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岸英同志牺牲后。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心中无比的悲痛,作为一个主席心怀国家的胸怀。
毛泽东主席是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也是一位伟大的主席。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为了国家的利益,也可以放弃一切。毛主席的父爱,是每个父亲都有的,但他那伟大的胸怀,却是平常人没有。毛主席的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把爱子葬于异国他乡,心中无比的不舍,但他还是依照了朝鲜人民的意愿。
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即使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于疆场,长眠于异国它乡。他还是珍藏着自己孩子的各种衣物,表现了毛主席心中对毛岸英无比的不舍以及悲痛。毛主席知道,他的孩子是一位英雄,他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
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在失去孩子后人人都会悲痛、伤心、难过。12年后,毛主席已经是一个70岁的老人。但他仍然思念着自己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媳说道:“思齐,到了那里一定要替我对岸英说一声,说爸爸爱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的父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有了战士们的牺牲和努力工作的人们,才有了,如今的生活。我看见了毛主席身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感情,和毛主席身为一位主席的伟大胸怀。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2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毛主席——这位伟人宽大的胸怀。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毛泽东心爱的长子不幸在朝鲜战争中殉职。此后,毛主席一直寡言少语。
就在这时,主席的秘书走了进来,向主席汇报了两张电报。第一张是彭老总发来的,希望能够将岸英同志的遗体运回国。毛主席听后当然愿意,做为父亲,自己的儿子葬他乡,谁不想看看他的遗容,再说还是主席的儿子,就算运回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是,毛泽东主席的欲望很快便被克制了。因为,第二张电报——它是由朝鲜金日成首相发来的。在电报中,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岸英葬于朝鲜的土下……。.这两个完成相反的电报令毛主席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中……。
作为一位父亲,作为一个领导,面对这两种选择,毛泽东心中充满了矛盾。但最后,还是强忍着失子的悲痛,做出了将爱子——毛岸英葬于朝鲜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使朝鲜少支出了一匹马匹,却令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到死也未能再见到儿子一眼。
如今,我们中国开放了,有了自己的`土地,不怕再被别的国家欺凌了…….中国,这钢铁般的巨人站起来了!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忘记那毛泽东常人的情怀与伟人的胸怀。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3
前几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里主要讲的就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而死亡,毛主席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的事。但是,毛主席不像别的父亲嚎啕大哭,而是一直一直的吸着烟,一天没说话。
过了几分钟,彭德怀来电,他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是朝鲜的人又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葬在朝鲜,那时,毛主席很难做出选择。
毛主席想:以前我工作繁忙,不能和儿子见面,谁知道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现在就让我看看尸体吧!可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撤销了。毛主席咬了咬牙。毛主席竟然忍住悲伤,顺从朝鲜人说的做。
假如你是一位父亲,当你的'儿子在战争上死亡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但我往往没有想到,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英勇的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将自己的儿子埋在祖国的土地上,而是将他埋在朝鲜战场上。既然他牺牲在朝鲜的战场上,就是为朝鲜的人民而牺牲的,就让他葬在朝鲜的土地上。毛主席这犹豫不决的决定,令我很惊讶,也同时令我很感动。
要是你仔细看一看《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的话,你一定觉得毛主席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人!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4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看着电视剧《毛泽东》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听着电视上各位领导的演讲,我不禁想起了让我受益匪浅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
这件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主席的办公桌上的一张电报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战争中不幸壮烈牺牲。自从收到电报起,主席没有嚎啕大哭,而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秘书走来,说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而朝鲜首相却要求把遗体葬在朝鲜。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主席仰着头,眼中露出了无限的眷恋。虽然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但他签字前仍踌躇了一下。是啊,这一签,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见到自己的爱子了啊!
次日,电文稿上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读完这句话,我望着天空,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前失声痛哭。是的,老来丧子,谁不哀思啊!
是谁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 是谁能如此伟大?唯有我们的毛主席。毛泽东,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的领导,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权利,但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啊!天底下有哪一位父母亲不想再见见自己的儿子啊!
俗话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而毛主席竟拒绝了与儿子的`最后一次见面,要求把遗体直接葬在朝鲜。做出这样的决定,得拥有多大的勇气,得承受多大的痛苦啊!毛主席并不是冷漠不想见到自己的儿子。这是因为他是平凡的,但他也是伟大的!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5
读了这篇课文,我对毛泽东主席的坚强品格感到敬佩。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而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里十分悲痛,如果换作其他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但毛泽东主席没有哭,他强忍着悲痛,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烟,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又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朝鲜。此时,毛泽东主席很难作出选择。
毛泽东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见面,那就让我看看遗体吧。可是这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他设身处地地想到了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最后,毛泽东主席按照朝鲜首相说的,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了朝鲜。老年失子失多么悲痛啊!可是他却深明大义,把儿子葬身朝鲜,这又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坚强的品质!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一身坎坷。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他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创作的曲子不计其数:C大调第一交响曲,B大调第三交响曲……世界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可他给人类带来了欢乐!
