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3-03-03 16:41:00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旅行的艺术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1

  在旅游艺术方面,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认为,旅游和旅游研究可以加深世界对幸福的体验,而幸福的程度与旅游艺术密切相关。

  它不同于人们的眼睛。对一些人来说,旅行是一种身体运动。你的所见所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来这里。重要的是说话。风景的意义就在你的嘴里。

  如果旅行的初始阶段是功能性的,那么高级阶段是技术性的。有些人用眼睛旅行,眼睛里满是风景或精美的艺术品。”两岸青山相对,风帆迎面而来,“有人用脚旅行,总有挑战或征服的乐趣。”我要到灵觉堂去看看所有的小山,“有些人用耳朵和鼻子旅行,他们感受到的世界是柔和的鸟鸣和怡人的香味。”当花儿的空气吹来,你知道它突然变得温暖起来,喜鹊的`声音穿透树木,就像新的阳光一样。风景的价值在于你的头脑。

  如果旅行的高级水平是技术,那么更高的水平是艺术。旅行是一种集中的生活。在很短的时间内,各种各样的人相遇,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呈现出许多的心情,从而确认他们的真爱和快乐。因此,旅游艺术就是要内化功能,提升技术,把它变成一种艺术旅游、一种精神旅游、一种身心融合的旅游。带着一颗童心,你可以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让你的梦想在蓝天白云之间飞翔。高晓松说:“生活不仅仅是生活在你面前/有诗有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世界/不顾一切地寻找大海。”旅行的艺术将回归旅行的初衷,重新认识世界,欣赏世界,寻找“那片海”。

  每个人都在寻找心中的“海”。在这种未知的体验中,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从而在混乱的生活中划清界限,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晰和睿智。”“你和我需要把远处的每一扇门都关上/找到我们自己的门/我们自己的人,”胡德夫说,走最远的路,坚持走最近的心。这样,每一次散步都有自己的发现,每一个风景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画面都有自己的情感,能在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使风景有它的灵魂和芬芳。可见,在艺术的旅行中,情感变得单纯,意境变得简单。当温暖到达心灵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就有了用温柔对待世界的力量。

  旅行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你可以像对待旅行一样对待生活。旅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但它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当墙上的巴丹吉林沙漠的照片,书架上的黄山松果,书中的红旗渠银杏叶,花盆里的恭城遗址土壤,填满了家的每一个角落,你把旅行带入了生活,记录了心中的魅力,把诗歌和距离带入你的日常生活。住在这样的家里不是一种旅行吗?这不是一个诗意的住所吗?

  如果旅行是一种生活,那么生活不是旅行?在《伊萨卡》中,希腊诗人卡瓦菲斯说:“伊萨卡给了你一个神奇的旅程/没有她你不会走多远/现在/她已经没有留给你的东西了。”也许,最美丽的风景不是目的地,而是在路上;最神奇的旅程不是风景,而是自己。在艺术的旅行中,心灵可以摆脱世俗的干扰,不被扭曲,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从而达到更好的自我。

  旅行的艺术,也许就是满足自己。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2

  花了二天的时间读完《旅行的艺术》。有许多话,不吐不快,叫我夜不能寐。

  书中说道:“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房间里”。一个坐在房间里便会感觉心浮气燥、无所事事的人,即使出门旅行也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对他们来说,旅行只是一种枯燥现实的消极逃避。现在“驴友”越来越多,除了经济环境好转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也只是由于人们在生活、工作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焦虑来临而渴望逃离。

  每每提及旅行,旁人往往会流露出羡慕的态度。其实,即使把这机会给了他们,甚至再给予足够的金钱和条件,让他们环球世界一圈回来,过段时间他们也还是会唉声叹气,不知接下来该做什么,然后继续抱怨周围生活的沉闷压抑,羡慕去外星球的人……。其实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关键只在各人心境。

  事实上,《旅行的艺术》这本书所阐述的是一种生活的祥意。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自已的家里,那我们或许会发现有趣的`程度不亚于旅行中所经过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丛林。

  诸葛亮曾说过“淡泊以明智,宁静以致远。”苏东坡诗云:“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生活中的禅是什么?很难一言以概之。中医认为,夏之暑湿之气乘虚而入,谓之养“心”,调节精神需静神,勿躁;调养情绪,制怒,乐观愉快,达到心境自然凉的境地。禅的生活态度,既无所求,无所不求;无所语,无所不语;自然流畅的生活习惯,就是禅理。无独的偶,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用宁静替换我们内心的浮躁,用宁静驱散我们内心的喧哗。庄子的逍遥人生,在他的《消遥游》中体现出来,也许这样的“消遥”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现实,但庄子所拥有的那种处世观念却是我们都值得思索的。好多人常常抱怨工作学习环境太过吵杂,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和工作。凡事操之过急,太急功近利,反而会一无所获。只要内心平静,一样可以达到静心处事,旁若无人的境地。

