在7步之内作成一首诗,曹植作的'诗的内容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我们本是亲兄弟,为什么要互相残杀呢?曹丕听了以后羞愧的无地自容,便放了曹植,从这个故事中我看见了古人的阴险和智慧。
读《三字经》有感7
一天,我学着老夫子的样子,倒背着书,又津津有味的背起《三字经》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背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在大热天里才9岁的小黄香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正用扇子使劲地给他爸爸扇着枕席,想让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回来睡得凉快些;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小黄香没有了妈妈,家里又没有火炉,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窝,让爸爸暖暖和和地入睡。
“孝于亲,所当执。”孝敬父母,理所当然,可我都11岁了,我孝敬过父母吗?我左思右想,恐怕只有为那次帮妈妈洗碗,勉强算得上“孝于亲”。倒是妈妈天天为我洗衣、做饭,忙个不停,碰到天气变化,不是为我送衣服就是为我送雨伞。一到暑假,为了我这个宝贝女儿,一日三餐都得做可口的饭。我真惭愧呀,我比黄香大两岁,居然没有好好尽过一次孝,不行,我得给妈妈放一次假,表现表现!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我口中念念有词,“该准备个什么节目呢?”看到时间快中午了,“对了,妈妈每天中午为我做饭,还要炒菜,多累呀!我就学做饭!”说干就干,我立刻忙开了。
妈妈来到厨房,见我脸上都是汗,心疼地说:“欣茹,天太热,还是让妈妈来炒菜吧,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不。妈妈,我要给你放假!”“放假?”“对!给我一次机会嘛!不就是放一次假吗!”说服妈妈后,我在厨房里又忙活起来,一会儿,几个简单的`菜就做好了,我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叫道:“肚子饿了吧,快吃饭!”“遵命!”妈妈笑呵呵的答道。
吃过饭,妈妈刚站起来收拾饭桌,我又赶紧把妈妈按住:“妈妈,我郑重宣布,从现在起,我给您放大假了,祝您假期愉快!我上岗干活了!”说完,我就哼着三字经,收拾起碗筷来。
读《三字经》有感8
我读了三字经以后,我才知道,原来三字经有那么长。我们原来只是学了一小部分,我还以为三字经就是我们学的那一点呢。在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就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因为,他让我知道了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读《三字经》有感9
读了《三字经 》后,发现里面有许多经典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这一段经典名句,让我很是感动!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跟他母亲很有关系。
孟子小时候,住处附近有个坟场,每天都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从家门中经过。孟子觉的`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发现后,担心孟子不安心学习就决定换个地方住。当他们搬到镇上后,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不安心学习了,学着屠夫拿起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孟母决定再次搬家。这次,她带着孟子住到学校附近,这里书声朗朗,学习气氛浓厚。从此,孟子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
孟子稍大些,拜了大学问家子思为老师。起初,孟子学的很专心,过了一段时间,就变的很懒散了,有一次,趁老师不在时,同学们拉着孟子偷偷地溜出去捉迷藏,摸小鱼,直到天黑才回家。
孟母问孟子为什么回来这么迟,孟子咕哝着说读书没意思。孟母听了非常生气。她拿起剪刀,一下子就剪断了快要织好的整匹布,问孟子: “ 布断了,还能继续织下去吗? ” “ 不能。 ”“ 你正在求学,如果中途停学呢? ”“ 我明白了,我再也不贪玩逃学了。 ”“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如果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 ” 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位母亲很伟大,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厌其烦的三次搬家,当看到孩子逃学回家时,孟母不惜割断快要织好的布,教育他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回想自己现在,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丰足的学习用品和幸福的生活,我就更应该认真学习!