贝多芬这些伟人在悲痛面前选择了勇于面对。老年丧子;贝多芬双耳失聪,他们化悲痛为力量,终于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6
在你心里,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能大家会说:“是伟大的,是和蔼的……”但我却觉得毛主席是一位有着凡人情怀、伟人风采的领袖。
本周四,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的故事。当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同学们都埋下了头,泣不成声,就连一向坚强的张老师也哭了。
我们知道毛主席的.心情,他作为一位国家领袖,虽让地位和身份与其他人不同,但是心和平常父母一样,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牺牲了,他一样悲痛,伤心,可他作为一个国家领袖,依然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宽容地把岸英的葬在朝鲜,他知道岸英虽然重要,但国家、朝中人民的友谊更重要。
我明白了毛主席为什么会成为一代伟人,因为他总是把国家、人民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家事放在最后,虽然他爱自己的儿子,这和普通父母的心都一样,但他的那种乐观、宽容的态度,不能不让我肃然起敬。
毛主席的精神值得永远我们学习!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7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毛泽东,感受了毛泽东真真切切的凡人情怀和不同凡响的伟人胸怀。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其中的南海毛泽东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说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战役中光荣殉职,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着烟,要知道,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谁都会受到打击,哇哇大哭。而毛泽东不一样,同样是悲伤,却不希望别人一起悲伤,秘书这时走来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哀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对,就应该运回国,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应该运回国厚葬,朝鲜就不同了,那边正在打仗,兵荒马乱的,顶多埋到土里,这怎么行?可毛泽东却和我想法不同,主席认为儿子已经死了,自己当然很悲痛,可是在朝鲜战场我们有多长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毛主席身上同时具有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在极度的悲伤时竞能想到别人的感受,是我们寻常人所不及的。在主席签字的瞬间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是啊,这字一签上,就意味着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让人难以忍受多么那决定呀。
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上写着一行让我热泪盈眶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8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虽然不是生长在毛泽东时代,但是我看到过,听到过许许多多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最近,我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毛主席那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品质,令我肃然起敬。
课文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牺牲,噩耗传来,毛主席万分悲痛。彭司令建议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而朝鲜人民则希望把岸英安葬在朝鲜,再三犹豫后,毛主席忍着悲痛,毅然在回复的'电报稿上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啊,毛主席和普通人一样,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人之常情。何况岸英是毛主席深爱的长子,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的。毛主席曾一次次送出去锻炼,每次都能平平安安的回到身边来,而这次却残酷的现实,怎么不令人悲痛欲绝?所以毛主席当时茶饭不思,彻夜不眠,眼泪把枕巾打湿了。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里,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此情此景,感天动地。
毛主席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本来,彭司令建议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毛主席的内心也希望: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然而,他转念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最终,毛主席作出了把儿子岸英安葬在朝鲜的艰难决定。
毛主席呀毛主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您出生入死,无私无畏;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您的儿子:xxx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9
写字台上那封电报,是从朝鲜前线发央的,毛泽东不敢再看,那封电报就是一把刀,直入毛泽东的心窝。上面写着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殉职了。
收到这封电报,毛泽东只是一支又一支地抽烟,茶不思饭不想。岸英是他心爱的长子,是当年地下党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来的。他曾一次次把岸英送过去锻炼,岸英每次都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可这次岸英为什么就发生意外呢?他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
当他正沉思的时彭老总有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而朝鲜首相今日则来电要求将岸英在朝鲜。他再次陷入沉思。秘书将电报记录稿给他签字,他则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写字台上。
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走出去了,电文稿放在枕头上,上面写着一行醒目的打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一个父亲面对失字之痛,他心如刀割,而他又是一位伟人,是一位主席,他完全可以吧自己孩子的遗体送回国。他也曾这样想过,可是他一想到我们那么多中华儿女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的'父母就不想再见一见自己的儿女吗?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是他也是一位父亲,而且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这是他仅剩是儿子呀!
