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林家铺子的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家铺子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家铺子的读后感1
《林家铺子》是乌镇孕育的,所以小说中的”人“、”景“、”物“都明显地烙有乌镇的印痕。
主人公林老板完全是个小镇商人形象。他精明强干而又懦弱自私,他勤劳狡猾但又苟且图存,一心只想守住祖传的老店,并不想创大业,绝没有都市商人那种冒险精神,林老板这个人物形象明显地留有旧时代水乡乌镇的特点。由于茅盾熟悉生活又能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清醒的头脑正确及时地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才能正确地把握住林老板这种小商业者的阶级两重性,作者对他的遭遇是同情的,对他的商人的本性是批判的,作为典型人物,林老板的阶级两重性是通过精明而又软弱的个性表现出来的`。
在《林家铺子》中,不仅人是”乌镇式“的,描写的”风土人情“也带有浓郁的”乌镇风味“,作品的语言也带有浓郁的”乌镇腔“。比如沿街店铺遥望相对的格局和店中柜台等的陈设布置以及分隔铺面与”内宅“的蝴蝶门等,都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乌镇三十年代商店铺子的风情。而小说中写到的”清风阁“茶楼,”八仙楼“酒店,”望仙桥“及街道描写,无不充满着乌镇风味。至于小说的语言,”乌镇腔“随处可见,例如林老板亲自兜揽顾客说的:”喂,阿弟,买洋伞吗?便宜货,一只洋卖九角!看看货色去。“不仅腔调是乌镇式的,语言几乎全是乌镇方言。”一只洋“在乌镇方言中是”一元“的意思,”一只洋卖九角“意思是九折优惠,这句话因为前面有了”便宜货“三个字,故”一只洋“后省略了”的货“二字,也不至于使买方误会。整句话既强调了便宜,又说得干净利落,既可见林老板的殷勤神态又表现了他的精明能干。再如小说最后一个场面中张寡妇的痛苦诉说:阿大的爹呀!你丢下我去了,你知道我是多么苦啊!强盗兵打杀了你…… 穷人命苦,有钱人心狠”,以及陈老七大声嚷骂那些乘机抢“坐财”的大债主,假债主:“你们这伙强盗!看你们有好报!天火烧,地火爆,总有一天现在我陈老七眼睛里呀!”富有浓烈感情色彩的方言口语,真实强烈地表现了人物的愤怒之情。
在作品的叙述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中,乌镇方言更是比比皆是,读着“别家”“发急”“市面”“拆烂污”“打杀”“小格式”“做人家”“顶要紧”“阿囡”“藏落”这些充满着乡土味的语言,真让人有一种行走在乌镇街头的感觉,给人以真实的自然美。
正因为《林家铺子》带有浓郁的“乌镇味”,所以作为茅盾故乡的人,读“林家铺子”特别感到亲切。当然,今非昔比,今日的乌镇早已春回大地,面貌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今日的“林家铺子”也是旧貌换新颜,一派兴旺景象。但乡情难忘,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时,重温茅盾作品中那些富有乡土味的特色,意味是深长的。
林家铺子的读后感2
转过街角,看见红火的街市,又是一年的春节,街头的橱窗都已挂上喜庆的红灯笼和促销的牌子,可是,有谁想过,再热闹的气氛,也会有人悲哀……
一九三二年,林家铺子一直做着老实本分的买卖。但,在那个动荡的社会,老实本分反倒更引人注目,不久,官僚的打击,债主的上门逼债,同行的打击……一系列事情踵足而来。在当时的环境。已经很少有人买得起这种“昂贵的物品”,无奈在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打折出售,本已是亏本,又被朱三阿太等人上门讨债,又被商会不断的压榨之下,不久,林家铺子倒闭了……
看不透,林老板到底有什么错,在日本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能生存下来已经实属不易。一个委曲求全的人,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排挤,不断有恶意的谣言对他进行攻击:;官僚不停的压榨他,让他在四面八方的打击下苦苦挣扎,在债主上门逼债时,他倾尽所有,只为让他们吃上一顿饭。是人心难测吗?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双重压榨下,除了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外,他没有任何奢望。当他从父亲手里接下这一个铺子时,也许有想过这天,多年来他精心经营,偶尔有一丝商人唯利是图的思想,但都没有实践,这一天,来得,太早了!