  茶境也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在这点上朋友说的很好。她说:茶的情性是纯净的,茶是那样的透明、润泽、剔透,使人得到了与禅相似的透明心;茶使人冷静,使人沉思,使人清醒与真实,使用人欢喜与清明。茶之香,茶之味,惟有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这种静,应是发自内心的,纵有安静的环境,但假若内心烦躁不安,是无论如何也品味不到生活中的茶香。茶之味,全在一个“纯”字上。水纯,心纯,方可品味到茶的清香与幽雅。

  偶尔约上三五知已去喝茶,给远方的朋友写上一封手写信,给父亲买一个过冬天的手炉,给每个家人织一条围巾,这些,都能感觉到幸福和快乐。认真努力地工作和生活,像对待春天一样,有一颗禅意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慢慢修炼成一枝花。

  道童常问禅师什么是禅,禅师道:“油盐酱醋即是禅。”平常生活,自然心境即是禅。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3

  果然还是借来的书读得更快,自己买的书却还有一堆没拆封。

  余秋雨的序写得很好,基本揭示了本书的主旨,他说“旅人不同于常人,有一种独特的心境,他们在荒漠相遇,在街市邂逅,一抬眼就能彼此沟通。……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调,会使同样的旅途迈出不一样的脚步。……本书撷取了这些高贵灵魂与自己所遇环境的种种对话,特别是这些对话中徘徊于自己和社会、个人和大众、景物和精神之间的思考。正是这些对话,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何谓积极生活?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其三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找到乐趣。……多一些慢吞吞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碎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

  “旅行中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所以,在旅行之前做一些功课是有必要的,同时我也感受到焦虑,觉得自己文化水平太低,不能很好地去体会。

  作者的观察非常细微具体,可知其感情非常细腻。比如从出发到目的地之间的这段时间,大部分人可能就直接忽略了,但作者却能将其中的感受写得细致入微。能从机场、旅馆这些不起眼的地方联想到知名诗人和画家的作品。这一点我还是能产生共鸣的.。我也挺喜欢这些地方,特别是在机场等机的时候,感觉是人生最放松的时刻之一,但我肯定不会想到波德莱尔,更不知道塞珀的画作,所以我无法像作者一样得到这么深刻的体会。

  置身大自然中,作者会联想到华兹华斯的生平和诗句,能跟伟大的思想灵魂产生共鸣和对话。这个层次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大多数人会几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比如到庐山瀑布能念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到黄鹤楼能想到“晴川历历汉阳树”,但少有人知道诗句的作者生平及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的诗句,更谈不上跟古人进行思想的交流。

  欣赏壮阔的自然景观时,作者说:“这个世界对约伯而言可能缺乏逻辑性,但是这不表示世界本身缺乏逻辑。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一切,而应该通过壮阔的景致提醒我们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从壮阔的山河中去了悟自身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感到焦虑和愤怒。如果我们用更长的时间与它们相伴,它们会帮助我们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无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恼的事情,并接受我们最终将化为尘土这一事实。”

  最后,作者将话题引到日常生活。“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目的地本身。”我们要把旅游的心境带到日常的生活中。“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告诉我们要重新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和有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4

  通过五一假期把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这本书看完。看完后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真正的旅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此书是作者通过自身的旅游经历结合很多画家或者旅行家的作品,分析了旅行中的种种感受,通过很多的艺术作品,教会我们很多看待周围事物的角度和旅游的心态。

  书中作者表达出来的观点都深有感触,就像书中说的: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确从来没有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如果想让自己热爱旅游和享受旅游,那么这本书我认为一定是好书。

  看完这本书,我都有了像学素描的冲动,哈!早晨醒来还画了第一个作品。

  书中把人人旅行中都随时“咔嚓”拍照的相机,剖析的如此透彻和有艺术味道!里面把拍照和绘画对比的非常有哲理:

  绘画可以教我们去观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关注。在用我们的手再创造眼前的景物的过程中,我们似乎自然而然地从一个以松散的方式观察美的位置转向了另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我们可以获得对美的组成部分的深刻理解,继而获得关于美的更深刻的记忆。