面对失子之痛他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伟人也有感情,面对亲情抉择,不为私自的伟人,他们也会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的心痛,但他们为了做好榜样,强忍着心中的痛。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0
在上完《青山处处理忠骨》这篇脍炙人口的课文时,我不禁热泪盈眶。课文内容是毛主席收到自己最心爱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牺牲了,心中无比的悲痛。然而朝鲜人民请求毛主席同意他们将毛岸英烈士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说毛岸英同志是为解放朝鲜人民才牺牲的。让自己儿子的遗骨安葬在异国他乡,这件事情让毛主席作出抉择是多么痛心疾首,但毛主席还是同意了朝鲜人民的请求将毛岸英的遗骨葬在朝鲜这片土地上,这也许就是一代伟人胸怀。
我不禁想起就在几个月前,我敬爱的老太公不幸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而我却因为上学的原因,竟未见到他老人家最后一面,当我知道这件事情时,是多么的伤心啊,那种心情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当我看着老太公那安祥的姿态躺在冰冷的棺木上,仿佛任何纷争都于他无关。我不由自主的抱住妈妈失声痛哭起来,那声音仿佛是我送老太公走好最后一件礼物了。失去亲人的悲伤只有自己知道,此刻,我体会到毛主席失去孩子的无奈与悲伤。
而不经意间。让我又想起了那动人心弦的电影《长津湖》
那中间有无数英雄儿女在战场上拋头颅,洒热血。鲜血洒满了大地,将黄土大地染成一片红土。
是因为有这些革命先辈,牺牲自己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1
读了这篇课文,我对毛主席的坚强品格感到敬佩。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而此时的毛主席心里十分悲痛,如果换作其他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但毛主席没有哭,他强忍着悲痛,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烟,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又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朝鲜。此时,毛主席很难作出选取。
毛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见面,那就让我看看遗体吧。但是这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他设身处地地想到了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最后,毛主席按照朝鲜首相说的,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了朝鲜。毛泽东老年失子失多么悲痛啊!但是他却深明大义,把儿子葬身朝鲜,这又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坚强的品质!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一身坎坷。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他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创作的曲子不计其数:C大调第一交响曲,B大调第三交响曲……世界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可他给人类带来了欢乐!
毛泽东、贝多芬这些伟人在悲痛面前选取了勇于应对。毛泽东老年丧子;贝多芬双耳失聪,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最后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2
今天我们学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这件事发生在缓美时期,讲了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汽油弹轰炸而亡。而此时的毛主席非常悲痛,如果是其他的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可是毛主席只是一支一支的吸着烟,一整天都没说话。
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是朝鲜的首相又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葬在朝鲜,此时,毛主席很难做出选择。
毛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相间,就让我看看遗体吧!可是这种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毛主席咬了咬牙,说:“就照朝鲜首相说的做吧。”是啊,就像王昌龄写的“从军行”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毛主席竟然忍住悲痛,遵从朝鲜首相说的做。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老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悲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3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毛主席对爱子的眷恋和对岸英的去世的不敢相信。
这篇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来描述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难过、痛苦,以至于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好多次了,这一句句话都足以证明主席对他的儿子岸英的无限眷恋,在第一部分结尾时,毛主席终于开始说话了,可是他只是一遍一遍的喊着岸英的'名字,并且用食指按着已经锁紧的眉头,并不是故意要说,而是情不自禁的说。
接下来就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朝鲜方面想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本地。第二部分刚开始的时候主席的秘书走进来,告诉主席,说志愿军司令部再次来电,请示了中央军委,因为可能是考虑到主席失去爱子的痛苦,所以问主席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时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扬着头,看着天花板,就是不继续读下去,也能看出,毛主席是因为悲痛,所以才会那么做,在毛主席的目光中,流露出了对毛岸英的无限眷恋,并且文中提到,在毛岸英奔赴朝鲜时,毛主席因为工作繁忙,就没能再见到他,但是那却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的相见,他再也回不来了。“既然岸英已经死了,就是见见遗骨也好”毛主席想着这句话,可是他却很快的打消了这种念头,因为他考虑到每个战士的血肉之躯,都是他们的父母生出来的,他虽然是主席,但是也要考虑一下别的烈士家属的感受,于是就忍着内心的悲痛,将自己孩子的遗骨安葬在了朝鲜。之后毛主席带签字的时候,毛主席竟然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然后毛主席黯然的目光缓缓看向窗外,之后用手指了指写字台,示意他的秘书把电报稿放在写字台上。到了另一天的时候,秘书再次来到了毛主席的卧室。在那时主席早就已经出去了,毛主席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由此也能得知毛主席因为痛失爱子而伤心了,整整一个晚上,并且默默的流了一个晚上的泪。
最后一段“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起到了点明中心的作用。在毛主席的心里,主席的儿子和普通战士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读后感05-01
青山不老读后感01-03
《青山不老》说课稿06-14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4-02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5-19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6-26
【优】《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7-10
人生处处是风景议论文12-28
生活处处有语文初一作文11-04