读《三字经》有感10
这学期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得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是给我买点读机,又是给我买写字桌。从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买给我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父母说一下我,我还会不服气,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学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读《三字经》有感11
你知道《三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吗?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古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这本书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三字经》以少儿启蒙读物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上床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读到这里,我惭愧地想:我和黄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呀,生活中的'我,放学回到家,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呀。爸爸妈妈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多么辛苦呀!记得有一次,妈妈刚下班回来,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赖在红木椅上,大声喊:“你自己吧,大结局了。”说完,又赖在椅子上看电视。吃饭了,妈妈没帮我拿碗筷,我也无可无奈,拖拖拉拉去拿。
子便整天学着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
读《三字经》有感12
《古人读书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因人而异。古人欧阳修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欧阳修非常善于积少成多。他选了《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来读、背。他只用了十年半的时间就把这十部书读熟、背熟了。欧阳修积少成多,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阅读,我体会到了古人欧阳修学习的好方法——积少成多、坚持不懈。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离不开积少成多的方法的。
记得我六岁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体育课老师辛老师让我们练习跳绳,我不会跳,所以只能跳完一个停顿一下,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跳了一堂课。回家后,总觉得这样跳方法好像不对。因此我又开始默默地跟着妈妈练习。一开始,我怎么练都跳不好,但经过妈妈的几次师范以后,我似乎发现了技巧。首先跳绳的.时候要有好的姿势:自己给自己摇绳的时候不是手臂摆动,而是手腕摆动。再一个就是要有协调性,也就是手和脚的配合度。这就需要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了。就是这样,我每天回家练习20分钟,一天一天的积累,今天连跳两个,明天连跳三个,积少成多,坚持了10天左右,终于掌握的技巧,也能够连着跳了。记得有一天,爸爸妈妈都在我最前面帮我数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一共十个!”妈妈爸爸高兴地说道。
“耶——!我成功了!我能连着跳十个了!”我惊讶地说道。
体育课考完试后,辛老师公布成绩:孟园五十一个、李明昊四十九个、宋妍霏四十六个......王梓懿四十二个。下课了,大家都在草坪上休息,我坐在草坪上,想: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让我跳绳的成绩从断断续续的一个变成一个接着一个的四十二个。
其实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可以用来学习大量的知识和本领。从小到大,我用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学习和感悟到了很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会起到作用。
读《三字经》有感13
在我升入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读过许多三字经,其中最难忘的是“孟母三迁”的那一段。
内容是这样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她告诉我们的是,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孟子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第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来教子。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这样的事情。比如,每天下午妈妈陪我练字,爸爸帮我检查作业。为了我能有个好的学习氛围,他们每天都不看电视,陪我学习,也从不像有些父母那样,不顾影响孩子学习,去哗啦哗啦玩麻将……
妈妈说:“我也要学习孟子的母亲,好好教你知识。”而我,也要向孟子学习,勤奋努力,不断进步,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读《三字经》有感14
寒假里,我学习了《三字经》,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作者乃南宋王应麟。此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字。它共包括6部分内容。第1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教育和学习对儿童的重要性。第2部分“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讲述要孝敬父母、敬重兄长。第3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了一些生活常识。第4部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了一些古代重要的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第5部分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介绍了中国的'历史。第6部分从“口而诵,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教导我们要从小认真学习。
我发现《三字经》中的很多话都是金玉良言,尤其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等到被窝暖和了,他才请父亲上床。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就向黄香学习,替妈妈暖被窝。妈妈说:“孝敬父母不仅表现在替父母暖被窝,更重要的是要明事理,让父母少操心。”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汉朝人孔融家里种了一棵梨树。他四岁的时候就把大的梨让给兄长,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我要向孔融学习,像他那样谦让同学。
“披浦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这一段话说的好。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扭转贫苦的命运,我要向路温舒和公孙弘学习,儿时努力学习,将来成大器。
“头悬梁,锥刺股。”分别讲了晋朝的孙敬在读书时把自己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自己打瞌睡、战国时的苏秦每当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以免自己睡着的故事。从这句话我想到了读书不能因为一点疲倦就放弃,疲倦时也要自我督促。
《三字经》真是一本千古名作!它能让我们的品行变得更完美,怪不得学校要求我们读这本书。
读《三字经》有感15
《三字经》的原文虽然有一千余字,但全文的内容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包罗万象。它的里面有尊敬父母、有爱兄弟、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等行为美德,同时也。包括许多我们该掌握和了解的自然及历史知识。
当我读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的时候,就想到为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给他们提供物质所需,服养他们长大,却没有好好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做事,这就是父母的过错。同样,老师如果没有在学习上好好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不好好学习,学生因此荒废学业,这就事老师的过错,由此可见,古人对教育多么重视呀。
其中令我最难忘的一句:“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出现一幅画面,蚕正在吐丝,将自己包裹,蜜蜂在花丛中穿梭……我心中涌起了一股热血,蚕能吐丝,结茧。供人织成丝帛;蜂能酿造甜甜的蜂蜜,给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学习,荒废了功课,没有本领回报社会,就连小小的.昆虫也不如啊!所以我们学生不能荒废了学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一名现代的学生,我们应但不管将我们的国家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世代代永相传。
【读《三字经》有感】相关文章:
三字经读书心得09-05
《三字经》读后感03-24
三字经读后感03-16
三字经读书心得15篇12-22
(荐)《三字经》读后感09-20
三字经读后感18篇06-14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18
《三字经》读后感15篇03-25
《三字经》读后感15篇【合集】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