  照相机模糊了观看和注视之间、观看与拥有之间的区别;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择取真正的美,但是它却可能不经意地使意欲获得美的努力显得多余。照相机暗示我们,只需拍摄一张照片,我们就做完了所有的功课,然而就清晰地了解一个地方(如一片树林)而言,就必然包含询问我们自己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树干是如何与树根相连的?”“雾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一棵树的色泽似乎比另一棵更深?”——在素描的过程之中,类似的`问题不断出现并得到回答。

  里面很多这样的描述,比如加油站、骆驼、飞机、乡村、城市、壮阔等都在作者的分析中,让人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有时感觉作者说的就是自己隐隐约约想到过,或者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只是自己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还表达的那么富有折思。

  此书让我们不管旅行在外,亦或生活在家,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非在外的事物,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有它有趣的地方。主要看观看者的智慧和心静。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的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到我们自己的居所,那么我们或许发现,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洪堡的南美之旅群经过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丛林。

  看完之后,感觉自己不在急于去各种地方旅游,以前都是想着该去哪里哪里。感觉自己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储备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样以后去任何地方,碰到的看到的事物才能转化到自己的心境里,让它们变得有价值。正如书中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一个为求得真知而进行的旅程,远远好于一个四处观光之旅。

  关注内心的世界,才是旅行的真正开始。对于旅行来说,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在于每小时行走多远,也不在于用多么短的时间游览了多少景区,因为它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5

  没有无缘无故的开始,也没有随便跌撞的巧合。之所以阅读这本书,是在自己即将毕业之际,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可以抽出时间出去走走,去做一个毕业旅行。至于为什么去旅行,从旅行中可以收获点什么,我想从这本书中,已经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旅行的出发点很简单,可能仅仅是因为一幅画中美丽景色的吸引,恰好这时也厌倦了现在的生活与环境,在严冬里想象夏日,在《冬日艳阳》的画册封面中找到了向往的地方,那便决定去吧。或是好奇心驱使我们一探究竟,亦或是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有违自己逻辑,去寻求与自己性情与逻辑必然的契合。总之,我们有很多种原因促使旅行,但必须了解自己是为什么去旅行,这很重要,接下来会解释重要的原因,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不现实也不可取,极少部分人可以将旅行作为生活的全部,绝大多数人旅行之后还是要回归原本的生活,如果可以,在不打扰目前生活的情况下出去走一走,未尝不可。

  影响旅行的因素很多,心态,情绪,矛盾等等。消极的心态在即将踏上旅行的时候,会觉得旅行非常痛苦疲惫,大量地行李,路线的规划,都会否定旅行本身。以及一种恐惧,两种矛盾,即将去曾经仅仅是在书本画册上了解的地方,万一差别很大,有桲脑中的想象,万一一模一样,这次旅行本身是否已经失去了意义。在旅行途中与同伴或其他人发生矛盾,致使情绪上的灰暗。半途而废或是形态或意识上的不完整都不是想要的旅行。我想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当然,风雨兼程的本身已经是旅行的一部分。

  真正美的画面很少,常常因为一张一段美丽画面的吸引而旅行,但不得不说,在旅途中真正美的画面就那么几张,寥寥无几,但为了追求这寥寥无几的画面,在其背后付出的艰辛是人们所忽略的,是否可以为此,付出很多,一路坚持,我想一开始就想明白为什么去旅行,那任何困难都不是问题。

  应该拥有旅行的心境,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我们也许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因为我们在马路上或狭窄的街道上,欣赏那些他们认为有些奇怪的.小细节。我们冒着被车辆撞倒的危险是因为我们为一座政府建筑的屋顶或是刻在墙上的题字所吸引……。书中给出的答案在我心中无懈可击。

  旅行之后,依旧要回归本身,更热爱现在的生活,珍惜现存的美好,不需要准备,不用舟车劳顿,现在完全可以做一个室内旅行家,仔细欣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个珍惜的画面。能通过旅行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审视和定义,这才是旅行最值得收获的。正如在书的结尾所写,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6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一书,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旅行类书籍。它的目的不是向读者介绍有哪些美丽且值得一去的风景地,更不是告诉读者如何做旅行前的攻略。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作者自己关于旅行这件事的自问自答。他疑惑于人为何想要旅行、选择旅行地的原因或动机,以及如何旅行、旅行时人的状态、旅行的作用或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然后从文学、艺术、等角度出发,以自己的旅行经历为参考,对自己的疑惑进行了自问自答。也许听我这么说你会觉得这是一本有些枯燥的书,有些说教倾向,其实并不。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作者自我解惑的过程,这是一本偏向一个散文或随笔类的文学读物。

