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爸爸,我们去哪儿?》有感

时间:2024-01-02 14:20:30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爸爸,我们去哪儿?》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爸爸,我们去哪儿?》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爸爸,我们去哪儿?》有感

读《爸爸,我们去哪儿?》有感1

  “直到现在,托马还 在咬他的破毛毛熊,他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不知道自己已经很老了,因为没人告诉过他。”

  托马在他的爸爸写这本《爸爸,我们去哪儿?》作为礼物送给他时,应该年过四十,要么早已离我们远去了吧?可他永远长不大,永远停留在他的童年中…….

  一位父亲,连续遭遇两次残障儿的世界末日。他永远尽可能用天使般的耐心去抚养,永远要每天听着托马最爱重复的话:“爸爸,我们去哪儿?”托马和他的哥哥成蒂约也永远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去享受,去自由。

  马蒂约是这位父亲的第一次世界末日。他刚生下来便软得像泥团,像碎布娃娃,他站不起来。他的心目中占有最高地位的只有皮球,最亲密的接触便是与他握手。托马的第二次世界末日接踵而来。他们永远那么小,那么可怜,脑子里永远进着草。

  这是一位父亲最真实又幽默的内心独白,书写着他与他的孩子们所发后的种种事情。每一个小故事都引人发笑,之后却又让人欲哭无泪。这位父亲是要忍受多少苦恼,多少悲愤,多少痛楚!他不能像一位拥有正常孩子一样处处炫耀,他要躲避各种媒体记者的采访,他要忍受群众对他和他的孩子异样的目光。别人对他孩子的夸奖都只是对他的安慰,老师对孩子的表扬都只是善意的`谎言。他的人生被阴影所覆盖,他将要被困难所打败,但谁也无法阻挡他的梦想,他的执著。他或许在梦想马蒂约是个汽车修理工,是个足球运动员,托马是个美国硕士研究生。但这一切一切的都只是个白日梦罢了!

  这真是这位父亲,这位作者——Jean-Louis Fouien,所想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不要畏惧困难,我们要勇敢坚强。人生总会遭遇不幸,总会跌入低谷,可是难过伤心有什么用呢?事情不都还 是摆在那里?那些所流过的泪不都是白流,不都是无济于事?只有乘风破浪,奋勇向前才能从困境中站起!

  这位父亲渐渐衰老,托马也在步入年迈或者,是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托马永远长不大,永远那么小,那么幼稚,那么令人发笑……

读《爸爸,我们去哪儿?》有感2

  很久了,没有书能像这本让我一口气读完,能让我读到第五页就开始笑随之贯穿始终,读到第7页开始想哭随之贯穿始终,能让我读的时候几度把书排在胸口,“哎呦哎呦”大声叹气好把心里那股冲撞的气流抒发,然后像个祥林嫂一样逮住谁就给他念书里的章节,给同事念,给KK念(还是他开车的时候,平时天知道这时我有多沉默好让他专注行驶,因为他刚拿到驾照还没满月。),给我妈妈念,最后还来写读后感并不因为是谁布置的任务。

  这是一本特价书,在我买完想买的书后无聊翻网页的时候看见的。只知道是一位爸爸照顾残障儿的一些记录,获得了法国的什么大奖,有名作家的推荐,当然现在是有腰封的书就腰缠这些那些的荣誉,不在我的参考意义。有了孩子之后,有关亲子之间教育交流的主题总能引起我的兴趣,尤其是非主流的,比如残障儿,爸爸,还是法国的,那么喜欢显得特别的我当然不会放过。

  书的名字叫《爸爸,我们去哪儿》。作者有两个儿子,都是残障儿。这本书感人并不是想当然的,哦,这一定是个励志故事,说一个爸爸很不简单,没有被这个灾难击垮,而是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担负起教育培养残障儿童的职责,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和正常人差不多的,甚至超越正常人的成功者。

  这里没有努力克服困难,没有艰辛泪水,没有成功人士,一个孩子15岁就死了,而且他们一直傻傻弱弱的,有的就是一个爸爸用幽默风趣的手法记录了他和残障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用嘲弄的口吻发泄了作为两个高度发育迟缓且完全不能自理的孩子的父亲的愤懑不满痛苦绝望。