说不出,是那劳动基层人民的苦,他们勤劳善良,虽然卑微,但他们有自己的努力成果。
可想而知,当朱三阿太,柱着拐杖,巍巍颤颤的从怀里那出那半辈子积蓄的用白布包着的血汗钱;当陈老七故作爽快的把钱拍在桌上,喊道,“林老板,钱我放这了,每月的利息,记得给我啊!”说完,走出店门,而眼角的余光,不经意的瞄到了桌上的钱,然后加快了步子:当张寡妇从怀里拿出这一叠的钱,先是用犹豫的目光看了看,呢喃说:“娃的这辈子就靠你了”……可是,事实是残酷的,在这个以利益为主的社会,在这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他们是悲惨的,他们是痛苦的,上层人民不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这是他们对封建生活的绝望……
也许,应该幸运,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和谐的社会,商家不会面临官僚的欺压,也不用畏惧讨债人上门逼债更不用面对资本主义对他们的打压,社会是光明的是充满希望的'……
《林家铺子》让我们懂得那个时代的悲哀的痛苦,也记录了一个时代对人民的沉思,一个黑暗的社会,一种悲惨的人性。茅盾以他特有的,对人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在他的家乡,他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经济对中国的压迫,帝国主义军事上的侵略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崩溃。原先富饶的村庄的萧条的凄惨景象。
这篇文章,其实不止止只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这其中的人们,更演泽了一个黑暗社会的悲惨。
林家铺子的读后感3
茅盾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现代文学巨匠、新文化运动先驱。曾有不少专家学者评价他的小说由于理性思维的深度参与,往往取材宏大、深广,能够精确地描绘旧中国人们的生存状态,史诗般再现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风貌,并且在小说的结构模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描写等方面也突出了强烈的理性色彩。北大教授严家炎曾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写到,茅盾的《子夜》“开辟了用科学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新的创作道路”,并把以茅盾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家归为“社会剖析派”。
文化的强势回归
今年是茅盾诞辰120周年,凤凰含章图书公司审时度势,隆重推出纪念版短篇小说集《林家铺子》,不仅收录了广为人知的《林家铺子》和广受褒奖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还收录了《幻灭》、《动摇》、《大鼻子的故事》等7部作品。在这些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展示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茅盾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没有任何判断的评语,只是默默地展示小说人物的行动和心态。这种跌宕复杂的审美心态使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厚实,结果复杂而耐人寻味。
作品的悲剧意识
在这本小说集中《春蚕》、《秋收》、《残冬》作为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成为书中的重头戏。这三部短篇前后相互延续,又各自独立成篇。从《春蚕》中的勃勃生机,走向《秋收》的夕阳西下,最后落入《残冬》的严峻冷酷,描写了农民老通宝一家一年四季艰辛劳作,可最终反而失去了全部财产,欠下了债务。以老通宝一家为代表的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后只好走上了武装暴力的道路。茅盾通过这三部曲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远在乡村的农民凄苦的生活状态,透露着深深的'悲剧意识。
细腻的刻画描写
茅盾对人物形象和周遭环境的描写蕴涵了其丰富的文化理念,通过细腻的外貌描绘、丰富的氛围渲染构成了茅盾小说创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比如在《春蚕》中,茅盾着力希望表现的是存在于农民身上的那种“春蚕”般的活力,作为对比,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则能够反映出作者凄凉的心境和无奈的感情。桑树“晃乱成昏暗的一片”,地里到处是干裂的泥块。《秋收》中柳树的叶子已经发黄,村庄也像一座空山,时不时响起乌鸦凄凉的叫声,到了《残冬》,村庄已然是“死样的灰白”。这些凄清的景物描写,使得小说的悲剧意识更加明显。这也是这部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一个原因。
阅读建议
分享一个秘密:我第一次读《林家铺子》,是在初一地理课上。正看得入神之际被地理老师无情的没收,一直没有要回来。时隔二十多年再次重温这本《林家铺子》,心情与少时完全不同。如今可以感受到茅盾气势阔大的创作手法,他将笔触深入到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领域和社会阶层,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建议有点阅历的读者阅读这本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茅盾对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林家铺子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15篇【精选】06-16
《论语》读后感09-12
童年的读后感11-12
史记读后感12-21
《霞》读后感01-13
《地球》读后感09-19
《袁隆平》读后感11-24
匆匆读后感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