  原文分享部分:在生活中别的场合,他们原本谨慎,敢于质疑,但在阅读这些图片时,他们却不假思索,变得异常的天真和乐观。

  如果说我们往往乐于忘却生活中还有众多的我们期待以外的东西,那么,艺术作品恐怕难逃其咎,因为同我们的想象一样,艺术作品在构型的过程中也有简单化和选择的过程。艺术描述带有极强的简括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必须承受那些为艺术所忽略的环节。

  我开始发现了一种我所未曾料想到的事实:那个呆在家里郁郁寡欢的我和现在这个正在巴巴多斯岛的我之间是连续的,并无二致;而与这种连续性相对应的是风景和气候上的非连续性——在岛上,甚至这里的空气似乎都是用一种甜润的、全然不同的物质生成的。

  这里出现了另一矛盾情形,只有当我们不必亲临某地去面对额外的挑战,我们方能最自如地置身其中。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句关于旅行的话: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说走就走的旅行很有魅力?我想,也许是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旅行就是一种冲动,一种被照片、宣传册、绘画、文字、音乐等吸引的冲动;或是逃离当下的冲动。这种冲动给了我们一种幻觉或错觉,让我们以为旅行就像是所有完成后的`艺术品,只有美好,没有现实的烦恼。

  我想起了我几年前的西藏之旅。那次旅行源于我在高中时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的是几张西藏的照片。于是,我对西藏产生了一种幻想,觉得我此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可真正开始时,过程中有很多不在我幻想中的麻烦和日常,有很多次让我觉得后悔。甚至可以说,当时的我觉得还不如不去,就让自己保留幻想的美好。但事后回想起这次的旅行,我却又觉得很美好,总想要再去一次。

  也许这就像作者书中所说的“原来,在这种意义上,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当然,就像也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当我们不必亲临某地去面对额外的挑战时,我们方能最自如地置身其中。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7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加深世人对幸福的体验,而幸福的感受程度则与旅行的艺术息息相关。

  不同人眼里的旅行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说,旅行是一种身体的移动,所见所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此一游,重要的是谈资,风景的意义在于口中。

  如果说旅行的初阶是功能,那么进阶便是技术。有人用眼睛旅行,则眼里处处是风光大片或精致小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有人用双脚旅行,则脚下处处是挑战的快感或征服的愉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人用耳鼻旅行,则感悟的世界是婉转的鸟鸣和宜人的'芬芳。“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不管哪种,都能从技术中获得行走的惬意,风景的价值在于脑海中。

  如果说旅行的进阶是技术,那么高阶便是艺术。旅行是一场浓缩的人生,在短期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种各样的事,呈现许许多多的心境,从而确认自己的真爱与喜悦。因此,旅行的艺术是将功能内化,对技术升级,变成一场艺术的旅行,一场心灵的旅行,一场身心合一的旅行,用赤子之心去体悟陌生世界,让梦想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旅行的艺术将旅行回到初心,去重新认识世界和领略世界,去发现“那片海”。

  每个人都在寻找心中“那片海”,在这场对未知之境的体味中,终于觉察自己想要什么,不喜欢什么,从而在混沌的人生中划入清晰的界线,让内心达到清明和智慧。胡德夫说:“你我需遍扣每扇远方的门/才能找到自己的门/自己的人。”走最远的路,贴最近的心。如此,每次行走都有发现,每处风景都有故事,每个定格都有情感,都能在心里激起强烈的共鸣,使得风景也有了灵魂,有了香气。可见,在艺术的旅行中,情感变得纯粹,心境变得简单。当温情充实到心世界的每一处角落时,我们便拥有了柔软对待世界的力量。

  旅行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你怎样对待旅行,就怎样对待生活。旅行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模式,但可以提高生活品质。当墙上巴丹吉林沙漠的照片,书架上黄山的松果,书中红旗渠的银杏叶,花盆里共城遗址的泥土,一个个充盈于家的每个角落时,你已将旅行带入生活中,将曼妙记录在心灵中,将诗与远方带到日常点滴中。在这样的家中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旅行?何尝不是诗意的栖居?

  如果说旅行是一种人生,那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旅行?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在《伊萨卡》中说:“伊萨卡给了你神奇的旅程/没有她/你就不会去远行/而现在/她已经没有什么留下给你。”也许,最美的风景不在于终点,而在路上;最神奇的旅程不是风景,而是自己。在艺术的旅行中,心灵能去除世俗干扰,不被扭曲,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从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旅行的艺术,也许在于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