  这个爸爸有时候真的有点残忍,邪恶,他竟然拿自己的残障儿开玩笑,还振振有辞,“大鼻子情圣可以用自己的鼻子打趣,我就可以拿两个儿子开玩笑,这时我作为父亲的特权。”他几次三番地说他的残障儿子“脑袋里都是草”“长得奇形怪状”,他没有默默忍受,他抱怨命运不公,抱怨“基因”游戏的失败,他甚至毫不掩饰想摆脱这对残障儿的心思。

  好几次。

  祖母提出送他们去卢尔德治疗中心,期盼有奇迹发生,在去的火车站,他说“黑夜里,火车上,人群中,他们也许会走丢吧,再也找不回来,这也许才是所谓的奇迹吧”。

  独自开车带孩子们出去时,他想如果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也许倒是好事。

  儿子们长胡子时,他琢磨着,等他们长大后,给他们每人买把像短剑一样的大刮胡刀,把他们关进浴室,任凭他们自己拿着刮胡刀折腾。等到浴室没动静了,就拿着粗麻墩布进去打扫。(真血腥啊)

  还有开头的经典对话,也许只是他自己想想的,反正说出来他儿子也听不懂。他的一个儿子托马只会说一句话“爸爸,我们去哪儿?”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我们去采蘑菇,专采毒鹅膏菇,回来摊个香喷喷的鸡蛋饼。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我们去海边,我们去圣米歇尔山。我们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进地狱里。(句句直指死亡,太狠了)托马还问:“爸爸,我们去哪儿”,他说实在无法忍受,和托马一起永远不会感到无聊,他是重复搞笑高手。

  他不是个能忍受的慈父,他自己就说了“只有天使的耐心可以忍受残障儿,而我不是天使”。但没有人会指责他,开玩笑是他不让自己被痛苦彻底淹没的唯一办法。

  但他一定会是个让孩子喜欢的'有趣的父亲,只是可惜那两个残障儿子完全不能体会到这点。他有那么多有趣的想法,带着孩童恶作剧般的促狭,多么适合做孩子的玩伴啊。

  比如,他想象马蒂约未来的工作,马蒂约软得像碎布娃娃,站不起来,他想也许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躺着干活的汽车修理工,在那些没有升降机的汽修厂修理底盘。

  他怀疑儿子的脑子里除了稻草没有其他东西,或者是一堆焊得乱七八糟的电线、一只晶体管、一个左摇右晃、时灭时亮的小灯泡,还有几句录好的话翻来覆去地播放。

  马蒂约的背脊驼得厉害,甚至不能看见天,他说想在马蒂约的脚背装两面反光镜,可以让儿子看见天~~~

  如此种种。

  这些看似好笑的背后,隐藏着多么深重的苦难,我惊叹这位法国作家,他怎么可以如此举重如轻,怎么有勇气那么毫无顾忌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也许他早已看透,生活就是一场闹剧,嬉笑怒骂,任由发挥。

  如果在有孩子之前,我可能会发神经地想,要是我也有这样一场的经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孩,比如残障),一定很特别,很与众不同,虽然我知道,家庭有了一名残障儿是灾难。(他有两个!),如果在有KK之前,我肯定想,啊,以后找老公一定找像这个作者一样的男人,这家伙太逗了。

  可是我有了巍巍,并且也经历过儿子生病家长的痛苦,我会坚决说不要。我不要什么特别,我只要正正常常,平平安安。

  经历过才更能明白那种苦痛多么折磨人,让人心神具碎。尽管巍巍只是湿疹,和残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家长,小孩的任何不适都是天那么大的事,避之唯恐不及。而愿意去回想记录,也是风平浪静之后才可以。本文作者也是直到70岁,并且在第一个儿子已经去世,第三个正常女儿成长后才吐露心声。

  太有共鸣了,巍巍湿疹脸部溃烂、整夜哭闹不睡的时候,我也曾心里发狠,想把他扔出窗户,希望像商品一样可以退换货,换回一个好的来;只愿躲在家里,和KK 抱出去的时候,我都想离开他们一段距离,我忍受不了路人貌似关心实则猎奇的探询。同样,也是在巍巍湿疹状况稳定后,我们才敢拿他时常会泛红的脸蛋开玩笑,说,也许他就是个红种人,脸颊永远红红的。在他偶有过敏,眼圈泛红的时候叫他眼镜猴。

  那是在艰难处境下苦中作乐调节气氛帮助自己坚持下去的无奈但有效的办法。

  法国人天生的幽默帮助他苦撑下去,尽管陷入绝境。

  他的思考方式给了我对付痛苦时候该怎么做的绝佳参考。

  刚中午吃饭看报纸,一位广东母亲亲手杀害了自己脑瘫的双胞胎儿子,而在此前的13年,她倾尽所有照顾这对孩子。我不知道怎么说,不是每个国家都有法国对待残障儿童那样的福利保障,更不能妄求残障儿的家长都有这位法国爸爸这样的胸怀和思想。

  书的封面颜色很好看,灰色的漆布让人想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某个区域坏了,就残障了吧,婴儿蓝是所有人等待生命降临时倍感温馨的颜色,想起初生婴儿的柔软,带来的希望。

读《爸爸,我们去哪儿?》有感3

  他是知名作家,可生活中却并不如意。大儿子天生智障,小儿子也被确诊为残障。

  他沮丧极了,捂着头大哭:"我怎么这么倒霉,接连收到上天的两份烂礼!"

  为了让生活继续,他不得不耐下性子照顾两个孩子。可有时他真被惹恼了,恨不得两个儿子早点死了。

  他不敢带儿子们出门,天天把他们关在家,玩些无聊的游戏。他在墙上写下很多国名,说是带他们去各国"观光"。

  可教了几百遍,他们什么也记不住,只会问:"爸爸,我们去哪儿?"

  他没好气地答:"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被熊吞掉了;去圣米歇尔山的流沙上散步,陷入地狱......"儿子们听不懂这些幽默,只会傻笑。

  儿子们到了读书年龄,他想送他们去上学。可不断被拒绝后,他才明白社会如此不公。

  正常孩子把巧克力吃得满脸,人们会笑笑说可爱,可他的儿子这么干,就被认为傻子本该如此;正常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会被大人斥责,可他的儿子这样,就被认为理所当然......

  生命已剥夺了儿子们正常成长的机会,为何还要剥夺他们给人欢乐甚至遭人责骂的机会?他无法忍受人们对儿子的漠视,想改变这一切。

  他不厌其烦地训练儿子们的生活技能,教他们穿毛衣。儿子分不清领口和袖口,把脑袋钻进袖口,一次次地努力,直到毛衣被撑破了才穿进去,他却激动地鼓起了掌。

  他还试着发掘儿子的长处。他们个子都不小,却喜欢女孩子玩的毛毛熊,谁要是想抢走,他们就说要用剪刀把那人剪成两半......他把儿子的.话理解为幽默,夸他们是天生的幽默大师。

  他为儿子们写了个童话。在童话里有只叫"不飞"的鸟儿,患了恐高症,可它常拿自己的缺陷开玩笑,甚至借此嘲笑那些正常的鸟儿。

  他对儿子们说:"你们在受嘲笑时也该这样,要找理由去回击那些正常的孩子。"

  作为名人,他从不在公众场合谈论儿子,只是偷偷记下他们的趣事,取名就叫《爸爸,我们去哪儿》。大儿子因手术失败,15岁去世了;小儿子还没长大就开始衰老,到30多岁还只爱玩毛毛熊......

  他开始珍惜与儿子在一起的时光,常常想象在天堂还能与他们见面,跟他们像男人那样聊天,一起开车去兜风。

  过了70岁,他决定发表《爸爸,我们去哪儿》,以纪念两个与众不同的儿子。书出版后,感动了很多人,还得了国家最高文学奖。他就是法国知名作家让.路易.傅尼叶。

  在《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序言里,傅尼叶袒露了隐藏多年的心声:"过去我不愿对别人说起儿子,不是害怕丢脸,而是无法面对说出后的痛楚,因为我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他们,很爱很爱。"

【读《爸爸,我们去哪儿?》有感】相关文章:

爸爸去哪儿经典语录12-29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04-19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02-06

《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读后感06-09

读《我们班的小童星》有感04-28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心得05-22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心得08-15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02-25

雄狮去流浪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